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企业家生存环境调查(2010年)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05日 14:51  新浪财经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介绍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史,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史。这三十多年来,中国民营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经济中所具活力的一支重要力量。从体制角度讲,民营经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1992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其它所有制经济为补充的经济体制。这一时期民营经济的特点是企业经营者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私营个体经济蓬勃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第二个阶段是1992-1998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目标,提出非公有制经济要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不再是过去的“补充”。这一时期民营企业特点是,知识分子成为经商的主体,科技型企业迅速成长。在内部治理上,民营企业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从“江湖方式”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

  第三个阶段是1998年之后,私有经济被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民营企业飞速发展,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主要成就。至2010年,全国4300万个企业,民营企业占92%以上。全国7.79亿就业人口,民营企业承担了90%以上。除了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上的贡献,民营经济在改善民生、扩大出口和社会公益等方面,也都做出了卓越贡献,展示了无比强大的活力和竞争力。

  然而,民营经济从诞生以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自1981年改革开放之后的首轮宏观调控以来,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几乎每次宏观调控和经济低迷,都伴随有“国进民退”的现象发生。比如1981年整顿投机倒把中,“温州八大王”被通缉,造成私营企业主人心惶惶;1996年的宏观调控中,曾经辉煌一时的巨人、三株、秦池、南德、亚细亚等不规范民企纷纷倒闭;2004年银行缩紧贷款、加强市场监管,许多民企因此纷纷坍塌,江苏铁本、德隆系、鸿仪系、格林科尔系、青鸟系、斯威特系等都爆出资金链断裂。当然在这一历程中,既有民营企业因先天性不足而存在的诸多缺陷,也掺合着复杂的体制因素,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种种利益博弈。

  2005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又称“非公36条”), “非公36条”明确支持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强调要排除对民营企业的种种歧视,允许其进入银行、铁路、邮电、民用航空等多个领域,中国民营资本曾一度感到春天来了。

  然而,2008年之后,受金融危机影响,民营企业资金链更加吃紧。与此同时中央推进新一轮的宏观调控,于是新一轮“国退民进”的大戏开始在各地上演。仅仅2009年一年,许多民营经济中的领军企业纷纷被改换旗帜。在航空领域,民营航空公司鹰联航空被国有企业四川航空公司重组,失去控制权;在钢铁领域,央企宝钢入主民营钢铁大鳄宁波钢铁。此外,在机械、地产等多个行业,国企收购民企的大戏还在持续。甚至同年,在一向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乳制品业,知名民营企业蒙牛公司也被中粮集团收购。有人将这种现象看成是一种“体制复归”。除了“国进民退”,民企外资化现象也在加剧。目前,外资在汽车、快消、零售、化妆品,甚至农产品等许多市场竞争程度较高的领域吹响了进军的号角。而不少民企也正想以外资为保护伞,出售控股权给外资,以解决企业融资、产权明晰和企业原罪等问题。在饮料行业,汇源寻求可口可乐的并购,便是这一现象的最典型例子。似乎,冬天还未远去。

  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也折射了民营企业家的生存环境波动。虽然三十多年来,从当年的小岗村村民到“傻子瓜子”年广久,从联想的柳传志到吉利的李书福,从新希望刘永好(专栏)到TCL的李东生(微博 专栏),从万科的王石(微博 专栏)到阿里巴巴的马云(专栏),中国曾诞生一批有影响力的著名企业家,而且企业家的生存环境也是当年无法比拟的。似乎在人们眼里,企业家就是衣着光鲜、腰缠万贯、一呼百应代名词,俨然是时代的精英、社会的强势群体。然而,在他们炫目的光环背后,也有许多困惑与无奈。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自从1999年胡润造中国“百富榜”以来,很多顶级富豪们因上榜而出名,也因上榜而被颠覆。其中,以当年南德的牟其中、后来铁本的戴国芳、德隆系唐万新、格林科尔系顾雏军,再到后来国美的黄光裕(专栏)等最为著名,这些当年的风雨人物最终都先后身陷囹圄,令人唏嘘。从这些中国悲剧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历程中,可以观察到一个明显的事实,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正面临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尴尬生存环境。

  中国企业家在不断进行组织创新并逐步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正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困惑。政策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不够完善,中国社会文化孕育的大众仇富心理,加上社会信用体系的薄弱,都给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企业家造成了“成长的烦恼”。可以看到的是,中国企业家诞生于改革开放的中国,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但同时他们也从某一个角度承担着改革的风险与成本。

  本次研究将以民营企业家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通过企业家自评的方式,了解中国企业家群体当前生存环境的现状,以期探讨中国企业家生存环境可能改善的路径。

  二、中国企业家生存环境的界定及测量

  1. 本研究对民营企业及企业家的界定

  1)民营企业的界定:

  本研究涉及的企业均为“民营企业”。

  对于什么是民营企业,国内对此认识有所不同。广义的民营企业是指国有企业和外商(包括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包括私营企业、集体企业、私营和集体成分为主的股份制企业和以这些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其界定的标准是企业投资者的性质也即企业的所有(股)权的性质;狭义的“民营企业”仅指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

  本次调查涉及的民营企业主要包括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除外商独资或合资、港澳台独资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除外商和港澳台商主要控股)这三类企业。

  2)企业家的界定:

  本项研究中的企业家指的是中国民营企业家。本研究认为,企业家的核心精神是冒险和创新,只有生长于市场,用敏锐的眼光发现市场需求,并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承担市场风险的勇气和能力的这样一群人,才能被称之为企业家。国有企业家虽然有大量优秀的管理者,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

  2. 企业家生存环境的考察方法

  群体生存状态研究是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些研究都是围绕着某一群体的生存状态进行,通过对群体生存状态的研究调查,了解该群体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和工作状况等等。本次企业家生存环境调查研究主要内容是通过宏观环境、商业环境和个体环境三个维度,研究企业家对自身生存环境的主观认知、判断和评价,并辅助以企业家价值观和行为研究。

  附表  中国企业家生存环境的考察维度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考察点
社会环境 经济环境 整体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对企业成长的利弊
人民币持续的升值压力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政策环境 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竞争的压力
当前政策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公平性
当前政策的稳定性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当前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情况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法律环境 目前的《企业法》对民营企业利益保障程度
新《劳动法》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法律环境对企业家财产安全保障程度
企业家的人身安全程度
政策对企业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保障程度
舆论环境 当前媒体对企业家群体报道的客观度
企业家与媒体舆论之间的状态
公众道德“讨伐”对企业家的影响
企业家对“裸捐”问题的看法
商业环境 当地生态环境 当地政府执政理念、效率和行为对民营企业的影响
当地土地、水、电等价格政策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
当地配套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
投融资环境 企业家最愿意投资的领域
目前投资环境最好的省份或直辖市
当前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主要渠道
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
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难的主要原因
内部治理环境 社会人才市场能够满足民营企业发展的程度
民营企业面临的人才问题
当前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
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对其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个体环境 ² 企业家目前生活状态的满意程度
企业家本人移民的意愿
企业家希望子女从事职业的方向

  第二部分  核心发现和主要内容

  一、核心发现

  发现一:三大浪潮凸显市场环境恶化

  国考潮——青年人的集体冲浪

  最近几年,中国年轻人中出现一支新兴的族群——“考碗族”。中央及其直属机关公务员被称之为“金饭碗”,省级公务员被称为“银饭碗”,市级公务员被称为“铜饭碗”,甚至镇级公务员也被称为“铁饭碗”。有考碗族组成的新一轮国考大军浪潮,正一浪高过一浪。2010年度中央机关极其直属机构考试报名人数达到142万人,此番考录比为87.5:1。其中国家能源局某岗位以4961:1的竞争比例高居热门职位榜首。若再算上随即举行的各地公务员招考,人数将更为惊人。国考白热化程度可见一斑。

  2010年零点中国青年人生活方式及消费调查显示:18.2%的青年大学生表示在毕业后希望自己创业当老板,而76.4%的人表示希望到企事业、党政群机关就业。 “去体制内”已成为当下青年人的流行选择。

  其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逐,就像当年的出国热和下海热一样,这种追逐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研究人员认为,造成当下国考热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求稳定。相比较而言,公务员工作很稳定,缺乏淘汰机制。近年来,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很多年轻人,都出现过度求稳心态。第二,待遇好。公务员名义工资虽然不高,但是有各种费用、补贴、奖金、分红等等各种名目的福利。第三,求权利。虽然部分考生可能很难承认自己参加国考是冲着寻租去的,但现实的担忧是,社会青年才俊报考公务员首先关心的是哪个部门油水大、是否有灰色收入。这就是为什么国税局、地税局、海关等政府机关三四千人报考一个岗位,而气象、统计、铁路等部门则人气惨淡的原因。第四,就业难。这也是造成国考热的另一重要原因。国考虽难,但报考门槛低,只要交上100元报考费,就可以获得考试资格。所以很多学生在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就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进入考场,甚至不少学生是没做任何准备的“裸考”。有人戏称这种心态为“打酱油”。

  对于中国这一现象,新加坡《联合早报》曾尖锐地指出,中国的“公务员热”将成为中国发展的障碍。因为“目前中国的‘考碗热’折射出人们对社会环境和市场体系的信心不足,没有人再去专心踏实发展实业、积极创业。长此以往,国家崛起所必须经历的高端工业化进程将饱受铁饭碗心态不利影响。”

  经济学家许小年(微博 专栏)则认为,“现在大学生向往政府部门,而政府部门是再分配部门,不是价值创造部门。社会的年轻人都趋向分配部分,回避价值创造部门,从财富再分配中得到自己的利益。这样的社会将趋向寄生和停滞,这样的经济将失去活力。价值创造部门萎缩,价值创造速度下降。”

  此次受访企业家则认为,求稳定说明市场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的增加,人们进而寻求体制内的安稳;求权利说明当下体制内外公平的缺失,使得更多人抱着不劳而获的心态,放弃价值创造的过程而寻求财富捷径;就业难说明市场环境的恶化,让人们寻求更多可发展的可能性。其实,在一个平衡规范、保障健全、法制体系完备的社会环境里,公务员仅仅是比较稳定的职业,并不符合那些创业心很强的人才。

  企业家的移民潮和投资潮

  与年轻人集体奔向体制内不同,当年下海积极投身市场经济浪潮的企业家们,如今正投身另外两个浪潮。第一个浪潮是移民潮。他们多数人的目标国家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或新加坡等国,而移民模式常常是老婆和孩子在国外,自己往返于国外和中国两地,从事商业活动。第二个浪潮是投资潮。由于国内经营环境的恶化,很多民营企业放弃实业,转向投资。在微薄的利润下,有些企业家对做实业产生了自我怀疑,甚至将做实业看成愚蠢的事情。在受访的企业家中,有人将这两个潮流解读为“民营企业家信心最低落的一个时期”。

  针对企业家移民现象,此次调查发现,逾1/4(26.3%)的受访企业家表示自己已经移民或有移民意愿。其中4.8%的企业家称“已经移民成功”,2.9%的企业家表示“正在申请办理移民”手续,而18.6%的企业家表示虽然还没有申请,但“打算移民”。

  研究人员在访问企业家的过程中发现,对于企业家来说,移民是个颇具敏感的话题。在一次深访中,一位的企业家有些尴尬地向研究人员表示,是否可以在移民这一题上勾选“不打算移民”,虽然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已经成功移民。鉴于企业家在调查中表现的谨慎心态,企业家已经移民和意愿移民的实际比例很可能高于当前这一调查数字(即26.3%)。

  针对企业家的投资意愿,研究人员在访问企业家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受访的民营企业家表示,相对于做企业,自己或者其老总朋友更加倾向于做投资,而且正在积极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具体数据显示,逾六成(63%)的企业家愿意将资金直接投资企业,说明多数企业家对本企业的发展还是认同和眷念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想投资。从其它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五成(50%)的企业家表示想投资房地产,三成(31%)企业家想投入股票市场,炒楼炒股成为企业家投资的最爱。此外,有两成(19.5)企业家想投资基金,而像艺术品(14.3%)、理财产品(11.9%)、黄金珠宝(9.5%)等投资领域也受到部分企业家的青睐。

  最后,如果把市场比喻成一个城的话,当前的状况是,1)一方面,进城的人或想进城的人越来越少(考公务员的人数逐年猛增,想进国企和事业单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2)而另一方面,出城的人越来越多(企业家纷纷移民,放弃实业,转向投资)。市场存在的意义在于,它让人能够通过奋斗,并且预期可以通过奋斗,在为别人创造价值的同时获得自己的价值。然而,国考热反映出的青年人过早求稳和浮躁心理,以及移民潮和投资潮反映出的企业家缺乏安全感和投机心态,正说明了当前市场创业环境的萧条和企业家精神的衰弱。

  发现二:民营企业的空间愈行愈窄

  2010年8月,中国工商联调查发布了一个简单的不等式:500强民营企业的利润总和比不上两家央企巨头。即2009年全年,中国移动净利1458亿元,中国石油净利1033亿元,两者相加已经超过500家民营企业的净利总和。这一数据让人们惊醒地看到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差距。

  近年来,国有企业携政策、法律、资金、资源等的优势,强力扩张,挤压民营经济的生存空间,让许多民营企业家倍感压力。不仅在传统国企垄断的领域,甚至在部分竞争程度较高的领域也听到了国资挺进的号角。人们担心,新一轮“国进民退”的旋风正席卷更多非传统国资涉足的领域,从而进一步挤压民营企业发展空间。

  调查显示,近七成(66.7%)民营企业的老总称在与国企和外企的竞争中,感觉到压力大,其中近两成(18.9%)的老总表示压力非常大。分析发现,中小企业,尤其是二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压力更大。具体数据表明,有20.5%的中小企业的老总感到“压力非常大”,这一数字比大型企业(8.8%)高出近12个百分点。此外,二线城市感到有压力的企业家(25.6%)比一线城市(14.4)高出11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感到有压力的企业家(33.3%)比东部地区企业(15.2%)更是高出18个百分点。

