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郑远长:慈善工作者应掌握六种语言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2日 14:09  新浪财经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慈善和社会捐助处处长郑远长致辞(新浪财经 陈鑫 摄)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慈善和社会捐助处处长郑远长致辞(新浪财经 陈鑫 摄)

  新浪财经讯 2011年3月22日,由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指导、《商业价值》杂志社主办的“2011中国企业CSR竞争力评选”在北京隆重召开。新浪财经全程直播,图为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慈善和社会捐助处处长郑远长致辞。

  郑远长:各位嘉宾,今天众多国内外非常知名的企业的高级负责人大家汇集一堂,从大家代表的企业和品牌来说,可以说是星光灿烂,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之道,但是在座的商业精英们同意,一个缺乏社会责任的商业机构一定难以在商业的海洋里头扬帆远行,商业价值杂志把企业的CSR定义为竞争力,并作为今天的主题是深刻总结了大家的成功经验,因为CSR不仅是企业的品牌,形象的内涵,也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此我不想班门弄斧来探讨如何提高企业的CSR的竞争力,因为你们是专家,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体会,我只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汇报一下中国慈善事业进展到目前的进展情况,面临的挑战和几点工作中间的体会,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

  我的发言想从三个角度,第一、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进展和面临的挑战。中国慈善事业虽然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各种慈善善举一直伴随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车轮,星火相传,中国传统的慈善事业始终缺乏制度性的安排,大多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没有形成法规政策和工作体系,所以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慈善事业其实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在2000年以后开始进行制度性的建设和规范性的发展,可以说2008年是一个发展的高峰,目前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目前中国慈善事业的现状我用三句话概括,第一、慈善的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但依然处于碎片化的状态,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制定引导规范慈善事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比如说公益事业捐献法,社会团体基金会,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以及相关的合同法、信托法,救灾捐赠管理办法等等,去年江苏和湖南省分别颁布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和规范社会募捐地方性法规,北京、上海、河南、江西、吉林、山东先后出台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指导意见,这些法规和政策,对慈善事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相关的政策因为缺乏慈善法,作为一个基本的法律法规,所以很多政策衔接不到位,定义为是碎片化的状态。第二句话是中国慈善工作的网络初步形成,但总体的规模和能力亟待提高。介质2010年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3.9万个,其中基金会目前是2168家,社会团体二十四万三千多个,民办非企业单位达到20万个,尤其是非公募基金会增长非常迅速,因为大量的大众型国有企业,包括民营企业还有外资企业,越来越采取非公募基金会的形式参与慈善事业。同时我国各地的基层慈善组织网络业发展非常迅速,山东、浙江等基层网络广泛分布于乡镇街道或者村企事业中间,但是中国慈善组织的数量和规模与需要服务的庞大人群和对象相比远远不够,中国慈善队伍非常欠缺,尤其承担慈善和福利服务的团队比较缺乏,全社会没有形成浓厚的慈善文化和现代慈善理念,慈善事业依然处于帮助应对重大灾难事件的这么一个初始阶段,发挥社会保障的补充作用还不够,同香港等发达地区相比,内地的慈善机构在提供社会福利服务等相关方面还有较大差距。第三句话是慈善捐赠总量逐年攀升,但是资金来源单一,稳定性差。2005年以前,除了大灾年份,我国每年慈善捐赠的总量大约是几十亿元,2006年全国捐赠款物达到100亿元,2007年达到309亿,2008年全年的总量达到1070亿,因为特殊的原因,2009年540 亿,2010年捐赠总量还没有出来,预估是700亿左右,慈善捐赠总量的大幅度提高,不仅反映社会各界对慈善事业的参与积极性,也为各类特殊群体提供巨大的帮助。对社会、国家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慈善捐赠的资金来源非常单一,政府购买慈善组织服务的意识还不够,还缺乏制度性的安排,同时中国慈善事业的社会公信力还不够,慈善组织在信息沟通透明和取信于社会公众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是现在的进展。

