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走向城乡一体化高层研讨会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3日 18:10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走向城乡一体化”高层研讨会暨《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报告(蓝皮书)》发布会于2011年3月13日下午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行,以下是会议全程实录。

  主持人:宁亚平(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能够出席“走向城乡一体化”高层研讨会暨《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报告(蓝皮书)》的发布会!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今天来到研讨会现场的嘉宾: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厉以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党组成员、副院长李扬;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于鸿君;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副主任朱善利;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区长,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员宗国英;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周丽。请大家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嘉宾的到来!

  今天来到发布会现场的还有蓝皮书的作者代表,他们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河北省委副秘书长高建民;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河南省漯河市副市长孙运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中原证券监事会主席周小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财政部财科所研究员王建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产业分析与预警处处长张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天津星通联华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全升。再次感谢各位的到来!

  在“两会”即将结束之际,城乡一体化改革成为了代表们广泛热议的主题,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也从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制、医疗保险制度、救助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全面规划了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政策路线,城乡统筹是改革中的重中之重,光华管理学院的师生们也特别重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2010年初在厉以宁、李扬、朱善利等教授的关心和支持下,在院博士后办公室的指导下,由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联合会主要负责,组成了一流的研究团队,就中国城乡统筹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全面的实地调查和深入的系统分析。

  2011年的3月初,《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报告》由社会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本次研讨会对《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报告(蓝皮书)》进行深入的研讨,让大家进一步了解这本书,了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

  首先,有请蓝皮书的主编程志强博士介绍蓝皮书的编写情况,请大家欢迎!

  程志强:尊敬的厉老师、李扬院长、曹老师、于老师和朱老师,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在这阳春三月,全国举国上下迎接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之际,《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报告(蓝皮书)》的正式发行,我作为本书的主编之一,代表我们本书的研究团队,首先感谢厉老师、李扬教授、曹凤岐教授、于鸿君教授、朱善利教授和何玉春老师对我们的细心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也感谢我们编委会全体成员的辛苦劳动,同时要感谢尤其是朱善利老师主持的社会重大科学项目生产三要素市场,构建与城乡一体化实施战略课题的大力支持。

  城乡统筹发展是改革城乡二元体制,这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国如何提升内需,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调结构、保民生等等,都与城乡统筹等发展息息相关,建议这一主要的重要课题,我们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联合会,在厉以宁老师、曹凤岐老师的亲自带领和指导下,组织了20多位博士后研究人员,赴全国各地下农户、到农田进行实地调研,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完成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报告。后而有幸得到了博士后管委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鼎立合作,终于在今年的3月初初成功的出版了这本书。我们对以上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支持与帮助再次表示深深的谢意!   

  本书的特点是作者的多元化,既有著名的经济学家,尤其是厉以宁教授,我们要特别感谢他在白忙当中对本书的支持,也有年轻的研究人员,也有实践一线的市长和管理者对本书的贡献,因此这样一个高学历、高水平、多元化的团队保证了本书高远的方向和指导。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希望能对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都有所启发,尤其是对我国的改革开放继续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贡献。

  我们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将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形成合作关系,计划每年出一本蓝皮书报告,为我国的城乡理论发展研究,深化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的支持。光华管理学院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多年来各位老师的细心帮助支持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社会的贡献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我也坚信我们这个团队将承担起历史的责任和使命,完成好光华管理学院赋予我们的任务,为国家和学术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陈博士的介绍!

  下面,有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厉以宁老师发言!

  厉以宁:我要发言的题目是“当前城乡统筹中遇到的一个新问题——用工成本上升”。这个问题也是这次“两会”期间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们这套蓝皮书下一次要着重研究的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现在的农民工跟上一代农民工的特点是不一样的,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

  根据我们的调查:

  第一个特点,学历比较高,因为他学历比较高所以都想找能够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工作。现在农民工高中以上学历的占67%,大部分是高中毕业,所以他们不愿意干搬运工、保安、餐厅服务员、清洁工这些工作。

  第二个特点,工资已经不再是所考虑的唯一条件,老一代农民工不一样,只要城里的工资年收入比他在乡下种地年收入高他就会出来,现在工资绝不是唯一的要求,根据一些调查,很多农民特别是城郊农民的家庭都比较富裕,他如果在城郊,他在家里的蔬菜大棚干活所得到的收入要比进城打工多,为什么还要出来呢?主要是学到技术,为长远考虑,所以他们并不主要考虑工资问题。

  第三,东中西部农民工工资差距在缩小,以前工资差别是比较大的,现在就比较小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2010年第三季度外出务工人员的月收入,差别是不大的,所以这种情况下,他就想如果我要打工何必跑到沿海地区呢?何必去广东呢?我就就近自己开店了。

  第四,根据一些单位的调查,一些来自城市郊区和小镇附近的农民家庭,外出的农民工子弟都是独生子女,这个调查有一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住在偏远山区的农民工可能是家里孩子比较多,住在城市近郊、住在小镇上的很多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出来工作就要挑了,城里的一些独生子女的习惯,啃老现象在这里已经发现了。《人民日报》登了一个消息,一个40多岁的农村妇女在城里干,她有一个儿子,怎么也找不到合适工作,她就养着他,她的孩子不同意你养我,我是暂时的,我还要找工作。

  二、关系到用工成本上升的趋势,这次用工成本的上升是这样的,生活费上涨在前,用工成本的上涨在后,所以用工成本的上升是合理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在广东调查时农民跟我们讲,十年了工资都没变,该不该涨?所以他们有这样的理由,是对的、合理的。而且用工成本的上升是刚性的,只要上去就不会下来,物价再低也不会下来。

  因此,现在的工厂,特别是大企业,包括民营企业,要招工的话除了工资以外必须有企业的福利,那就要问福利有多少?管吃管住吗?回去给探亲路费吗?医疗怎么样?福利也是有刚性特点的,能上不能下。所以说,在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是一去不复返,到现在还没有到高价劳动力时代,但至少想回到过去不是可能的。

  这样对企业来说将加速企业的转型,企业将加快以技术代替人手的速度,这就表明了职业技术教育有广阔的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在考虑成本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路费和外地生活费,他们还懂得一个道德,夫妻分居的成本也要计到里面。这对我们研究有什么用处呢?这样将阻碍城镇化的进程,因为城镇化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农民就业问题,农民就业问题现在出来了,一方面是简单劳动力奇缺,一方面他们又不愿意干这样的工作。

  我根据调查提出一个观点,用工成本上升将加快城镇化的速度,不会起到阻碍的作用,长期来看是起加快作用的。首先农民工自己就感觉到要学技术,有技术才能找到工作,所以宁肯在技术学校里再学一段时间,既然有比较好的高中底子,还是要学一些实用技术。这样对技工的需求、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这个量非常大,会鼓励他们学习。第二,有些企业正在转型,它转型是为了发展,转型以后技术质量提高了、沉淀质量提高了更有利发展,在现在的水平上不可能大量吸收劳动力,将来城镇化吸收劳动力应该是转型后的企业,所以用工成本上升可能是加速城镇化的一个途径。第三,对我们今天来讲,一些农民不愿意打工,但不等于不愿意进城,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势头不会减弱。所以我说,固然有阻碍城镇化的可能,这是短期现象,从趋势来讲将会加速城镇化。

  蓝领工作的工资比白领工作工资高在西欧国家是正常现象,在德国一个建筑工人的工资是3000欧元一个月平均工资,半工时的文秘是2000欧元一个月,所以中国遇到了技工工资高,应该说这属于经济发展正常现象。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厉老师!

  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党组成员、副院长李扬老师发言!

  李扬:尊敬的厉老师、曹老师,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非常荣幸有机会参加这么一个新书的发布会,并且也是相关的主题研讨会!

