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11地坛论坛”于2011年6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以下为专题一圆桌论坛实录。
主持人:我们的主题是绿色东城的低碳发展战略,这段时间我们从大的方面考虑了很多,也跟各位分享了一些经验,像东城区自身也分享了未来得规划,我们下一个环节把它聚焦,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我想请各位嘉宾自己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我可能介绍的相对来说容易挂一漏万,我们不光是结合自身的的领域,就是看看东城怎么做,从我个人开始,我想先讲一下,刚才讲过了,东城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为什么?东城已经是低碳的区域了,怎么把区域的优势扩张出去,可能还是要去下功夫做更多的努力。我们请东城区产业与投资的方局长给大家分享大的观点。
方局长:
第一东城区的发展和规划的认识,东城区的理念没有规划不实施,在大的前提之下对低碳有一个定位。我们提出了三大新型产业,低碳
我们要创立好的市场环境、市场氛围,我们着手了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我们对重点的楼宇,进行了一些低碳,包括一些能耗上的监测,制定一些减排的目标和任务,这样会形成一些市场,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些要素市场的聚集,包括你的融资方面,在融资、资金市场,也鼓励金融企业开发绿色产品。
第三方面,在要素市场,人才引进方面,我们也做了积极的探索,有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建立一个人才库,低碳服务、绿色服务的人才 库。第二,对低碳服务业的人才,我们进行支持,对引进人才我们提供了一些便利的措施。
这是我们具体几个方面的措施。大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建议,为我们折算推进低碳服务业的发展,使东城区在低碳发展走在全市或者全国的前列,我们会尽我们最大努力。
主持人:我们就是一个低碳服务的企业,下来我看看在这个扶持方面,我们愿意做一个例子,给大家做一个示范,绿色示范和绿色标准,从东城区的地理位置来说,可扩张性并不大了,可能真正能够扩张然后影响到全国,胸怀东城、放眼全球、面向世界,可能培育出的一些产业优势,东城区有大能源集团,服务业公司,这些都可能建立品牌优势,我们立足区域,可以扩张到非常大、广阔的领域,下一步在体系建设方面、路径建设方面,苗主任应该有自身的见解。
苗谦:我是东方恒信律师事务所的主任苗谦。刚才咱们在座的各位专家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对东城绿色金融低碳发展都产生了非常好的建议,我本人能够
主要我想是从三个方面:第一,低碳绿色发展是东城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第二,谈一下整个东城区的低碳产业功能区的体系建设,第三,以绿色金融的手段,促进东城区新兴产业发展的模式。
先说东城区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我们大家看到,东城区这几年,确实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东城区所面临的压力和困境,南北片合并以后,中轴线,这是和西城的分界,东边界线基本在北京市老内外车城墙的范围内,非常狭小,文保区、世界文化遗产都在里面,资源短缺,开发饱和。从北京市的版图看,区域竞争角度讲,面临和西城金融街、海淀中关村、朝阳CBD竞争的态势,我们感觉,东城区如何在资源紧缺、开发饱和的情况下,怎么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东城区必须解决的尖锐问题。
通过这几年的探索,也是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东城区委、区政府,确立了建设国际化新东城的目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确立了绿色金融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这几个目标和方向的确立,我们认为,
方局长提到,东城区在各个城区里面,它第一个做了2011—2030年20年的整体规划,规划确立了,东城区要走低碳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确定走高端的产业发展道路,这样的情况下,我想,
