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5月20日消息,陆家嘴论坛于5月19-21日在上海举行。以下为全体大会四:“新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机遇”直播实录。
主持人:
傅思途 伦敦金融城政府政策与资源委员会主席
演讲嘉宾:
胡怀邦 交通银行董事长
屠光绍 上海市副市长
约翰-奎尔奇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
成文诺 德勤有限公司全球运营董事总经理
陈家强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
[傅思途]女士们,先生们,我很高兴能够再一次来到陆家嘴论坛。这已经是我第二次参加陆家嘴论坛了,今天下午讨论的题目是“新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机遇”。我觉得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恰当的选题。我们今天在座的演讲嘉宾可以说是群贤毕至,来自于各界的领域。首先是戴相龙先生,他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胡怀邦先生是交通银行董事长,屠光绍先生是上海市委常委及上海市副市长,另外非常有幸请到了约翰·奎尔奇,他是中欧副院长兼教务长。同时也有幸请到了成文诺先生,他是德勤有限公司全球运营董事总经理,以及陈家强先生,来自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
[傅思途]在我们展望未来之前,在我们探讨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机遇之前,首先不妨来回顾一下过去几年的上海发展。其实上海的进展可以说是令人叹为观止,在2010年上海交易量,还不包括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年增长是54%。其中包括在上海证交所筹集额增长62%。同时上海保险的保费收入也是年度增长33%。另外在大宗商品交易量方面的年增幅是67%。我们都知道,其实上海的交易所已经是成为全球交易所当中的翘楚,而且现在有两家外资银行,已经在上海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可以说这个数据给我们提供了大的背景。
[傅思途]我们的问题就是未来会怎么样?上海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也要看一下,要成为全球金融中心,比如说纽约、伦敦这样的金融中心,首先必须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要素是什么呢?是可预计性、透明度以及稳定性,还要有足够的集聚度,很好的监管,以及能够支持金融业的良好服务,还有法制基础,这样才可以让在上海从事业务的人有足够的信心。
[傅思途]另外,我觉得大力吸引国际人才、资本自由的流进流出以及很好的物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都是非常重要的。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就需要上海建设各种各样的金融市场,另外要更多允许外资企业的进入,需要很好地欢迎、吸引到世界上最好的人才。所以我非常希望和在座的各位一起探讨如何实现这些要素。等一下我们在发言之后还会有一个问答,希望能够尽可能的有交流。
[傅思途]首先有请戴相龙先生,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来说几句。戴先生有很丰富的经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以及太保都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另外也在政府当中担任过重要的职位,包括北京市的市长从2002年到2007年。是不是我说错了?没有关系。下面有请戴先生发言。
[戴相龙]大家下午好。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敏感的课题。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是小平同志提出来的,中共中央做了决定的。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在这两三年之内,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要有实质性的突破,否则2020年要建成国际中心是非常难的。这个并不是为了抢时间,而是有了很好的机遇,我们必须要把握好。
我讲四个方面的突破。第一方面,是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或者说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目对外开放,在建立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方面,要有突破。最主要是发挥上海金融机构的作用,更好的推进人民币跨境的结算和对外投资使用人民币的数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1996年12月份,我们宣布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可兑换,原来打算可以快一点,5到10年,当然现在看来,5到10年难做到,最重要的资本项目开放是认识问题。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大危机、大萧条,我们中国没有受到影响,我们是实行浮动汇率。2008年美国大危机,我们受到危害不大,是人民币资本项目没兑换,因此不要误解,只要我们放慢资本项目可兑换,我们就可以金融稳定。
现在不同了,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贸易占世界的1/10,中国的外汇储备占世界1/3,中国是最大金融债权国,如果我们再不扩大资本项目可兑换,可能是受害无穷。长期的通货膨胀,巨大的金融调控资本,甚至于造成资产的缩水。所以说上海的改革不能光看具体业务,一定要在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有所突破。