  今天借这个机会讲两点认识:

  一、在我看来城乡一体化是中国未来一段时间最主要的战略因素,也就是说城乡一体化有可能把我们目前所遇到的几乎所有的主要方面都贯穿起来,所以推行城乡一体化我认为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核心。为什么这样看呢?我觉得这样一个判断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认识:

  第一,中国经济发展的起点是二元结构,二元结构在发展经济学中是有定义的,在这个起点上要开始发展,进入稳定发展时期,那就是二元结构的消灭,中国还有一个行政性分割,城乡被人为分割了,所以二元结构的消失不能,不仅意味着我们经济进入了长期可持续的发展阶段,而且意味着我们国家的行政体制、社会体制进入了现代化时期。

  第二,它是我们未来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的重要举措。我们知道这次“十二五”规划中有很多新的提法,其中一个重要的新提法就是在过去城镇化和工业化并举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个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作为一个战略提出是在稍前一年中央农村会上,总结这些年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化并举。

  我们知道现在回头看这个三化并举的提法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过去我们说工业化、城镇化并举,但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并举,它必然造成的结果就是大量的资源向城市集中,也就使得落后的农村几乎永远得不到改善。因此,就会使得中国很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井,中等收入陷井指的就是在GDP的人均总量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经济的持续发展的动力消失了,同时经济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突出了。在中国的情况,如果说在推行工业化和推行城镇化的过程中,不注意同时推行农业和现代化,那么中国就注定逃不出中等收入陷井。所以中央把它作为中国经济跳出中等收入陷井的举措提出了三化并举,三化并举和城乡一体化覆盖的领域和内容是完全吻合的。

  第三,为什么城乡一体化是未来的战略核心呢?它是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途径。我刚刚说的这几个事儿都是现在热议的重点,收入分配更成为了千家万户所关注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关于收入分配问题,我们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搞的特别清楚,特别是它造成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否可能在我们的发展阶段得以克服、得以解决,但是其中有一个重要问题我想应当获得共识,那就是中国收入分配不公的最大因素是城乡收入分配不公。我们有很多的研究,研究显示如果把城乡分配收入差距这样一个因素抽掉的话,中国的系数是中等,但如果把城乡收入分配的因素放进去,中国的系数是非常危险的,也是居世界前列的。这样一种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并且扩大的因素,那是因为城乡分割。我们知道,为什么劳动收入分配的比重会下降呢?这些年来中国城镇就业的劳动大部分是从农村过来的,也就是农民工,农民工是缺乏谈判能力的,所以像广东那些地方经济翻了好多番了,收入顶多涨一倍,因为他们没有谈判力量,所以农民工这个总体,又占中国就业职工非常大的比重,他们的收入水平这种状况,是城乡分割造成的。因此,推行城乡一体化会解决城乡收入分配的问题。

  第四,重要就重要在它可能为我们解决住房这个棘手问题提供一条路径。我们现在说住房有问题,房价高,那说的是城里房价高,其实可以提出的问题很多,如果我们把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作为一个总体来看,也就是说当做城乡一体化来看,这个问题可能就要有新的远见,在城市住房上一直存在一个争论,所谓小产权房,什么意思?无非就是农村的用地没有经过正规的转为城市用地的手续,但是那些地方是城市化的,城里人愿意到那去住,这个状况是被严禁的,中央有好几个部委下文要打击的,打击的根据在哪里呢?大家其实都没有非常仔细的扩充考虑,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如果没有根据的话或者根据不充分的话,是不是可以改变呢?我想城乡一体化肯定是能改变这个问题的。

  如果我们眼界再放开一点,研究报告里好几篇讲到了这个问题,讲到农村居民在自己的宅基地上盖房,厉老师经常会举例子,浙江的经验,盖三套房,一套自己住两套住房,如果有这么多住房供应我们的市场房价上涨的趋势是不是会受到抑制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个问题我看了有关住房的讨论,大家都回避它,大我们这本书没有回避它,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总之,我觉得从城乡一体化这个角度来讨论问题,确实涉及了未来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它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想说的第一点。

  二、有两个人识和大家来讨论一下:

  第一,城乡一体化我觉得关键是解决好土地问题,我看了这本书里面大概有1/3的文章涉及到土地,土地问题对任何国家都重要,对中国尤其重要,中国一个土地、一个人口,几千年的文明史上,这是最主要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处理好了国泰民安,处理不好就社会动荡。所以我们把解决好土地问题这样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提到大家面前,那么我们今天讲土地问题还有个很特殊的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的土地问题,曾经是没有价格的,但是90年代初期启动了城市土地使用权管理改革以来,它突然有了价格,而且是越来越高的价格,所以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领域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土地的资本化,以及在土地资本化过程中的收入分配问题。

  地,原来没有钱,从中央的帐上到省里的帐上到企业的帐上到个人的帐上都没有这笔财产,但突然一天国家允许它有价格,它就变成了财产,而且可以变成日益增值的财产,它对我们的总体经济冲击太大。现在在讲收入分配很多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大家已经看到,凡是与土地及其有关的政府、单位和个人都发财了,所以这些人就成了社会仇视的对象。说明我们在土地资本化过程中分配问题没有处理好,所谓土地财政、所谓没有社会责任的开发商,都与土地怎么分配没有处理好有关系。

  从发展角度来谈土地和城乡一体化问题还有很多问题,因为我们是传统体制过度的市场经济,在传统体制下大多数东西是没有价钱的,或者它是被严重低估的。企业也一样啊,大量的企业一挂牌变成几十倍了,于是和能够接触到这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发财了,接触到企业资本化过程的人都发财了。这个过程肯定是为经济发展转型所必须,但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收益及其分配我们关注不多。所以我们刚刚讲到,与土地有关的政府、企业、居民都发财了,都变成人们攻击的对象,同时道理推到企业里,凡是和企业相关的政府、企业、个人都发财了,变成了人们攻击的对象。

  转到市场经济各种要素,因为我们的要素是短缺的,要素被重新定价,产生大量的收益,我们这样看这个过程,我觉得大致上能够抓住现在很多的被大家所热议问题的核心。所以土地的问题是我们研究一体化的核心问题。现在在城乡一体化或者统筹发展过程中,各地都有很多的经验,我注意看了一下这些经验,无不与土地有关,无不是对现有的土地制度进行改革有关,凡是改革迈出的步伐,统筹发展、一体化发展,都做的比较好。

  所以,我觉得下一步我们理论界要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并且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向有关部门建议,在土地问题上提出更为确定的看法。

  第二,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如果没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只是追求一些外在的指标、形象,一体化是化不起来的。这个我可以讲一个在城市化过程中,研究城市化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一个问题。

  我们国内的研究城市化率是48%,但外界的研究不赞同这个观点,其中最为极端的OECD认为中国已经完成了城镇化,他根据的是外国欧洲的标准,2000人以上的居住、聚集就是一个城镇,大家别笑,从这个笑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我们该研究什么问题。并且这些聚集点之间是由有效的基础设施联络起来的。根据这几个指标,中国已经城市化完成了。很多人访问欧洲发达国家,你会发现确实有很多,甚至人口不足2000的聚集点叫城市,而且人们乐意住在那里。为什么我们2000人的自然村大家一定会说它是农村?而那个有可能是几百户甚至不到2000人叫它是城市呢?因为公共服务是不均等的,它有电话线、网络、通电、通水,OECD就是按照这个,中国不是老搞村村通嘛,路已经通到了大队,电视信号已经覆盖到哪里哪里,根据这些数据说你已经到了,但作为公共服务的一些更关键因素,比如说教育、医疗、卫生,这样一些条件还不均衡。在座我看很多是比较年轻的,尤其是从国外回来的,你选择从哪落户,首要的选择是有一个好学校,当然城市大量优秀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城市越大越优良。如果我们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大家都知道义务教育水平上,在发达国家基本上做到乡村和城市基本上是同一水平,你能做到那一点,大家就不会都挤在这里,可以到别的地方了。

  所以,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解决城乡一体化的一个关键点,但它不好处理,你想一想如果中国能做到城乡除了硬件之外,医疗保障、卫生、教育,这些都能做到差不多的话,那是需要相当大的努力的。好在“十二五”规划里有一个专栏里讲到中国城乡发展的时候讲到了四个要点,其中就有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有统筹城乡用地,就有建立一个城乡可以自由流动的市场,这几个因素都非常重要,这几个因素都直指城乡一体发展的关键所在。

  因此,我们就有理由相信,随着“十二五”规划的认真贯彻执行,我们的城乡一体化是可以有长足的发展,只有中国的城乡一体化了中国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并且中国才能超出中等收入陷井,进入现代的发达国家的行列,谢谢各位!

