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峰对话:从中美创业文化的异同谈全球创业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9日 15:00  新浪财经
“2011全球创业周峰会”于2011年3月29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图为高峰对话“从中美创业文化的异同谈全球创业”现场。   “2011全球创业周峰会”于2011年3月29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图为高峰对话“从中美创业文化的异同谈全球创业”现场。

  新浪财经讯:由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1全球创业周峰会”于2011年3月29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新浪财经独家直播本次会议。图为高峰对话“从中美创业文化的异同谈全球创业”现场。

  以下为现场实录:

  主持人:听着二位刚才包括郭广昌(微博 专栏)的演讲,我突然想到,我今天出差,在飞机场等候飞机的时候,我喜欢拆字。我发现在中文当中,企业家的企,企业的企这个字,经过拆分以后是变形的三个人字,所以说做企业,做企业家,核心的关键词还是一个字,就是人。刚才反复谈到团队和人,我想问第一个问题就是在美国要变成一个成功的人,需要有什么样的特质,反过来问李开复(微博 专栏),在中国您认为要做一个成功的人,需要什么要素?我们从中国说起吧?

  李开复:好的,我们在过去的这一年里也看了很多的创业者,然后我发现,对这些创业者来说,我们最看中的几点,有一些基本的门槛,就是说,一定要是一个聪明的努力的这些都不用多说了,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认为第一个是要有抗压的能力,创业的过程充满了挫折,要能够面对这种挫折,善于学习,从中得到教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第二,我认为还是要很有弹性。因为很多创业的时候,创业的方向和点子,做了几个月不对了,往往可以找到第二个方向,所以不要太倔强,固执,要多听、多看、客观面对。

  第三,就是要坚持。当你确定一个方向是对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下去。创业的过程是充满艰难的,有各种不同的痛苦和挑战,所以很多人,他坚持不下去,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最终成功的创业者和失败的创业者,差别往往就在一件事情,就是坚持。

  主持人:在中国要做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首先是抗压能力非常强,如果三个要素排序的话,第一位是?

  李开复:我觉得抗压和学习,学习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我们再来听听美国的情况,请问卡尔,在美国做一个成功人士,比在中国更难吗?

  卡尔:首先,我想说,我不了解中国的情况。我估计从历史上说,美国的话,我们创业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要有很长的持续性,面对很多的风险。在中国历史上情况有一点不一样,现在从历史上说,我并不认为美国的历史学家在看待中国的时候,会有同样的观点。中国有着创新的历史,那是否在美国成功更容易呢,我想如果看一下怎么样去创业的话,在美国这些人创业,那在有些国家也许不一样。在以色列的经济,和美国有一些相同和不同的。我们在美国有这样一些基础。

  最后一个观点,我想说的就是,在大学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有一些好的合作伙伴,比如说在斯坦福,他们经常看美国的时候不理解这些神奇的力量,这些领导者有多重要。如果要看一下美国的话,我们看一下斯坦福的做法就非常有意义,这些做法会对我们的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很多时候,创业都是和美国的大学所进行合作的,这样会带来更多成功的企业家和企业,包括在美国等地。所以在上海等地,我们也看到有这样的情况,所以我们的观点就是说,一个普通的人在美国的话,如果去上那些州里大学,或者公立大学,或者私立大学的话,他们都会看到,都在做一些重要的创新研究。

  主持人:他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是大学,他谈到了很多,其实在美国的创业人成功人士都来自于知名大学。像斯坦福大学,包括我们非常熟悉的硅谷,更是引领一个创新创业的龙头老大的位置。我想问一下,可能回到我们中国的话题我们也有很多的大学和高校,我们也有很多的研究机构,您觉得在创业环境上来说,美国和中国差异最大的地方在哪里?

  李开复:其实根本的理由就是教育。从表面上来看有各种不同的地方,比如说美国的天使投资比中国更发达,比如说在美国更多的是良性生态系统的创新,开放系统的创新,中国更多是竞争性多一些,这些表面上有很多的差别。根本上最大问题,是教育方面的一个问题。中国的高校在过去十几年进步非常非常多,但是离美国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个距离不是很容易拉近了,因为其实问题不仅仅是出在有多少学校,有多少好的教授,而是中国人对教育的思想,这几千年来,更多的是灌输知识,学习知识,而不是发挥自己的独特个人化的这种想象力的一个刺激和鼓励的一个空间,这样一个思维的转换,在未来,我觉得是未来一百年我们要努力的事情。但是话说回来,我们也不用急于说这就是一个大的问题。因为看中国的创业还是很成功,还是有很多成功的企业,他在教育环境出来之后,慢慢找到了他的方向。所以我会建议,让教育慢慢进步,但是在教育内外应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做团队的工作和合作,有更多的暑期更多的机会,这些大赛都是很好的,然后还要看清楚,刚才说了很多遍的不要急于自己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就出来创业。

  主持人:李开复在中国是有着万人迷的美誉,总是有很多的围观的人。我发现这两年您转型,在转型的前后,您的笑容明显少了,是不是在中国帮助创业者真的很难?