去年,东城区被定为北京市绿色金融商务区,现在据我了解的情况,正在申请能源低碳科技产业的聚集区,
我再谈一下低碳能源产业现在的体系建设问题。低碳产业在东城区,虽然是有二环上这些大的能源总部在这里落户这么一个先天的优势,但是因为我本身参与过这些总户落户的全过程,实际它的站位跟高端,在世界国际范围站位的,和区域的结合、形成低碳产业区这个好象没有必然的关联关系,整个的产业塑造,实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体系建设的过程,我们在2009年,就开始配合发改委和产促局,积极推进这个体系建设,当时我们设想,总共有五个方面的建设平台,现在又追加了一个空间平台的问题。
第一,就是它的战略合作平台,这么一个低碳产业园区,不可能靠东城区一家的力量建设,必须要实现东城区和北京市乃至世界相关低碳产业的单位建立一个战略合作关系,特别是要和区域内的这些能源央企建立起这样的合作关系,形成一个产业链的的合作框架
第二块的建设,就是信息交流的平台。刚才唐总说到了,一个产业的聚集,要求它的信息交流、人才交流成本应该最低,东城现在的区位优势虽然有,但是工作还是要扎实去做,我们觉得应该形成低碳产业的俱乐部和会所,地坛论坛已经如期举行两届了,但是从常态化的安排来讲,我们觉得应该尽快考虑低碳产业俱乐部和低碳联盟,比如它的常设秘书处机构的设立,这样会产业发展打下了第二个信息交流的平台。
第三个平台建设,低碳产业的技术和产品的平台。当然大的方向上,它可能涉及交易中心、研发中心、认证中心,这里面有很多内容,从现实操作来讲,我们比较急切的呼吁,还是应该尽快的建设一个低碳技术和产品的认证中心。这个是技术研发创新和推广的一个前提。
再一块,结合现在低碳城市建设,低碳城市的改造应该说,会大规模的兴起,相应的低碳城市建设的相关技术,这个研发中心,应该也是比较具有现实的操作性的。
第四块,资金支持平台,这块是这两年,我们非常关注的,低碳产业的基金也设立了,不是一支,有很多,融资平台、银行的转型等等,也都是在积极向绿色银行、许多金融转型,扶持低碳环保产业的发展,这个方面也是工作得很有成效。
第五块是政策支撑平台。我们理解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发布一些促进低碳产业的优惠政策,这块我们东城区产促局做了非常有成效的工作,在全市各个区域来讲,应该是最好的,我们建议借鉴东城区在楼宇经济、产业促进方面的成功方面,尽快的设立低碳产业园、低碳产业孵化器,这个一方面要有区属房产拿出来,同时促进社会的资源、房产拿出来做这个工作,当然在有些
今年我们又提了一个概念,因为考虑到整个东二环的空间,确实已经非常的拥挤,我们建议,在东直门外,新中街地区,那块是突出一块地区,周边非常的繁荣和发达,我们建议对这块地区进行改造,实现东二环交通商务带的东扩,为东城的新兴产业金融区发展能够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空间。
第三个问题,说一下绿色金融和东城区新兴产业的发展问题,这块,刚才几位也都谈到了要有一个抓住低碳机遇的问题,抓住绿色经济发展的机遇问题,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东城区现在面临着在全市范围内,乃至全国范围内非常好的机遇,这个我想重点和在座的金融界、投资界、企业界的朋友推荐一下,东城区现在结合自身的特点,它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定位,是这么几块,一块是文化,一块是低碳,还有是体育,还有中医药,大家可能听了这几个概念以后感觉到这几块在北京、在全国以这几个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的领域,是走在全国的前列的,这里头有两个问题,第一,
第一,如何让这些新兴产业在东城区实现有效的聚集?第二个问题,如何为这些新兴产业在东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如果解决不好这两个问题,那么这个新兴产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了,在这个当中,我们认为,这个是我们在今年一月份提出了人大议案,这个是人大的重点议案,现在在推进当中,就是加快东城区新兴产业交易中心和产业投资基金的建设,以绿色金融的手段,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有两大块内容。第一,就是产业交易中心、交易平台的建设,只有产业的要素得到充分的流转、交易,才能够实现最后产业的要素的实现,这个当中,有几个概念,都是在全国领先的,包括文化产业的产权交易中心,包括体育产业的产权交易中心,中医要产权交易中心,还有低碳的交易中心,还有艺术品的交易中心。这些交易中心的建设,将都走在全国的前列。