  主持人:感谢李老师!

  下面,有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老师发言!

  曹凤岐:我发言的题目是“城镇化是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我们现在讨论城乡一体化的问题,如何走向城乡一体化呢?我认为城镇化是必由之路。

  一、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城镇化一方面可以落实扩大消费,另一方面可以消化过剩的产能,第三方面可以保证经济增长。而我们现在所提的城镇化与2002年以来启动的城镇化是不同的,这次更注重中小城市、城市群的建设问题,在城镇化的背后不仅隐藏着巨大的内需扩充空间,也是城乡二元体制的一个分拆和重扩的过程。

  中国二元经济是非常明显的,飞机、小轿车和毛驴拉车同在,城乡差距非常之大。目前,存在大量的农民工,他们享受不到正式的工人待遇,大量涌入城市,又造成城市非常大的负担和压力。一旦经济和企业出问题,他们又得回到农村,也就是人口大转移。比如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广东、浙江大批企业倒闭,近2000问农民又回到农村。

  农民工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在提出要建设现代化新农村,但是怎么建设?我们的壮劳力都到大城市打工去了,建设城市的大楼去了,农村剩下什么了?3861部队,厉老师说的更厉害,386199部队,38妇女,61儿童,99老人。这样我们的城乡发展差距会越来越大。

  城乡统筹发展是当前解决我国社会面临的根本矛盾的重要途径。从国情看,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在资源、土地方面更加宽松,也更有利与降低农村人口项城市转移的成本。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城镇户籍是享受教育、医疗、廉租房等城镇公共服务的前提。中央的重大举措,将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逐步稳定下来,为消费提供较大的增长空间,并推动城乡差距问题的解决和维护社会稳定。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动力。我国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有一千多万农民转为城里人。妥善推进城镇化,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投资增长,以及居民生活水平带来的消费扩大。

  二、城镇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中国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是非常伟大的进步,但土地分散经营与农业现代化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分散经营很难大规模的使用机器,很难产业化,产前产后合作都很难展开,抗风险能力很差。小农经济的弊端在于,农户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低,产出十分有限,没有发展后劲,仅能解决温饱问题。几乎目前还是靠天吃饭,在一些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甚至无法解决温饱问题。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投入大、生产周期长,不仅受到市场的约束,而且还受自然约束,收入极不稳定,在以农户为单位的生产过程中,几乎每个人都不得不同时耕地、种植、施肥、杀虫、除草、灌溉到运输、销售全部环节的单打独斗。同时还要懂农业技术,农产品(6.240,-0.19,-2.95%)市场信息,一定的财务知识和营销,实际上绝大多数农民是不可能做到的,能不能把土地、山林集中起来少数神经营?农民可以用土地入股的方式获得财产收入,也可以去做产业工人,到经营者的农场去劳动、挣工资,其他人也可以在当地发展旅游、发展第三产业,政府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修路、盖公路保障房,作为工人也可以享受到医疗、住房、养老等待遇。

  三、城镇化开辟了解决人口转移的新途径。过去我们提城市化,城市化的概念是将农村人口逐步转移到城市。有人认为应当向西方一样把农民逐步转移集中到大城市,我们现在有1亿多农民工,加上他们的家属3亿多人,过几年再转移5亿,以后再转移到8亿。这种办法可行吗?我认为是不可行的。就是北京市和天津市合为一个市,也无法解决农民工及其家属的安置问题,把上海市扩大到整个江苏也解决不了问题。中国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搞“圈地运动”来把农民变成工人,把农村变成城市。中国有自己的国情,那就是中国人口多,有9亿是农民。

  中国怎么走?中国应当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通过农民进城打工,逐步使他们及其家属成为城市居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走城镇化的道路,让农民就地成为城镇居民的一员。所以现在中央明确加快城镇化的步伐,会解决很多的问题。城镇化的过程就是把农村变成城镇,把农民变成工人的过程,我们还会建很多房子,水泥、钢材过剩都得到解决了,而且农民当地就业就不要每年春节大转移了,今年又是2亿多人的转移,现在南方招不到工了,实际上是一件好事儿,很多农民是不去的,因为当地就可以就业了,工资水平都差不多,何必背井离乡跑那么远呢?

  所以我们说,在当地解决就业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同意李扬刚才提出的说法,现在村村通路、村村通电,实际上是资源的非常大的浪费,在国外已经看我们城市化了,因为我们大概都通车了,对一些边远山区浪费极大,因为只有少数人家,大量投入、浪费资源,有些地方高压线已经通到村口了,但是农民没有钱再把线引到家里,所以呢,白通。大家都说家电下乡,没电,使不了。村里的住户用电不属于公共设施,就几户人家,谁家也不出钱,所以呢,没用。能不能把这些山区里的人搬出来?集中建公共设施,有人说把农村农民转移出来集中住,那承包的土地、山林怎么办?可以转让承包权,让少数人去做,对人口少、规格小的农村可以利用此次城镇化的契机,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有效转移整合农村入口,建设新的经济区——新村,这不是一件好事吗?

  四、利用资本市场促进城镇化进程。

  大家都讲城乡一体化,都想说要促进城镇化进程,资金哪来?光靠财政行吗?解决不了问题,要建设中小城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有两个:一个必须大力建设基础公共设施,这需要大量的投入;第二,要大量的建设居民用房,怎么办?资金哪里来?

  目前我们获得资金的途径是依靠财政,但是现在完全靠财政的投资已经不再需要了,而且财政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中国的财政逐步向公共财政转变,不可能拿很多的钱去解决投资。而且前几年所谓房地产、公共设施完全靠财政卖土地,实际上这个土地财政已经走到了尽头,不能再走了。就说今年一千万的保障房,需要1万亿的资金,而中央财政只出1000亿,其余靠地方筹措,“十二五”期间建3600万套保障房,需6-7万亿资金投入。

  资金怎么来筹措?当然了,首先财政还得投,这里面要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协调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成,增加地方财力。比如开征房产税现在试点了,今后要留给地方进行城建和保障房的建设。另外要放开或者允许地方政府多渠道投资,比如扩大地方政府债券,现在允许中央代发。另外,允不允许市政债券?在美国市政债券是很普遍的。当然了,我们还要依靠银行的中长期贷款,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等等。

  第三,那就是有资本市场和社会资本。现在很多所谓的地方融资平台,都是从银行拿的钱,现在有7万多亿的债务,有20%是不良资产。能不能再换个思路?让他们变成一个股份有限公司,靠发债,不能只依靠银行,行不行?当然也得有收入。另外,允许靠房地产做信托,发了以后先把资金筹下来,然后等项目成功了再还。另外,还可以利用国外资金。最重要的,我想能不能利用基础设施的产业投资基金,当然是要有收益的。

  这里面我稍微说几句,我去新西兰奥克兰地区对基金法调研,奥克兰地区有一个基础设施基金,都是由地方财政出的,专门聘请了投资管理公司进行管理这笔基金。然后他们投什么?投资当地的基础设施。这个他有可能赔本,所以政府给他一些特殊经营,比如经营港口、运动员村等等,基金股东不分红,投资收益用于再投资。这样就把事情解决了,我们能不能想更多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曹老师!