  调查进一步发现,造成其压力的原因既有来自市场的因素,也有来自非市场的因素。在非市场因素方面,政策不公平性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所有表示“有压力”的企业家中,34.2%的人认为政府对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政策倾斜力度不一样,15.7%的人认为政府给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远不如给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着力,可见国有企业的先天政策优势和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是让民营企业倍感压力的重要原因。

  其次,在市场因素方面,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是民营企业家感到压力的另一重要因素。数据显示,35.7%的企业家表示其压力是因为,在与国企和外企竞争中其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此外,有22.9%的企业家表示其企业与国企和外企在争夺优秀人才上竞争激烈。此外,与国企和外企在市场价格(20%)、品牌知名度(20%)和技术革新(15.7%)等方面的较量比拼也是企业家感到压力的另一些因素。

  此外,调查还显示,半数(50.5%)企业家表示政府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政策上有失公平,其中认为“非常不公平”的比例为11%。进一步分析发现,服务业、中小型企业对政策有失公允感受更强烈。具体数据表明,服务业的企业家认为政策不公平的比例为57.4%,远高出工业企业家(41.0%)17个百分点。此外,中小型企业的企业家认为政策“非常不公平”的比例,比大型企业的企业家高出近10个百分点。

  张维迎(专栏)曾指出,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是不是和外国投资者一样具有对政府的充分信任呢?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中国的政策对民营企业、国内私人企业的发展实行严厉的限制,限制私人企业的发展目的不是为了引进外资,而是为了防止私人企业的崛起和传统国有部门进行竞争。

  发现三:企业家疲于应对的是政策而非市场

  近年来,政府各个部门对经济活动的调控越来越频繁。然而,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提高了未来不确定性,这让很多民营企业家们疲于应对,甚至感到不安。本次调查显示,近八成(77.6%)企业家认为国家政策变动对其企业的影响程度较大,其中有24.3%的企业家认为“非常大”。

  而对于国家大力调控的房地产行业,其受政策影响的程度更大。此次调查的21位房地产企业老总中,有19位表示政策变动对其企业影响大,比例高达90.4%。其中9位认为“影响比较大”,10位认为“影响非常大”。

  此次调查发现,在深访中很多企业家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即在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舆论环境和市场环境中,目前民营企业在中国面临的最大的挑战还是政策方面的问题。

  广东某大型纸业集团董事长在访问中说到,他认为“它的根源在于文化根底,中国到现在其实还是重政轻商的。从商的人,得跟着政策走,特别是跟着执行政策的人走。” 所以在中国,要想自己企业发展得好,跟紧政策跟对政策成了民营企业家认为的必修功课。因此,为了做好功课,企业家们往往会在以下几个方面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以应对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

  第一, 花费更多精力研究政策方向。

  浙江省工商局长郑宇民曾总结说到,浙商的成功经验是,一、听党的话,二、按市场规律走。他讲到一个故事:领导到鲁冠球(专栏)企业视察,问鲁冠球需要什么。鲁冠球说,我不要政策,不要项目,不要资金,我只要看文件。从此省委机要室多了一个省厅单位送文件的部门,而鲁冠球就多一个阅读红头文件的权利。

  然而,以上提到这位将浙商看成自己人、被网友誉为最给力的工商局长,却一再倡导在民营企业内建立党支部,他认为,“浙江民营企业建立党支部起到的是眼睛的作用,帮助民营企业看准方向。在中国这样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把握不住政策动向,就像盲人。” 可见,在中国当前环境下,这是民营企业的不得不学会的生存哲学。

  第二,想方设法进入政府相关机构,获得话语权。

  在深访过程中,一位河南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说,“一路走来最困难的问题就是,我们跟政府官员思想意识不一样。所以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要处理好官商关系。其一,首要是不对抗,避免成为牺牲品。其二,是要依靠,但不要依赖。其三,是掌握平衡术,掌握这些宏观的动向,提前行动。绝对不能搞对抗型,适时进行交易,绝不叫板。”

  这位同时兼任地方政协委员的房地产老总坦承,“中国的企业家没有地位,所以企业家们为了争取地位,拼命地挤进人大和政协,希望听到自己的声音。我感到走进一些这样能够听到我们声音的机关,为什么期望进到这些机关,其实就是为了一个关系,这种关系干什么呢?就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

  第三,在实际政策执行上耗费更多精力与政府官员周旋。

  研究人员在访问企业家过程中一个普遍感受是,多数人觉得很难跟官员,特别是负责实际事务的官员打交道。上述提及的纸业集团董事长认为,“最上面的政策,往往是比较宏观、笼统,但下面在执行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变通性。这就导致在执行这个环节上,会有很多问题的出现。企业家在办一件事情的时候,不管有多么大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不管可以给社会创造多少利润,有时候还会被政府里的一个小科长给难住了。所以,政策执行过程中会有很多情况,得花费我们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这些事情。”

  发现四:企业家称对舆论环境“很无奈”

  一直以来,媒体对“问题富豪”“不良企业”企业的报道,加强了公众对企业家群体负面认识。其实,对于社会上的很多大企业,公众是有期待的,希望这些企业能够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希望能够诞生一批国际品牌,做强做大。然而公众看到的现象是:三鹿企业的“毒奶粉事件”;知名民企品牌蒙牛检查出三聚氰胺;山西的煤矿的无良煤老板;昔日首富先后身陷囹圄;企业家炒作股市楼市等等。如今还出现了数量巨大的富人移民潮。不少公众看到如上现象,感觉很激愤。而媒体更是将这些新闻点夸大,以符合民众情绪。

  然而调查发现,对于部分企业家来说,媒体的报道往往并不是事物的全貌,有时候有欠客观,但对于另一些企业家来说,媒体监督是好的,是曝光的企业或企业家本身“案底”不够清白。数据显示,逾四成(42.9%)的人认为媒体对企业家群体的报道并不客观,而另外三成(30.5%)企业家则认为媒体对企业家群体的报道还是相对客观的。

  调查还显示,对于企业家群体与媒体之间的状态,近三成(28.6%)企业家认为,企业家在媒体面前基本没有话语权。而另外近七成(68.1%)企业家则持更加理性态度,认为“企业家在不同事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一样”。而认为企业家群体比较强势,可以影响媒体舆论方向的企业家只有2.4%。

  对于社会公众曾经掀起的对企业家“原罪”问题的讨伐,以及公众普遍对企业家“为富不仁”的认识,有近七成(68.1%)企业家表示对其本人有实际影响。但在其他的企业家中,有两成(19.0%)企业家承认,社会这一舆论环境已经令其感到一定的道德压力,另外15.7%企业家认为这有损其本人和企业家群体的形象。此外,2.9%的企业家表示社会舆论环境已经对其平时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总体来看,公众的道德“讨伐”对企业家产生影响的比例达37.6%。

  此次调查中,研究人员经常听到企业家的抱怨,对于公众对他们看法,他们也常常感到无奈。在他们看来,一个出色的企业家比一般的劳动者所承担的风险要多得多,承担的压力也要大得多,他们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现在不仅得不到尊重,而且连起码的理解都没有。

  调查发现,针对民营企业家的“原罪”问题,企业家的一些观点是,第一,“原罪”问题的发生,很多情况是基于当时不规范的制度,许多当初创业的人只是钻了不完善制度的空子,不能只归咎于企业家。第二,“原罪”也分为轻重,偷税漏税和杀人放火性质的原罪是不一样的,应该区别对待。第三,应该区别不良民营企业家和整体民营企业家,不能以片面概括整体。

  而对于公众常持有的“为富不仁”、“仇富”等心态,企业家们表示感到很无奈。他们觉得,一方面公众没有看到作为富人阶层的民营企业家是用其冒险、创新和努力换来的回报,没有看到企业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价值;另一方面他们也承认确实有些民营企业家有爆发户心态、不顾道德法律、官商勾结、生活腐化,在社会上树立了不良形象。但是,他们认为公众和媒体应该认识到,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发现五:民营企业的四大困境:税负、融资、人才和管理

  困境一、民营企业赋税八成老板喊重

  本次调查显示,八成(79.6%)民营企业的企业家认为,目前的其企业税负过重。其中,54.8%的人认为税收“比较重”,24.8%的人认为“非常重”。

  分析发现,东部地区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税负感更重。具体数据表明,东部地区的企业认为税收“非常重”的企业比例比中西部地区企业高出8.4个百分点,而服务业企业认为税收“非常重”的比例(28.7%)比工业企业(19.3%)高9.4个百分点。

  在访谈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企业家对高税收的抵触心态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高额税收实际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让企业更难维持。2)税收的缺乏完善机制,导致部分企业逃税漏税,而合法纳税的部分企业则承担高税收。3)交纳高税收却并没有享受到纳税人相应的合法权利,也没有感受到政府和社会对高纳税人地位的尊敬。4)企业家对高税收的抗拒,还往往来自于对政府信任的缺失,不明白具体税收的去向。此外,研究人员发现,除了企业家普遍认为税收偏重之外,也有企业家提到高比例的社会保险费用也让企业负担承重。

  困境二、六成民营企业家称融资难

  调查显示,有半数(50.5%)民营企业是依靠银行贷款的方式融资,银行贷款还是民企融资的最主要的手段。其次是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融资,有26.7%的受访企业表示这通过此种方式融资。再次是通过股权融资,这一方式于通过民间借贷的比例相当,为25.%。此外,此次调查的企业有15.2%已经上市融资。最后,引进风险投资的企业只有10.0%。

  尽管银行贷款是民营企业当前重要的融资方式,但实际上民企正面临着普遍贷款难的问题。此次调查显示,六成(59%)民营企业的企业家表示其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困难,其中45.2%的人认为“比较困难”,13.8%的人认为“非常困难”。

  问及企业家贷款难的原因,研究人员将受访企业家的回答总结为以下几类:1)缺乏信任。如 “银行不相信企业实力”、“民营企业身份”、“银行至贷给国营大企业,亏死也贷”、“政策倾向”等。2) 手续复杂。如“审批手续繁琐”、“程序复杂”、“审批时间长”等。3)抵押贷款的范围窄。如 “要有固定的资产和物业”、“只有抵押贷款、没有信用贷款”、“对轻资产不给于贷款”、“IT企业,没有抵押物”、“要实物抵押,比如一个工程有时候要欠几百万材料和工人钱,如何有这么值钱的实物抵押”、“风险评估不科学”。4)行业限制。如“银行主要支持地产,对本行业支持度不够”、“对行业缺乏了解和信任”等。

  困境三、民营企业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

  调查显示,53.8%的企业家表示,当前劳动力市场不能满足其企业用人需求。而另外42.9%的企业家表示,能够满足其用人需要,其中表示“完全能满足”的企业只有2.4%。营销人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以及中层管理者缺乏是民营企业面临的三个最普遍的人才问题。

  调查还显示,当前民营企业自认为面临最普遍的人才困境是缺乏营销人才,受此之困的民营企业占调查总数近一半(48.6%)。其次, 39.0%民营企业表示“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招不到合适技术岗位的人才称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第二大人才困境。再次,中层管理人员不足(32.4%)也是民营企业面临的又一普遍的人才困境。此外,除了招不到人,留不住人也是困扰部分民营企业的难题,本次调查中,有18.1%的企业表示“员工流失率大”,9.1%的企业表示“员工积极性不高”。

  研究人员发现,对于民营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大部分企业家认为是相对短缺,而非绝对短缺。即劳动力市场并非没有足够的人,而是没有足够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的优秀人才。对于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受访企业家有以下几种观点:1)高校教育造就的毕业生,离企业用人的要求尚有距离。2)现在年轻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物质待遇要求较高,心态比较浮躁。3)有些企业处在强力扩展时期,用人需求大,从而一时难找到足够数量的中层骨干或技术人员。4)在酬薪不具有吸引力前提下,企业又没有一套长期培养人的健全制度,从而没有吸引优秀人才留下机制。5)企业在用人的理念上存在偏颇,为学历论,而且只找最好的而不找最合适的人才,对员工的包容性不够,没有给员工足够的空间和历练的机会。

  困境四、逾四成企业家称治理结构不完善

  调查显示,55.7%的企业家认为自己的企业治理结构完善,而43.9%的企业家认为本企业的治理结构并不完善。

  分析发现,根据企业家自评,东部地区大型企业倾向于认为本企业治理结构更加完善。数据对比显示,有57.9%的东部地区企业认为本企业治理结构完善,这一数字比中西部地区企业(46.2%)高出11.7个百分点。同时,有82.3%的大型企业认为本企业的治理结构完善,这一数字比中小型企业(50.6%)远远高出31.7个百分点。

  此外,调查还发现,近八成(79%)的企业家表示自己个人的社会资源对企业发展作用大,其中有近两成的企业家表示作用“非常大”。更有意思的是,逾九成(91.2%)大型企业的老总称自己个人社会资源对企业发展作用大。

  发现六:中小企业生存相对更加举步维艰

  此次调查发现,中小型企业比大型企业生存更加困难。中小型企业不管是在市场准入、政策影响、法律保障、成本负担、融资难度、内部治理,还是人才招募上都面临着比大型企业更大的压力。虽然2005年就提出“非公36条”,但是在执行层面却面临很多阻力。由于一方面体制配套文件不足,一方面政府的执行力度不够,“非公36条”并没有落实到实处,真正为中小型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此外,还有各界对中小民营企业或多或少的歧视。这使得中小企业只能在竞争激烈、利润微薄的产业链上苦苦挣扎。具体数据表明:

  1. 35%的中型企业老总认为当前经济发展政策对本企业不利,这一数字比大型企业(17.6%)高出17.4个百分点。

  2. 在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竞争中,感到“压力非常大”中型企业的企业家比例为20.5%,比大型企业(8.8%)高出近12个百分点

  3. 中小企业的企业家认为政策“非常不公平”的比例52.3%,比大型企业的企业家高出近10个百分点。

  4. 中小企业的企业家认为政策变动影响“非常大”的比例为26.7%,高于大型企业(11.8%)15个百分点。

  5. 中小型企业认为《企业法》不能保障企业利益的占46%,这一数字也比大型企业高出近10个百分点。

  6. 中小型企业认为专利和知识产业保护“不到位“的比例达54.5%,远高于大型企业近20个百分点。

  7. 更多中小型因为新劳动法增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69.9%),而更少中小型企业运作更加规范(39.2%)。