第二块,跟这个配套,资金支持的问题,就是要建立和这些交易中心相配套,促进产业发展相应的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或者私募基金,比如说体育产业的基金、文化产业的基金、低碳的、中医药、艺术品、版权,这些基金有的已经设立,有的正在设立,但是这些基金的设立和刚才说的交易中心的建设,正好是一个互相促进的关系。
在这个体系当中,交易中心是整个体系建设的核心,它能够促进要素的交易,同时随着交易量的增大,也会为它整个区域的财政收入做出很大的贡献,因为东城区现在整个的区域受到区域资源、环境的影响,今后的财税增长,包括今后的投资来源,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这些交易中心的建设,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渠道,给东城区的投资结构带来一个比较大的变化。
基金建设不光促进产业发展,也能够带动相应税收的提高。最后在这个体系当中,政府的先导作用也非常的关键,因为探索性的东西,特别是政策性很强的东西,企业去做是做不了的,必须由政府以及区属的国有企业作为先导,在交易中心、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当中首先作为先发的投入,这样的话,从而带动社会资金的跟进,起到良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我们感觉东城区整个新兴产业的发展,有赖于绿色金融手段强有力的推动。
我还做出一个呼吁,我觉得传统来看,可能东城资源环境的问题比较严峻,所以发展、机遇、机会原来说比较少,但是现在看来,一个方面,东城区的文保、这些四合院资源、文化资源现在的价值高得不得了,龙脉也在中轴线,另一方面,东城的绿色低碳发展是成体系建设的,这些交易中心、各个门类的交易中心和相应的投资基金也会走在全国的最前列,所以这个里头的机遇和商机非常大。所以我呼吁,有志于这方面的金融家、投资家、企业家,能够和东城携手合作,特别是和发改委许主任、产业和投资促进局的方局长取得联系,共同推动东城区新兴产业的发展,我也愿意为东城区的绿色低碳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
曾刚:我们现在主要以银行研究研究为主,2009年的时候,我给大家讲到,我们非常看好碳交易的发展,我们把碳金融作为我们重点研究的方向,过去几年当中,碳交易很多,很多城市要往这个方向发展,我还是要讲一点,目前来看,这个概念依然在起步过程当中,大家对它的外延、内涵界定存在很多的差异,但是这是一个好事情,我从我的角度,更多我们在过去的时间,参与了很多城市的金融规划,大家知道,“十二。五”开始,对未来的发展要做一个规划,很多城市都在做,绿色金融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我从我的角度,给大家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东西。
第一,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城市的区域,它的低碳金融的发展,可以归为两个层面的东西,第一个层面是自身的,我自己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低碳的城市,或者一个低碳的模式,这样的话,主要涉及了产业结构自身的调整,通常这个城市自己就能够完成这个工作。两位领导人都讲到,我们通过财税的手段支持,主动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或者试点的方式,使我们的生产方式或者产业的结构向低排放、绿色的方向发展,这个是自身绿色城市的发展。
这个过程当中,可能会需要很多的资金方面的融资支持,一方面,政府的基金介入,通过分担风险、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是第一层面,把自己做成绿色金融、绿色城市的样本。
第二,讲辐射力,很多城市要做金融中心,绿色金融只是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有辐射力,北京这样的城市,哪怕一个功能,也要辐射全国、辐射世界,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已经到了这个层面,在第二个层面,可能和第一个层面的发展思路、发展层面不一样,第一是自己的调整,第二是功能的调整。第二层面更多的强调金融功能,第二个层面关心金融功能的发挥,金融发挥可能要强调几个东西,第一强调金融机构的积聚,我要做绿色金融中心,要做绿色金融的积聚,绿色金融机构和低碳金融机构,这个需要我们探讨,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公司,比如唐总的公司,都可以看作这方面的一些。但是它其实包含的内容很广泛,这个需要梳理,如果形成这样的积聚,对这类的机构,如果列入名录,对这样的机构是否有倾向性的政策?