  下面,有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于鸿君老师发言!

  于鸿君:各位下午好!我谈两点认识和大家一起讨论。

  一、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是人力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有序联动。

  我们经常谈一个区域的发展,谈一个国家的发展,其实归根到底,人力资本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本。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应该说在人力资本的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人力资本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分布是很不均衡的,大学毕业,往往都在大中城市聚居,大批的啃老族都在城市,宁肯啃老也不愿意到乡村去发展。与此同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缺医少药,基础教育薄弱,社会公共服务因为人才的匮乏而相当落后。

  这是我们的现实,所以无论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还是单就推动农村的发展来看,在农村积聚大量的人力资本,无论是通过导入城市里的人力资本,还是提升现有农民的素质,不管怎样人力资本都是最为关键的。我们国家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大体上接近700万,按照经济增长8%左右来核算的话,我们每年能够提供新增就业岗位1000万左右。这样的话,大学生的就业,无论是从数字推断还是从实际效益的表现来看,都将成为大的问题。

  大家都聚集在城市里,这必然会引起很大的麻烦,这些麻烦既有经济的也有社会的,同时还隐藏着政治方面的一些问题。我算了一下帐,按照今后3-5%的增长力来看,到2030年,也就是20年的时间内,我们将会有1.5-1.8亿的大学生,这是个天文数字,单靠城市无论如何难以容得下。但与此同时,我们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城乡发展,农村却有非常紧迫急需大量高素质的人才。

  有种观点认为,大学生到农村没法干,没什么可干的,而其实我们做过一些调研了解,包括我本身每年作农村呆上相当长的时间,很多方面的工作需要那些大学生参与,现在我们推出的村官,这是一个方面,还有医疗卫生方面、教育方面、公共服务方面,还有其它诸多的方面都需要人才。包括我说,一个城市里面的啃老者到农村里指导农民学会上网,指导农民去把自己的小孩培养好、教育好,这就是对中国了不起的一种贡献,紧跟对个人来讲可能微不足道,但对整个社会来讲这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未来中国农村农业的发展,一定会产生大量的机遇,对城市里面的人才形成拉动的态势。人才是什么呢?在我看来,人才就是那些不安分守己、不遵循守旧的一堆人里面一部分,不能说不安分守己的都是人才,但一般来讲人才不会安分守己,他要寻求机遇,要推动自己和所属的一定范围内事业的发展。所以,这点我认为是推动了城乡协调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

  两年以前我曾经提出,农民工进城、大学生下乡,形成中国人力资本的对冲性流动。当时招致很多大学生的批评,凭什么让我到农村去?没有说一定强迫你到农村去。在城市里如果啃老啃的不舒服的话,到农村里去发展发展、试试身手,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这次广东省团委和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和几家单位启动了一个“北大100”计划,主要是把农民工通过上北大的网络学院拿到本科毕业证,提高自己人力资本的水平总量。最近我听说报名得到了积极的响应,一千几百个农民工报名。我想农民工进城,工作之余自己的人力资本也能够得到显著的提高。

  我在想,中华民族未来如果说强大,那么拥有7.9亿的传统农民放在那个地方,任何人讲这个话都应该汗颜、脸红。通过这种对冲流动,一方面使农民逐步转变为现代农民,另外把几百万沉淀在城市里面的啃老族用起来。我想这里面可以研究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制约流动的障碍、因素到底有哪些?需要去破解它。

  二、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

  各位知道,我们今天讲城乡一体化,一体化是一种有机的融合,大家就应该彼此差不多,能融合到一起,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还需要有共同语言,我们今天因为历史的原因城乡二元结构,实际上是两张皮,这两张皮最大的差异在哪里呢?思想、文化观念,这是最重要的,这需要很漫长的建设过程,但是收入之间的差距,这是经济基础方面的差异,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种差异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见效的,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一些措施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协调来协调去,假定农民的收入比市民的收入差距依然如故甚至进一步拉大,我想神仙来了拉动城乡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另外,关于经济增长,为未来作出一个巨大的蛋糕,那就需要利用农民的收入产生中国巨大的内需,这个内需就是我们给世界作出的一块蛋糕。显然,切蛋糕的操刀手是我们中国,到那时候我们真正的可以说打造出一把经济方面的杀手锏,在世界经济、政治领域里面我们说话才有底气、才能算数。

  当然我们知道,增加农民的收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多方面努力,比如说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方面的投入,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真正培育出一些两品种,好的产品,供农民们生产。再比如说,界定农民的财产权利,我经常在想,我们中国很大部分的农村农民没有自己的财产,比如说土地,你只有经营权,你只能种,它不是你的,宅基地是集体的不是你的,房子是你盖的,但宅基地是集体的,你也不能买卖,也没产权证给你。家里面养的牛、羊、马、驴这些,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家有千万,肚皮底下跑风的不算,银行也不会给你抵押贷款,除非你是规模化的养殖。如此看来农民的财产说不清,大概银行里的存折、家具,这些算是自己的财产。因此,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方面非常的有限。

  再比如说,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这大概是从古到今的问题了,我调研的一些地方大体上农民,比如说养老,基本还停留在秦始皇时期,叫养儿防老,我们这个社会给他提供了多少保障?这是我们城乡分配不公、待遇不公的一种表现。其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很有意思,看上去基本框架已经建立,但是我说这里面缺一个重要的支撑点,是什么呢?农村和城市、农业和工业,这两大板块之间其实是一种计划交易,它不是市场交易,工农剪刀差到现在依然存在,两斤小麦甚至四斤小麦才能抵得上一根雪糕。

  未来怎么办?我想给农民还帐、解决他们的保障问题,还有农村的产权流转,还有农村金融资源的导入。现在我们有工农中建几大银行,也组建了村镇银行,还有一些股份制银行,真正金融导入农村农业的有多少?村镇银行我们希望它真正的办成村镇银行,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它也在和工农中建几大银行企图拼一些比较大的业务效益,怎么把它真正的做成村镇银行?

  所以我说,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才能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才能真正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未来的城乡一体化,如果推动力永远是政府的话,我认为希望恐怕不大。如果动力源(4.980,-0.15,-2.92%)发自农民、发自企业,那这是可以大有可为的。

  谈这些和大家一起讨论,谢谢!

  主持人:感谢于老师!

  下面,有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副主任朱善利老师发言!

  朱善利:我的发言题目是“城乡统筹东西部案例的比较”。

  承担国家重要社科研项目,市场统一,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构建,这个课题,从立项以来我们到全国各地进行了很多次调查,河南、重庆、四川、广东等等,也随着厉老师到了山东调查,主要是调查城乡统筹问题。各地在城乡统筹过程中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根据当地的情况采取了一些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也收多一些成效,但也面临一些问题。所以我在这里做个比较,主要是讲两个地方:一个是以发达的中山地区为例,还有一个是重庆,因为那是从城乡统筹政策实施以来最大的相当于省级实施的范围,做一个比较。

  首先是看一看中山市的情况,由于中山比较发达,大家知道是时候珠三角地区,所以它的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和其它方面,在全市范围进行统筹,中山的情况不一样,县级升格为地级市,没有像其它一些地级市一样下面还有一些市、县,实际上下面就是镇,镇就相当于乡,就相当于其它地方的县或者区,所以它比较特殊。但是有一个比较好的地方,决策质量相对比较高一些。由于市、乡小所以统筹方面比较好做,能够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宽带,而且在医疗保障方面,90%以上的居民都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也实现了城乡全覆盖。农民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比较好,采取入股方式,主要收入来自于物业,尤其是盖厂出租,所以农村盖上厂以后物业方面的收入比较多。

