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建龙:未来技术发展方向是低碳技术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9日 09:44  新浪财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产业部副部长杨建龙(来源:新浪财经 任立殿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产业部副部长杨建龙(来源:新浪财经 任立殿摄)

  新浪财经讯 2011年5月28日-29日,由当代经理人杂志社主办的2011年第十届创业中国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论坛,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产业部副部长杨建龙做开幕主题演讲“新经济浪潮下的产业变局”。

  杨建龙:尊敬的各位来宾早上好,很高兴有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研究成果。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创造了世界经济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可以有很多数字支撑这样的判断,未来的十年,对我们来说充满了期待,充满了挑战,但是,最多的还是不确定性如何在各种各样的不确定中寻找不确定的线索,抓住基本的轮廓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事情,未来我们看到什么呢,我们看到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如果简单的说,就是在住和行所主导的消费升级背景下,带动了我们中游和上游的全面增长,造就了中国的全面奇迹,住行的增长是过去增长的带动力量。未来这种力量是否持续的存在,继续推动中国再一轮的辉煌呢,只要看一下中国的汽车和地产怎么走就能够回答这个复杂的问题。今天中国每千人的汽车保有量不到一百辆,美国八百辆,发达国家六百辆,我想问中国是多少,提出这个问题答出共识的结论,最低的保有量结论是三百辆,千人三百辆中国需要四亿以上的汽车保有量我们还要生产两亿多的汽车,这么多的汽车在中国的土地上运行的时候,每年至少需要三千万的更新车辆,这个数字是巨大的,我们不要对数字有太多的计较,只要知道中国的汽车社会和汽车文明刚刚起步,而不是做了很多,我们还有很多很多没有做的,再换句话说,中国的汽车工业持续发展的进程,似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说到中国的汽车房地产有太多的价值判断,情感因素搅扰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果看到中国1500万的竞争人口和消费升级,人们的住宅需求不断提升的要求,我们可以想象未来中国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不以人为转移的,难道能够让快速城市化的中国人不住高楼大厦而生活在贫民窟之中吗,谁都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所以说汽车和地产在过去十年的增长态势,在今后十年会有持续的增长空间。我们需要多少的能源,需要多少的投资,需要多少的发展,中国在住行的发展当中仍然是基本的经济特征。我们中游制造业的成长仍然是主导的增长领域,能源原材料消耗的压力和外部带给我们的冲击应该将持续加剧,变成我们今后发展重大的障碍。由此我们得到另外一个增长的结论,前面的特征决定了今后十年中国仍然是高增长的,有人已经开始唱衰中国了,觉得中国的金融体系有问题,中国的社会不平衡,中国的政府和领导人不对,中国应该回落到五和六,我们可以说住行经济的发展下中国的高增长是很难改变的事实,很难改变的趋势,有了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过去增长中很多特征将基本保持下来,让我们勾画今后十年中国经济的这幅素描的话,和过去的十年在眉眼变化不会也太多的变化,我们正在做各种各样的努力,变动资源环境的压力,我们以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塑造各种各样的努力,我们必须得做别无选择,客观的讲能够在未来的十年改变中国吗,这些努力是有意义的,相当于人去美容一样的,美容可以让人的皮肤更光洁,眼睛更大更加漂亮,这个人仍然是这个人,美容不会使这个人变成第二个人。我们刚才说的增长格局是这个标行特征的,我们的努力是让这个人更加漂亮,更加有风度。我们所做的努力是中国的持续增长和环境的领域面临的挑战,过去的十年中这样的挑战以各种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甚至影响了全球的经济发展。有这一个数字大家可能不注意,过去十年中国让全球的资源消耗机会翻了一番,黑色,有色,重金属,各种能源原材料消费增加了一倍,使过去已经形成的资源和能源垄断的格局,与快速的中国崛起之间形成了进锐的对撞矛盾,从铁矿石,到石油,到南海,背后隐含着我们在资源和能源方面,与过去分配格局矛盾。如何跨越这个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决定刚才所描绘的那幅增长途径能否实现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我们今天要跟大家重点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看到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我们往往得到的更多的是压力和挑战,对我们整个经济增长前景的一种担忧。如果我们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忽然发现这些压力,这些挑战,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都是完全可能转化成为产业发展的机遇和产业发展的龙头的。过去十年中,我们对中国在新技术领域的一些企业进行了长期的跟踪和了解,我们看到了快速推陈出新的技术,我们看到了一大片一大片从来没有听过名字的企业,我们看到了在我们传统制造业难以想象的高额利润,看到了快速的成长,也看了这些企业如何在资本市场上掀起一轮又一轮的高潮,在高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转化成以低碳发展为方向的技术崛起,和新技术崛起之后的产业兴盛,这跟我们今天的主题是非常贴近的。这一轮新技术的进步是全世界都在追逐的,金融危机之后我们看到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各高新技术领域全面推进,中国也不甘落后。在这一轮的技术进步的各种脉动的线索中,哪一个会成为取代IT技术,或者是接替IT技术,或者是与IT技术并驾齐驱的新兴技术,龙头技术呢。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新一代互联网到航空航天等等,哪些技术会经得起市场和历史的考验,最后长久地站立下来呢?我想这个技术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特征,首先影响能够反映全人类当前最紧迫,最广泛的需求,哪一个技术符合这个要求?第二,要有良好的产业和技术基础来满足这个需求,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技术是什么?