  李开复:我想你没有看我的微博。大部分看我微博的人会发现,我这两年快乐多了。我认为创业是很大的挑战,但是我每天能够到我的办公室里面去看到周围有那么多年轻,充满活力激情的面孔,看到我能够帮助他们达到75%的成功率,这个我觉得是我最欣慰的事情。如果今天这一秒钟笑容少了,可能是最近睡眠少的原因。

  主持人:卡尔你有微博吗?

  卡尔:不,我不用Facebook这些。

  主持人:希望在今天的全球创业周以后,卡尔也有自己新的博客,也写写他对我们中国创业环境的认识。

  那我们看到很多在中国创业成功的人士大部分都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李彦宏(专栏)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我想中国的创业者到美国去创业,有这么强的抗压能力,有这么好的学习能力,我们是不是比他们过的会更加容易一些?

  卡尔:这个问题问的不错。我的确有博客的,偶尔去写写,我也很注意我所说的话。因为有时候我的冲动会是错误的,所以我不想去误导任何人。

  在我们的考夫曼基金会上面,有很多合作的人都会用facebook,中国人如果去美国创业的话,是否会比美国人做的更成功。我想从数据上说一下,美国做的更成功的地方,就是在911之前,我们情况很不一样。从现在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我想很多人去美国,并不只是去上学的,当然上学接受教育,能够让他们成为很好的,过去20年最成功的人士30%都是那些非美国出身的人所创立的。谁更有创造性呢?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因为我们今天看到李开复先生说到的,在中国上海这些商界领导方面,他们有不同的创造性,有不同的灵感和不同的信心,他们都是不同的个人,他们对这个教育体系有不同的想法。而在美国教育体系下,是更加综合化的我们的教育是更加统一的一种模式。毫无疑问,我们可以让我们的年轻一代有越来越多的创造性,能够实现他们的一些新的标准,无论这种新的标准会是什么样,但是现在美国的问题在于,我们认为世界各地很多的孩子,他们受到的教育不好,但是当他们去美国读大学的时候,突然他们就加速发展了。比如他们的数学非常好,这些外国学生,他们也能够很好把自己学习的能力转化为商业上的知识。

  主持人:我突然想到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卡尔因为是全球的创新创业的思想的领袖,他也出了很多的著作,包括有一本叫《创业力》,我自己也非常喜欢创业力这个词汇,因为可以理解成为创业力量的人群的汇集,我们想知道,从您的眼中来看,在中国我们要创业的话,我们的力气和力量到底要放在哪里。做投资大家都说狠、稳、准,如果请您给我们的创业者做一个总结的话,应该是?

  李开复:我觉得在中国,他们的优势就是他们的勤奋、努力、执着,对创业成功的一个强大欲望,这是他们现有的最强的动力。我希望在这个基础上,他们能够再增加一些耐心,因为创业不是一个非常浮躁,我希望他们能够增加一些对用户的理解和尊重,这两者加起来之后,就会让他们有美好的明天。

  主持人:我们在两三年以后创业,甚至十年以后创业,机会还有吗?

  李开复:机会还有,只是不同的机会,就像谷歌把握住在十多年前做搜索,今天比如说移动是非常好的,再过两三年,一定还会有新的事物出来,每年都是非常好的创业年,只是要把握这住一年最适合创业的方向和公司,而不是做那些已经过时的事情,也不要做那些时辰还未到的事物。

  主持人:刚才说了很多创业的好话,接下来我想请卡尔说说中国的坏话,请开复说说美国的坏话。

  卡尔:中国的创业比较困难,我的书在中国卖的比在美国要好创业方面我最不想批评的就是中国。刚才很多演讲者讲到市场,我对中国不了解,有一些中国人在我面前批评过中国,说没有创造力, 我不知道这话是不是真的。另外在美国的教育制度,把一些美国的本地性排除之外了,我在美国方面,我也想过,如果美国的教育制度更好的话,那么我们的创业人数,可以增加一倍。所以在这个激励措施,就像李先生提出一样,特别讲到在什么适当的时候创业,只要激励存在,激励创业者创业,机会总是存在的,看一下在过去一年当中,我们的经济没有增长,所以在美国80%的时间美国经济都在增长,另外有20%的时间美国经济是在衰退。在美国的那些500个高速增长的公司,都是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创立的,这一点就支持李先生的想法。在外部经济状况不好的时候,恰恰是创业的最好时机,因为在这个时间当中,人们失去了工作,没有去参加创业,这个机会成本就低了。

  比如说“沃玛”这个公司,也是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创立的。在过去的5—10年经济衰退的过程当中,由于创业使得经济走出了一个困境,并开始继续增长。

  主持人:我刚才在卡尔先生谈话期间,我看我们大屏上的微博有跳动,其中有一条说,李开复先生也是创业家,在很委婉给创新工厂做广告,看来我们的创业者也要有为自己做广告的意识。接下来要请李开复先生泼冰水。

  李开复:美国的创业环境,其实我觉得美国的创业环境是全球应该最值得学习的,我在硅谷工作过多年,我认为在硅谷有最好的创业环境,从风险投资到教育,到创业者的心态,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基本上这个创业体系是一个值得全世界学习的。 实际要挑一些问题,我是觉得在美国,美国整个创业思维还是专注在美国这个国家里面的。而且美国的公司一旦得到成功,就要做全球发展。发展过程当中,往往美国公司只专注美国市场,而认为其他的市场就是换一换语言就可以了,但是对于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如果仅仅把对全球的发展,把英文翻成中文,在中国很难得到成功。

  主持人:创业文化当中,我们中国还处于一个弱势,美国相对强势。我们在用弱势思维去看强势的话?