  所以在当地有一个说法,不叫城乡差别而叫乡城差别,就是城市里面不如农村。另外,农民有宅基地,就可以盖房子再出租,而在城市里面没有。另外在农村还可以多生一个孩子,广东计划生育实际上不是太严的,所以广东人口增长很快,我们国家人口最多的不是河南省而是广东省,老早是四川嘛,但现在实际上是广东,广东增长比较大。所以在那讲乡城差别,很多城市居民还想变为村民,但比较困难,我们的二元体制,不是说你想由村民变为市民比较困难,而反过来也很困难。

  中山在珠三角地区比较发达,另外城市比较小,所以城乡统筹方面做的比较好,它在城乡的收入方面差距在全国相比较而言是比较小的,大概是1.8:1,这远比其它地区的3:1要低。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的问题就是发展不平衡,离城市中心越近的镇,农村的居民生活保障就越好,甚至同一个镇里面不同得寸差距也很大。第二个问题,农村发展比较好的地方积累起来好多集体财产,集体财产产权不清,再加上农村政企不分、村企不分,农村里面的村长、村委书记实际上就是成立公司实际的掌控人,所以导致农村集体财产在帐目方面比较混乱。第三个问题,保障的范围比较小,全市有一个标准,但是比较低,只是当地户籍居民有保障,外来人口去了没有保障,这个保障只是他自己本地130多万的,其余150万的外地人没有享受到保障,尽管中山也采取了一些做法,比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通过积分制来实行,但还是很少一部分能获得当地的福利,多数人还是享受不上。所以这个保障范围比较小,我们也可以理解,如果中山市给所有外来人口比他们外来人口同样保障的话,那全国很多人都会向中山移民。

  西部地区重庆市,我们采取培训调研员的方式,在当地培养了一些大学生,访谈了2000多个家庭,我们的问卷里面涉及到农民的基本情况,经营状况、收入状况、土地流转状况、经营状况,等等,问卷比较全面,每个大学生大概访问二三十家,我们也进行了统计方面的描述,还是发现了一些比较有意义的初步结果,这里跟大家说一下。

  第一,农村妇女和老人以及未成年人劳动力的投入数据,平均每个男性的投入是7.74,妇女是8.36,老人是8.71。还有一些未成年人,就是16岁以下的,每年投入平均家庭里是3.36。养殖业方面,成年男性的投入是1.98,女性的投入是2.91,老人是1.48,也有未成年人,大概是0.11,妇女投入是比较高的。我们这个样本在城市比较近的郊区,也有比较远的,像开县,近郊、远郊的都有。

  第二,农民的收入,农民收入50%以上是非农业收入,打工的收入在自己本市或者外市收入占46%,还有一些其它,一些杂项占到18%,真正来自粮食、种植业的是28%,养殖业的比较低,只有4%。所以农民大部分收入是来自于非农业,也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工业化给农村带来的变化。

  第三,农村的保障在老一代和青壮年一代保障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我们调查的结果是什么呢?老一代依靠自己储蓄进行养老的比例是42%,依靠儿女的54%,就是说大部分是依靠子女的,剩下4%靠政府。在青壮年这一代保障依靠自己储蓄的占了绝大部分,55%,依靠儿女的减少到了34%,所以可以比较一下,依靠政府的比例也提高了,提高到了11%,现在许多人依靠自己的储蓄来养老,从对农村的调查也能看到这一点。因为现在农村计划生育子女少了,所以依靠子女的比例在下降。所以国家的政策措施还是有一些启发的。

  调查出来的结论,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差别很大,相互统筹需要政府能够有一个比较正确的决策。在统筹的范围方面,中山市这么大的城市统筹范围也是不同的,专业化分工在农村并不是太明确,很多人进城打工有很长时间不回农村,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人员流动是个很大的问题。另外农民的财产收入,在我们调查里农民基本没有财产收入。还有一些其它结果也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同样是农村,但是离城市越近来,或者有在城市里工作的,家里的子女数目明显的小于远郊地区。

  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跟大家报道到这里,谢谢!

  主持人:谢谢朱老师!

  下面,有请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区长宗国英发言!

  宗国英:尊敬的厉老师、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前面几位老师讲的都很好,站在很高的高度探讨问题,我是站在基层看这个问题,借此机会把滨海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情况跟大家做个简要的汇报,分四个方面:

  第一,基本情况。滨海新区现在规划面积是227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也有120万人,加上流动人口实际管理的人口大概在300万人。滨海新区的成立是刚刚满了一周岁,国务院批准是09年批准的,从2010年的1月份正式成立了滨海新区人民政府第一届政府,目前的经济发展保持了非常快的速度,在过去的“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保持的GDP增长速度是22.5%,国家的政府工作报告5次提到滨海新区,据全国统计局全国大中城市突破5000亿的城市包括四个直辖市大概是15个,我们这一个区突破5000亿全国目前就我们这一个区,而且我们的财政收入去年突破了106亿。目前我们的农业人口占的比重是比较小的,滨海新区是一个典型的大城区小农村,但在经济发展快速过程中我们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按照“十二五”规划滨海新区到2015年GDP总量要过10000万,财政收入要过2000亿,工业总产值要过20000万亿,在这么大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农村怎么办?所以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今天到这儿也是一个很好学习。目前,滨海新区的农村人口大概有25.9万人,占全区的人口不到18%。

  第二,滨海新区在实施城市化方面是怎么考虑的?我们已经看到农村城镇化不单单是解决农村的房子等条件,实际上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解决社会管理创新一个重大问题,我在基层工作,解决了很多老问题,都是60年以前、80年以前的事儿,根本问题我觉得是城乡差距太大,生活比较贫困,现在虽然好多村官到那去,只是短暂的,一到晚上就走了,没有像过去共产党打天下的时候同吃同住同干活,现在村官很难做到这点,短期可以长期很难。这种条件下,你想化解矛盾是很难很难的,我思考了半天,经过我们好多专家的论证,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根儿上解决,真正解决农村的老城市的转移,但在农村城市转移的程中我们也有几个想法:这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工作,我们现在是区政府加上我们的街镇,发挥街镇村委会的力量;第二,加强农村城镇化的阶段,必须因地制宜找出适合你的特点来,有的可能进到城区里面去,有多种方式,我们做了一个完整的规划,2015年之前使滨海新区农村城镇化程度达到95%以上,基本上在全天津市甚至在全国的很多地方都会走在前列。

  因为滨海新区是由原来的三个老行政区组成的,所以我们对塘沽这个地方,这个地区百分之百实现农村的城市化,所有的农村大概8万多人一次转入市民,他的户籍所有问题全部解决掉,不光是解决房子问题,我们提出有一套房子、一份个社保,到“十二五”末有农业没有农民、有农地没有农村。另外对汉沽、大港基本上实现95%的城镇化,因为这个地方离城区很远很远,靠河北边界。这是一个总体的规划。

  再一个是对城镇化过程的规划,因为给他们建的房子跟城里的房子有很大区别,要考虑到农民自身的特点,有的还要种地、有的不愿意种了。另外,农民入住的时候,这一个村的农民进到新的城镇化里不是过去一个村的人住一栋楼,也不是一个家庭住一栋楼,一定要打破住进去以后这一个村罢工了,全部不交水电费你怎么办?这些工作想的比较细。

  第三,探索以土地管理创新的模式,因为土地是城市化进程的核心,怎样优化土地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滨海新区有个特点,国家有个宅基地办法试点,主要是通过建设用地的增减,建设了一批新兴的小城镇。另外,在这个前提下农民用地的宅基地无偿提供一套住房,这个住房的面积都是有标准的。同时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标准解决城市养老人员的养老、医疗问题,统一组织在原有的宅基地确保跟土地不变,因为搞完规划以后全建高楼了,把地就省出来了,然后还要过度,给三年的时间。