首先要扩大,特别是合格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和金额;第二要尽快的推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国际板,当然现在尚福林(专栏)(专栏)同志说快了,因为尚福林同志我比较了解他,他是比较谨慎的人,他说快了,就真的快了。但是我们不要变成到内蒙古问路,到内蒙古大草原问路,说到哪儿了?他说快了。再问还有多少?他说快到了。再问还有多少路?他说还有300公里(众笑)。没有风险,可以批多少,在于我掌握。再一个就是香港股票直通车,原来准备在天津直通的,是不是可以在上海先通起来,这个问题不大,可以拿人民币换外币,也可以拿人民币买港股。
再一个就是通过这些改革,来推动人民币的可兑换,这是我说的第一个观点,一定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第二个方面突破,在组建大型金融机构,创立大型金融机构的上海总部,在建立完善金融机构体系上有突破。现在上海已经成为各类金融产品的交易中心。但是金融监管机构还在北京,这是事实,但是这不是改革的目标模式。我认为金融监管机构在首都是对的,但是要扩大上海金融监管局的权限。大型金融机构已经是上市公司,政企分开了,应该建立在金融交易市场中心。但是从现实出发,这些大型金融机构总部应该在上海成立上海总部,是不是叫“二总部”,“二总部”也可以,我看这个词用得很好。另外把附属公司、直属子公司尽可能设在上海。
我查了一个资料,上海的金融,独立法人在上海的,仅银行4、5家,它的资产占全国银行业8%。保险公司总公司设在上海的,资产占全国10%。证券公司的加数占全国13%。3个金融控股公司的试点一个都不在上海。我认为这和国家把上海变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布局是不适应的。
所以我建议,应该创造条件,通过市场运作和政府的帮助,在上海应该组建几家,一家、两家、三家,总资产超过一万亿美元的集团公司。以后应该吸收外国大型集团的总部,或者说地区总部到上海。这是在金融机构的体系上有重大突破。
第三方面突破,在服务体系上有突破。主要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我认为应该有一些特别的政策。逐步做到到上海来的金融高端人才的实际收入和他的生活质量,不亚于国际金融中心。何况我们人民币购买力也是强的。再一个要立法,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一个《上海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我看了一下非常好。但是金融中心不仅是上海的,是中国的,是地区的,所以我建议我们国家要搞一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条例,最低也得是国务院发,这是我的看法。
第四方面的突破,把上海变成金融中心的组织推进体系上要有突破。办法很好、文件很好,谁来做?我觉得这是很大问题,这是个系统工程。首先应该有一个国家级的领导小组。不是部一级的,而是国家一级的。第二要有一个经过国务院批准的、分年度的工作计划。第三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能起作用的部际协调小组进行协调。还要有一个公平公正、有权威的咨询机构。比如说上海请的国际专家咨询。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我毫不犹豫地说是可以实现的,我是有信心的,谢谢大家。
[傅思途] 谢谢戴理事长的发言,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下面我要介绍的是胡怀邦先生,他是交行的董事长。可以说交行是中国历史最长的一家银行,也可以说是中国银行改革的一个先锋。在之前从2007年9月,到2007年8月胡先生担任过投资公司的顾问,其实胡先生也来过伦敦,就是在中投的时候也以当时的身份来过伦敦金融城,有请胡先生。
[胡怀邦] 各位下午好。现在中国经济实力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金融资产超过了一百万亿,外汇储备超过了3万亿美元。如果单就规模来讲,已经成为世界金融大国。但是由于我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缺乏定价权、话语权,所以我们还不能称之为金融强国。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对中国从贸易大国、制造大国,走向金融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人民币国际化,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重大的历史机遇。从世界金融发展史可以看到,大国的兴衰及其金融地位的沉浮,实际上是紧密联系的。比如说阿姆斯特丹第一张股票的诞生,使海上马车夫荷兰崛起。之后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英镑和美元先后成为世界货币,所以伦敦和纽约就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伦敦的金融城和纽约的华尔街就聚集了全球资金交易的大的机构和中心。而东京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70年代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但是近年来有所衰落,这一方面是日本经济低迷有关,另一方面日元国际化中途夭折也是很重要的关系。这一场国际金融危机,实际上为人民比国际化提供了机遇,也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