  第二想汇报下一阶段慈善的重点领域。一个是构建慈善事业良性发展环境。碎片化的制度体系显然不能承担后续的培育与发展的重任,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法制体系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慈善领域相关人士的思考和推动,当前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采取的有两种主要的制度体系安排,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基于税法为基础的制度体系,他没有专门的慈善法,通过税法来界定慈善组织的类型和对慈善组织进行认定,条件非常宽松,行业管理不是很严格。二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基于居民的慈善法为基础,通过对慈善自治的认定和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建立政府和慈善组织的伙伴关系,行业管理非常严格。中国目前的情况介于两者之间,慈善组织的认定依靠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相关的条例或者说在法规和政策上缺乏对慈善组织的严格认定,税收政策是依据企业所得税法,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不是普惠型的,慈善行业管理缺乏制度依据,我认为这种局面需要改变,可行的办法是对现有的法律法规在不做重大调整的情况下,采取对慈善组织特别认定的办法,实行慈善的行业管理。包括监管、优惠政策,购买服务,业务指导和福祉,从业人员的培育与管理等等,慈善行业的严格监管和大力扶持培养同步进行。第二、重视培育创新型的慈善组织,慈善事业发展必然是越大越好,但是慈善事业发展特别重视对中小慈善组织的培育,没有成千上万万的植根于城乡社区,直接服务于公众的慈善组织,难以发挥在社会中间的保障作用,尽管我们不少人对小的慈善组织不太认可,我常常能看到他们创新的智慧展示着慈善内在的精神,延续他们往往显得不够专业,力量比较弱小,正是我们需要扶持和培训的原因。

  今天我们探讨的主题是CSR竞争力,我期待各位作为较强CSR竞争力商业机构的代表,将你们的目光更多的关注和扶持那些有创新型的,成长型较好的小的慈善组织,与他们共发展,有关政府部门也将勇于担当,大胆扶持,培育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发挥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2月19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专门谈社会管理创新,说明我们现在意识到了,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面临的很重要的任务。

  第三、我们需要熟悉慈善的各种语言,加强沟通融合,慈善事业作为一项相对新的领域,难点、热点和焦点话题特别多,参与群体十分广泛,这是一项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但是我们往往又感到困惑,如何发展慈善事业有各说各话的感觉,很多场合大家讨论不到一块,我发现其核心原因在于,大家常常使用的不是一个语言,语言的隔阂让大家难以沟通和融合,尽管我说的,大家都是说的普通话,但是我们不是熟悉,如果不能熟悉和掌握以下六种语言,我们沟通依然会非常困难,我认为一个专业的慈善工作者,有必要掌握这六种语言,一是政策语言,要对慈善工作中间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第二组织语言,要对各类慈善组织的特点需求、运作方法和慈善项目等业务有清醒的了解,善于跟各类的慈善组织打交道,并给予指导和帮助。第三、专家语言,要熟悉专家学者的观点和语言,正确解读专家学者的观点和真正的含义,善于跟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四是媒体语言,要善于与新闻媒体打交道,对新闻宣传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善于处理和引导热点话题和慈善文化和知识的宣传。第五个语言是国际语言,要了解国际社会有关慈善事业发展的通行做法,规律和基本经验,善于学习和吸收国际经验,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第六个语言是群众语言,能够认真听取普通专政者、受益者和公众的意见,能以平常心体会他的需求,只有不断掌握和提高以上六种语言的能力,我们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专业的慈善工作者,我们经常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往往就是尤其对行政机关人员来说,就是我们善于用一般性的行政工作经验和观点去处理慈善工作,容易引起社会公众,专家学者和慈善组织的置疑,有时候我们自己出现了矛盾和问题往往还不知道问题的根子在哪里,所以我今天用这么长的一段话与大家交流与共勉,谢谢大家。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