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梁琪:企业IPO可节省信贷成本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1日 12:07  新浪财经
“《国际金融研究》杂志理事单位年会”于2011年5月21日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召开。上图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梁琪。(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国际金融研究》杂志理事单位年会”于2011年5月21日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召开。上图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梁琪。(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国际金融研究》杂志理事单位年会”于2011年5月21日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召开。上图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梁琪。

  以下为演讲实录:

  梁琪:非常高兴能够有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和来自于兄弟院所的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同学们一起进行沟通和交流。我下面汇报是一个比较微观的题目,企业IPO能降低银行贷款成本?这是我们研究团队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所承担一个项目阶段性的成果。

  出发点我想是最重要的,最根本是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最初从这个角度切入觉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大家知道在做IPO研究的时候,很多都是只关注做资本市场。曾经有这么一篇文献在1998年,他把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之间关系做了一个前面的梳理。在他文章名字叫《企业为什么要上市》,在里面他谈到企业上市有一个原因,除了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还有他会降低其他融资渠道成本,譬如说从银行得来的。他的陈述因为涉及到方方面面,这一块大概只有不到六行的文字谈到了,所以他并没有展开论述,并做相应的实证研究。在这之后大概有十年时间,基本在国际上没有人碰这个问题,没有碰的问题可能是企业层面,或者贷款层面的微观数据很难获取。在过去两年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Schenoen在2010年RFS上的文章,他认为企业在银行贷款比重引起不良的强度,发现他与企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关系。当然他发现在IPO引起关系强度越强,贷款利率会下降。还有一篇比较经典文献,2009年Hale和Santos他们从企业债券市场看会不会影响企业融资成本。他发现的确存在,而且他发现第三方风险因素,企业大小影响我们界定为银行贷款成本节省效益。换句话说,企业在IPO以后确实存在贷款成本节省效益,而且贷款成本节省效益受第三个因素影响就是企业风险。这是我们能够搜集到的,在这个领域目前国际上只有这三篇文献。

  当时第一个感觉很有意思,中国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如果中国也有的话,中国贷款成本节省效应受什么因素影响?我想这是我们最重要的出发点。换句话说,我们研究想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看一下这种所谓IPO贷款成本节省效应在中国是不是存在?第二个,我们想进一步考核,如果在中国存在的话,中国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贷款成本节省效应?很自然的一个想法,我们知道2005年有一篇中国改革和经济经典文献,他谈到对中国这样新兴体来说,制度在整个转型和变革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我们想说制度会不会影响这个因素?我们考虑三个因素。一个是企业所有权性质,在中国IPO市场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第二个,中国特有的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我们把它定义为寡头垄断,或者高度垄断也好,我们知道工农中建交,无论从存款还是分支网点,在整个银行业中占的比重都是巨无霸型的。这样一种银行业结构,会不会对贷款成本节省效应产生影响?第三个,我们知道在2004年的时点上,中国在这之前实施过一段时间利率管制,利率管制是一个很典型的价格管制,利率下限控制在90%,利率上限被控制住,这一个典型的价格管制。价格管制会扭曲市场资源配置,会产生这样一个后果。在2004年以后这个管制取消了,我们很自然看到一看,利率管制会不会也影响到贷款成本节省效应,所以我们出发点是我们非常感兴趣,是不是可以做这样一个事情。

  我们给出了几个假设,第一个,所谓贷款成本节省效应,一个是机遇垄断信息租约理论,还有一个是契约理论。原来企业跟关系银行之间的关系可能只是关系银行了解,所以关系银行会利用对企业信息垄断,获取一个所谓垄断信息租金,这样可以向企业收取一个比较高的成本。我们知道企业IPO以后是企业信息披露的一场风暴,披露以后信息不对称会缓解。一方面使获得信息租金可能性降低,另一方面潜在外部资金供应者,可以通过IPO之后对这个企业了解更多,从而跟原有关系银行之间形成竞争,降低对企业IPO贷款成本。这是由于信息效应和竞争效应存在,我们认为IPO信贷成本节省效应可能是存在的。

