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顾秉林:教育创新的核心是培养创新人才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19日 14:52  新浪财经
由清华大学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清华创新论坛”于2011年4月19日在清华科技园举行。上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由清华大学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清华创新论坛”于2011年4月19日在清华科技园举行。上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由清华大学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清华创新论坛”于2011年4月19日在清华科技园举行。上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

  以下为演讲实录:

  顾秉林:尊敬的华建敏副委员长,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今天“清华创新论坛”隆重举行,这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一场重要的活动,我谨代表清华大学向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创新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作出的事关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的重大的决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在此,我想结合清华大学的实践,谈谈推动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问题。我谈三个问题:

  第一,教育创新的核心是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征,也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综观世界上的创新型国家都需要依托研究型大学开展原创性的研究,造就创新人才。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年来,始终以国家民族命运与共,一直走在中国教育创新和学术发展的前列,不懈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成长之路。到目前为止,清华大学已经累计培养了17万毕业生,涌现出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在建校的早期,清华就倡导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学术风格。当时留下国学研究院,25年成立的时候,开创了清华大学开展研究的起点,它是进行一些文史哲方面的研究工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清华提出教学、科研、产业三个结合,而且当时注重因材施教,按人的才能给编写各自不同的培养计划。实践锻炼和能力培养,而且提出真刀真枪地做,不搞虚的,像当时水利系的学生直接参加密云水库的建设,像物理系的学习直接参加原子能堆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校在创建全球一流大学的,明确了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的人才培养,进一步把创新型作为人才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新世纪新阶段,清华不断地强化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特色,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拔尖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同时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实施了我们称之为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和未来学者培养计划,清华现在我们老的清华学堂已经装修一新,二百多位清华学堂的学生六个班都已经进驻老的清华学堂来开展清华学堂的人才培养。围绕清华新百年人才培养的使命与战略,我们召开了为期一年的23个城市教育讨论会,决定实施优化转移战略,决定把成果转移的话,包括我们科技园的优势,都要变成人才培养的优势,人才质量的优势,促进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力争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作出重大的贡献,这是第一个我想谈的。

  第二个谈一谈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按照建设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式的一流大学的思想,我校着力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深入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些对我们有启发的经验和思考。第一点就是着力构建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我校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为基础,促使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推行研究型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强调师生要互动,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探究的兴趣,来提升创新能力。我们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名师上讲堂,而且第一个实施的就是新生研讨课战略措施,所谓新生研讨课当时我们感觉到教师,特别是名师和我们学生接触相对少一些,特别是对于新生来说,他们到了清华大学他们想和名师在一起交流。根据这样的愿望,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生研讨课,一个班就是安排十个人到15人来上小课,由我们的院士,由我们的知名学者给他们讲课,每周四到六个小时他们在一起研讨,所有的院士都选这个课,当时从03年开始,我们现在已经有二百多门这样的课程。这样的目的就是让本科生从一入学就能够和院士、教授等名师在他们的引导下,进入科研领域,同时通过实验室的科研探究课,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提供较为系统的科研训练。每年都有约60%的本科生直接参与,在研究生的培养当中,我们特别注重依托高水平的科研培养人才,我们统计了一下,大约70%以上的博士生在学期间参加两项以上的像863、973重大课题,在研究重大课题当中培养创新能力。在这样的培养下,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占整个论文的60%,在历届全国优秀博士生论文评选当中,我校获奖是91篇,这个篇数远远高于其他的学校,居于全国高校首位。此外,学校注重营造国际化的培养环境,拓宽创新培养平台。我们现在学校已经有三分之一的本科生在学期间就有到国外交流经历,每年资助近千名研究生参加各种会议,他们通过活跃的学术交流,激发学生创新性研究。

  去年我到伯克利,当时他们和我们科技园有一个创新的计划,伯克利选了几个学生,清华选了几个学生,最后他们到伯克利通过老师的考试,要想选第一名、第二名,当然想在这边选一个,那边选一个,结果他那边和我们这边相比,第一名、第二名都是我们清华的。

  重视实践教育是清华大学人才培养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学校坚持实践教育不断线的理念,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创新,组织研究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从80年代至今已经累计有2.4万多名研究生赴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文化服务活动。学校与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合作,共建近60个社会实践基地。改革开放以后,实际上工科学生到工厂实习遇到很大的障碍,一方面由于工厂现代化程度比较高了,它不需要更多的人。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的学生由于从学校门到工厂门,所以社会能力很弱,人家也不喜欢你笨手笨脚地把东西搞坏,所以学生很难到工厂去学习。后来我们老师提出一个主意,挂牌,挂清华大学实习基地,他们工厂很高兴,给提供了很多方便,因此我们坚持我们的学生一定到工厂去直接实习。像2010年,我校就有850多名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各类课题近千项,培训人员有1.5万人次,我们也非常重视通过第二学堂培养人才。80年代我校每年举办学生课外作品展,到现在已经举办了28届,累计数万名学生参与,近年来,我校启动了学生创新资金,同时扶持组建各类兴趣团队,配备老师,提供资金场地,引进校外的研发伙伴,例如和IBC合作未来的通讯团队,以上汽合作的未来汽车团队,与波音合作的未来航空团队,完善了学校引导和累计创新的支撑体系。

  第三点就是努力探索完善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清华是国内最早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之一,坚持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创新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不断完善创业启蒙、创业课程、创业赛事、创业实践,构建起面向实践,整合资源,针对性强,指导明确的新型的创业教育体系。一方面,开展创业计划大赛,我校在98年率先举办了赛事,并推广至全中国的高校,09年我校建立了伯克利全球创新项目,利用国际优势培养学生创业精神,而且也在这个项目当中,每年都招研究生还有高年级的本科生共两期,近百人,参与该项目的学生他们获得过第五届伯克利全球技术挑战赛的冠军,以及2010年全国大学生校园创业大赛的金奖。

  我校还创办公益创业的实践赛,将公益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例如我们为帮助农村妇女提高收入,授予织网编花的技术,我们充分利用和发挥清华科技园的优势,清华科技园入园企业超过了一千多家,连研发的投入也超过了30亿,为学生提供了课程教学、实习实践和创业文化三个层面的引导和辅助作用。众多的创业精英组成了讲师团,进行创业的启蒙,一些企业校友像我们今天来的邓锋等直接参与了指导。

  09年建立了清华科技园创业基地,提供了政策保障,我想讲的第三个问题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成长清华大学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新世纪以来,明确了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宗旨,过去我们清华的科研宗旨是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一定要搞世界前沿课题,所谓里立我们的研究要为科学发展服务。后来我们发现顶天立地根本目的是树人,注重通过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创新人才。2010年学校横向经费近十个亿,吸收了二百多家海内外企业加盟,学校与企业共建联合研究机构90多个,与20多个省区市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了四个研究院,其中深圳研究院投资企业70多家,对一些国家急需而社会不愿意投入的一些成果,学校直接组建企业来进行转化,具有完全自主创新的大型集装箱监测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今天上午我还陪着贾庆林主席、刘延东国务委员去看我们的生物芯片,大型集装箱监测系统是我校监测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满足了迫切需求,最终拿到了60%全球的份额。特别是该项目造就了一大批技术能力过硬的人才,培养了硕士生200多人,在知识和技术的转化中,创新型的人才得到了充分训练。

  各位来宾,清华大学即将开启新百年的新征程,学校愿与社会各界携手合作,继续推进教育创新,着力培养创新人才,加强学术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我国早日建成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