这一场国际金融危机,实际上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机遇,也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也正是中央审时度势,所以从2009年7月提出了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的试点,迈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现在截止到今年一季度,现在银行业跨境结算的已经超过8600亿,今年年底有望突破1万5千亿。除了这些央行和世界国家有关央行开展人民币互换业务,这些都为人民币走出去逐步实现国际化创造了条件。
面对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这样一个历史机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重点,我认为应该是扩大开放和积极创新,双轮驱动。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双重开放、三项创新来开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局面。
所谓双重开放就是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契机,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开放。对金融机构的开放要同时考虑请进来和走出去。一是积极为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总部在上海落户;二是利用多种形式吸引国际资本;三是鼓励在沪的金融机构提高跨境金融服务领力;四是强化开放原则。一方面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华拓展业务,也要争取外国对中国金融机构的对等开放,这样以促进中资金融机构在海外市场的发展。
金融市场的开放我认为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加快在上海A股推出国际板;二是继续扩大债券市场开放度,比如说加快熊猫债券的发展;三是推进银行业同业拆借市场开放;四是推出银行业外汇市场的开放。
三项创新,我认为主要是创新跨境人民币业务,人民币产品和人民币回流机制,切实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深度和辐射的光度。尤其是在人民币产品方面,我觉得上海下一步创新的重点应该放在人民币衍生产品和人民币大宗商品的定价方面。这样提出人民币在国际上,尤其是大宗商品的定价权,第二最主要建立起人民币的回流机制,我觉得可以考虑在上海证券市场推出小QFII机构。这些通过人民币业务、人民币产品和人民比回流机制的建立,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我作为交通银行的董事长,我们交通银行是唯一一家总部设在上海的国有大型银行,也第一批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银行,我们要继续发挥这样的优势,全面提升我们的跨境、跨币的能力,为人民币国际化做出贡献。谢谢大家。
[傅思途] 非常感谢您的发言,下面我请下一位发言嘉宾,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先生,我相信各位都非常熟悉。我不知道在座还有哪一位不认识屠市长,很显然他也是上海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一个重要推手,曾经在中国央行,以及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交易所都担任过不同的职务,他现在也是负责管理上海的金融市场。
[屠光绍]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发言,主要是呼应一下刚才戴相龙理事长谈的的上海下一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什么要有四个突破。
我想戴理事长作为我们国家金融领域的,应该说是资深的领导和专家,他提出关于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及今天又专门谈到四个突破,这是有他非常深刻的见解,也有非常充足的依据。因为戴理事长在谈的时候,他可能主要是重点谈到哪四个方面的突破。我想呼应一下戴理事长,把我们在研究学习过程当中,为什么要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及为什么要加快实现戴理事长谈到的四个突破。我也在这里简单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大家知道,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一个国家战略。提出来已经很长时间了,2009年4月,国务院关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上海航运中心建设的相关文件,又把国家战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战略的重要性和战略的重大基本原则,还有战略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一些措施做了全面的部署。
大家注意到,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国务院确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核心内容是金融市场体系,就是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在不同的场合,我就谈到了为什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把金融市场体系作为一个核心内容,那是因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既是中国金融体系完善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下一步金融宏观的管理和金融宏观调节和监管的市场基础,同时也是各类金融机构进一步发展、创新的重要市场平台。所以金融市场体系,在我国金融市场体系里面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也正好说明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有重点的,这个重点、核心就是金融市场体系。