第二个要素市场的积聚,你要发挥功能的话,市场也少不了,苗主任已经讲到一些积聚了,要树立清楚哪些是我们要的,其实要素市场的积聚也是平台的积聚,更多是信息的聚合,积聚、交流,对信息的定价,这是金融市场核心的东西,苗主任讲到很多的平台功能,比如企业的资源,企业的信息、技术的交易平台,我们都可以在一个市场中完成,通过和一个市场的合作来完成,我们的证券交易市场,所有的功能都有。关于企业的各种信息,我们知道,关于企业的价值,对技术的标价,我们也可以看得到,通过培育市场,把所有的平台整合到这样一个市场中。有一个好处,单单政府做这个事情,体现为一种投入,而且这种投入未必可以找准方向,有的投资市场不认可或者死胡同的东西,通过和市场结合,能够筛选出可持续的、合理的发展方向,这样一个好处,从长远来讲更持续,把我们有限的资源能够运用得更好一些,在这个市场上有更好的扩散作用。这是第二个,关于要素市场的聚集,我想加强对市场的建设很重要。这个市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个市场的范围是什么,在这个市场要交易的企业、项目、技术未必是你的,有可能是别人的,这有一个如何吸收这些项目或者这些企业到我这个市场积聚,针对这样的积聚,需要有一些政策。
第三,人才的积聚,金融是需要人才的积聚,我在北京,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功能分区,各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政策,我们因为有一个特种的发展方向,全方位和别人竞争,恐怕也不是不现实,在这样一个金融体系里面,或者金融分工体系里面,我们怎么找准我们的定位,然后我们针对我们的定位我们需要的人,我觉得这个需要参照其他的政策有一些创新,东城区的地理优势非常明显,我作为一个北京市的居民,我们也在东城区,我经常把东城区和CBD分不开,分不清楚,从某种意义上,我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大的CBD,如果CBD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话,东城区也应该有自己的地区定位问题,而且在一个体系里面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通过这个定位,挑选人才,制定我们特色的政策,保证苗主任这样的中介人才,唐总这样的专业方面的人才等等。
第四个方面,就是文化,这个很文化,自己做了,还要有一个整体的宣传和界定,现在很多银行,比如兴业银行,做了,做了多少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绿色银行。这是一个宣传的东西,我们今天这个会议,也都是整个东城区在塑造这么一些绿色文化方面的努力,可能有更多元化、丰富的体系,除了会议,有很多很具体的东西。
通过这四个层面的积聚和辐射,绿色金融中心或者具有影响力的绿色金融的功能中心的建设,大概可以沿着这么四个积聚的方向做一些努力和思考。
谢谢。
主持人:谢谢曾主任。下面请国际上WWF雷总介绍一下国际上是怎么做的,该做哪些事情?哪些可以去做,哪些结合中国特色、区域特色去做。
雷红鹏:四位专家已经做了详细的发言,我学习很多。首先我对我自己和机构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因为我们办公室,包括我个人的生活都在东城区,我们也非常期望能够为东城区的低碳发展做点贡献。我现在讲几点WWF怎么助力东城区的低碳发展。
WWF,我用四个数字介绍一下我们这个机构,第一,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我们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地球,第二,
生态多样性,一般人考虑对自然、对环境方面的作用,我举一个例子,
第三,我们在气候变化、能源方面,我们做了很多的政策的研究倡导工作,比如说在全球,我们跟踪每一期的全球的气候变化谈判,我们希望推动全球的减碳协议的达成,在国内,我们做了很多推动低碳政策的研究和倡导,我们跟一些质库,包括国家发改委研究所做低碳研究,我们跟社科院做低碳城市的评价指标。
我们除了倡导之外,我们还有很重要的工作,比如我们跟企业合作,我们或者通过项目、机制,让它在现实世界发生,通过这样的带动作用,让更多人实现低碳。我们在两个低碳城市设立两个目标,第一,减少碳强度,第二,提高清洁技术产业的产值,或者这个产值占当地经济的比重,越来越然通过低碳发展赚到钱,我们的世界才能越来越转向低碳。
