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会议讲座 > 2011中国金融高峰论坛 > 正文
新浪财经讯 “2011中国金融高峰论坛”于2011年5月18日-19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气侯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吴昌华: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组委会对我们的邀请。其实,气侯组织我也不知道在座有多少人知道气侯组织,跟前面各位发言的可能性质都不太一样,气侯组织是一个国际性非营利性机构,我们并不投资,也不赚钱,我们更多是从一种公益角度,从一个市场催化剂角度是希望在一些关键的行业和领域推动,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推动低碳或者绿色经济的发展。
我其实是专门负责中国地区的,大陆和香港。我因为匆匆忙忙总是走在路上,昨天回来之后准备PPT,我手下花了一晚上准备这个PPT,但是准备不够充分。我听前面专家讲的时候对我有些启发,某种程度下稍微偏离一下,后面的东西还是给大家过一下。从我们今天所在世界观来看我们今天的世界发展状况,我相信有一句话大家应该都有认同感。其实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如此这样多的去关注气侯变化问题,当然这里有几张图片,可能大家看的更多。
大家越来越感觉到气侯变化其实已经是我们身边在发生的事情,这已经不是说我们还去思考要不要行动,要不要应对的问题。相反,其实科学界的结论已经非常非常清楚,气侯变化是已经不可争辩的一个事实。在人类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去尽量减缓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对气侯变化影响的同时,人类社会还要学会适应气侯变化对人类社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
其实这个片子也不奇怪,如果在这个行业的人都看过,在全球范围内科学界,记得1992年有一个公约说的非常清楚,人类社会要行动起来采取行动,要去避免或者防止气侯变化的发生。但是在后来这20年的时间里面,随着科学证据的不断增加,这个结论是越来越明显,其实人类社会已经不是说我们现在可以采取行动,或者能够及时采取行动去预防气侯变化的发生。
其实,气侯变化已经在我们身边每时每刻世界各个角落发生。从科学界最关键三个结论趋势来讲,第一全球平均气温一直在升高,这一点是不可争辩的事实。第二由于这个过程当中升高,海平面的上升也越来越加剧。第三个现象,尤其在北半球,冰川地带,包括北极,喜马拉雅山冰雪融化越来越大,在科学上非常明显的结论引起国际社会高度重视。前面有嘉宾也提到,这是为什么在国际范围之内,在联合国框架之下我们有国际公约,有京都议定书。
人类社会就居住这么一个星球,不是我在这不管你要负责,你才去行动,相反我们基本上都在一个船上。不是说你做我不做,大家必须同时应对,共同采取行动。当然在国际进程当中,其实从政治上的角度来讲其实非常艰难,前面也讲过哥本哈根谈判,并没有达成在京动议定书之后,2013年1月1号有一个新的更有效的国际公约来约束,指导全球的气侯变化行动走向,但是无论多少艰难仍然在往前推。
这里面还有其他几个结论引起大家重视,刚才讲科学界结论非常明确,已经是一个不可争辩事实,人类社会必须面对。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这几年经济学界从国际,国内经济学界结论也非常非常明确,结论其实大家算了很多模型,算了很多笔帐,指出人类社会要马上采取行动。这样一来成本要比往后推,往好延采取行动的成本要低的多,这也是没有争论的。
第三个结论我们有手段和能力吗,能不能在应对气侯变化已经发生的事实当中,我们人类是否有足够的技术手段来真正去应对这个气侯变化的问题,那么在全球范围之内很多的领先机构都做了各种各样的研究。那么,结论整体两江是非常令人鼓舞的,也就是说为了应对,包括今天和今后20,30年气侯变化带来的影响,我们其实需要的这个技术手段今天75%的技术手段,我们今天是已经有了,技术当然是在永远不断发展延伸的,永远要做,但是今天这个结论非常明显,今天我们人类有足够的手段用今天已经有的技术手段我们其实完全可以充分应对气侯变化的问题。