今天在这里重点谈一下,为什么要加快实现刚才戴相龙理事长谈到的四个突破,就是因为在今后5年,上海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面临着非常重大的机遇。所以我们要抓住机遇,实现突破。为什么说到有重大的机遇呢,因为我们中国人谈机遇,好像不同场合都要谈机遇,大场合要谈,小场合也要谈,对国家说是机遇,对单位也说是机遇,机遇说多了,大家就有点司空见惯了,但是这次要告诉大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市场体系的发展,确实在今后5年,面临着重大历史机遇,这个机遇是实实在在的。我想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认识这个机遇,简单论述一下。
第一个机遇,“十二五”期间,金融市场中的金融体系、金融结构,尤其是投融资结构的完善,为金融市场体系的健全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因为大家知道在刚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里面,专门谈到了要加快直接融资的比重,要进一步完善投融资的结构。从融资结构来看,虽然目前我们直接融资的比例在增加,但是从整个大的格局来看,加快直接融资是我们完善下一步金融结构,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或者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所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必然会为上海的金融市场体系创造非常有力的条件。因为上海目前已经有各类的金融市场,涵盖了外汇、货币、证券、债券、股票、黄金、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已经有非常完善的市场体系。
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在融资的结构方面,进一步完善,必然会极大得提升,一个方面是扩大现有的金融市场规模,同时会极大地提升金融市场体系的功能。另外虽然投融资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必然还会进一步产生新的市场组织和市场形式。所以目前在巩固已有的金融市场同时,正在探讨比如说在贷款转让方面,下一步在资产证券化方面,比如在信托受益权的组织方面,比如说在票据市场建立方面,还有以保险交易所建立,在推动保险交易所的建立,完善保险市场方面,还有一个服务中小企业非上市公司的股权、股份交易方面,这些市场多层次的、多方位的市场体系,新的市场形式也会应运而生,所以会极大的为上海金融市场体系创造广大的空间。
我想,随着整个的投融资金融结构的变化,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变化,不光带来市场本身的扩大,如果市场规模扩大之后,必然会极大的带动市场的中介服务产业链的进一步形成和完善。比如说我们要发展债券市场,这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非常重要的内容。发展债券市场起来之后,我们对债券的中介机构,包括评级等等都有中介机构不断地创造出很大的空间。再比如说机构,包括银行机构在上海的集聚,也会创造有力的条件。
最近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都在考虑在上海建立刚才戴理事长说到的第二总部。为什么要建立这个第二总部?这是因为商业银行本身也面临着一个转型,姜建清(专栏)(工商银行)董事长告诉我,现在工商银行收入结构60%是理财,这是传统信贷。20%有一些中间收入,还有20%是市场交易收入,叫“644”。他讲在今后的5到10年,这个结构会变成“四三三”,什么意思?可能来自于信贷的只占40%,另外30%来自于中间收入,还有30%来自于交易收入。
商业银行伴随着转型的过程,必然需要在传统的信贷业务之外,新的一些增长点和转型,必然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经营和管理。上海作为市场体系最为健全的地方,必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随着它的转型把面向市场的机构重点和业务重点放到上海来。所以如果60%的业务已经不是传统的信贷业务,那么这60%的业务,如果总部或者说主要的基地又在上海,当然,我们欢迎工农中建可以把总部搬到上海,但是如果业务重点已经在上海了,或者说“二总部”,以这些业务作为支撑的总部,已经在上海了,我觉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也一定能够达到。这是第一个,关于在机遇方面,我们直接投融资结构的变化、金融结构的变化会为上海金融市场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第二,随着经济发展调结构和转方式的重大机遇,必然会为金融市场的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因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我们现在目前进入到了一个需要“调结构、转方式”,为我们经济持续发展提供这样的支撑。“调结构、转方式”过程当中,必然面临着金融的服务如何来为“调结构、转方式”做好金融服务。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提法,也不是简单的文件,这需要我们金融服务转型。因为传统的金融服务对应于传统经济增长的方式。
那么要转变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需要我们金融服务方式要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当中必须要通过创新来实现,通过创新来满足调结构、转方式这样的任务完成。所以金融市场的创新会有广阔的空间,当然在这个创新过程当中,怎么样完善我们的创新体制,真正形成市场为基础的,以市场机构为主导的创新体制,这需要我们在体制机制方面要不断的完善我们的改革,这是第二个机遇。