  第四,开展这项工作要切实的做好群众的工作,因为开展农村城市化首先要征求农民的意见,大是否同意,所以我们首先在启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首先对行政村全面进行宣传教育,集体成员和各类人员身份的确定,房屋面积的核定,解除有关流转各类活动等农村城市化各项工作,按照国家的规定你必须95%以上的赞成,另外5%不反对,达到这个数才能解决问题。

  目前我们滨海新区开展农村城市化进行的很好,已经差不多解决了8、9万的农民城市化问题,大多数的农民还是支持的,他如果不支持我们还想了一个招儿,凡是不支持这个村暂时不做,让同意的人做少数不同意人的工作,这样的话矛盾就会化解掉,否则政府一出面要高价的等等问题有出来了。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还是比较顺利。

  第五,加大资金扶持的力度,这也是我们很困惑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农村城市化过程中不能一刀切?我们现在采取的办法是首先把所有的土地,因为被搞乱了,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委托给平台中心实施融资、拆迁,为建立平台公司提供比较好的条件。另外政府也拿出了很多钱,去年拿5000问搞前期的准备、设计、征求意见,同时今年拿出50亿的启动资金用于未来的发展。我们后来发现我们需要动用新的国有企业的资源,让国有企业先行,一个镇一个镇迁徙,所以现在我们对这些国有企业,基本上是把我们滨海新区的四大集团全部进驻,目前解决的应该是非常好,另外在这个平台公司里面投入增长增加资本金,增加减免税费,通过目前的结果这些实践工作正在有序的进行,房屋的建设、最后的分配方式,一条一条非常细,镇里负责什么、村里负责什么、区里负责什么,外面出现困难又怎么办?因为实施过程中有很多棘手问题,这些是我们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有些问题是通用的。一个是资金的问题,因为现在的农村城市化成本在不断的提高,现在算了一下滨海新区在“十二五”期间大概要实现25.9万人的农村城市化大概要投资1000个亿,这是最新算出来的数据,这1000个亿需要融资解决,政府的财政收入还是不够,所以资金还是个很大的问题。第二个大的问题,土地流转问题,建设用地的指标还是非常受到限制的。第三个问题,也是新问题,新城镇的建设问题,建完以后对农村城市化村民的思想意识的转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农民文化的冲突还是很厉害的,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建设管理好很成员、新家园是个很重要的课题。培训、教育、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丰富文化生活,采取综合的社会管理创新,通过转变提高人的素质最后达到效果。

  借此机会希望向大家学习,如果大家有好的做法也希望大家到滨海新区试一试,滨海新区是天津的新区也是国家的,希望大家到滨海新区创业,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

  下面,有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周丽发言!

  周丽:尊敬的厉教授,尊敬的李扬院长,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媒体朋友们,大家好!

  作为城乡统筹报告的出版方,很荣幸参加这次大会,由于有一些专家代表还要讲话,所以我不多占用大家的时间。借此机会我代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对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和各位来宾的光临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也想表达三个意思:

  第一,祝贺首部《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报告》今天正式出版,这部书从策划到出版凝聚了主编和各位作者的智慧,在时间非常紧的情况下终于在中央“两会”召开之际得以出版。

  第二,感谢光华管理学院对我们的信任和大力支持,选取这么有意义的主题作为蓝皮书放在我社出版,是对社会科学院理论创新工程的莫大支持,今后我们出版社会继续努力配合作者和主编单位把这本书出的更好。

  第三,今天是周末,各位领导、专家能出席这次会议令我们非常感动,所以再次代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感谢各位对出版社工作的一贯支持!今后希望得到各位一如既往的关心。同时,也感谢新闻媒体的同行光临和支持,谢谢大家!

  主持人: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以上嘉宾的精彩讲话!

  下面,有请《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报告(蓝皮书)》的几位作者代表,他们将从各自的角度对城乡统筹进行主题发言。

  下面,有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河北省委副秘书长高建民发言!

  高建民: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刚才各位老师讲了很多新观念、新思考,听了以后有很大收获。

  结合研讨会的主题我想城乡统筹的观念在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我想讲的是城乡统筹发展必须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否则城乡统筹无从谈起,为什么这样讲呢?城乡统筹发展有三个关键的层面:国家的层面,这是宏观的,中观的是省的层面,微观的是县和市。

  城乡统筹还有两个情况,一个是县域内的城乡统筹,而这是城乡统筹规模最大、难度最大,比如河北省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7%,只有从从县域的城乡统筹解决了中国的城乡统筹才能真正实现。对县域经济是组成中国经济的基本单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主题载体。2、县域经济实力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3、县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决定着城乡发展统筹的非均衡。4、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制约着城乡发展统筹的可持续性。所以要大力推进县域经济才能实现城乡发展统筹,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解放农业生产力,为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创造条件。2、推进县域工业化,增强县域经济的工业基础和财力基础,为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3、推进县域城镇化,增强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和聚集要素能力,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有形的承载平台。大家现在都讲进城的农民工,我07年就有一个分析,根据06年的全国农业普查的数据,在乡的农民工比进城的农民工数量还要大,在乡的概念是本县分为能从事非农产业进城务工的人员,有1.5亿人。所以如何实现城乡统筹?解决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以县城为核心的县域建设,以形成更强的竞争力。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增强城乡人口的就业机会和致富能力,特别是要解决农村全民创业的问题。

  在城乡统筹发展中要注意几个问题:1、城乡规划与建设均等化。特别是规划、投资与基础设施、住房建设方面要实现城乡的统筹,不能厚此薄彼,保障性住房分给谁啊?没有进城农民工的事儿,而农村大量的危房或者超过质量期限的房子很多,这部分国家也要注意。2、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是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方面实现统筹建设、均等服务。3、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在低保、失业、养老、医疗方面实现城乡均等化。4、城乡市场主体的平等化,在投资、金融、土地等支持政策上一视同仁,对农村的市场主体以更好的政策和环境。5、城乡的产权等值化,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提高农村基地土地的价值和收益率,特别是要明确农民房屋不动产的房屋产权,增强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现在城市的市民财产性收入很高,买一套房子再一卖挣几十万几百万,而农民的房子是没有自己独立的产权,不能实现增值,农民财产性的权益和收入无从谈起,所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希望理论界包括政策制定者,在解决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权益等值的法理问题。土地是一样的,因为属性不一样价值就不一样,这样导致农民农村集体土地的价值是不均等的。6、市民和农民主体地位平等化,很多时候把农村的土地统到城市来使用,真正农民应该提高素质,农民的地位也应该得到尊重。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和权益的问题一定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实际困难,防止农民失去生存的空间、失去了重大的权益。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高博士!

  下面,有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中原证券监事会主席周小全发言。

  周小全: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这个机会很难得,结合刚刚几位老师谈到的内容我在这里跟大家汇报一个我自己的体会,就是如何利用资本市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因为大家知道这个问题在“两会”期间厉老师也进行了很好的阐述,刚才曹老师也谈的很好,结合我自己的体会也跟大家谈一点我的认识。

  大家知道,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这个问题上,也是今年的“两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很多代表委员对这个问题也非常关心,从现有国家的政策来看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有这么四个渠道:一个是财政支持;第二是公积金;第三是土地出让收益当中不少于10%的部分用于支持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第四,商业用房的贷款。我想除了这四个渠道以外是不是可以利用别的渠道来加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因为我想这个问题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因为我们认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需求非常大,今年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有1000万套,所需要的资金是1万亿,中央财政所能提供的只有1000亿,在这当中另外的几个渠道,包括公积金和土地出让金的收益都非常有限。另外,商业银行的贷款,目前也很难得到。

  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开拓新的渠道?我也进行了思考,我觉得利用目前的承托公司可能是今后筹集资金的一个重要渠道。我在河南工作,我们现在就跟平顶山政府进行一个合作,帮助平顶山的承托公司发行20-50亿的承托债,用于平顶山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目前来讲从国家发改委政策层面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我们认为这应该成为今后筹集资金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今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个有力支撑点,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就把这个话题提出来,供各位专家参考,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得到各位专家的指点,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