宣传方面,我们有地球一小时等等。
第四,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工作发挥什么作用,有哪些附加值来推动一些事情的变化?第一个作用,因为它是一个非营利、非政府的独立机构,对一些事情的分析是基于客观科学的分析之后,提出一些声音,有一个倡导的作用。第二个作用是示范带动的作用。WWF很喜欢和合作伙伴让一个事情在现实世界发生。第三个作用,有宣传和推动作用。不光是普通意识的东西,而是推动社会发展。第四,发挥桥梁的作用,因为这个是全球的网络状机构,我们希望促进全球的交流合作,解决低碳的挑战。这是对我们机构的简单介绍。
结合WWF的一些工作的特点,在四个方面发挥作用,我们怎么助力东城区的低碳发展呢?我们设立一些新兴的碳基金、编制碳排放清单等等,这一类政策方面的探索,WWF有不少的经验,可以一起合作。
第二方面,我们希望跟跨行业的合作伙伴一起促成一件事情,带动整个事情的发展。
第三,发挥WWF的品牌作用,推动东城区的低碳定位、低碳的形象,这方面也是非常有合作空间的。
最后一块,我们可以促进一些国际的交流合作,这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的事情。
希望有机会跟东城区探讨更多的合作,我们希望贡献于我们所在城市的低碳发展。
国际上其他城市,做了哪些事情可以让东城区借鉴?首先一条,我发言中提到国外三个城市的做法,包括伦敦、东京千代田区、德国的弗莱堡,特别具体的,刚才各位嘉宾已经说过了,因为没有一产二产,主要是三产,主要的排放源就是建筑和交通,所以建筑和交通是我们减碳的核心,我们不光要减碳,要通过低碳实现发展,所以这方面我们要做很多工作,通过金融积聚、文化积聚实现发展的目标。这方面都是相对比较清楚的,我去过欧洲其他发达国家的很多城市,跟他们做交流的时候,我有一点特别深的是,我们不要吝啬讲自己的发展,很多时候,我们感觉一开始低碳好象是别人带过来的,我们好象为了全球做低碳,不是为了自己,后来我发现,低碳是为了自己,其实,两手都很重要,你自己怎么低碳、怎么减碳,你必须要做这些工作,但是通过定位低碳来实现自己的繁荣、自己的发展,解决更多的就业,实现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是当然的,要低碳发展两个目标之一或者核心的目标,这个是认识上的问题,我觉得跟很多国外同仁交流的时候,我们一开始在保定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很多人置疑,说你通过发展新能源行业,你的不是低碳,你的产品用到别的地方,你的低碳太没有说服力,我说我们在保定做两件事情,新能源产业的推广只是一件,通过保定要实现城市本身的减碳,我们相信通过推广新能源产业,也必须低碳部署里面的核心一块,我们放开手努力做,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的良性互动和发展。
第二,对国外城市做法印象比较深的,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它资金的使用非常好,我跟国外的同事聊过,他们认为一个人穿着西装、打着领带、骑着自行车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好坏,但是我们的意识里面,可能意识到这个事情好象不太好办,你穿着西装,应该开车或者打车,骑着自行车好象不太好,我们也不是说骑着自行车就好。这个是值得思考的一件事情。
还有,我跟别人沟通的时候,欧洲的城市,几十年前,规划城市、发展交通的时候,鼓励私家车、汽车使用,他们现在在做什么?把更多的路面还给自行车、步行,鼓励公共交通的发展,让自己的城市再回来、再低碳、再生态,而我们在走别人走过的老路,我们一定意义上知道若干年之后,我们还要往回走,但是我们在走他们相反相反的路,很多城市把人行道挤没了。到时候再改回来,这里面的成本非常高,我们应该从他们的发展里面,借鉴到一些东西。
低碳是一个很长的时间,关系到所有人的事情,关系到很多改变,全生命周期中有很多碳排放,需要长时间所有人共同的努力,真正实现一个低碳,我刚才提到,不管从机构、还是个人来说,我们非常希望为东城区的低碳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
主持人:东城区做了很多的事情,怎么以一个合适的国际语言宣传出去,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