第三个机遇,那就是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必然会为金融市场功能的拓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因为大家知道在金融市场最基本的机制,实际上就是金融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这里面主要是两个环节,最核心一个是利率,一个是汇率。在“十二五”期间,把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的形成机制,已经放在金融改革非常重要的内容,或者说带有决定性方面的内容。
随着利率的市场化的改革,如果利率市场化逐步形成,必然也会为金融市场的工具和产品创新、以利率市场化的形成,以利率市场化为标底的各种金融改革、各种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必然会应运而生。随着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到位,尤其是随着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必然会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产生极大的推动力。所以我们想随着利率和汇率在“十二五”期间有重大改革推进,上海金融市场的能量和空间、功能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这是第三个机遇。
第四个机遇,也非常重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在全球的经济格局调整过程当中,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必然会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和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提供强大的动力。这方面我想刚才戴行长,包括怀邦董事长都做了很好的阐述,就不多讲了。
所以觉得这四个重大的机遇是实实在在,甚至可以看得见、摸的着。我们完全可以判断在“十二五”期间,随着这四个重大的机遇,我们如果把握的好,也就是刚才像戴相龙理事长谈到的,有这样的机遇,同时又有及时抓住机遇,在这四个方面有重大突破的话,就能够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2020年实现我们国家战略目标,就能奠定非常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想说一个,重大的机遇要抓住,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对于地方政府,尤其是上海政府来讲,从地方层面,怎么能够创造更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在金融的法制建设,在金融的信用体系建设,在金融人才培养等等方面,能够形成更好的生态环境,更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政府的服务能够更加有效,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我想在服务国家战略过程当中,上海市政府要以国家战略这样的高度,来更好的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好这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占用大家的时间,谢谢大家。
[傅思途] 非常感谢屠市长,可以充分感觉到您讲话中间上海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而且您的这些目标也是非常伟大,非常高兴您刚才所提到人才要进一步培养,这是下一位发言人非常密切的关系,约翰· 奎尔奇先生。约翰· 奎尔奇先生为上海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方面提供一些非常重要的建议和咨询。约翰· 奎尔奇是原先哈佛商学院工作,在2009年在波士顿的时候还是副院长,随后就成为了中欧国际商学院的副院长,他带来一些美国的非常重要的观点,而且他对中国金融市场也有非常深的了解,有请约翰· 奎尔奇先生发言。
[约翰· 奎尔奇] 今天非常荣幸,说实话在这么多优秀的演讲嘉宾面前,我觉得非常不好意思,尤其在座的各位都是中国方面的专家。我最近刚来过上海,所以我首先想说的是,对这次大会在做一些调研的过程中,我想以一种历史的眼光重新回头看60年前,上海就已经是一个金融中心了,是亚洲的金融中心。
而当时的这种历史积淀,上海历史遗留下来的实力能够给上海人民一种决心和信心,更好地实现屠光绍市长刚才所说的这些宏伟目标。当然在座的各位有一个共同的责任,那就是希望能够邓小平先生这样一个愿景转化为现实。我们未来几大重要挑战是哪些呢?我想回应一下刚才几位发言人,都说到了。我想重复说一下,同时也想讲一下我自己看到的几类挑战。
第一类是机构遇到的挑战,公营和私营部门遇到的挑战,他们的本部都在上海建立中心。刚才说到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比如说人民银行,还有银监会,总部都在北京,但是同时美国也是这样,最重要的金融机构的总部都不在纽约。另外从本国银行来看,目前主要的四大商业银行总部都在北京。所以从上海的角度来看有这样一个雄心,就是将金融机构的中心从北京往上海方向转移,有这样的目标。但是同时还要有一个关注点,就是刚才说到了,能够更好的吸引跨国金融公司,还有跨国银行将总部转移到上海来。
我和一些机构交流过程中间,注意到他们的一些忧虑,他们之所以目前还没有将地区中心留在香港和新加坡,还没有流到上海,几大忧虑是如下。首先是监管和税收的环境,和其他两大中心所不同。另外一个在上海比较有限获得融资。第三是人才的问题,从客户基础角度来看,将地区中心放在上海,这绝对还是要再做一些工作。