  8. 35.7%的中小型企业认为政府的行政理念、效率和作为对其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一比例比大型企业(20.6%)高出15个百分点。

  9. 65.3%的中小型企业认为当地的土地、水、电等政策不利于企业发展,而这一比例对于大型企业只有35.3%,几乎比大型企业高出了一倍

  10. 15.9%的中小型企业认为银行贷款“非常困难”,这一比例比大型企业高出了13个百分点。

  11. 82.3%的大型企业认为本企业的治理结构完善,这一数字比中小型企业(50.6%)远远高出31.7个百分点。

  12. 更多中小型企业(51.1%)面临营销人才短缺,这比面临相同问题的大型企业高出了近16个百分点。

  以上这些因素可能也造成一个结果,即中小企业家生活满意度地大型企业的企业家更低的原因。此次调查中,26.1%的中小企业主表示生活不满意,而大型企业的企业家中这一比例仅为8.8%。

  发现七:一个群体的心态——如履薄冰

  此次调查发现,不论是企业家对政策影响的担忧,对市场信心的不足,或者是对移民问题的敏感性,还是对舆论的无奈,研究人员能够感受到这个外表光鲜的群体展现出的一种不为普通人熟知的群体心态——如履薄冰。这种心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如履薄冰的心态体现在对身份认同感的缺失上。第一,企业家缴纳高额税收,却体验不到作为纳税人的光荣,没有享受到因多缴税而获得的社会尊敬。第二,社会文化重政轻商的思想,让人们觉得企业家仅仅是一介商人,没有认识到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甚至将企业家看成是“为富不仁”的代表。第三,企业家在政治上,没有足够的话语权,所以不少企业家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人大或者政协。而进入人大或政协,同时也成为企业家获取政治资源的一种方式。所以,在企业家看来,作为一个群体,没有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同和理解。

  第二,如履薄冰的心态体现在对政策把握的不确定性上。一位教育领域民营企业董事长在访谈中如是说,“前两天有个基金要投我们,其实教育机构上市也挺多的,我主要还是不太想干。我这几年非常有一个矛盾,是撤还是继续干。继续干的话,你就非常艰难。一个是(政策)风险非常大,一有任何风吹草动就没有你什么事了。另外,我们这个机构组织,无论是经营的风险,还是财务的风险,或者是你意外事件这种风险的话,都有可能是灭顶之灾。”

  第三,如履薄冰的心态体现在对财产安全的担心上。调查显示,而有28.6%的企业家表示当前法律环境不能有效保障其财产安全。其中认为“不太安全”的企业家占23.8%,认为“非常不安全”的占4.8%。

  第四,如履薄冰的心态也体现在个人安全感的缺失上。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当问及企业家平时是否担心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时,竟有近四成(38.1%)企业家表示担心,其中28.1%的人表示“比较担心”,而10%的人表示“非常担心”。

  所以,财经作家吴晓波曾对于当今中国民营企业家生存环境表示悲观的看法。他直言从古至今,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就未曾有过真正安全的生存环境,不少曾经的共识更是渐渐在被我们抽丝剥茧般地质疑。

  二、主要内容

  (一)经济环境篇

  1. 近七成民营企业家看好中国经济发展

  2008年被称之为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而2010年则被称之为最复杂的一年。这一年世界经济危机复苏但面临“二次探底”,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叫嚣,人民币面临持续的升值压力;国内就业压力仍然巨大,青年纷纷加入“考碗族”,房地产调控失灵,楼市泡沫继续吹大,通货膨胀日益恶化,银行放贷空间大打折扣,利率环境变化不利于扩大企业融资规模。人们不禁要问,这个冬天还有多长?

  然而,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多数民营企业家对中国经济走向和经济发展政策仍然持乐观态度。调查显示,总体来看,近七成(68%)的企业家看好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政策,认为经济发展趋势有利于本企业的发展。而另外32%的企业家则持相反观点,认为当前经济发展政策对其企业并不有利。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的判断要明显比大型企业的企业家悲观。35%的中小企业老总认为,当前经济发展政策对本企业不利,这一数字比大型企业(17.6%)高出17.4个百分点。

  附表  您觉得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政策是否有利于本企业的发展

百分比 (%) 大型企业 中小型企业
非常不利 3.8 2.9 4.0
不太有利 28.6 14.7 31.3
比较有利 52.4 67.6 49.4
非常有利 15.2 14.7 15.3
总计 100.0 100.0 100.0

  “从2008年、2009年之后,宏观经济波动肯定对企业都有一定影响。但这个要看行业。比如说国家在调控房地产,可能对房地产相关行业影响比较大。房地产作为上游行业,它会影响很多行业,比如说家电。你没有新房子,可能就没有家电。作为我们制造家居产品,可能也就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也会受到间接影响。”

  ——某家居制造公司总经理GQ(广东)

  2. 三成企业受到人民币升值负面影响

  2010年,在国际压力和其它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人民币面临持续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会产生两个可预期的直接影响,一是高启的出口商品价格必然导致中国出口数量的减少,对外贸易余额萎缩,从而使大量外向型的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失业增加。二是人民币升值导致的美元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贬值。

  关于当前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压力,此次调查显示,14.8%的企业家表示没有受到影响, 46.7%的企业家表示还不能确定这种影响。而在其它受人民币升值影响的企业(38.6%)中,有27.6%的企业家表示对其企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分析发现,这些受负面影响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业等领域。另外,只有11%的企业家表示人民币升值带来了正面影响。

  进一步分析发现,人民币升值给东部地区企业带来的打击更大。此次调查的东部地区企业中,有30.4%的企业家表示受到了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仅为15.4%。然而,也有少部分东部企业(8.7%)和中西部企业(20.5%)受惠于人民币升值,但大多数的企业还是表示“目前还不能确定这种影响”。

  此外,有31.8%工业企业受到了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这比服务业高出7个百分点。

  附表  您觉得当前人民币升值及其持续的压力对本企业有什么影响

百分比 (%) 东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 工业   服务业
非常大的正面影响 2.4 2.3 2.6 2.3 2.5
比较大的正面影响 8.6 6.4 17.9 6.8 9.8
比较大的负面影响 23.8 25.7 15.4 27.3 21.3
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3.8 4.7 0.0 4.5 3.3
目前还不能确定这种影响 46.7 44.4 56.4 48.9 45.1
没有影响 14.8 16.4 7.7 10.2 18.0
总计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当前市场的宏观环境,比起前两年的一路狂奔,实际上下降了。一些原材料的价格在上涨,随着人民币升值,国际或者国内的很多资源也慢慢稀缺了,普通钢、铝、木材等很多东西都在上涨。企业的经营的压力就会增大,尤其是人员,广东这边过完年之后一直有民工荒,招不到人。不像以前,说给2000块,门都挤破了,现在可能就没有了。”

  “你看富士康,它搬往郑州就是这个原因,它是最明显的一个晴雨表,一个标杆。富士康还有优势资源,但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可能不一定有这样的资源,有这样的管理整合能力东迁西迁。竞争的一些基础因素,生产资料的价格,还有成本都在上升。这对于一些有创业意愿,但资本不够雄厚的人来说,创业难度就更大了。”

  ——某家居制造公司总经理GQ(广东)

  “钟表行业不是国家的重点行业,相关的政策什么的对我们也没有大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对于中国的钟表行业来说其实是利好的,全球经济主要是影响进出口经济,国内钟表行业在经济危机之后其实是往好的方面发展的。但我们现在已经开始调整了。外面订单少了,我们就开始转国内市场了。”

  ——某钟表制造公司总经理(广州)

  “因为我们是做物流的,做国际物流的,所以跟国外的出口形势还是很大的相关性。出口的形势好一点,我们的物流业务量肯定会大一些。比如去年(2009年)市场不太好,我们有很大压力。我们的业务量,我们的利润都有挺大下滑,可以说非常大的下滑。今年还好一点,前两天刚有一个数据说前11个月出口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了,今年出口好一点,上半年好一点,下半年也没有上半年那么好。”

  “我们做的是外贸,人民币的升值,对我们影响很大。因为我们大部分是以美金结算的,所以汇率这块影响蛮大的。比较直接的影响就是汇率降低,我们的利润就会降低一些。另外,我们会有一些财务上的额外的成本,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出款有一个周期,比如说我们两个月以前垫的钱,可能客户两个月后才给我们,中间有个汇率差。所以像八九月份,汇率比较低的时候,我们一个月亏损是几十万的样子,就是汇率折尺,这也是一个成本。”

  ——某物流公司总经理LQ(北京)

  (二)政策环境篇

  1.近七成民企表示与国企和外企竞争压力大

  本次调查显示,近七成(66.7%)民营企业的老总称在与国企和外企的竞争中,感觉到压力大,其中近两成(18.9%)的老总表示 “压力非常大”。

  附表  您所在行业中的民营企业受其他类型企业(外企和国企)的竞争压力有多大

百分比 (%) 大型企业 中小型企业
完全没有压力 4.3 2.9 4.5
不太有压力 28.6 32.4 27.8
压力比较大 48.1 52.9 47.2
压力非常大 18.6 8.8 20.5
说不清 0.5 2.9 0.0
总计 100.0 100.0 100.0

  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小民营企业,尤其是二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压力更大。具体数据显示,有20.5%的中小企业的老总感到“压力非常大”,比大型企业(8.8%)高出近12个百分点。此外,二线城市感到有压力的企业家(25.6%)比一线城市(14.4%)高出11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感到有压力的企业家(33.3%)比东部地区企业(15.2%)更是高出18个百分点。

  附表  您所在行业中的民营企业受其他类型企业(外企和国企)的竞争压力有多大

一线城市 二线城市 东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
完全没有压力 5.3 2.6 5.3 0.0
不太有压力 32.6 21.8 30.4 20.5
压力比较大 47.7 48.7 49.1 43.6
压力非常大 14.4 25.6 15.2 33.3
说不清 0.0 1.3 0.0 2.6
总计 100.0 100.0 100.0 100.0

  企业家的压力究竟来自何处?调查进一步发现,造成其压力的原因既有来自市场的因素,也有来自非市场的因素。

  非市场因素

  在非市场因素方面,政策不公平性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所有表示“有压力”的企业家中,34.2%的人认为政府对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政策倾斜力度不一样,15.7%的人认为政府给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远不如给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着力。可见国有企业的先天政策优势和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让民营企业倍感压力。此外,12.1%的企业家认为非常规竞争手段也是其感到压力的又一原因。 

  附图  那么这种压力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注:本题为多项选择题,所有选项之和大于100%注:本题为多项选择题,所有选项之和大于100%

   “民企跟国企和外企比较,完全没有优势。正常的市场竞争,生存或死亡,怨不得任何人包括政府,这是正常现象,像生老病死。企业做不好,被人兼并,这是正常的,反而会激励企业家做好自己的企业。但是如果政策介入,而且今天鼓励,明天打压,政策很不稳定。那竞争就不是处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了。”

  ——某家具制造企业董事长SSZ(北京)

  就我观察的周围民企这些,尤其是在上海,你要想做当然还是可以做的,无论是哪个方面的事情。但是当你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遇到瓶颈。无论是什么生意,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你是可以做,做个小老板我觉得在中国还是可以的。但想要做得多大,拥有自主创新、自主产权还是挺困难的,因为有资源做行业垄断。

  ——某知名传媒公司总裁QQ(上海)

  “外资享受许多特殊的政策,而民营企业根本就享受不到这些政策。尽管我们现在今年刚刚放开,外资企业与中国的民营企业竞争还是不行。为什么呢?因为咱们中国有句俗话叫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他们外国人提供更多的让我们这些官员出去旅游观光,户外的这样支撑这样一种场所,他们就理所当然给国外的企业服务的到位,特别是在地方上。”

  ——某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地方政协委员(河南)

  “我们跟同行业的国企比的话是有压力的,不论从规模上、资金上,包括政策的支持,还有各方面的如银行的支持上,这些都是差很多的。比如说,我们想贷款基本上贷不了,像我们这种中小企业,银行基本不给贷。国有企业有很多这种贷款方式,他们可以拿项目做抵押,他们有自己的资产,他们甚至可以拿股权抵押,我们现在贷款途径很少,非常少。我们都是抵押自己的资产,然后再给公司,比如说把我的房子抵押了,然后再给公司经营这样子。”

  ——某物流公司总经理LQ(北京)

  “国家“饥不择食”的时候对外资企业的政策时一边倒的,那个时候民企和私企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但是近年来,国家开始考虑到中小民企的自我发展,在政策上没有对外企优惠得那么狠了。总的来说,国家目前对中小企业和外企的政策是公平的。”

  ——某医疗及航天设备制造企业董事长LJH(北京)

  市场因素

  其次,在市场因素方面,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是民营企业家感到压力的另一重要因素。数据显示,35.7%的企业家表示其压力是因为,在与国企和外企竞争中其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此外,有22.9%的企业家表示其企业与国企和外企在争夺优秀人才上竞争激烈。此外,与国企和外企在市场价格(20%)、品牌知名度(20%)和技术革新(15.7%)等方面的较量比拼也是企业家感到压力的另一些因素。

  “我觉得现在企业竞争,已经进入到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全面发展就是说什么因素都不能缺。前几年,可能我设计不行,或者说基本技术不行,但是我只要勤快一点也能挣钱,现在已经不行了。而现在你哪个环节掉链子,可能时间长了,你这个企业慢慢就会淘汰了。这就意味着,现在各个方面都有可能成为企业短板。你人才方面弱一点,可能对企业来说就会形成一个非常大的影响。你管理不行,人员马上就会流失,可能直接会影响到你的发展和业绩。如果你研发不行,或者新的品牌推广能力不行,可能你就一年半载之后,就能看到一个对实际的负面影响。而不会像国外的成熟企业,它不会影响那么快,它可以慢慢去扭转的。所以这个阶段,我觉得是一个要求更加全面、综合的环境良好的阶段。”

  ——某家居制造公司总经理GQ(广东)