那么,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大家知道风险很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其实结论非常明显,我们要赶快马上开始采取行动。那么,从技术手段的能力角度来讲,也非常明确,我们是具备了这种手段。那么,这个时候其实包括前面几位在讲的时候很有意思,大家就可以问,我们有了这些手段,我们有了这些意识,为什么这些手段和技术东西没有及时的,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赶快给他用起来呢,大家可以去问很多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没有用起来,其实现实当中,虽然我们有了这些手段,这些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障碍,包括在国际层次,国与国之间,包括在地方,行业本身其实有各种各样的障碍是要去克服,这也是今天国际社会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如果不去解决问题,我们知道我们有手段,有能力,包括有钱可以去投,但是都起不到我们所希望取得的效果。
也就是在这种大的前提下,气侯组织是一个非常年轻国际非营利机构,创立之日起有一个非常明确定位,由于国际社会比较紧急应对气侯变化,领导力的作用是至关重要。从创新之日起与政府,企业,社会各界领导者前行,共同探索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说起来很容易,怎么去做?这个机构创始之日起基本上有一些主要的国家和地区地方一级政府,包括州省和市,更重要是企业界一些领先企业大家聚集在一起作为成员,作为会员,在这个平台之上共同探索怎么有效应对气侯变化的问题。
当然这里面听起来比较大,大家都知道风险意味着什么?风险意味着商机,意味着机会,尤其在应对气侯变化方面,在推动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其实这里面有无限商机,尤其国际社会越来越意识到重要性,由于国际政策,国家之间政策,地方一级政策都在指向这个方向。在中国刚刚过去十二五规划,在中国想不出引起多大的轰动。其实,在去年坎昆会议上很有意思,我去坎昆参加会议,十二五并没有制定出来,但是中国十二五成为一个比较关注的重点,当然3月份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确挺令人振奋的。
但是中国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可以看出绿色增长已经可以看出在中国未来5年,10年,或者中长期发展规划当中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那么,这个东西是令人非常振奋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气侯组织在中国,在国际,尤其在中国的一个定位相对来说非常非常明确,在这样有利的一个政策背景条件之下,我们密切与地方政府合作,尤其在城市一级地方政府去进行合作。当然这不仅仅跟市场合作就够了,更多的是说在城市这样一个平台,利用中国目前快速的城市化和快速的工业化过程当中有利的一个契机,跟企业界,尤其是领先技术提供方,以及投融资机制和专家等等,大家3月底的时候我们启动一个项目中国再设计。在这样一个平台之上共同去探索现实当中有哪些障碍我们需要去及时解决,把障碍识别出来,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共同去探索如何解决这些障碍。
除了这些在城市平台之上第二件重要事情,我们在中国做,我们叫探路未来。更重要是基于企业本身有很多事情,有很多需求需要做,尤其在中国目前政策环境刚刚开始把这个碳因素纳入决策过程当中。很多中国企业未必具备足够对碳这个问题的理解,或者他的能力具备,在这种探路未来情况之下,我们和中国一些企业合作,当然也作为一个学习过程,不可能把所有行业都囊括了。
我们从去年11月开始识别三个行业,一个是供应链,一个是投资,一个是电力行业,第三是金融界。因为我们意识到金融界是非常非常关键的,到目前为止这个项目第一期已经结束了,6月中旬的时候在北京会有一个项目结束,结尾,作为这个项目重要产出之一,我们会发出四个关于企业界应对碳战略方面一些指南,其中包括一个概括指南。不论你在哪个行业,一个整体对企业的指南,同时对三个行业各自做了一个指南,做这个指南的过程基本上跟国内国际一些领先企业和有些专家一起,大家在这个过程当中相互探讨,相互得出一些结论。本来PPT主要做的那个东西,我跟大家稍微分享一下,其实有点还是没有完全要结束,6月份才能发,但是利用今天这个机会跟大家稍微分享一下,我们一些结论和分析。
