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Sanjay:增长速度过快造成印度小额信贷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8日 09:27  新浪财经
“第三届小额信贷机构与国际投资者交流会暨小额贷款公司研讨会”于2011年4月27日-28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微型贷款评级国际公司(印度)主管Sanjay Sinha。(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第三届小额信贷机构与国际投资者交流会暨小额贷款公司研讨会”于2011年4月27日-28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微型贷款评级国际公司(印度)主管Sanjay Sinha。(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第三届小额信贷机构与国际投资者交流会暨小额贷款公司研讨会”于2011年4月27日-28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微型贷款评级国际公司(印度)主管Sanjay Sinha。

  以下为演讲实录:

  Sanjay Sinha:非常高兴来到北京,非常高兴能够来到这里与北京的微型金融的各位进行交流。我们是有关小额信贷的一个评级机构,我们在整个亚洲都有很多的业务。如果大家想更多有关印度小额信贷的问题,我们有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是专门针对印度小额信贷危机的。同时它也能够告诉大家印度的小额信贷在过去很多年的表现,以及其中所面临的问题,这份报告是在危机发生之前写成的。但是无论如何,这份报告还是能够向大家展示印度小额信贷目前所经历的一些情况,同时也能够向大家展示印度小额危机的一个趋势。同时也能够帮助大家理解印度的小额信贷危机是怎么样发生的。

  刚才主持人谈到的一点,在孟加拉的小额信贷,还有在印度的小额信贷,它实际上也是出了太多的名而产生的问题,不论是孟加拉还是印度,这两个国家中,小额信贷都已经变得非常地重要,特别是对这个国家的人都非常地重要。在两国中有大量的人口都受到了微型金融的影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媒体公众以及政治家对于微型金融都开始变得非常关注,在孟加拉,如果我们使用这样的一个知名度,就像优努斯所做的,在他获得了诺贝尔奖之后,他使用这样的知名度开始进入到政界。他做的时间不长,但是这也足以让他陷入麻烦。很多人就因此开始报复他。其实孟加拉的问题并不是微型金融造成的问题,实际上它与微型金融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对微型金融会产生很多影响,这也是因为在孟加拉优努斯已经变得太有名了,同时他想利用自己的知名度来实现某些政治的意愿,或者是一些政治的关注而造成的问题。

  在印度,我们在这方面也讨论了很多,同时我也听说他们来到了北京,他们对中国的看法,觉得印度的小额危机是有关利于的问题,但是我想告诉大家,其实印度的小额危机与利率一点都没有关系,利率根本不是造成印度小额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当然利率在小额信贷中是一个问题,有的时候,中产阶级觉得我们向穷人贷款,要用低地率贷给他们,但是对于穷人来说,对真正借小额信贷的穷人来说,他们必须要把这个小额信贷的利率与其他的融资渠道进行比较。商业银行他们不愿意向穷人借钱,因为每笔贷款都非常小。

  所以这些穷人他们只能向非正式的市场借钱,而非正式市场,高利贷的市场利率高的多的多。但是媒体、政治家,还有有良心的公众,大部分的人都是中产阶级或者是上层社会,他们都认为穷人应该是获得慈善,获得救济,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觉得利率是个很大的问题,但是我要告诉大家,利率并不是引起危机的原因。而什么引起的这个危机呢?

  造成这个危机,大家看蓝色的线,这个蓝色的线是增长的线,它能够告诉你们,我们可以看到在印度的微型金融,在一段时间内增长的非常迅猛。我们给大家的是2003年的3月份到今天的数字,90年代到2003年,你可以看到每年的增长率都是80%到90%。所以在这个行业中每年都是在翻番的。如果说这个工业它有10万个客户,它一年就变成20万个,下一年变成40万个、80万个,这样是可以的,然后变成160万。但是如果说现在客户已经是1500万了,比如说在2009年3月,客户已经是1500万,再翻番的话,就变成了大概2700万的客户了,这样的一个翻番就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当然机构的数量是大大的增加。但是它的增长比例赶不上客户增长的比例。

  所以我们有很多机构在2010年印度最大的小额信贷公司SKS,它有500万的客户,第二大小额信贷客户有300万的客户,每个小额贷款公司都是上百万客户,他们需要多少员工呢?2009年SKS大概有2000个员工,2010年3月有2万名员工。我们再看看这个数字,你有12000名员工,同时你还有三分之一的离职率,就是说在12000名员工中,年底有4000人要离职。这样的话,在每年要新培训4000名员工,因为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员工要离职,这样的话每年剩下来的老员工只有8000人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公司文化有什么影响?新培训的员工在迅速的时间内能够了解公司的文化吗?他们能够找到正确的客户吗?他们有没有办法开发一个新的市场?能不能那么快的扩张市场?你扩张这个客户的时候,你的客户是不是已经向其他的微型金融机构借了款的客户呢?我们看到由于增长的速度太快了,所以造成了问题,这也造成了印度小额贷款的问题。