  “我现在很困扰一个问题就是和中国人打交道做生意很累,很多的陷阱,很多事要你去用一些非常不情愿的方式去做沟通、交流,才能做成生意。我觉得这种大环境,欠缺公平透明公开。比如很多合同也好,都是内定的,小道消息,什么内幕,这些东西都是确实让我很困惑,在中国的很多业务达成是在工作时间以外做出来的,靠私人关系,靠这些一些内幕消息,靠这些东西才能做出来。但是我总觉得不应该是这样子。”

  ——某物流公司总经理LQ(北京)

  2.五成民企老总认为国家政策有失公平

  本次调查显示,半数(50.5%)企业家表示政府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政策上有失公平,其中认为“非常不公平”的比例为11%。

  进一步分析发现,服务业、中小型企业对政策有失公允感受更强烈。具体数据表明,服务业的企业家认为政策不公平的比例为57.4%,远高出工业企业家(41.0%)17个百分点。此外,中小型企业的企业家认为政策“非常不公平”的比例,比大型企业的企业家高出近10个百分点。

  附表  您觉得在您所在行业,政府对国企和民企的政策公平性如何 

百分比 (%) 大型企业 中小型企业 工业 服务业
非常不公平 11.0 2.9 12.5 8.0 13.1
不太公平 39.5 38.2 39.8 33.0 44.3
比较公平 46.7 52.9 45.5 55.7 40.2
非常公平 1.9 2.9 1.7 3.4 0.8
说不清 1.0 2.9 0.6 0.0 1.6
总计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3.近八成企业家认为政策变动对其企业影响大

  近年来,政府各个部门对经济活动的调控越来越频繁,这让很多民营企业家们疲于应对,甚至感到不安。本次调查显示,77.6%的受访企业家认为国家政策变动对其企业的影响程度较大,其中24.3%的企业家认为“非常大”。

  而对于国家大力调控的房地产行业,其受政策影响的程度更大。此次调查的21位房地产企业老总中,有19位表示政策变动对其企业影响大,比例高达90.4%。其中9位认为“影响比较大”,10位认为“影响非常大”。

  分析还发现,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政策变动对其影响程度略有不同。虽然总体来看,认为政策变动对其企业影响大的大型企业的企业家(76.5%)和中小企业的企业家(77.8%)的比例相当,但是中小企业的企业家认为影响“非常大”的比例(26.7%)要比大型企业的企业家(11.8%)高出15个百分点。

  附表  您觉得国家政策变动性对您企业的影响程度如何

百分比 (%) 大型企业 中小型企业
没有影响 3.3 2.9 3.4
不太大 18.6 20.6 18.2
比较大 53.3 64.7 51.1
非常大 24.3 11.8 26.7
说不清 0.5 0.0 0.6
总计 100.0 100.0 100.0

  “我自己觉得有恒产者有恒心,就是说这个产业要有恒远的恒心,我有个朋友是做葡萄酒的,他就跟我说中国这个葡萄酒永远不可能跟欧洲的葡萄酒相比。我说为什么?他说因为中国土地是一个承包制的土地,土地不归农民的,所以农民就愿意混这块土地。而在法国一个农庄的土地,它可能几百年都属于他这个家族的。所以怎么对待土地,土地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葡萄,就会酿出什么样的酒。而我们这个土地,他就希望最短时间能产生最高的效益。”

  ——某教育领域民营企业董事长(西安)

  “在各种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舆论环境中,政策环境对企业家最重要,是第一位的。但政策环境或做或右,不稳定,今天鼓励,明天打击。不承认纳税人就谈不上企业家的社会地位。而承认纳税人的地位,首先要给以他知情权,但民营企业家没有任何知情权。”

  ——某家具制造企业董事长SSZ(北京)

  政策对企业的影响,这个要看行业。比如说你在和国家的一些交叉资源的比较多的行业,如房地产、工程的一类行业,你要和政府打交道,非市场因素过多。而如果是纯零售行业,你做的好,就会有市场和合理的市场回报。比如快销品或者电子产品,我觉得政策这方面相对会影响少一些。

  ——某家居制造公司总经理LQ(广东)

  4.八成企业家认为当前企业税负重

  本次调查显示,八成(79.6%)民营企业的企业家认为,目前的其企业税负过重。其中,54.8%的人认为税收“比较重”,24.8%的人认为“非常重”。而且,不论是此次调查的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不论是工业企业还是服务业企业,在税收问题上都表现出众口一词,并没有太大差异性。

  分析发现,东部地区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税负感更重。具体数据表明,东部地区的企业认为税收“非常重”的企业比例比中西部地区企业高出8.4个百分点,而服务业企业认为税收“非常重”的比例(28.7%)比工业企业(19.3%)高9.4个百分点。

  附表  您觉得目前企业的税收负担如何 

百分比 (%) 东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 工业 服务业
1  一点不重 1.4 1.8 0.0 2.3 0.8
2  不太重 15.2 15.8 12.8 18.2 13.1
3  比较重 54.8 52.0 66.7 56.8 53.3
4  非常重 24.8 26.3 17.9 19.3 28.7
9  说不清 3.8 4.1 2.6 3.4 4.1
总计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在访谈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企业家对高税收的抵触心态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高额税收实际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让企业更难维持。2)由于政府缺乏完善收税机制,导致部分企业逃税漏税,而合法纳税的企业则承担高税收。3)虽然缴纳的税收很多,却并没有享受到纳税人相应的合法权利,也没有感受到政府和社会对高纳税人地位的尊敬。4)企业家对高税收的抗拒,还往往来自于对政府信任的缺失,不明白具体税收的使用方向。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除了企业家普遍认为税收偏重之外,也有企业家提到高比例的社会保险费用也让企业负担沉重。

  “与以前相比,2008年实现社保制度以来,社保对企业的影响其实特别大。占工资的30%-40%,企业负担很大。比如比亚迪西安,上万工人,刚开始也交不起社保,后来拿加班费和餐补来充当。”

  ——教育领域某民营企业董事长(西安)

  “我们这个行业通常10.6%营业税,其中包含一个特别的文化产业附加税。比如服务业是5.6%,但我们加了这个附加税,就变成10.6%了。我们的营业税先天比别的行当多了一道,那所得税大家都一样的。所得税这一块我们又是上市的公司,我们也不可能把费用变得很大,所得税变得小一点,这个负担确实是非常重的。”

  “我觉得大家对税收比较抗拒的另一个深刻原因是对于政府信任的缺失。其实,你说你交20%的税,还不影响你的生活质量对不对,虽然可能绝对数很大。像我朋友他交了1000万的税,可能他拿了1个亿也不一定对不对,但他心理上就觉得,我干嘛要交那么多的税呢?”

  ——某知名传媒公司总裁QQ(上海)

  “中国税收目前最高。目前存在很多不应该存在的税费,民营企业的税率最高。其实,民营企业不关心税种的多少。任何一种税,推出自有其道理。它会应用到国家建设,如修道路等。但刨除税之后没你的利润了,你就失去了做企业的动力了。大家都失去动力了,母鸡都死了,那么哪生蛋去,那不就全是失业的了?”

  “税收需要有一套工具,包括软的和硬的。软的包括条文、法令、计算方法。硬的就是手段,不交有惩罚措施。税种很多,但缺少收税的手段,收上来很少。500亿,收上来200亿。我们的税收没有强有力的手段,结果是广种薄收。所有,就用高税率来保证税收总额。一方面有很多人就偷税漏税,另一方面合法纳税的企业,税收负担就特别重。”

  ——某家具制造企业董事长SSZ(北京)

  5.逾四成企业家看好七大新兴产业政策

  2010年10月底,国家推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了一系列产业规划的内容,这些规划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向奠定了基调。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建议》透出许多新的利好消息,展现出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建议》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以及生物七大战略新兴产业。调查显示,针对《建议》中提出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有42.8%的民营企业家预计,会对其企业产生正面影响。41.9%的企业家表示,目前还不能确定这种影响。另外,有10%的企业家表示对其企业没有影响。

  附表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会对您的企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百分比 (%)
非常大的正面影响 5.2
比较大的正面影响 37.6
比较大的负面影响 1.4
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1.0
目前还不能确定这种影响 41.9
没有影响 10.5
总计 100.0

  “我不知道具体做实业的环境如何,但就我们这个行当(传媒业)还是方兴未艾,有各种各样机会的。比如新媒体这个行业里面来说,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的机会的。整个的创业的风潮和氛围很高,市场机会也还挺多,我不能说大机会,但是如果说你是创一个业,我觉得这个事情也还是可做的。”

  ——某知名传媒公司总裁QQ(上海)

  6.七成企业家面对节能减排目标显乐观

  调查显示,针对《“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大部分民营企业家抱乐观态度。具体数据表明,45.7%的企业家认为,这将会为市场带来新的机遇。24.8%的企业家表示,将借国家实行节能减排之际,对企业进行升级改造。然而,也有25.2%的企业家对这一政策表示担心,他们认为这一政策会促使企业加大节能减排的投入,从而增加成本。此外,14.3%的企业家表示,其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技术改进的压力。

  附表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政策,对您的企业将意味着什么

百分比 (%)
  市场将出现一些新的机遇 45.7
  将借此机遇进行企业升级 24.8
  企业因加大节能减排方面的投入而增加成本 25.2
  将面临更大技术改进的压力 14.3
  没有影响 18.1
  说不清 1.9
总计 100.0

  (三)法律环境篇

  1.一线城市工业类中小企业法律保障感更差

  调查显示,半数(51.4%)企业家认为当前《企业法》能够保障企业的利益,然而,认为“非常能保障”的企业家只有1.4%。而另外44.2%的企业家则持相反观点,认为目前的《企业法》并不能保障其企业利益。

  附表  您觉得目前的《企业法》能在多大程度上保障您企业的利益

百分比 (%)
完全没有 5.2
不太能保障 39.0
比较能保障 50.0
非常能保障 1.4
说不清 4.3
总计 100.0

  分析发现,服务类企业认为《企业法》不能保障企业利益的占48.4%,这一数字比工业类企业高出10个百分点。中小型企业认为不能保障企业利益的占46%,这一数字也比大型企业高出近10个百分点。而一线城市的企业认为不能保障企业利益的占49.2%,这一数字比二线城市(35.9)高出13个百分点。可见,一线城市里,做服务业的中小型企业对《企业法》的安全感更差。

  附表  您觉得目前的《企业法》能在多大程度上保障您企业的利益

工业 服务业 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 一线城市 二线城市
完全没有 3.4 6.6 5.9 5.1 5.3 5.1
不太能保障 35.2 41.8 29.4 40.9 43.9 30.8
比较能保障 55.7 45.9 64.7 47.2 46.2 56.4
非常能保障 3.4 0.0 0.0 1.7 0.8 2.6
说不清 2.3 5.7 0.0 5.1 3.8 5.1
总计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企业法》给企业一般性的保障肯定是有了,但是在约束层面和执行层面其实是不大的。比如说商务债务,给你的保障感实际上并不是很强。你要想完全靠法律,而法律的诉讼成本也比较高的。”

  ——某家居制造公司总经理GQ(广东)

  2.半数企业家认为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

  调查显示,虽然总体上有43.9%的企业家认为其所在行业的专业和知识产权保护比较到位,但另外逾半数(51.4%)企业家却相反观点,认为并不到位。而中小型企业认为不到位的比例更达54.5%,远高于大型企业近20个百分点。

  分析还表明,房地产、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信息传输、商务及科技服务,这个行业的企业家认为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的比例要明显大于其它行业。

  附表  政策对您所在行业的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否到位

百分比 (%) 大型企业 中小型企业
一点不到位 7.1 0.0 8.5
不太到位 44.3 35.3 46.0
比较到位 41.4 50.0 39.8
非常到位 1.9 0.0 2.3
说不清 5.2 14.7 3.4
总计 100.0 100.0 100.0

  此外,在访谈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多数企业家认为,中国的法制环境是越来越好的,更多问题存在于在执行层面,当前问题是怎样使政府能够在执行层面上更有效。有部分企业家则认为,法制环境不好,其根源是没有明确的保护私有财产的制度,而且在现有法律上的执行力也不一样,人身安全和名誉权得不到保证。

  3.新劳动法喜忧参半,中小企业日子难过

  自从新《劳动法》颁布以来,曾受到过很多异议。如张五常(微博 专栏)教授就曾多次对新《劳动法》有关内容提出质疑,认为是对中国现阶段经济的莫大伤害。中央似乎也担心能否消化新《劳动法》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曾也出台了相关补充条例释压。然而,本次调查发现,多数企业家其实认可新《劳动法》对员工的保障意义。但是新《劳动法》的实施让大多数民营企业用人成本增加,尤其对许多低附加值、利润空间有限中小企业来说,成本上升的影响则更加明显。而大型企业对新《劳动法》的适应性则明显强许多,不少大企业将这次新《劳动法》的实施看成是企业自我规范的一个契机,趁势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做到更规范。

  具体数据显示,近七成(68.6%)的企业家表示,新《劳动法》的出台增加了企业劳动力成本。然而,四成(41%)企业家表示也是因为新《劳动法》,自己企业的运作更加规范了。此外,17.1%的企业家表示,新《劳动法》使得企业员工流失率增加,16.2%的企业家称其企业员工出现了某些不良现象,如怠工严重等。

  分析发现,新《劳动法》给中小企业的带来的不良反应相对更大。相对大型企业,更多中小型因为新《劳动法》而增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69.9%),而更少中小企业运作因新《劳动法》更加规范(39.2%)。此外,新《劳动法》对中小型企业产出的“员工流失率增加”(18.8%)、“怠工等不良现象”(17.6%)不适应症状更加明显。

  附表  请问新《劳动法》对您的企业影响如何

百分比 (%) 大型企业 中小型企业
  增加了企业劳动力成本 68.6 61.8 69.9
  企业运作更加规范了 41.0 50.0 39.2
  企业员工流失率增加 17.1 8.8 18.8
  员工出现某些不良现象,如怠工严重 16.2 8.8 17.6
  不利于外资的引进 3.8 2.9 4.0
  没有影响 5.2 8.8 4.5
  说不清 1.0 0.0 1.1