  下面,有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财政部财科所研究员王建新发言。

  王建新:我下面汇报的题目是“城乡统筹与财政政策”。

  关于城乡统筹大家前面也讲到很多了,由于时间我就简单从财政政策角度谈谈我的一些体会。财政政策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这个问题之所以提出来,因为它不是一个市场化的问题,既然是超越市场化的问题就需要政府的介入,财政政策究竟在城乡统筹发展中起什么作用呢?我这里简单的归纳为保障作用、调节作用、引导作用,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了。

  下面主要讲财政政策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这几年做了哪些事情?存在哪些问题?这几年财政政策在支持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应该投入在逐年加大,财政政策的支持表现在农村、农民、农产品等等方面,这几年大家看到的各方面报道也非常多。具体而言,财政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城乡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省以下财政体制,特别是县乡财政体制得到了完善,曾普遍存在并一度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在这几年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这里通过数据供大家参考,04-08年,卫生人员增长的数额还是比较快的,城乡分全固定资产投资也在逐步扩大。关于这几年农村的水利建设也是一个重要话题,这几年水利建设的投资也在大大提升。

  当然,我是来自于财政系统的,主要介绍一些财政系统的工作。由于现在问题比较明显,可见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明显的解决,主要表现的问题主要是这几点:总量投入不足、城乡公共服务发展失衡、财政收入的总体效率不高,县乡财政保障能力依然不足。这里面我简单的列几个数据,这是城乡固定资产的投入,城乡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对比(PPT),蓝色代表城市、红色代表农村。就就业人数而言也是这样,虽然整个趋势变化不大,但就业形势城市应该是远远好于农村。卫生的投入和卫生相关费用投入,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一直在扩大,由于农村的基数比较小,绝对数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关于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率,现在农村里的主要保障主要是除了家庭养老保障主要是社会的保障,由于城市人员保障的险种远远高于农村,农村只有三种,当然下一步财政的发展可能对一些农村的保险险种会更多的增加。

  这是关于农村的教育,前面也谈到了城乡的差别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的差异,当然整体的比例也是在下降,但由于基数的原因使绝对数值在增加。最后是中央财政跟地方财政的比重,从这里发现这么多年来中央财政跟地方财政的收入差距一直不大,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在逐步增高,多年来中央财政在下降,而地方财政在升高。

  关于城乡统筹的发展国际上有很多很好的经验,由于时间关系我不一一展开了,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政府在城乡统筹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信贷融资金融体系。我们国家的财政政策应该有怎样的建议:加大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完善财政转移制服制度、发挥政府在城乡统筹中的主要做到、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下面我总结一下我发言的主要想法,从长期来看财政政策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应遵循如下的思路: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实现城乡的均衡配置,从宏观的层面而言应该着力调整分配格局,实现公共资源在城乡资源的均衡配置,让更多的农民在转变为市民之后享受更多的服务,我们认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财政金融、农村义务教育、农民工的基本服务均等化将会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工作的着力点。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王博士!

  下面,有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产业分析与预警处处长张勇发言!

  张勇: 尊敬的厉老师,非常高兴跟大家报告我前段时间研究的进展情况。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住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如何积聚社会资本,探索和实践走新的城乡等值化道路,避免城乡一体化出现农村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替代化现象,防止“竞争性”城市化、但城乡一体化、进城农民非市民化,分三个方面跟大家汇报:

  第一,社会资本和城乡关系。社会资本是嵌入于社会网络中有目的之行动中可以获得或调用的一种资源。近年来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城乡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三个节吨,农业主导阶段、乡村依附城市阶段和网络结构阶段。目前欧洲一些国家处于第三个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城乡关系超出了单一的交换方式,显示出动态网络特征,通过各种“流”实现一种网络结构,有形或无形的人流、物流都给城乡发展带来了发展机会。

  城乡一体化与社会资本的关系,从现在经济史的意义上说是一场瓦解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持续、不间断的革命。一定城市空间的环境,经济发展的水准和产业结构决定了城市化每次促进的初级形态,存在于工业化途径中和政府的偏好和通过市民和政府决定了城市化的道路选择。因此讨论第三次的城市化进程离不开诚相关系的妥善处理,特别是资本对城市化的影响。

  主要的问题应出来:竞争性城市化。政府的主导大于了自然的演进因素,这是城市化非常重要的问题。我这里一共总结了53-2010年对城市认识的过程。第二个问题是单向城市化,一方面存在大城市病,另外一方面很重要的有农村病。中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处于乡村衣服城市阶段。应充分借鉴国际城乡等值化经验交运,顺应世界城市化第三个阶段出现的网络结构趋势,有效解决社会资本租值耗散下的第三类非均衡问题,我这里讲一下第三类非均衡问题,在网络结果中无论具有公共特性的社会资本不能被有效资本,这种不公平带来的系统性不均衡就是社会资本租值耗散下的第三类非均衡,而这种由于社会资本不公平将会导致两种新的贫困化。一种是竞争性社区贫困化,第二种是个体代际贫困化。   

  第二,山东青州做的巴乏利亚试验。二战后欧洲大陆尤其是在德国,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五城乡居民贫富悬殊,这个实现在德国证明是成功的。22年前,在山东也做了这样一次试验,项目的实施方案由相关单位共同研究,自己来建设,应该说从现在来看还是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突出的特点一是生产是转变了生活方式转变,农忙务农、农闲务工、亦工亦农的生产方式,引导和开花了南张楼村村民的思想,具有了规范化分工协作、团队文化、规章法制等现代工业社会的意识。二是形成了网络结构,形成了四个“流”:理念流、资金流、人才流和信息流,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有价值的案例。与此同时也有一些试验的误区,由于时间就是我就不再讲了。

  新城乡等值化模式是利用社会资本构建的网络结构,通过有形或无形的双向的人员流、物流和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和政府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各种流,将城乡有机联系在一起。依托土地整理、村庄革新、信息技术、低碳生产等方式,逐渐消除农村在生产、生活质量上与城市的差异,实现与城市生活不同类型但等值的目的。其中我们研究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像医疗,已经达到可以做心脏手续,这是在十年前、二十年前难以理解的。这种城市化有三个特点:多元化、过渡型和自主性。

  最后有几点思考:厉老师提出以平衡位分析的出发点,但不以平衡位必然达到和必然达到的境界的著名命题,中国未来城市化进程亦是如此。追求绝对的城乡一体化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期望通过发展高度发达的特大城市微细城乡关系更是一种不可实现的任务。有五个基本认识:新城乡等值化道路是中国城市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未来是城乡社区化,它成功与否取决于网络结构的进化,取决于社会全球化及政策制定者的应变能力。第二,作为一种具有公共财产属性的产权安排,对于某一区域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是绝对性和有高的效率。第三,即将处于人口红利十字路口的中国,如果个体和社区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而个体和社区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由于城市承载能力不足,就有可能导致公共财政灾难。第四,行政主导的中国城市化道路,应避免单纯的城乡人口转换或者产业升级的唯技术论。不应排斥城市化机制多样化。第五,改革的下一站:双向城乡一体化是方向和途径,城乡等值化是评价和目标。

  我的汇报就这么多,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

  下面,有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张全升发言!