  开始是300个客户,然后你希望在每年都实现回报翻番,你要做什么呢?在印度,他们去找其他的小额信贷机构的客户,所以在印度就发生了一个很疯狂的情况,我们的放贷员,他们经常去抢其他的信贷机构的客户。因为他们想与其他的信贷机构去抢人家的客户,然后也向这些客户去放贷管。管理层说他们没有注意到向一个借款人多次放贷的情况,但是其实我们的贷款员他们是知道的,管理员他们只是视而不见,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实现高速的增长。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他们想实现高速增长?我想说这是由于公司想上市的原因。昨天我非常吃惊的看到有很多的小额信贷的总经理在最后一部分谈到,我觉得他们对于他们的小额信贷公司在近期上市有点太过于热心了。我可以说的是,大家一定要对此非常地小心。

  我告诉大家为什么。实际上我们接下来会带来很多的一系列的相关事件,比如说你要决定你现在的组织将来要上市的话,接下来你要做什么事情,你要让市场评估一下你的这种股价。接下来怎么样做?你要展示你的利润率,你要展示一下你的股价将来一个很好的前景,中长期的一个前景,你要向世人展示你的股价会走好。怎么样来做呢?你公司强劲的增长肯定是一个前提保障,所以你必须要缺德强劲的增长,你想向你将来的股东显示,我现在有非常好的能力来实现高速发展,这样我在将来就可能有很好的上市成绩。所以你可以看到这里面,当时SKS它最开始股价是22美元,后来上市之后两个月升到32美元,两个月实际上当时就有了非常快速的增长,后来出现了危机,它的股价又有了下降。

  SKS这家印度最大的小贷公司的管理者,在上市的时候,他们刚上市两个月,股价上了这么多,他们非常高兴,他们忘记了实际上他们对于国家经济产生了影响,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小贷公司可能会对经济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上市两个月之后,他们就把CEO给解聘了。接下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引发了众人的关注,大家都说微型金融怎么样了?一个大公司上市之后,两个月之后就把CEO给炒了,媒体纷纷进行报道,然后就审查了一下这个公司之前做了哪些事情,很多记者来到全国各个地方检查了很多小额信贷方面的运作,看到很多人身上有那么多笔的小额贷款,因此这一个大幕才刚刚揭开。相当于他们IPO上市之后两个月解聘了他们的CEO,因此引发了媒体很多的关注。这个时候你也要看一下,如果这么短时间内把CEO给解聘了,人们肯定会说CEO在上市之前,他是不是有很好的运作呢?是不是有很好的表现呢?是不是把足够的信息给披露出来了?因此当时大众和媒体都很关注。

  第二,我们很多记者是到实地进行走访,他们想看一下到底情况怎么样。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来找一些负面的东西。2010年底的时候,这个行业有2000万的客户了,对于这么大的一个行业来讲,所有人都会说这个行业很好吗?肯定会有人说这个行业对他们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尽管这里面只有一点点的人,比如说0.01%的人,他们说这个行业并不是很好,只有1000户说对他们没有带来很大的成绩,由于媒体一放大,因此也给人们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而且还有人后来又了自杀的情况,媒体又进一步放大,因此在印度产生了一个非常全民恐慌的情况。后来安德拉邦政府又引入了一个法令,引入了一个临时的紧急法令,因为之前产生了自杀的事件,到底有多少自杀事件呢?73起。你知道在安德拉邦有600万人接受了微型金融的服务,其中有73人自杀,我们这73起事件到底是因为小额信贷发生的?还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婚姻情况出现了问题?我们实际上也不知道。还是说他们向高利贷来借款了?因为我们知道很多时候并没有只向小额贷款公司,不向高利贷公司借款。你可以看到很多时候,这些人都能够从3个微型金融机构来借款,73起自杀事件是什么结构我们也不清楚。73起自杀事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开始是由于这样一个SKS上市造成了很多的问题,有三四个竞争者,他们也想效仿,他们当时也希望能够上市。当其他的人看到了很多人买SKS的股份,他们用非常高的股价来买SKS的股价,当时SKS股价涨到十一二倍的时候,我们看到对整个微观金融行业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但是当时微观金融整个的市值估价是1倍到两倍之间,但是我们知道股价已经极大的超出了市值估价,已经是11倍、12倍了。人们当时只是关注SKS公司的高速增长,但是我们实际上我们看到,如果你要看一下60家商业的微型金融机构在过去两三年在印度的表现的话,你可以看到这60家商业性的微型金融机构,他们实际上都跟随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模式。为什么要跟随呢?因为他们觉得这里面能够带来快速的回报,而且能够为将来的上市铺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我要把接下来的一些教训跳过去,因为刚才给大家已经讲了。我们后来产生了怎样的后果呢?2011年3月份,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情况,印度的微型金融行业已经出现了30%的下降,因为你可以看到,我们知道商业银行他们给微型金融实际上一直提供了70%的融资,但是后来出现这样一个危机之后,这些拥有了70%融资渠道的商业银行已经停止给微型金融机构来贷款了。因此,微型金融机构贷款相当于他们的源头已经被掐住了,因此他们没有办法给其他人来贷款,我们看到整个微型金融机构行业下降了30%,要想恢复的话需要一些时间。但是在不久的将来,这样一个下降的趋势还会继续维持。