第二点,就是地理上的覆盖能力和影响力。也就是这些金融中心有地理上的影响力,只是中国的金融中心,或者通向中国大陆的最大的门户,应该成为一个区域的金融中心。如果成为亚洲区域性的金融中心,这样一个事实就已经将自己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了,因为亚洲现在本身就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
第二关键问题就是地理覆盖影响力及范围。我觉得目前这种特别高程度的国际化,尤其是货币的国际化,因为人民币还没有实现全兑换,上海很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至少短期很难。
第三点屠市长刚才的发言中间讲到了,金融产品多样化程度,现在还比较窄。比如说财富管理、私人银行才刚刚开始,投资银行、MNA、还有IPO,还有资产管理,这些主要业务还都大多集中在香港,还有公司债、外汇这种市场目前还不是发展得非常成熟。所以刚才所说到利率和汇率市场化进一步的改革,如果我可以说的话,那么我想说的就是一个比较小的、轻的管理环境,以及外国银行的运营机制要更加公开。PE公司,私募基金也可以进一步发展起来,比如说中国的家族企业会愿意获得这种收购服务的支持,以及私募基金的服务和支持。
第四大挑战,生态系统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各种类型的上下流的服务,以及集聚的服务,也非常重要,这对于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要成形非常重要。其中很重要的一块,人才教育、保证这种人才的存在,以及大层面对于金融知识的了解。还有一点之前没有谈到的,就是信息技术的能力,这是刚才没有说到的,我认为很重要的方面。IT行业往往被视为金融界非常重要的支持体系。
最后,将上海定位或者说打造成一个全球金融中心的过程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不仅将上海视为一个金融中心,而是将上海视为上海本身。因为将上海进行营销,进行打造,作为投资者的聚集地,作为创新的基地,作为旅游者愿意来的地方,作为产品服务的非常好的地区,或者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中心,对于世界各地有吸引力,作为一个教育中心,任何的金融机构、金融中心,不仅仅只是一个金融中心单一的功能,实际上是一个高生活质量的中心。
[傅思途] 非常感谢您约翰· 奎尔奇先生。下一位发言人是成文诺先生,德勤有限公司的全球运营董事总经理。他是德勤公司的长期专家,尤其在亚太地区有非常强的专业背景。成先生协调了德勤在全世界的投资,本身他也运营过很多跨国公司,以及并购,及在并购之后进一步整合方面的经验,都非常丰富,欢迎成先生给我们做发言。
[成文诺] 谢谢您傅先生。女士们,先生们,我非常高兴能够成为这次演讲嘉宾的一员。我主要想谈四点。首先,从“十二五”规划的角度,和我们今天的话题合在一起来谈谈我的观点。第二,“十二五”规划对上海的意义。第三,我们看到上海的一些经验或者说上海可以从其他的先进做法中间得到的经验,不断将自己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第四点,再总结一下未来几大挑战是什么。回应刚才几位重要发言人的观点。
首先,看“十二五”规划,有几点马上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首先非常关注中国经济的多样化。这其中包括几点,当然也特别关注本国的消费,尤其是特别关注先进制造业及研发能力的发展。第二,推动在市场经济上的进一步改革,也要加强。这和我们特别相关的就是更多的直接融资、更多的直接投资,更如屠市长刚才说到的。第三,政府监管机构、投资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要进一步加强。经济增长的高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第四点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生命周期的一个全过程创新,这对经济都非常重要。
对于上海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作为这样一个大都市而言。刚才约翰· 奎尔奇先生已经说到了,你们大家也都熟悉,上海在上世纪的早期,也是远东的一个经济中心,今天上海也是中国向全世界进行贸易的一个最重要商贸门户。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给我们更大的机会,进行寻找国际金融机会,而且物流也是中心,金融也是中心,先进制造业也是中心,研发也是中心,现代服务业也是中心,好的机场也作为中心,还有其他非常重要的产业,还有人才方面,上海都是全国数一数二,所以上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全球领先金融中心的经验和教训,但是同样也有必要让自己能够更好的符合中国经济的具体需要和具体的情况。
中国上海能够从其他的一些先行的金融中心中学到一些什么做法呢?比如说首先当然是金融业,第二IT,信息技术必须要可靠、安全、高速。第三,金融服务应该是高效的、多样化、灵活的银行金融服务。第四,市场运营的环境,应该是得到很好的监管,而且是开放的,没有任何多余的干扰、干预。
最后,刚才约翰· 奎尔奇先生说到了,生活质量很重要,比如说有外国人士可以自由参与,以及税收的一些优惠,还有技术的发展、多文化、多民族、多种族的一种融合大环境,也非常有益。如果我们看金融中心其他的做法,还可以看到非常灵活的货币运营机制,而且贸易和资本交易的做法也都是非常流通的。
在2015年的时候,将会有3万亿美金的货物交易,将以人民币方式进行交易。相当多这种都是在新兴市场中间进行发展的,所以增速可想而知。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非常大的机遇,同时也有挑战。既对中国、对上海、亚太地区带来挑战,这些机遇和挑战,充分证明一点,我们需要有一个充分的市场竞争,才能够支持这一点。
上海是一个崛起的金融中心,一方面能够促进增长,另一方面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现在全球化已经在进一步的发展,各国都在进行进一步的开放,而且这种开放度也在竞争,所以上海和香港、新加坡,都在这方面有竞争关系。