  我们把所有的技术概念都筛选一遍,哪个技术可以突出出来呢?慢慢的我们看到四个字呈现在我们面前,就是低碳技术。就是以尽可能低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创造尽可能多的产值,包含了今天提到的几乎所有的先机技术,什么是IT技术,是以更好的信息交换,为了更好的降低交易成本,更好的降低能源消耗创造更多的产值。信息化为什么要与工业化结合,就是提高工业化的所有目标,搞智能交通就是降低碳消耗,智能电网就是变废为宝,我们看到多数的技术努力背后都包含着,或者隐藏在低碳技术的含义之中,所以说低碳技术不是一个技术,而是符合某种特定方向需求的一个技术群体。这样的技术群体来说,在未来十年的发展前景基本上代表了一个方向,能不能支撑起来呢,首先是符合全人类最广泛的需求的,今天的资源和环境,包括不断频繁的气候变化的灾害问题,我们生活的空间中受到污染带来的各种各样生活质量的下降,大家都是无可躲避的事情。所以说选择低碳技术,帮助我们跨越这些障碍,对我们来说别无选择。从未来的发展来说,我们相信这个技术的发展空间是无可限量的,因为能源和资源在不断的稀缺,意味着这个产业的价值不断的扩充。随着气候价值谈判逐步达成世界范围内的一致,与我们低碳技术紧密发展关联的金融观念,“碳汇”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有人认为会替代黄金和美元的重要。低碳技术的发展不仅是全球技术新一轮进步的主导力量,而且也是中国在上一轮增长中面对困难能够得以解决的根本出路。这一轮的技术进步中我们惊讶的看到几个现象,这一轮的技术进步,中国有着比过去几轮进步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的空间,原因有那么几点,第一,中国是一个高碳排放的国家,所以碳的技术,低碳的技术在中国有最好的生产效率,碳的投资在中国有最好的产出,节碳在中有好效果。中国经过了过去30年的发展,建立大规模的成熟技术和规模经济,都是低碳技术发展的必备条件和重要条件。这些成绩是令人出乎意外的,我们很多创新是不具备重要条件的时候创造出来的,我们研究技术创新的时候,总是提出一些前提,首先是我们要有共性技术的积累,我们要有核心技术的长期钻研,要有重要的实验室,要有优秀的科学家,要有整个空间化试验等等条件,一系列的条件,有了这些条件,我们技术创新才有可能。

  过去的这些年我们在中国看到了很多的技术不具备这些条件,但是技术出来了之后,迅速的可以赶超世界上的先进水平,大家有兴趣的可以提几个线索,回头去关注一下。第一个是陕西宝鸡的海浪菠萝,温州的中观科技,一个是生产节能锅炉的,一个是生产氧化灶的陶瓷擦芯,从这些企业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新技术发展是靠的什么条件。在新技术总结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点,最重要的不是我们传统以为的东西要做,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当市场经济开始遍及中国,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看到最需要信仰支撑力量的中国创新领域,中国文化表现出异样的夺目光彩。在下一轮的技术进步中,中国有是可能后来居上的,中国有可能快速推进的,这就是使得中国在新一轮的发展中,不仅可以克服原来发展留下来的资源和环境瓶颈并可能转化为动力,在新一轮进步中占据全球发展的技术前沿。基于这些考验我们对未来中国技术经济有一个结论,我们相信从2011年开始中国经济将进入新的黄金十年,从2011年到2020年高增长是不容置疑的,即使是中国的增长速度回落两个百分点,中国还将是增速最高的国家。说到技术膨胀不用担忧,中国的市场体制逐渐的健全,由于刘易斯拐点,要素成为的压力,失控的通涨冲击中国经济运行的问题不用担忧,因为我们对中国的市场机制有信心,就好象一个经济体的免疫力,由于有强劲的免疫力,健康的免疫力,相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经济协同中的各种能力。除了这两点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高增长和适度通涨的背景下,中国发生各种各样积极的结构变化,我们应对资源环境挑战的能力不断提高,我们整个社会出现了以政府公共产品支出升级的新一轮的增长动力,从吃穿住行推动的同时以温饱,私人消费的双轮经济推动,我们看到中国的技术进步在加快,所有的这些让我们相信今后的十年中国不仅是再一轮的黄金十年,而且是含金量更高的黄金十年。

  最后,在这个地方祝愿在座的每一位企业家在中国创造更加辉煌的十年成就,谢谢。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