  注:此题多项选择题,所有选项之和大于100%。

  “政府学习国外的经验,不应该是学习现在的经验,而是学习与中国相匹配阶段可借鉴的经验。把目前高福利国家的经验借鉴到中国是不利的,比如新《劳动合同法》。新《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的影响非常深远,它无形中抬高了创办企业的门槛。劳动法尊重人、尊重雇佣者的权利没有问题,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给劳动者一定的保障,比如说双休、加班工时费、节假日三倍(工资)。对大企业,有能力支付的企业,有实力的企业可以负担。对我们来说是好事,如果可以执行,能把本行业其他不规范的企业挤走。我们的企业可以负担没问题,而且坚决执行,一个人不少。但跟我一样想的人不多。特别对于初创的企业、中小企业,有的就接受不了,他只好用五流人才,不给加班费,不给孕妇合理假期。

  ——某家具制造企业董事长SSZ(北京)

  “新劳动法实施后对我们企业会有一些影响。用工成本增大是事实,但员工收入增加了后,他们心情愉快,工作有积极性,最终对我们也不一定是坏事。这要辨证地看、发展地看。”

  ——某大型纸业集团董事长(广州)

  “新劳动法实施后,我们用工成本增大了。为了消减这部分增加的成本,我们用工监控会增加,不养闲人了。以前谁偷偷懒都是增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不养闲人了。能不用的人就不用了,要用也是用能干的人。还采取计件的方式,按劳付筹。只能这样来抵消成本了。”

  ——某钟表制造公司总经理(广州)

  “以前都是一年一签,后来我们签了一个就是三年,两年都有,按需要。按现在是在公司工作满几年,三年是几年,就可以签无限期的,这方面我们有压力。《劳动法》在北京要求还是很严格,就是劳动局,专门管这个劳动合同的。我们财务行政主管,专管合同注册。他组织我们去开过会,通知了一下劳动合同新的要求、注意事项,然后(根据新要求)都改掉。北京比较正规一些,就是说我们先注册的合同,然后有备案的,然后所有的事情都重视。”

  “给员工做福利,公司多交点是好事,这也是对员工负责,交了这个钱他们以后都会有保障。员工有比较稳定的基本待遇,他们也比较安心工作。我在国外生活那段时间,我看那边公司雇主承担的比例可能更高一些。个人只交很少一点点,国家补贴一点点,然后其他大部分都是公司。所以我觉得这个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肯定的趋势。我觉得作为一个公司来讲,经常也多付出一点,然后承担责任是对的。经济上是有些压力,因为你要出钱。虽然有压力,我们去年有些公司甚至还赔钱,但该交的钱都得交上去,这是没什么问题的。”

  ——某物流公司总经理LQ(北京)

  (四)舆论环境篇

  1.逾四成企业家称媒体报道不客观

  当前,媒体报道常常提及“问题富豪”,把富豪和问题连在一块,觉得民营企业家官商勾结、假冒伪劣。对于这一问题的主角企业家来说,却有自己的看法。调查显示,逾四成(42.9%)企业家认为媒体对企业家群体的报道并不客观。三成(30.5%)企业家认为媒体对企业家群体的报道相对客观。

  附表  总体来看,您觉得当前媒体对企业家群体的报道客观吗

百分比 (%)
  完全扭曲 1.4
  不确定 25.3
  不太客观 42.9
  相对客观 30.5
总计 100.0

  调查显示,对于企业家群体与媒体之间的状态,近三成(28.6%)企业家认为,企业家在媒体面前基本没有话语权。而另外近七成(68.1%)企业家则持更加理性态度,认为“企业家在不同事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一样”。而认为企业家群体比较强势,可以影响媒体舆论方向的企业家只有2.4%。

  附表  您觉得中国企业家群体与媒体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百分比 (%)
  比较弱势,在媒体面前基本没有话语权 28.6
  比较强势,可以影响媒体舆论方向 2.4
  企业家在不同的事情话语权和影响力不一样 68.1
  说不清 1.0
总计 100.0

  此次调查中,研究人员经常听到企业家的抱怨,对于公众对他们看法,他们也常常感到无奈。在他们看来,一个出色的企业家比一般的劳动者所承担的风险要多得多,承担的压力也要大得多,他们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现在不仅得不到尊重,而且连起码的理解都没有。

  “占着就业人口百分之六七十、七八十的民营企业,他们没有榜样的力量。谁出头了谁好了,我们全是这方面的负面报道,没有正面的树立过先进的民营企业,出头的全都被打压下去。他们出现过问题,很多民营企业出现问题,太正常了,他们有行贿的,他们有卖淫嫖娼的,他们有赌博的,还有搞小三的,这都是他的个体行为,不应该给他扩大,不应该把这盆子脏水,把这污七八糟的东西泼到所有人身上,反过来又都在社会舆论。”

  ——某家具制造企业董事长SSZ(北京)

  “我们小时候还讲科学家是神圣的,做个老师做个教授,也有看到媒体去报道一个有名的记者,一个有责任感老师。而现在我们的价值观太单一了太绝对了,媒体对企业家的关注特别的高特别的多。然而,不管媒体是报道他艰苦奋斗也好,还是报道他身上有什么精神也好,那必定是以财富为基础,以事业成功为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来去做的这些个素材。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这个社会有比较严重的失衡跟片面,这导致我们更多的年轻人在择业的时候,在价值观树立的时候,以这样的一个导向去跟随。”

  ——某知名传媒企业总裁QQ(上海)

  “虽然媒体有时候会对企业家的报道有偏颇或是夸大的地方,但总的来说媒体的确是将企业家的人们不知道的一面展现出来,客观上起到积极监督的作用。而其实在企业和媒体的关系中,企业更应该如实地向媒体反映自己的真实情况。只要自己行的端站得正,就不怕媒体的报道。往往是因为自己的行为有疏漏,才会让媒体抓了把柄。但是受访者仍然强调像王石、马云这样的大企业家是做得非常好的,也没什么特别负面的报道。不是媒体不报,而是人家自己的行为端正,没有让媒体可以抓到的把柄。如果企业家都做到了这样,媒体也没什么虚假报道和炒作新闻了。”

  ——某医疗及航天设备制造企业董事长LJH(北京)

  2.公众的道德讨伐让三成企业家受影响

  调查显示,近七成(68.1%)企业家表示,社会公众对企业家群体的“道德讨伐”并没有对其本人有实际影响。而在其他的企业家中,有两成(19.0%)企业家承认,社会这一舆论环境已经令其感到一定的道德压力,另外15.7%企业家认为这有损其本人和企业家群体的形象。此外,2.9%的企业家表示社会舆论环境已经对其平时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

  附表  社会公众掀起过企业家“原罪”、“为富不仁”等问题的大讨论,对您有什么影响

百分比 (%)
  让我感到有一定的道德压力 19.0
  有损我本人和企业家群体形象 15.7
  已经对我平时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 2.9
  对我本人没有实际影响 68.1
  说不清 1.4
总计 100.0

  调查发现,针对民营企业家的“原罪”问题,企业家的一些观点是,第一,“原罪”问题的发生,很多情况是基于当时不规范的制度,许多当初创业的人只是钻了不完善制度的空子,不能只归咎于企业家。第二,“原罪”也分为轻重,偷税漏税和杀人放火性质的原罪是不一样的,应该区别对待。第三,应该区别不良民营企业家和整体民营企业家,不能以片面概括整体。

  而对于公众常持有的“为富不仁”、“仇富”等心态,企业家们表示感到很无奈。他们觉得,一方面公众没有看到作为富人阶层的民营企业家是用其冒险、创新和努力换来的回报,没有看到企业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价值;另一方面他们也承认确实有些民营企业家有爆发户心态、不顾道德法律、官商勾结、生活腐化,在社会上树立了不良形象。但是,他们认为公众和媒体应该认识到,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应该这么去看民营企业家的原罪问题。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但中国之前几十年都是计划经济,开放之初连市场的人员、制度配置都没有。三十年前,都从商经商,从倒卖衣服,倒卖电子表,倒卖录音机开始,从南方拿来,开小买卖,但没税。当时我是北京宣武区,第N家个体户。当时去工商局去注册,没有正常的注册流程,没有正规的定价方式。当时没有国税局地税局。我想交税也没有地方交,只让交了8块钱的工商管理费。虽然占便宜了,但当时自己没有意识,也没有人让催缴。当时营业执照的格式都没有,而且三天一变,我现在手里就有四个版本的营业执照。当时是管理是混乱和无序的。

  后来成了税务局,但按什么纳税也不清楚。我们每个月月底7号前去报税,如何报呢?比如,我一个月生产40套沙发,上万营业额。交税的时候,官员问,你干什么的?我说,做服装的。又问,营业额多少?我说,600。他说,交42吧。怎么算的不知道。另外,个体户买材料也没有发票,查也查不出。所以当时偷税漏税,但是你去查,屡也屡不出来。而当时在北京还算严格的。南方六年后才成了税务局呢。

  所以,所谓中国企业家的原罪,根本无从追溯。当初税收的配套就没有,不遵从人性。”

  ——某家具制造企业董事长SSZ(北京)

  “国家对民营企业家们要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不能一出问题就一棒子打死。他们毕竟为社会创造了很大的价值。比如说黄光裕,人家是有问题,但问题有那么严重吗?至于这样吗?“杀猪榜”现象很不好的,使得很多企业家在干大事的时候提心吊胆、前怕狼后怕虎,不能放开手脚干事业。对民营企业家的问题,也应该是有一是一,不能这样一棒子打死,人家辛辛苦苦奋斗了几十年,一夜之间给人全部否定了。”

  ——某大型纸业集团董事长(广州)

  我们现在的企业家,有60%属于暴发户,就是脱离了土地的农民,占相当大的一部分。另外是失去了工作的工人,被逼无奈,做企业由小做大,也占相当大一部分。而我们有知识的中国企业家占40%。这40%中,有待于发展的我认为,二线和一线城市,能够发展起来的占30%,10%的是成功人士。然而,能够真正的有责任的企业家很少。他的良知还没有去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是我们社会的缺失,缺失是什么呢?企业家那种道德涵养的一种灌输。

  ——某房地产公司董事长LXQ,地方政协委员(河南)

  “企业家在创业初期,是各有各的手段的。我觉得需要根据性质来分,如果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就没必要再追究了,当然,如果是杀人放火贩毒等,就是另一回事了。比如严格说来,没有企业没逃税,但合理避税是不违法的啊。同样,严格说来,政府公务人员中没有人没受贿。价值2000元就可以算受贿,你说哪个公职人员没有接受过礼品?关键是看怎么定性。对企业家所谓的“原罪”,也是这个意思。没有触犯底线,并且现在人家在对社会总贡献,及没必要在追究了。”

  ——某大型纸业集团董事长(广州)

  3.11%的企业家称 “裸捐”行为值得仿效

  2010年9月,有着“中国首善”之称的陈光标(微博 专栏)在其公司网站上刊出一封致比尔-盖茨(微博 专栏)和巴菲特的信,在信中陈光标说,当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是一种高尚和伟大。相反,在巨富中死去则是可耻的。他表示,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不是捐出一半财富,而是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而他目前的固定资产和现金加一起,大约有50多个亿。

  “裸捐”一言激起千层浪,社会对陈光标的“裸捐”行为的评价莫衷一是,有的人拍手称赞,有的人表示不理解,有的人称其慈善方式太“原始”。因为这一事件,公众和媒体似乎对企业家群体多了一份诉求,潜台词是“看,有人能裸捐,你为什么不能?”,这让其他企业家倍感压力。对于裸捐引起的波澜,其他企业家怎么看?又对他们造成了什么影响呢?

  此次调查显示,完全不赞同“裸捐”行为的企业家占极少数,只有5.2%。而完全赞同 “裸捐”行为,认为“这样的行为值得仿效,企业家群体中应该有更多人这样做”的企业家也多,只有11%。而更多的企业家(59.6%)六成企业家则认为“裸捐”是个人行为,但不应该上升为对企业家群体的要求。此外,另22.4%的企业家则对企业家实现社会责任方式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企业家赚的利润应该更多用来再投资,这样回馈社会效率更高”。

  附表  您对“裸捐”怎么看

百分比(%)
1  财富是企业家个人的辛勤积累,我不赞同“裸捐”这种行为 5.2
2  企业家赚的利润应该更多用来再投资,这样回馈社会效率更高 22.4
3  我觉得这是个人行为,但不应该上升为对企业家群体的要求 59.5
4  我觉得这样的行为值得仿效,企业家群体中应该有更多人这样做 11.0
  说不清 1.9
总计 107.1

  调查发现,不少企业家的态度是对陈光标“裸捐”这件事本身表示不相信,甚至有人认为其目的是作秀或想以此换取资源。而大多数企业家则认为,陈光标的裸捐不是一个行为准则,而更多意义上是一种精神引导。其行为所值的尊敬但不宜仿效。有些企业家认为,“裸捐”并不是一种有效的公益方式,企业家其实还有很多其它更加有效率的方式。针对赞同“裸捐”人数不多的现象,经济学家许小年认为,“当仇富的心理取代了对财富的尊重,企业家不仅丧失了创新进取的精神动力,并且回馈变成了压力下的责任,而非发自内心的感激。结果社会上裸捐者寥寥,日益流行的是裸官。

  然而,还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其实中国所谓的富人、企业家在公益方面做得已经相当好。在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微博 专栏)看来,“比尔·盖茨从干公司到建立公益基金会是25年,巴菲特从赚钱到决定捐出大部分财产是50年,而中国现在私募基金有800多家,中国法律上允许大家建私募基金会才四年。四年前才允许建,腾讯、万通、万科等都建了,大部分都15年以内。”此外,冯仑还认为,“中国企业是在没有很好的税务保障和免税的情况下捐钱,其实捐一块钱相当于他们的两块钱。我们现在没有遗产税,理论上这些钱都可以是自己的。现在捐钱还不抵税,所以加起来非常多。”

  “陈光标真要裸捐的话,我很佩服。但捐款这事也不好说啊,真捐假捐谁也说不清楚。况且,人都是要生活要发展的,你裸捐了,自己怎么生活家人怎么生活?辛辛苦苦干下来的企业就不要了,不发展了?”