  李开复:我觉得是在学习,中国有优势,中国的创业者更有毅力,更努力,更拼命,这是强势的地方。但是同样比较弱势的地方就是机会,当美国互联网不太懂做中国市场的时候,就拱手把这个市场让给了中国公司,这是一个彼此学习的遍地都是机会的一个情况。

  卡尔:我想加一句,我想批评一下美国的经济。首先,我想讲一下,李先生刚才提出的观点,我们的公司对于全球市场,国际市场的关注不够。目前美国的公司当中,只有11%的公司在国际市场上运营,这是一个很令人惊讶的东西,这和美国政策有完成。

  第二点,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当公司变得越来越大的时候,他们总是想获得政府的保护。对于创业家,创业者,企业家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创业它是一个创造性的破坏。也就是说,对于现有公司,我担心的是那些大的公司,他们在政府部门,有更多的发言权,有从而对自己,通过政府保护自己的公司,好的事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我们大的公司,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内部的公司的研发,而去支持那些外部的那些创新的公司,小公司的创新,这对于创新,由于这些小公司,他们有更好的创造性,所以这对创业是好事情。

  另外一方面,如果我们个巨大的公司,如果不断的阻碍或者抵触创新,比如是在软件方面的创新,这不是一件好事。比如我们的汽车工业,我们的政府保护美国的汽车工业,在汽车工业当中我们就不会见到一种彻底的创新,这是对于美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主持人:刚才在舞台上技术的是一个巅峰对话,二位站在自己的巅峰上看到不同的世界,看到不同的景色。在成千上百万的创业者当中,在你们的心目中,谁最令人尊敬。中国的创业者,让您心动的。不一定是投资,让您觉得的值得夸赞?

  李开复:乔布斯,柳传志先生。

  卡尔:乔布斯,中国我不是很了解。

  主持人:你提到的阿里巴巴,那马云(专栏)呢?那儿:对于马云,不仅通过阿里巴巴,马云创业了,而且通过阿里巴巴,促进了其他人的创业,通过帮助其他的公司去建立一座桥梁,帮助这一个创业公司在全球市场上进行运作,这一点上,很少有这一个互联网的公司有做的这么好,比如说Facebook,在微创业方面,不是建立一个电厂,微软公司在很多的社会平台上,他调整了一些基础设施,那么阿里巴巴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公司,那么阿里巴巴为其他公司也做了很多的事,另外也提供了一个基础设施,这是最关键的。

  主持人:我们也希望在未来有更多的中国的企业家和创业者,能够进入二位的视线。接下来我们一分钟的时间,看看现场朋友还有没有任何的问题要补充,今天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我们来提一个问题。

  提问:您觉得在中国做创新,是不是很创新,还是说应该着重于做马上能上市、销售的产品?

  李开复:大家对创新有一种误区,大家认为创新就是发明可以得诺贝尔奖的东西,创新有很多的面,可以是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如果想做一个成功的事业,必须要做到的一点,就是要为用户创造价值在这个前提之下,如果有科技的创新,当然更好。但是我觉得创新不是一个必然、必要的成功创业的条件。

  卡尔:我想用这个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在美国做创新和创业,更简单。从刚才这个提问的人得出一个教训。创业的文化是比较混乱的,美国的硅谷其实是进行了一个错误的分析,认为它是一个基础设施。事实上在美国硅谷是一个乱七八糟的资本主义,事实上你不知道,在未来的一个基本成分是什么的,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的,美国人做的一个错误就是说,在不断的创造,让政府参与,让政府有计划创业,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尽管政府可以选择成功的和失败的创业者,但是,政府的参与,政府的介入,通过一种中央性的一种指派或者指挥,事实上不是好的做法。这样的话,会因为人的本性在不管是在哪方面,人总是想获得成功。但是事实上在创业方面,创业是一种非常混乱的资本主义,Facebook,完全就是一个意外,没有人认为一定要需要。在手机创立之前,没有人认为手机是人民所需要的,但是人民这个手机或者facebook一旦产生以后就离不开了,如果等着美国去选择支持Facebook就太晚了,如果美国政府支持这种创业的话,或者推介这种创业的话,需要二三十年,手机才能成功。今天的巅峰对话到这里就要结束了。相信我们在会后有更多的时间和两位交流,再次感谢两位的真知灼见。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