  我们看到它的利润率自然而然也会进一步走低。我们觉得在这些微型金融机构它的表现将来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恶化。因为现在商业银行不给微型金融贷款了,而且底下借款人也不还款给微型金融机构了,因此现在这个行业的确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再谈谈危机产生之后的一些教训。我们到底可以学习哪些教训呢?总结一下,有很多的复杂原因。我觉得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高速的增长,但是这里面也有控制失灵的问题,控制失灵实际上导致了比如说举债过多,有多笔的贷款。我们的管理者,这些微型金融机构的高管人员,他们现在还是否认的态度,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组合质量实际上并不是很高的。你可以到2010年3月份的时候,当时他们一半的组合实际上都处在一个非常高的风险里面,他们自己说债险组合只是5%到10%左右,但是如果你一个高管人员,如果这么快速的向下面放款,如果在机构里面一直在说我们是零违约率,我们根本不接受非常坏的坏帐,那一开始为什么要这么快的往外放贷呢?而且现在很多违约还款情况没有及时汇报给总部,因此控制是一个失灵,他们没有进行很好的内控。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面,我们的监管都没有作为,一直是举棋不定,到底是管不管,没有负起很大的责任。实际上央行他们并不是关心方面的工作,他们只是关注整个的金融系统的稳定,但是微型金融在整个金融系统中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比例,2005年3月的时候,整个微型金融占到整个金融系统不到10%,2010年的时候是不到5%。因此央行说既然这么小的一个比例的话,我觉得它的稳定性对整个系统没有什么影响,也不用担心,他们实际上没有作为,但是他没有想到这样一个行业里面有这么多3000万的客户,而且这些3000万都是非常穷的农户,而且3000万客户里面,他们有更多的经济活动跟其他更多的农户产生经贸往来关系。因此这造成了大量就业的一个行业,但是我们央行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他们后来也有这样一个小贷项目,但是这个项目没有像微型金融机构产生的影响那么大。微型金融机构的项目,后来在危机之后,出现了问题之后,由政府扶持的自助项目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因为人们认为微型金融机构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现在自助机构到底在多大层面是合规的,因此自助组这样的一个在印度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从中吸取到了什么教训呢?第一点,监管者必须要负起责任来,从产业发展一开始就要负起责任来,我们金融监管者必须要在这里面扮演角色,不能说这只是占到一个很小的份额,整个金融体系里面它所占的比例太小了,我不需要太大的监管,实际上监管者一定要考虑行业里面背后的服务人群数量。

  对于我们中国的小贷公司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和印度小贷公司一样是不可以吸储的,我们的客户对于微型金融机构的重要性,实际上和商业银行是不是给你贷款的重要性是一样的。如果商业银行通过微型金融机构来转贷,这样能够提供一个单一金融服务,而不至于产生最后的灾难。印度的商业银行,他们给微型金融机构提供了70%的贷款,另外30%是来自于公共领域的。因此他们对于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是高度依赖的。

  我们必须要考虑一下在印度国家里,他们出现了欺诈性的普惠性金融,我知道在中国东部、西部、中部实际上有很多不同的情况,我们必须要有一些非常好的控制,比如说我们的资本充足率,东部、中部、西部的资本充足率肯定不一样,我们在印度就是做好很多资本充足率的工作,我们希望中国能够向印度在这个方面学习一下,另外监管一下可以控制的东西,有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控制,有的时候可以给金融机构一些激励措施,比如说它的发展率,其实你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控制的,在印度,由于这个行业一直追求高速度的发展,没有非常好的规划,让他们任其发展的话,因此产生了很大的问题。如果你要想进行这种非常集中化的全国性运作,那么快速的发展,在印度显示出来一个非常大的挫败。

  印度的经验并不一定非得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可能在中国不是一个完全照搬的经验,要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要有更开阔的视野,应该向其他国家来学习,我们的监管者应该是一个更负责任的态度,应该其他的国家学习很多的经验,不能因为一个国家规模小就忽视了小国经验。谢谢。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