  ——某钟表制造公司总经理(广州)

  “其实我觉得裸捐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合理的,是违背人的天性的,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贪婪的,是性本恶的。而且,企业家的财产都是他们辛辛苦苦打拼下来的,要求人裸捐是不合理的。我对裸捐的人很敬佩,他们非常值得尊重,但不能要求别人裸捐,每个人回馈社会的方式不同,其实我也有20年后财产怎么安排的规划,但我不会裸捐。很多企业家很愿意做慈善,我一直在资助失学儿童和大学生,但我从来没和媒体讲这事。我们到农村去,都是直接把捐赠的钱交给村民手上,乡镇干部很不高兴的,他们希望我们把钱交给他们,他们在发给村民,但这样一经手,钱能有多少到那些村民手中,我们是没有信心的,所以我们直接把钱给真正需要的人。”

  ——某大型纸业集团董事长(广州)

  “中国的企业家是这20年来的财富积累者,但我觉得他们不一定真的有这么高的觉悟,我觉得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他时代的局限性,包括知识和眼界。我不能说赞不赞成,只是我不是很相信这种方式,毕竟(要看)陈光标他做,怎么讲我不是很相信。没有必要深度捐,一次就捐了,虽然我知道他也非常有钱。我估计一种情况是作秀,还是有一种是利益交换,我捐了钱有名气,我捐了钱以后可能政府会从其他方面给我一些资源上的优势。”

  ——某物流公司总经理LQ(北京)

  (五)当地生态环境篇

  1.六成企业家认同当地政府,中小企业略低

  一方政府官员对于市场经济的知识、觉悟,直接影响到政府的执政理念,从而影响到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这是大多数民营企业家共同感受。在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浙江省,政府对民营经济的态度要开明地多。在第八届民营企业峰会上,浙江工商局长郑宇民称,峰会之所以没有请太多的领导,是要让民营企业家有尊严,有主人翁的感觉,这是浙江省省委领导的指示。可见,地方民营经济的活跃程度跟政府的行政理念不无关系。

  此次调查显示,总体来看,六成(60.9%)企业家认为当地政府对企业的行政理念、效率和作为对其企业具有正面影响。然而,也有34.3%企业家认为,当地政府对其企业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中小企业对当地政府的负面影响感知更为明显,有35.7%的中小型企业认为政府的行政理念、效率和作为对其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一比例比大型企业(20.6%)高出15个百分点。

  附表  您觉得当地政府对企业的行政理念、效率和作为对您企业的影响如何

百分比 (%) 大型企业 中小型企业
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1.4 0.0 1.8
比较大的负面影响 32.9 20.6 34.9
比较大的正面影响 51.9 64.7 49.7
非常大的正面影响 9.0 11.8 8.9
说不清 4.8 2.9 4.7
总计 100.0 100.0 100.0

  调查发现,民营企业家对当地政府的普遍诉求是:第一,对待民营企业不能用歧视态度。第二,简化各种行政申请程序的复杂性,提高办事效率。第三,需要对本地民营企业有长远的阶段性规划,以适应不同阶段企业发展需要。

  “北京市从来没有对制造企业的生存空间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其实需要对产业有个集体的规划,即产业集群。对初创的企业到成熟的企业有不同的规范区域,随着企业的规模不断发展,给以的土地扶持政策和发展平台不一样。现在情况是,我们规划好了就那边是房地产,那边是商业,乱了套了,这一弄又要让我迁走,你看好多企业来回的挪窝,没有一个特别长期的那种感觉。现在,我这就150亩土地,我不够干的了,我需要更大的地方,就像小孩培养大了,需要穿大衣服。但是不行。结果是,一种情况是不干了,一种是逼到外国或外省去了。

  那么他们那么热爱他们的制造领域,比如做鞋的厂子,我野心勃勃地要把自己的鞋业做得更好做得更大,但是这方面的政策特别少。拉闸限电,劳动力成本提高,那边是无序竞争的一个房地产市场,挣的钱通通转房地产去了对吧,我说这个政府不明白?很浅显。是他们本身的执政理念在左右。”

  ——某家具制造企业董事长SSZ(北京)

  “工商这块办一些事情效率差一些,尤其在大城市比较明显一些,在南方能好一点。比如说我们要做远程工商登记、变更等这些事情上,他们会推迟。有些小地方有一种快捷通道,一个程序就完事了,在北京可能速度慢一点。像我们做一些投资,有一些公司开业,要过户,要去申请,然后再批复,上次就申请个集成,结果大概有两个多月才申请下来,这个效率必须再大一些。”

  “据我了解的话国企可能会快一些,因为第一国企的可能一般这种金额相对比较大,人家重视,第二个他们自己的渠道,可以去打个招呼,而我们这些中小企业基本上没有这种渠道,所以很难。”

  ——某物流公司总经理LQ(北京)

  2.土地价格及水电费用让六成企业感觉不利

  当问及当地的土地、水、电等价格政策对企业是否有利时,六成(60.5%)企业认为“没有利”,而认为“有利”的企业只有33.8%。

  此外,很明显的一点发现是,中小型企业在承受土地、水、电等成本的能力比大型企业要弱得多。调查显示,65.3%的中小型企业认为当地的土地、水、电等政策不利于企业发展,而这一比例对于大型企业只有35.3%,几乎比大型企业高出了一倍,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和改善。

  附表  您觉得当地的土地、水、电等价格政策是否有利于您企业的发展

百分比 (%) 大型企业 中小型企业
一点没有利 6.2 2.9 6.8
不太有利 54.3 32.4 58.5
比较有利 31.9 52.9 27.8
非常有利 1.9 0.0 2.3
说不清 5.7 11.8 4.5
总计 100.0 100.0 100.0

  “现在就是地价贵一些,因为我们总在北京的港口或者是水陆运输的附近,我们在福建有一个物流园,我们也是去看看买一块地的使用权,二十年三十年那样子。地价比以前贵了很多,虽然对物流企业有一定支持,还是比以前贵很多,这也是比较直接的影响。”

  ——某物流公司总经理LQ(北京)

  3.四成企业表示对产业链配套不行

  一个企业的发展与上下游产业链的完善与否密切相关,而产业链上企业的配套与集群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调查发现,关于当地配套企业是否能满足本企业发展这一点,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并没有显著差异。总体来看,六成(60.0%)企业认为当地配套企业还是可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说明产业链配套基本形成。然而,也有35.7%企业认为当地配套企业不能很好满足企业发展。

  附表  您觉得当地的配套企业是否能满足您企业的发展要求

百分比 (%)
一点不能满足 3.8
不太能满足 31.9
比较能满足 54.8
非常能满足 5.2
说不清 4.3
总计 100.0

  (六)投融资环境篇

  1.五成老总欲炒楼三成老总欲炒股

  近年来,由于国内经营环境的恶化,很多民营企业放弃实业,转向投资。此次调查也发现这一趋势,不少受访民营企业家向研究人员表示,相对于做企业,自己或者其老总朋友更加倾向于做投资。网易创始人丁磊在被问及民营企业人才问题时,曾反问记者说:“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即使有人才,但资本家都转去投房地产和急功近利去了,你有人才有什么用啊?”而在丁磊看来,传统行业可作为的空间还是很多,只是没有人投入科研、深耕细作,投机心理远远盖过了脚踏实地做实业的心态。

  然而,具体数据显示,63%的企业家愿意将资金直接投资企业,说明多数企业家对本企业的发展还是认同和眷念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想投资。从其它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五成(50%)的企业家表示想投资房地产,三成(31%)企业家想投入股票市场,炒楼炒股成为企业家投资的最爱。此外,有两成(19.5)企业家想投资基金,而像艺术品(14.3%)、理财产品(11.9%)、黄金珠宝(9.5%)等投资领域也受到部分企业家的青睐。

  附图  目前您本人更愿意将钱投资到哪个领域

注:本题为多选题,所有应答选项之和大于100%注:本题为多选题,所有应答选项之和大于100%

  无独有偶,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对参加2010年《头脑风暴》节目的约100名老总的访问调查显示:未来一年,老总将主要在房地产、股票和基金领域进行投资。具体数据表明,超过三成(32.8%)的老总表示会增加个人投资,房地产(27.8%)成为老总们的首选投资渠道。其次,股票(23.6%)与基金(20.8%)等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渠道同样受老总们欢迎。

  这两组调查数据都反映出企业家对投资,特别是做房地产和股票投资的热衷程度。对于这一投资浪潮形成的原因,企业家认为:一是因为不仅国有企业强力扩张,挤压民营经济的生存空间,民营企业家信心弱。二是政府各个部门对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地干预,破坏了市场经营预期。在经营环境恶化,盈利机会减少之际,这就让相当数量的企业家放弃了实业,转向了投资,在企业界形成了移民之外的第二个趋势。

  “目前中国整体来看,一方面,人们报考公务员热(如这两年140多万报考公务员),而创业氛围和意愿弱。人们对企业家的认可最低,不再把搞创业、当老板当成非常好的事。另一方面,从我自己周围的企业家来看,很多人没有信心把企业做得更大更好,朝着百年企业的方向办,而是纷纷移民。实业界的企业家最明显,非常累又赚不到钱,所以用资金买房子,或投资房地产、股票等领域。也就是说,如果把企业家比作一个城,想进入人越来越少,而想出来的人越来越多。”

  ——教育领域某民营企业董事长(西安)

  “为什么现在的创业氛围没有以前好?第一,之所以80、90年代是一个创业高潮,是因为大家对整体经济看好,当时财富增长很快,大家都能看得见,在政策鼓励下纷纷投入市场环境的怀抱。而现在做生意,又累利润又少,赚得的钱也跑不过房价,所以不愿做。而很多官员都有三四套房产。第二,政策对民营企业有很多限制。比如民办高校,教育有很多限制,包括专业的设置等。第三,政府把很多能够赚钱的行业都掌握到自己手里,国进民退。第四,与企业的生命周期有关,很多80、90年代创立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有的企业老总积累了一定财富可能不愿意再做了,有的企业就改弦更张,投靠国企或外企,如蒙牛投奔中粮集团,万通和天津泰达合资。”

  ——教育领域某民营企业董事长(西安)

  2.十佳投资环境广东第一上海第二

  近两年,一线城市生活成本的提高、地价房租价格的上升、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城市环境的恶化,而同时二三线城市却在配套设施、信息沟通、物流运输等方面正在缩小着与一线城市的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创业者毅然放弃一线城市回归二三线城市创业。然而,与创业者不同的是,更多处于守业状态的企业家最青睐的投资地却仍然是广东(广州)、上海、北京一线城市。

  调查显示,对于中国目前中国投资环境最好的省份或直辖市,广州以40%的提及率排名第一,成为企业家心目中最佳的投资省份(其中直接回答深圳的占10%,回答广州的占2.8%,回答珠海的占2.4%)。上海提及率为36.7%,称为企业家眼中第二大投资地。北京提及率为20.5%,排名第三。

  此外,其它十佳投资环境分别为浙江(14.8%)、江苏(9.6%)(其中直接回答杭州的占2.4%)、江西(7.6%)、天津(5.2%)、海南(4.8%)、重庆(4.3%)和山东(3.3%)。

  附图  中国目前投资环境最好的省份或直辖市

	注:1)图中仅列出了最佳投资环境前十名的省份和直辖市。2)本题为两项限答题,所有选项之和大于100%。  注:1)图中仅列出了最佳投资环境前十名的省份和直辖市。2)本题为两项限答题,所有选项之和大于100%。

  “昨天我与四个老总朋友聊起(关于投资)这个事情。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是要做实业的,其他三个人都是想投资。他们说我们不缺钱,我们需要好的人和一些资源来做事。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先生他是做手机应用的,上个礼拜他们开技术会议,一些VC冲过去,然后盯住这个好项目,有十几个人要跟他吃饭。我觉得这个(投资)趋向非常的明显,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现在这一轮的经济里面大家获利都比较大,然后有很多的现金在手里了,不想自己再去做什么事情,就会变成投资的这种心态,去找新的项目。到我这个年纪,四十几岁,有了十几二十年了的积累,这是我周围四十几岁的这些人也经常讨论的话题或者说经常遇到的事情。”

  ——某知名传媒公司总裁QQ(上海)

  3.民间借贷成民企贷款外主要融资方式

  融资问题仍然是当前民营企业遇到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民营企业的融资情况是,通过正常借贷,民营企业一般很难获得银行支持;通过品牌和实力获得有影响力的风险投资的机会很少;上市融资,却因较高的门槛令民营企业望而生畏;私募虽然在江浙一带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但政策尚有限制,风险较大。所以最后,企业往往会选择民间高利贷,以解决资金链条的紧张问题。然而,民企借高利贷常被形容为“饮鸩止渴”,往往为企业的长期发展买下了一颗雷,早晚很可能将企业逼入绝境。

  此次调查也显示了民营企业融资的这一格局。具体数据表明,有半数(50.5%)民营企业是依靠银行贷款的方式融资,银行贷款还是民企融资的最主要的手段。其次是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融资,有26.7%的受访企业表示这通过此种方式融资。再次是通过股权融资,这一方式于通过民间借贷的比例相当,为25.%。此外,此次调查的企业有15.2%已经上市融资。最后,引进风险投资的企业只有10.0%。

  附图  目前您的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是什么

注:此题为多项选择题,所有选项之后大于100%注:此题为多项选择题,所有选项之后大于100%

  分析进一步发现,各个行业融资的难易程度也是有区别的,某些行业获得银行贷款更困难。特别是服务行业,如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商务及科技服务业、信息传输业等领域,这些以人力资本服务为主的行业由于缺乏相应的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相对更困难。

  4.银行贷款手续和抵押难倒中小企业

  如上所述,尽管银行贷款是民营企业当前重要的融资方式(50.0%),但实际上民企正面临着普遍贷款难的问题。此次调查显示,六成(59%)民营企业的企业家表示其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困难,其中45.2%的人认为“比较困难”,13.8%的人认为“非常困难”。

  民企融资难,中小企业融资更难。尽管国家出台了鼓励中小企业的融资政策,但银行受自身利益的考虑,落实还是很不到位。越往基层,中小企业越难感受到政策带来的积极作用。调查显示,有15.9%的中小型企业认为银行贷款“非常困难”,这一比例比大型企业高出了13个百分点。