其实,刚才讲了金融界。前面也都讲过,大家意识到风险很大,但是同时也意识到机会很大。我刚才坐在下面的时候其实很振奋,包括工商银行,包括中国银行,包括中国一些其他银行,越来越多的银行已经开始在行动,身体力行在推动从银行界来推动中国的低碳,或者绿色经济的增长。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探路未来这个项目过程当中,我们做了一些分析,我这个东西可能金融界今天所面对的这些风险,可能不用我每一个去跟大家说,我可能是外行。但是整体而言,如果归结一下在应对气侯变化,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金融界今天必须面对政策法规风险,商业风险,信贷风险,以及保险的风险,价格和汇率风险,盈利性风险,以及企业形象和竞争力的风向,其实前面无论是工商银行,还是中国银行都整体在自己战略当中,我相信能够开发出自己的战略和身体力行去做是由于对这些风险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在做的。
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的确是风险很多,令人振奋的是刚才说中国的银行,其实我们也看很多,可能国际银行在很大程度上走的比较前面,由于他们政策环境跟我们不太一样,因为发达国家在全球气侯变化当中有承诺,很大一部分他们走在前面。所以,我们这个研究过程当中我们跟踪一些案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举几个例子,比如德意志银行,也是气侯组织的一个会员。其实,欧洲一些银行,包括前面一些同志所介绍基本上把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技术的确纳入到银行核心战略当中,不是说我银行要做自己的业务,另外还有低碳的问题,还有环保的问题,我在另外件事情。
相反,由于他们走在前面,由于他们前些年探索,越来越成功银行把这些东西纳入当中。第二个例子是汇丰银行,也是气侯组织一个会员之一,他可能做的稍微有点不一样。他可能更全面,更具体,尤其在过去5年当中有个汇丰银行气侯伙伴同行规划,跟全球四个顶级NGO组织一起合作,气侯组织是合作者之一,是全方位去做,除了看城市,行业之外开发市场,他把自己银行本身员工教育和培训做的非常非常好。
那么,在中国我这里并没有工商行和中国银行的例子。我们其实跟兴业银行接触比较多,有些具体合作项目在做,的确作为一个比较小的银行在中国,的确是首先引领了一些突破性的东西。比方说他是中国第一家加入,而且在中国成立第一个可持续金融中心等等。金融界刚才大家讲的更多是银行,其实还有保险。保险业,大家可能关注一下,在全球应对谈气侯变化,企业界谈气侯变化这个问题当中,保险业是最积极的。可能也不奇怪,为什么保险业最积极,因为保险业由于气侯变化风险,这些危害,这些天气变化,如果再不应对很多保险业就垮了,因为他赔这个东西是赔不起的。
所以,在国际范围之内理解风险这个方面当中,保险业研究方面引领东西很多。纵观国际国内金融界一些实践,我们做了相对比较。我们从几个层次,几个方面去看,国内现在银行界跟国际领先银行界之间,在实践当中有哪些差别。从战略层次方面来讲,虽然前面其实假如中国银行,还有其他银行在做,至少在我们感觉当中可能与他同行相比,国内一些领先银行更把这个东西真正纳入他DNA当中,不是中国银行不愿意做,更大由于政策环境,中国还在逐步发展过程当中。从自身减排当中中国也在做,但是国外超出一点要及时把结果有效报告出去,中国现在银行这边做的稍微欠缺一点,有些银行已经开始做了。
第三个是在非营利前提之下来推动,刚才我说中国银行两位同事已经做了一些自己的分享。可能从研究这个角度来讲,中国银行界刚刚开始,可能对这些问题整体认识和理解相对来说不够系统。从风险的研究和管理,以及从绿色金融和产品创新,信息披露等等这几个方面中国银行还有很多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6月中旬要发布的碳战略指南当中会把这个方法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基本思路比较简单,包括前面两个银行做的事情我不也不需要介绍。
非常重要银行需要设定比较明确的目标,设计出非常切实可行的步骤去实现。当然银行并不简单说我自己减减排就完了,我自己员工意识就完了,因为银行影响范围非常大,除了自己手中钱可以影响企业未来发展之外,他连着很多人,如果这个影响链条当中,把这个影响真正发挥出去,我相信他的影响会更大。
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前面其实两位同行也介绍了很多,我也不过多地介绍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