还是有两组评估的数据很重要,才能够来评估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首先一组指标,上海的服务速度和灵活性方面有多高,第二是稳定性、清晰性、一贯性,就是整体的运营环境的稳定性、清晰性、一贯性。所以在我们来看的时候,这两组指标连在一起就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战略和决策将会扮演,在上海未来的发展前景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我最后借一句中国的俗语来总结“摸着石头过河”,明天的挑战就是取决于我们有这个勇气,即使这个水流很复杂,水越来越深了,但是要继续能够摸着石头过河。所以我相信上海的领导一定有能力接受这个挑战。
[傅思途] 谢谢成文诺先生。下面我们有请最后一位演讲嘉宾,也就是陈家强教授。他也是代表着一个亚洲的金融枢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先生也是专家了。陈先生是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教务长,同时也在美国香港著名的大学有过任职的经验,同时在香港期交所有丰富的经验。
[陈家强] 我的讲话有两个困难,第一个我是最后一个讲的,有很多发言的内容在之前都说过了,主持人给我五分钟,5分钟也很好,我不用太多地发言。第二个困难在哪里呢?我的稿子是英文写的,现在我决定要用普通话来讲,希望我的普通话5分钟够用。
我非常荣幸第二次参加陆家嘴论坛,去年来的时候也是谈到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话题。当时我是作以下的发言,我说上海发展金融市场,当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国际化,不过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会决定上海市场国际化程度,这两者是有关系的,刚刚很多发言者都谈到这一点。
如果谈到人民币跨境使用,过去一年,人民币国际化经过市场检查以后,看到成绩怎么样,可以看到过去一年人民币国际化是很成功的。在香港是人民币跨境使用非常大的得益者,看到香港的人民币存款从去年,这个时候大概是890亿,到现在是4500多亿,存款增长非常大。
我有指出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国际化,现在国家的策略怎么样推出跨境使用,在国际上没有先例,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货币还没有开放,就鼓励货币在国际市场上使用,所以我们是一个创新。在资本帐户还受管制的情况下推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创新。这个政策出来的时候,不一定很多市场认同,很多人觉得这个很难成功,不过现在我们从过去一年的情况看,人民币离岸业务的发展,可以说发展的势头非常快,发展成果也是举世瞩目的。
如果以前我们担心人民币跨境使用发展太快,这一年在香港离岸市场,其他的离岸市场,会不会太快,希望大家可以看到,其实不用担心太快,过去这一年的成,我们看到,目前推出人民币国际化其实风险是可控的,很多方面是达到我们原来政策的目标。很多数字就不谈了,刚刚有很多专家已经谈到了跨境贸易的数字,谈到香港存款的数字,也看到了人民币跨境业务的成功。在香港我们很乐意看到金融工具推出来,包括很多的“点心债”在香港推出来。
可以看到,这一年给我们的经验是说,我们国家发展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战略,是非常有可能成功,有很大空间的发展。当然很多事情要做,我觉得这个事情是可以做的。今天我们谈到最主要的话题是上海市场国际化怎么样发展。所以从刚刚我谈到人民币在香港的经验,从我个人的看法,我希望可以带来一些香港的角度,以提供讨论。
当然人民币国际化,让上海的金融机构可以增加一些跨境的业务,对国际化进程一定是有用的。不过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包括刚刚戴相龙先生提到的一个问题,人民币国际化,现在完全是在贸易结算方面,我们不能不谈一个基本帐的问题,这是很重要的问题。不但是从人民币国际化过程里面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上海发展国际金融中心,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要谈到基本帐怎么样开放,以什么样的方式开放,尤其金融市场来说,金融的基金怎么样跨境可以使用,跨境的金融投资怎么样使用,这是非常重要的议题。
刚刚屠市长也谈到一些理论的问题,为什么要鼓励跨境资金使用,为什么要鼓励资金走出去,跟引进来?因为资金的流动对中国资本市场,会带来很好很多的好处。第一我相信,国际资金进来会减低资本市场融资成本,会给我们资本市场带来一些比较多元化的投资者群。打开资本市场、打开资本账,我相信会有利于我们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如果让我们中国投资者可以参与外国市场的投资,当然是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也是对他们的风险管理、投资是有帮助。
所以总体来说,如果我们是打开了一个资本账,打开资金的渠道,会把上海金融市场,我们这个市场的定价与国际接轨。我相信这对我们金融稳定性是有好处的。所以很多人担心资金进来了,会不会带来很多金融的波动,这是有可能的。同时,我们也知道资金进来了,也会让我们的资本市场定价跟国际更接轨。当然这也不是很新的理论,我相信我们国家很多主持金融监管的人都明白这个事情。虽然我们资本账没有开,也是有很多方法,保证QDII,QFII,不同的东西出台,所以让我们资本账有某种程度的开放。
如果看看以前推出不同的安排,从现在目前的市场发展来说,这个安排不够力度,太有限了。所以我们在人民币跨境使用,有一年国际化的过程,开始走出很大步的时候,可以回顾一下,是不是可以把我们的资本账、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之门开放多一点、快一点。