  附表  您觉得目前您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如何

百分比 (%) 大型企业 中小型企业
  非常困难 13.8 2.9 15.9
  比较困难 45.2 44.1 45.5
  比较容易 31.9 38.2 30.7
  非常容易 4.8 8.8 4.0
  说不清 4.3 5.9 4.0
总计 100.0 100.0 100.0

  这也造成了在实际融资手段上,大型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融资的方式要比明显高于中小型企业。数据显示,大型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的有61.8%,而中小型企业的只有48.3%。

  问及企业家贷款难的原因,研究人员将受访企业家的回答总结为以下几类:

  1)缺乏信任。如 “银行不相信企业实力”、“民营企业身份”、“银行至贷给国营大企业,亏死也贷”、“政策倾向”等。2) 手续复杂。如“审批手续繁琐”、“程序复杂”、“审批时间长”等。3)抵押贷款的范围窄。如 “要有固定的资产和物业”、“只有抵押贷款、没有信用贷款”、“对轻资产不给于贷款”、“IT企业,没有抵押物”、“要实物抵押,比如一个工程有时候要欠几百万材料和工人钱,如何有这么值钱的实物抵押”、“风险评估不科学”。4)行业限制。如“银行主要支持地产,对本行业支持度不够”、“对行业缺乏了解和信任”等。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立坚认为,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一方面是因为“先天不足”,中小企业承受经济冲击能力相对较弱,所以银行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监控成本较小的大企业贷款。另一方面关键是金融体系对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缺乏。

  “我们融资渠道比较少,我们自己融资渠道就几种,因为比如说一个是贷款,一个是一起开公司,有股权融资,给你企业的股份。我们也有民间借款,再一个就是股权置换这种方式,这些我们都做过。民间借贷的也有,然后内部融资也有,然后再就是我刚才讲那种贷款,就是个人资产抵押然后贷给公司经营。现在一些小银行,中小商业银行会有这种贷款模式。”

  “而大的银行他们要求特别多,你的注册年限、注册资本、个人信用、业务规模,以及过去一年的这种财务报表,很多要求,所以说有些东西很难满足,有的时候中小企业很难满足。”

  “然而资金对我们这个行业要求是很大的。因为一个是我们出入款有时间差。比如我们收一两万,我们可能要先垫付出98万、97万,你需要先行垫付这个款项。如果我要先付几百万,过两个月之后再收回来,这样资金需要就很大。再有一个是固定资产投入。仓库、车队、物流的网点,网点设置,开一个就要很多钱,海外公司也是。所以讲贷款没有一个更加通畅的渠道,还是制约比较大的。”

  ——某物流公司总经理LQ(北京)

  “银行讲利率高点,利率高一点期限有时候会很短,经常要求押房子什么的。看似好像挺好,但我押一套房子千八百万,只贷给我几十万。而且我贷三个月,三个月之内连本带息还。说实话,还是挺辛苦的。我所了解的周围朋友有很多时候宁可不去银行贷款,用底下民间贷款。”

  “其实我所了解到的民间借贷,可能高于银行贷款。但某种意义上,民间借贷信誉会高一点,因为基本上是熟人之间,合同简单,马上就可以启动。对中小企业手续流程不能太复杂,你像有些小型企业基本上是一个人大股东,你去贷款,可能我这笔贷款还没下来,我的企业已经倒闭了。”

  ——某科技公司总经理WD(北京)

  (七)内部治理环境篇

  1.大型企业对治理结构满意度远高于中小企业

  虽然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不存在所谓的“所有者角色缺位、错位和越位”产权不清晰、政府的直接控制等问题,从而可以更容易建立一套独立、有效的股东监督和内部治理机制。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民营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也表现一些特有的问题,如家族式管理模式,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职业经理人激励和监督机制等等。那么这些问题给民营企业带来多大的困扰呢?

  调查显示,55.7%的企业家认为自己的企业治理结构完善,而43.9%的企业家认为本企业的治理结构并不完善。

  分析发现,根据企业家自评,东部地区大型企业倾向于认为本企业治理结构更加完善。数据对比显示,有57.9%的东部地区企业认为本企业治理结构完善,这一数字比中西部地区企业(46.2%)高出11.7个百分点。同时,有82.3%的大型企业认为本企业的治理结构完善,这一数字比中小型企业(50.6%)远远高出31.7个百分点。

  附表  您觉得您企业目前的治理结构是否完善

百分比 (%) 大型企业 中小型企业   东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
  一点不完善 1.0 0.0 1.1 0.6 2.6
  不太完善 42.9 17.6 47.7 41.5 48.7
  比较完善 53.3 79.4 48.3 55.0 46.2
  非常完善 2.4 2.9 2.3 2.9 0.0
  说不清 0.5 0.0 0.6 0.0 2.6
总计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而在一些企业家看来,企业领导者本身的意识和素质常常成为后来企业进一步扩大的瓶颈。访谈中,广东某大型纸业集团董事长认为,针对民营企业家的有实效的培训是很重要的。民营企业家们大多是实干家,能想敢干,但往往缺乏理论指导,企业家们的自我提升也需要进行。

  “从市场角度看,现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了。整体经济波动很大,尤其是招工难,人力成本上升各方面,。尤其在广东这边,东莞很多地方的厂都倒闭了。这对民营企业的要求更高了,所以企业从产品、到服务、到管理,各方面都要很一流。你从管理、到研发、到整个的营销,都要慢慢进入专业化的阶段。

  但是可能很多中等以上规模的中国民营企业,你做了10年8年的,整个的经营管理还并不专业和成熟。尤其中小企业,要面临着从一个求新求快、刚刚起步的企业,慢慢变成一个比较成熟的企业。以前很多企业,靠做一些投机,靠一招鲜,现在可能就已经慢慢不太行了。”

  ——某家居制造公司总经理GQ(广东)

  2.逾半数企业家认为用人需求不满足

  企业之争也是人才之争,多数出身“草莽”,却在不断规范发展、成长壮大的民营企业面临着人才发展的新瓶颈。对规模持续扩大、地域不断延伸的民营企业来说,如何选对人,留住人,用好人成为其企业家们需要重新面对的新课题。

  调查显示,53.8%的企业家表示,当前劳动力市场不能满足其企业用人需求。而另外42.9%的企业家表示,能够满足其用人需要,其中表示“完全能满足”的企业只有2.4%。

  附表  你觉得目前社会劳动力市场是否能满足您企业的用人需求

百分比 (%)
  完全不能满足 7.6
  不太能满足 46.2
  比较能满足 40.5
  完全能满足 2.4
  说不清 3.3
总计 100.0

  进一步调查显示,当前民营企业自认为面临最普遍的人才困境是缺乏营销人才,受此之困的民营企业占调查总数近一半(48.6%)。其次, 39.0%民营企业表示“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招不到合适技术岗位的人才称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第二大人才困境。再次,中层管理人员不足(32.4%)也是民营企业面临的又一普遍的人才困境。此外,除了招不到人,留不住人也是困扰部分民营企业的难题,本次调查中,有18.1%的企业表示“员工流失率大”,9.1%的企业表示“员工积极性不高”。

  附图  目前您企业内部主要面临哪些人才问题

注:此题为多项选择题,所有选项之后大于100%注:此题为多项选择题,所有选项之后大于100%

  分析发现,对于“营销人才短缺”和“中层管理人员不足”这两大人才困境,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有所差异。更多中小型企业(51.1%)面临营销人才短缺,这比面临相同问题的大型企业高出了近16个百分点。而大型企业更多面临着中层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面临此类问题的大型企业要比中小型企业高出17.6个百分点。

  附表  目前您企业内部主要面临哪些人才问题

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营销人才短缺 35.3 51.1
 中层管理人员不足 47.1 29.5

  研究人员发现,对于民营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大部分企业家认为是相对短缺,而非绝对短缺。即劳动力市场并非没有足够的人,而是没有足够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的优秀人才。对于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受访企业家有以下几种观点:1)高校教育造就的毕业生,离企业用人的要求尚有差距。2)现在年轻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物质待遇要求较高,心态比较浮躁。3)有些企业处在强力扩展时期,用人需求大,从而一时难找到足够数量的中层骨干或技术人员。4)在酬薪不具有吸引力前提下,企业又没有一套长期培养人的健全制度,从而没有办法吸引优秀人才留下。5)企业在用人的理念上存在偏颇,为学历论,只找最好而不找最合适的人才,并且对人才的包容性不够,没有给员工足够的空间和历练的机会。

  “我觉得(民营企业人才短缺)挺普遍的,(原因)就是管理水平的跟不上。其实市场比你想想的发展得快,所以当你一旦出去了,然后你会觉得语言跟不上,你的思路跟不上,管理水平跟不上。比如说你扩张到10个城市的时候,是有人做总经理的,但扩张到20个城市的时候,你就少了10个总经理了。这三五年,我几乎都是在找人、培养人。”

  “我觉得是因为市场发展地非常迅猛,而企业也却很年轻。我们不像国营企业,可以有人才的储备,也不像国际企业,它走了几十年上百年了,有这样的意识。而我们才5年8年,我们的人只够自己用,突然间发展了扩张了人就不够用了。但下一个10年可能我就有经验了,我就知道怎么做我的人才储备,怎么做我的人才的培养,不用现在这样到处抓来抓去的。”

  ——某知名传媒公司总裁QQ(上海)

  “公司想去招很多优秀的人,想要优秀的人帮助它发展。但因为中小企业实际没有承载能力,雇不起很高的人,招不到很优秀的人。这个时候企业就要给员工说,你也可以来,我现在没有钱,等公司多挣到钱了,我再分给你,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来。但中国企业又缺乏日本员工序列制的用人制度。这种制度就是人一进去工资很低,但只要在这里长期发展,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它把员工长期的目标和公司目标建立在一起。这种制度实际上对一个比较艰苦或者比较低起点的企业是比较好的。但中国实际上施行的是美国的自由雇佣制。此外,现在的从业主力多是80左右的,对于这些底下的员工,他非常看中1000、2000元钱,但他实际技能又缺乏,如普通毕业生,实际上是缺乏全面的工作技能,不能独当一面。

  所以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不是很强,目前劳动力成本又比较高,另外宏观的政策又不是很支持,就导致了整个的竞争水平不是太好。”

  ——某家居制造公司总经理GQ(广东)

  “大家老觉得可用的人不是很多。其实是劳动力市场上,人类资源达不到大家用人的这个标准。你要说它的原因的话,第一,我们所有的教育体系,都是严重和市场脱节的。就是学生里面,真正具备这种良好的素质很少。

  第二,企业培养体系又不是非常健全。很多小孩子都具备这样的潜力,但只能说他具备了起步的素质,离真正能做事,离这种中高层的人才,还差很远。有时候对一个人培养3-5年,甚至5-8年。如果企业培养一个这样的人,不但要有人带,还有一个足够的支持,培养人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我们企业里头,投在一些研发人员身上的成本,都是非常高的,如果你的管理跟不上,他们可能过上一年半载就走了。

  第三,很多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可能愿意呆在大城市,你看北京都挤破头了也要留在那里。实际上中小企业,可能大的一些企业也需要人,但是很多人不愿意去做这个事情。不愿意去做,做的时候对环境的依赖性很高,这不行,那不舒服。而且整个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刚毕业的学生,心态也是比较浮躁的,他们会非常在乎自己拿到3000块钱还是5000块钱,他的职业方向感也是很弱的。他也不会有长远考虑,企业也没有办法长期培养。”

  ————某家居制造公司总经理GQ(广东)

  “我觉得企业缺人,也跟我们企业用人理念的偏颇有关。我觉得企业用人的第一个偏颇是,企业选人动不动就是要学历。我觉得把学历作为一个门槛是一个误区。但你看我们招人要求:第一,身体健康。第二,你得喜欢或热爱我这个工作。第三,你有一个最基础的技能,比如说沟通表达能力。社会上许多学历造假现象,就是以学历导向导致的。但是真正意义上,一些门槛高的职位,要人还是能力。第二个偏颇是,企业努力去找那些所谓大家认为最好的,而不是去找最适合的。有时候还会要求他应该是全才。第三个偏颇是,有些时候企业包容性是很弱的,能干活的人往往出纰漏的机会也高。所以有时候企业的包容性又显得弱了一点,不给一个成长的空间和历练的机会。这跟本身老板的素养不够高有关。”

  ——某科技公司总经理WD(北京)

  3.八成企业家称个人人脉关系对企业发展作用大

  调查显示,近八成(79%)的企业家表示自己个人的社会资源对企业发展作用大,其中有近两成的企业家表示作用“非常大”。更有意思的是,逾九成(91.2%)大型企业的老总称自己个人社会资源对企业发展作用大。

  附表  作为一位企业家,您觉得您个人的社会资源对企业发展起到了多大作用

百分比 (%) 大型企业 中小型企业
  完全没有作用 1.0 0.0 1.1%
 不太大作用 19.5 8.8 21.6%
 比较大作用 59.5 76.5 56.3%
非常大作用 19.5 14.7 20.5%
说不清 0.5 0.0 0.6%
总计 100.0 100.0 100.0

  中国的民营企业更多面临着政府的管制,他们除了与市场打交道,更要学会与政府博弈。不论是出于无奈或是主动意愿,与政府官员打交道都是逃避不了的重要环节。而成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反映了民营企业家1)参政议政的意愿,同时让企业家有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2)让民营企业家显得不那么“草根”,从而在体制内有了游刃有余的空间。此次调查显示,2.4%的企业家拥有全国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身份,有9.5%的企业家拥有地方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身份,两者之和达11.9%。 

  附表  请问您本人是否是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

百分比 (%)
  全国人大代表 1.9
  全国政协委员 0.5
  地方人大代表 4.3
  地方政协委员 5.2
  说不清 1.9
  以上都不是 86.2
总计 100.0

  “很多民营企业都是靠个人奋斗得来的,没有多少前人的经验和借鉴,全凭个人的热情和奋斗,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光靠个人奋斗是不行的。很多民营企业家需要系统的提升,我们有那么多的专家学者,闷头做了那么多经济啊、市场啊等的研究,我们的企业家门闷头在市场上打拼,有很多实战的经验,但两者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专家学者们的理论研究,如果能和企业家们的实践结合起来,会有很大的帮助的,要不然企业很难真正做大做强。民营企业家们需要系统的指导,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获得不同重点的指导。”