  我们考虑到三个制度特征,第一个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我们知道中国长期是计划经济,国有企业,国有银行相对比较了解,信息不对称性可能与银行和民营企业比要低一些,所以我们很自然得到一个感觉,在IPO之前关系银行和国有企业信息不对称比较低,和民营企业比较高。但是如果IPO以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披露的要求和披露的标准是一样,我们说IPO之后民营企业跟原有银行,或者跟外部现在资金供应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降低程度比较大。换句话说,从信息效应上来讲,民营企业信息不对称跟银行之间下降比较大,他的贷款成本节省效应比较大。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上市基本上是龙头,这样会引致证券公司,行业分析员,甚至国外媒体对他进行大量专题报道和披露。我们知道这样的披露会带来声誉成本的提升,声誉成本根据契约理论是可以降低企业签订外部显性或内部隐性契约的成本。从竞争效应上来说,有可能是国有企业贷款成本节省效应大一些。换句话说,信息效应和竞争效应告诉我们两个相反的结论,一个是国有企业可能大,一个是民营企业可能大。

  第二个,金融市场结构,我们有很多研究,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披露的信息,中国是这样一个有五大或非五大形成的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我们认为,如果IPO以后非五大他降低可能性大一定,这里面大银行除了能提供贷款信贷业务之外的金融服务。在中国他为了规避系统性风险采用集中度的管理,实际上这样规避性风险集中度管理,使中小银行处于劣势,这样中小银行相对于大银行更愿意降低银行贷款利率,从而获得这些优质的客户。

  第三个,利率的管制。比如说在有利率上限管制的时候,企业风险比较大他就没有办法从银行获得贷款,银行没有办法为他承担风险暴露获得风险溢价补偿。在利率管制放松以后,他可以承受或者定一个较高的贷款定价。我们判断,利率管制放松以后,整体银行贷款风险是上升的。我们如果介入研究结论,企业风险特征会对贷款成本节省效应产生影响,风险越大贷款成本节省效应越强,我们得出第三个关于制度的假设,利率管制放松以后,贷款成本节省效应更强一些。

  从研究方法来说,我们在遵循前期研究文献基础上有这样一个基准的模型定式。同时我们考虑贷款特点和企业特点等等控制变量,我们也考虑时间固定效应和个体固定效应等等。

  最后的实证结果,从PanelA来看,在IPO前后我们可以看的很清楚是0.048在IPO之后有一个下降。我们在看PanelB,担保贷款和非担保贷款,我们发现信用贷款在IPO前是90%,在IPO之后我们发现它有了下降,也就是说确实从这些描述性统计量来说,发现IPO之后所谓竞争效应提升,使得银行存在着这样IPO贷款成本节省效应。我们做了IPO前最后一批贷款和IPO后第一笔贷款的比较,确实发现存在着贷款成本节省效应。比较有意思的是,我们考虑到制度因素,我们一般认为国有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成本比民营企业要低,但我们搜集到的数据发现恰恰相反。在IPO之前国有企业平均贷款息差是0.0449,民营企业只有0.0337,这个情况可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我们做基准模型贷款利率节省效应,我们控制了公司的特征,控制了贷款的特征,确实存在贷款成本节省效应。包括从企业所有权性质来看,国有企业在IPO以后他利率成本本节省效应比民营企业还要大,我们可以分析成竞争效应可能比信息效应发挥的作用更大一些。这个金融市场结构符合我们的预期,非五大这些中小银行他对IPO后企业贷款成本,贷款定价要低一些。唯独最有意思我感觉是最后一个,利率管制,利率管制跟我们以前假设完全相反。我们原来认为管制放松以后会存在更大贷款利率节省效应,但现在的结果恰恰相反。我们现在正在做数据挖掘,可能跟数据有关系。我们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因为这个数据的限制,我们知道在2004年之前基本上是国有企业上市,只是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之后有民营企业上市。我们从我们数据上发现,在2004年之前基本上是国有企业在披露信息。但是在2004年之后,没有任何一家国有企业披露过相关的信息,我觉得这可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你要有一两家倒是可以理解,但是只要是2004年上市之后没有一家国有企业披露相关的信息。

  从稳健性分析我们缩小了小事件窗口,考虑了宏观因素,也考虑了内升性的问题,最后结论,我们在中国也存在这个效应,在制度上对这个效应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谢谢大家!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