我想说,人民币国际化过程跟资本账开放是有必然的关系,这个关系是跑不掉的。在境外的人民币一定要回流到内地,不能说外地的人民币在外面流动,不回流的话很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怎么样回流渠道很重要,所以如果我们用FDI来控制它当然可以,但是如果对人民币国际化过程,我们信心比较强一点,对风险控制的理念比较清晰,可控工具比较多一点的时候,再多一点政策空间,我们把这个门开多一点。我想我们可以多一些外来资金进来。这个事情对上海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个开放我们资本市场的发展总是有很大的限制。
我们可以谈很多方法,怎么样推行这个事情,我想不用太多新的想法,我们以前很多QDII、QFII的方法,我相信这个方法,如果把它这个额度放大,把这个面放大的话,其实很容易,可以把资金流动打开一个门。比如说我们可以像QDII来说,参与的金融机构数字可以增加,其实也不一定由机构投资者来参与,某些有资格的个人投资者也可以参与,如果有足够投资者保护的话,我相信这是可以做的。如果可以讲QFII放大,让海外投资者参与我们的资本市场、参与IPO市场,也是可以把IPO市场弄得更火,把定价跟国际接轨,所以这个事情很容易做。
通过我们这几年的经验,风险是可以找到很好的控制方法。最主要的是跟上海的ETF,这是很好的方法,把两个市场的工具连接起来,风险可控,ETF做多一些,也是很容易做的事情。我觉得做这个事情应该比较大胆一点,现在我们人民币开放了,作为跨境使用了,很多QDII、QFII都可以用人民币来使用,这是很自然的事。
最后,我想谈谈香港和上海互动的关系。这个是我和关心的议题,也是这几天上海媒体常问的议题。我只有一个说法,上海跟香港,在我刚才说的问题里面,从资本账里面、在资金互动里面打开一扇门,会看到香港和上海两个市场在互动、互补方面,可以有更多的作用发挥。
去年我谈到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我说上海和香港等于是一个飞机的两个引擎,没有人民币国际化,推不来。如果我们谈到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话,同样会看到香港和上海在这方面共同的努力,使我们的关系会更密切。这个时候我可以跟各位报告一下,上个星期,我跟上海的方兴海主任,一同在东南亚推广上海跟香港两个市场,希望用这个机会推广人民币国际化,两个市场互补,寻找共同发展的机会。我的发言到此为止,谢谢各位。
[傅思途] 谢谢陈家强先生,也谢谢您已经回答了我想要问的问题。我想我们已经快到结束的时候,我想问几个问题,第一个问屠市长,如果不仅在亚洲,在全球来讲,我想问所有的演讲嘉宾,假设人民币完全是自由兑换之后,上海和香港之间是如何来竞争,竞争关系是怎么样?另外上海如何吸引到更多的跨国金融机构,把他们的总部放到上海来,而不是新加坡或者是香港,所以我想问一下我们的演讲嘉宾,香港和上海之间的关系,我们不仅是谈他们在亚洲的版图之下的关系,更要谈的是全球背景下的关系。哪一位先来讲上海和香港的关系。
[约翰·奎尔奇] 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是一种竞合的关系。某种程度来进竞争是好的,当然在某一些领域,可能合作比竞争更好。所以这真的是一种有竞争、有合作的关系。先说竞争,如果只是有竞争的话,会导致价格战,对谁都没有利。所以我觉得应该是一种平衡,又有竞争,又有合作,在上海和香港之间我们来看一下,上海的好处,就是可以很方便地进入大陆、内陆市场。而香港有几十年的国际经验,和接触到接触到国际市场的覆盖力。所以这两者的优势如果加在一块,其实能够大大增加效率。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强调的是竞合,而不仅仅是竞争。谢谢。
[成文诺] 我同意,刚才有人讲说,一个飞机两个引擎,需要两个引擎才可以保证飞机的强大负荷。关于上海,我觉得上海不仅是一个贸易中心,而且上海应该利用贸易中心的优势,成为金融中心,但是这种过渡其实是非常自然的,而且这也是上海的独特性的优势所在,就是贸易和金融的结合。谢谢。
[屠光绍] 两个金融中心的关系,我也想简单谈一点我的看法,因为刚才我完全赞同陈家强局长谈到的,上海和香港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当中,一定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不光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上,我认为在整个带动中国的金融体系健全,和带动中国金融市场和货币体系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方面,香港和上海都能一起发挥作用。
[屠光绍] 我原来说过,在这里还想再重复一下,我们看待上海和香港的关系,主要是着眼于三个面向,第一是面向全球,不是看着某一个方位上,或者在某一个有限的区域里面,是想面向全球,如果面向全球的话,上海和香港才可以形成合力。第二个面向,是面向未来,未来中国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如果以未来作为一个坐标来看,上海和香港加起来,现在恐怕还很难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对金融中心、对金融服务的需要。第三个面向,要面向我们的互动,因为上海和香港在现在或者说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一定有互补的关系。目前的发展阶段和所处的环境,及目前各自的定位,应该说我们完全有可能形成互补。在互补的基础上形成互动,最后达到互利双赢,所以只要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和面向互动,上海和香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面,合作还是主基调,当然会有一点竞争,但是这个竞争是为了促进我们能够更好的更高的层次上合作得更好。
[傅思途] 非常感谢您的评论。我是来自于伦敦的。我希望在未来几年当中,我相信未来几年伦敦在整个市场当中的份额会有所下降。我们认为和其他的几个具有竞争优势、竞争力的金融中心来说,希望可以形成互补的作用。我现在宣布这一节会议就到此结束。我想感谢所有在座的各位嘉宾做的精采发言。谢谢你们每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