  ——某大型纸业集团董事长(广州)

  “很多生意是靠我个人的社会资源,人脉、关系,中国没有这些你很难做事情,这跟中国的这种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也有关系,因为中国现在人太多了,你做任何一个行业,如果发现能赚钱就会拥上去,很快这个行业就变成一个完全竞争,这样的话很快这个行业就做大了,那为了赚钱,这种信仰、道德、素质上的问题都出来了。”

  ——某物流公司总经理LQ(北京)

  (八)个体环境篇

  1.近四成企业家担心自己的个人安全

  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家(76.2%)表示对目前的生活满意,其中65.7%的人表示“比较满意”,10.5%的人表示“非常满意”。此外,也有23.4%的企业家表示对目前生活不满意。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小型企业的企业家对生活满意度明显比大型企业的低。26.1%的中小企业主表示生活不满意,而大型企业的企业家中这一比例仅为8.8%。

  附表  您对目前的生活状态是否满意

百分比 (%) 大型企业 中小型企业
  完全不满意 1.0 0.0 1.1
  不太满意 22.4 8.8 25.0
  比较满意 65.7 76.5 63.6
 非常满意 10.5 14.7 9.7
  说不清 0.5 0.0 0.6
总计 100.0 100.0 100.0

  调查显示,对于当前法律环境是否能够保障其财产安全,七成(70.5%)企业家认为总的来说是安全的。而有28.6%的企业则表示“不安全”,其中认为“不太安全”的企业家占23.8%,认为“非常不安全”的占4.8%。

  附表  您觉得在目前的法律环境下,您的财产安全是否有保障

百分比 (%)
非常不安全 4.8
不太安全 23.8
比较安全 63.8
非常安全 6.7
说不清 1.0
总计 100.0

  然而,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当问及企业家平时是否担心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时,竟有近四成(38.1%)企业家表示担心,其中28.1%的人表示“比较担心”,而10%的人表示“非常担心”。

  附表  平时您担心您个人或者是家人的人身安全问题吗

百分比 (%)
  一点不担心 7.6
  不太担心 54.3
  比较担心 28.1
  非常担心 10.0
总计 100.0

  2.逾1/4企业家称已经移民或有移民意愿

  据有关方面的统计,2009~2010年,中国移民海外的总人数再创新高,位居全球之首。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末的移民潮不同,而这次移民浪潮以投资移民、商业移民为主。2010年以来,中国移民潮又现加剧态势。商业移民申请人数有20%~30%的增长,主要从事加工贸易、采矿、金融投资、房地产等行业,主要为企业主或高管。

  此次接受调查的企业家中,(26.3%)企业家表示已经移民和有移民意愿,其中4.8%的企业家承认“已经移民成功”,2.9%的企业家表示“正在申请办理移民”手续,而18.6%的企业家表示虽然还没有申请,但“打算移民”。

  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企业家似乎对移民问题有诸多敏感的地方。虽然在每次调研过程中,研究人员都会对受访的企业家声明这次调查的结果只会以统计结果的形式发布,而不会涉及个人隐私。但企业家还是心有芥蒂。在一次访谈中,一位的企业家有些尴尬地向研究人员表示,是否可以在移民这一题上勾选“不打算移民”,虽然自己的妻子和子女已经成功移民。所以,实际的移民比例可能要比调查数据高。

  附表  请问您是否打算移民呢 

百分比 (%)
  已经移民成功了 4.8
  正在申请办理移民 2.9
  打算移民,但还没有申请 18.6
  不打算移民 71.4
  说不清 2.4
总计 100.0

  此次调查发现,企业家纷纷移民海外,多数人除了是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和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之外,国内创业环境恶化、舆论环境恶化也是其移民的重要动机。企业家是为了更好满足其投资需求和安全感需求。

  一、寻求更好的发展。一些受访企业家认为,国内一定程度存在机会不平等、办事靠关系、政策连贯性不够等问题。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在某些领域出现投机现象,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加上投资渠道有限,以及在通胀压力和通胀预期的情况下,开始向海外转移财富。此外,有些企业家认为,作为手持美国护照的美国公民,出国经商、旅游和探亲相对更为方便。

  二、寻找安全感。公众多相信,中国的富人都是有“原罪”的,都是偷税漏税的。社会公众随时可以挥向富豪们的道德舆论大棒。企业家对自己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担忧也是促使他们纷纷选择“逃离”的理由之一。在多数受访企业家中,担心被“均富”和缺乏社会安全感。担心不安全、仇富心理和教育制度,也反映了这种环境下企业家生活安全感的缺失。

  “我记得10年之前是回国热,创业热,而现在赚了钱的人,因为对环境的不满,对食品安全的忧虑,对教育的这担忧,还有经济的不确定性。而更深层的原因大家不肯去说,就是对政治的稳定担忧,对于政府的不信任,对政府的现有体制这些我觉得都有很大的质疑。 ” 

  “相对于把财富转移或者生意都转移,我倒觉得移民的主要目的还是身份的改变,以及取得一种因为身份改变而获得的一种相对安全感。”

  ——某知名传媒公司总裁QQ(上海)

  “移民这个事情我倒觉得我有一个想法,因为我全家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我觉得国外生活也是蛮好的,蛮舒服,社会福利机制也好,整体的国民素质都是蛮好的。但是节奏比较慢,节奏非常慢。国外发展空间比较有限,国外基本上都是在做一些不是开饭馆,就是做一些小买卖,做一些买卖生意,那边你想做一个公司没有很大的希望。中国机遇还是多的。所以移民这块我现在不想,等40岁以后再去考虑,而且现在移民有一些要求,我很难现在说让我去拿个绿卡,国内什么都不管了,这个也很难。”

  ——某物流公司总经理LQ(北京)

  3.让子女接班的企业家不足5%

  这两年,杨惠妍(专栏)(碧桂园执行董事杨国强的女儿)、任平(华为董事长任正非的儿子)、汪小菲(俏江南执行董事张兰的儿子)、刘畅(新希望集体董事刘永好的女儿)、宗馥莉(娃哈哈总经理宗庆后(微博 专栏)的女儿)等70、80后企业“二代”的名字因各种事件和媒体曝光,突然浮出水面。人们这才发现,原来中国50后的企业家到了要接班的时候了。而更大的范围内,中国东方式的企业传承正在各地上演。人们不禁想问,中国企业界的权力大棒到底如何移交?

  对于民营企业面临的传承问题,一般认为有几条道路选择:第一条路是,说服子女回归家族,承担责任,传承企业。本次调查显示,只有4.3%的企业家明确表示让子女接自己的班。第二条路是,企业通过产权交易或公开上市途径变现,成为子女创业的基金,投入子女自己喜爱的事业中去。本次调查中有17.6%的企业家表示,希望子女能够创业。第三条路是,聘请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下一代不参与企业的运营。本次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家(55.2%)属于最后一类,他们表示希望自己子女喜欢什么就让他/她做什么工作。然而,研究人员认为,考虑到企业家的在受访中的谨慎态度,4.3%的“接班率”很可能是被低估的。

  一般观点看来,中小企业更容易走家族企业的道路,让子女接班。然而,分析发现,中小企业的企业家明确表示让子女接班的只有4%,甚至低于平均比例。但是,中小企业的老总(19.3%)对子女创业的期望要高于大型企业的老总(8.8%),而大型企业的更多老总(67.6%)选择让子女做喜欢做的工作。

  附表  请问您孩子已经或者您希望您孩子做什么

百分比 (%) 大型企业 中小型企业
  已经/将来接自己的班 4.3 5.9 4.0
  已经/将来让他/她自己创业 17.6 8.8 19.3
  看他/她的喜好,什么工作都行 55.2 67.6 52.8
  没考虑过 10.0 11.8 9.7
  说不清 1.9 0.0 2.3
  目前没有子女 11.0 5.9 11.9
总计 100.0 100.0 100.0

  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这些企业家已经明白富不过三代的道理,担心第一代创业成功并不意味着第二代接班人也能成功。因此,在孩子接班问题上更加理性和开明。2)虽然一些中小企业拥有来之不易令人羡慕的物质财,但感觉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高,个人成就感匮乏,因此让子女改换门庭。3)同时,有些民营企业家不看好家族企业,或者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稳定良好的预期,因此也不乐意子女接班。

  “我希望他(孩子)做艺术家,为了美的东西。可以不必像今天,为了一些生存指标来考虑了,他会发展他的兴趣爱好。”

  ——某知名传媒公司总裁QQ(上海)

  “这个得看他们自己的能力,还得看他们的性格,我女儿性格很沉稳很老练,倒适合做政府的人,我儿子性格随我,心地善良、性格直爽,非常孝顺,但脾气急躁,不会转弯。他们的今后,再说吧。”

  ——某大型纸业集团董事长(广州)

  “我对孩子(接班的)想法少一点,因为毕竟我们也没有那么大的事业,我们现在小公司将来可能人家还看不上。而且我希望他不要做我们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是比较枯燥的。我觉得还是让小孩做他喜欢的事情,当然还是要家长去做一点这种指导。但这个东西是一个很难平衡,有时候难免他的意愿和你的想法不同,他才4岁现在已经是跟我意见不一样了。我希望他将来可以没有压力地做些事情,比如做一些志愿者,或者独战型的行当,比如画画,比如搞音乐。我是指没有什么成绩的情况下,我也希望他可以在没有什么经济负担的情况下去做这些事情。”

  ——某物流公司总经理LQ(北京)

  小结

  此次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家看好中国经济政策以及经济发展趋势。部分制造业特别是与外贸相关的企业受人民币升值负面影响较大。

  在与国企和外企的竞争中,多数民营企业家表示压力大,其压力主要来源于政策的不公平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近八成企业家表示政策因素对其企业影响最大,但不同行业影响程度不同。同时,有八成企业家表示当前税收较重,。

  逾半数企业家认为《企业法》能够保证企业的利益,相对而言,一线城市工业类中小企业对法律的保障感更差。半数企业家认为当前知识产权保护并不到位,特别是部分服务行业的企业家。此外,企业家对新《劳动法》的看法喜忧参半,大企业对新《劳动法》承载力更强,更多大企业在增加成本的同时也规范了企业运作,而更多中小企业只因新《劳动法》而增加了成本。

  针对当前社会舆论环境,逾四成企业家称媒体对企业家群体的报道并不客观,而三成企业家受到了公众道德“讨伐”的影响。

  对于企业所在当地的商业环境,六成企业家认同当地政府的执政理念、效率和作为,但中小企业对此认同度略低。六成企业家表示当地土地价格及水电政策对本企业不利,而四成企业表示当地产业链配套企业不能满足本企业发展要求。

  虽然多数企业家称希望将资金继续投入企业发展,但仍有五成企业家欲投资股市,三成企业家欲投资房市。而至于企业家眼中最佳投资环境,如果按提及率排名,广东省第一,上海市第二。

  五成民营企业采用银行贷款的方式融资,而民间借贷和股权融资成为民营企业贷款之外的另两种主要融资方式。银行贷款让六成中小企业感到困难,企业家称主要是因为贷款手续复杂,以及抵押担保难满足银行要求。

  半数以上企业家对其企业治理结构表示满意,而大型企业的满意度远高于中小企业。逾半数企业家称企业用人需求得不到满足,营销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是当前民企最为缺乏的三大类人才。此外,八成企业家称个人的人脉关系对企业发展作用大。

  在个人生活方面,多数企业家对当前生活状态表示满意。然而,也有四成企业家担心自己的个人安全,超过1/4的企业家称已经成功移民或者有移民意愿。此外,很少有企业家直接表示会让子女接班。

  附录  技术说明

  受访者条件

  1) 中国民营企业董事长、董事、总裁、副总裁或CEO;

  2) 仍然从事经营管理工作;

  3) 企业具备一定的规模或影响力

  访问方法

  1)定量调查:面对面问卷读录法、问卷自填法

  2)定性调查:深度访谈

  执行情况及样本量分布

  截止到2011年1月7日,“中国企业家生存环境调查”项目,总共执行样本量229个。经过复核,其中19个样本因企业性质、规模、受访者身份等因素被筛除,最终确定210个有效样本量。样本量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

  附表  调查企业规模分布

企业规模 数量 百分比 (%)
大型企业 34 16.2
中型企业 169 80.5
小型企业 7 3.3
总计 210 100.0

  注:本次调查以大型和中型民营企业为主,关于企业规模的划分标准参照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企业的划分标准。

  附表  调查企业行业分布

产业 行业 数量 百分比 (%)
第二产业  工业 制造业 75 35.7
建筑业 13 6.2
第三产业  服务业 房地产业 21 10.0
批发和零售业 9 4.3
交通运输业 4 1.9
住宿和餐饮业 4 1.9
金融业 11 5.2
文体、娱乐业 9 4.3
信息传输业 22 10.5
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 14 6.7
商务及科技服务企业 23 11.0
其它行业 5 2.4
总计 210 100.0

  附表  调查企业地域分布

企业所在地     数量 百分比 (%)
1  北京 70 33.3
2  上海 26 12.4
3  广州 17 8.1
4  深圳 19 9.0
5  重庆 2 1.0
6  西安 10 4.8
7  广东 24 11.4
8  安徽 1 0.5
10  四川 11 5.2
11  江苏 10 4.8
12  山西 5 2.4
13  河南 2 1.0
14  内蒙古 2 1.0
15  湖南 3 1.4
16  武汉 3 1.4
17  浙江 3 1.4
18  海南 1 0.5
19  天津 1 0.5
总计 210 100.0

企业所在地 数量 百分比 (%)
东部地区 171 81.4
中部地区 14 6.7
西部地区 25 11.9
总计 210 100.0

企业所在地  数量 百分比 (%)
一线城市 132 62.9
二线城市 78 37.1
总计 210 100.0

  注:一线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二线城市包括:其它执行城市。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本次调查在所有问卷回收后,经过复核编码工作,资料使用EpiData软件录入计算机,经过逻辑查错形成最终数据库。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