  张全升:尊敬的厉老师、尊敬的周老师,下午好!我汇报的题目是应用物联网技术构建城乡间信息化系统。

  物联网技术是以传感网、数据融合分析系统、智能决策系统等为特征的延长和增强了人类认知功能的方法体系。引入优势的几个方面:为农村城市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教育环境、医疗环境、就业环境,增强城镇的就业吸引力。留住农村就业人口,截留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分担城市的就业压力,避免大城市人口过快膨胀。提高农民的收入,引导城市退休老人在城镇养老,实现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这是基于物联网基础城镇信息化系统的总体规划,以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就业环境、创收环境为出发点,兼顾农村实际状况和信息化投入的成本消化能力,依据近期目标语远期规划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围绕医疗养老、远程教育、精准绿色农业、地质灾害环境保护、智能物流运输的应用平台,同时建立对应的感知平台,实现与对应的政府或社会组织无缝对接。这是根据物联网的方法体系构建的分成三个系统,应用平台、感知平台和智能平台。以下我从几个方面简单的跟大家做介绍:

  1、智能医疗养老健康管理系统。远程功能疾病诊断系统,使乡镇医院混这接受更高级别的医院的专家会诊,并接受治疗。远程健康管理系统,对城镇居住老人建立健康管理电子档案。

  2、城镇远程智能教育信息系统。针对城乡的学生,可以共享高水准的城市优秀教师的授课、辅导、作业批改等。针对城乡农民,可以通过特定的授课教室、电脑终端、智能手机获得培训和咨询。针对城镇发展,通过提升农民的知识结构,拓宽思路,进而提升城镇竞争力,引导城市资金、人才流向城镇。

  3、基于物联网的精准绿色农业信息系统。通过对农作物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监控,能够准确把握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实现生态农业、绿色农业。

  4、农产品的智能物流运输系统。通过物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立农产品的实时动态交易,拓广农产品的销路。通过卫星导航技术和RFID技术对农产品运输的全过程监控。

  5、地质灾害、水利防洪信息系统。以立体防空概念,集合群策群防网络建设、隐患点远程视频监控、远程预警预报、雨量监控和智能分析,全方位监测控制防控点。

  示范功臣与标准体系的建设,保障示范工程的真实性、易实施性。以上信息系统总体平台包括了多个相互独立的异构系统,各个系统的关系数据库、数据标准不一致,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开放的标准体系来确保系统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

  结语与展望:物联网技术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合理的应用,能够促进城镇与城市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农业科技、物流运输低成本快速高效对接,缩小城镇与城市在某些领域的差距。物联网技术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合理的应用,使城镇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往来能够按照市场的供需原则自然地进行,而不是一味的城市反哺城市。由政府牵头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建立示范工程,逐级扩大范围和规模,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城镇信息系统,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美好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张博士!

  下面,有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朱乾宇发言!

  朱乾宇:厉老师好!大家下午好!我是曹老师的博士后,在人民大学工作,我研究的方向是农村金融,所以今天跟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农村小额信贷扶贫担保与信息机制创新,这是基于我们在去年下半年在福建屏南做的调查,归纳的经验和借鉴。

  农村金融的核心问题是农民贷款难,而农民贷款难问题的核心我认为是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缺乏抵押和担保物;第二个是农村金融市场上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非常严重。面对高度分散、规模狭小、数量众多的农户,仅依靠金融机构的纯市场运作是无法解决贷款难问题的,所以需要机制创新。

  而当时我们去福建屏南就是因为它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担保机制、一个是信息机制都做的比较好,到那里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屏南县是福建省国家八个贫困县之一,总人口18.89万,其中农业人口占90%。08年年底建立了一个“331”农村金融服务平台,通过创新,两年时间内通过该平台使农户获得1.9亿元的小额贷款,到期全部收回,所以被称为屏南模式。

  “331”第一个3是县、乡、村三级联动服务网络。第二个3指的是这个平台和当地的3家涉农金融机构,农信社、农行和邮政储蓄。1指的是屏南县小额信贷促进会。通过这个平台的建立就简化了农户的贷款的手续,提高了农户的覆盖面,农户通过短信就可以向平台申请贷款,在1-2个工作日内就可以得到答复,在4个工作日就可以获得贷款。

  我在这里把流程图做了一下归纳,首先平台成立是由当地的县政府和县人行组织政府推动实施,他们把自己所拥有的基础信息提供给县信用促进会,其中像计生局提供了全县的人口信息,这是提供的一块最大的基础信息,然后林业局提供了9万多的条林权信息,农业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粮食的信息,提供了2万多条,主要是耕田的土地面积,还有每年可以获得补助的金额,民政局提供了低保的信息,扶贫办提供了贫困的信息。由于这些部门的支持,16万人口全县的基础信息就基本覆盖了全县的90%以上的人口,他们提供标准的信息格式,按照每个行政村为单位,通过表格整理出来,这样到各乡镇和行政村每个村找5-6位道德品质比较好的村民,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和补充,最后到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就是非常完整的,包括你家庭住址、家里一些基本的财产状况,还包括家里的人到底去哪里去务工,务工的地点,非常详细。由当地的移动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了技术支持,这是它的界面“三农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如果想申请贷款,把名字输进去,点入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的家庭情况,很详细的反映出来。由小额信贷促进会和相关机构合作提供贷款。

  如何利用这个平台为农户取得贷款呢?小额信贷促进会在每个村又设立了一个服务网点,在每个村配备了一些计算机、传真机、移动平台手写机等等一些网点的设施,便于每个村民可以在村里面直接到他村的服务网点去进行贷款的申请。我们当时去参观甘棠乡际下村的村级服务代理点,小额信贷促进会通常都是寻找村里面的小卖店,因为人相对集中,信息比较对称。(PPT)这是它的代理点的照片,这里有一个桌子,桌子上摆着猪肉,这是里面的一些情况,外面挂牌,标志很明显,代理点的墙上都有一些服务指南,这是配备的一些设备,这是传真机和打印机、电脑,村民贷款的时候不用到县里,直接在村里可以用QQ的平台把信息传过去,或者就通过移动的手写电话机,只要会写字就可以操作。还有邮政储蓄的转帐机和农行的转帐机,这是他们要填的贷款申请表。告诉代理员,代理员就把他的信息通过QQ或者短信或者手写的移动设备,把信息传递到小额信贷促进会,再把这个贷款的申请表,为了避免错误,传真到中心,这样就不会有错了。中心就利用刚才所看到的信息平台,马上在那边直接查你的信息,这个农户的家庭情况怎么样,马上就可以作出判断,究竟可不可以为你提供贷款。

  通过这个平台就可以看到贷款推介的业务流程,通过从村里面村级的代理点,可以把信息传到小额信贷促进会,通过那个平台审核以后,如果觉得你符合就给你办理推介到推介受理。另外一方面跟三家金融机构协作,为你办理推介,如果推介成功金融机构就会给农户贷款,在贷款过程中还可以办法担保,因为作为农信社来说小额信用贷款是不用担保的,但作为农业银行(5.060,0.13,2.64%)和邮储是需要担保的,然后小额信贷促进会还有督促农户交还信贷。

  当地还有另外一个创新,就是担保机制,成立了多层次的担保体系和多样化的担保模式。成立了三级担保体系,一个是在村级成立村级担保会,然后乡镇信用建设促进会和县小额信贷促进会。担保的模式主要是创新了一些新的担保模式,比如林权反担保还有个人组织信誉代替个人信用的担保替代,还成立了农村的专业担保公司。

  最后归纳一下,屏南模式的经验主要是表现在4个方面:

  1、多层次的担保体系及多样化的担保方式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核心问题。

  2、低成本的金融机构村镇的“虚拟网点”的建立解决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短腿问题。

  3、担保与信用建设的有效融合防范和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4、农村金融服务平台的建立及运用实现了多方主体的利益共享,具有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

  对农户来说解决了贷款难的问题,移动公司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服务占领了农村的市场,对于担保机构在这里面是收取一定费用的,通过收取手续费能够解决成本问题,金融机构通过担保机构的担保降低了信贷风险,政府更是贯彻了当地的支农政策。

  时间关系就介绍这么多,谢谢!

  主持人:感谢朱博士!

  “走向城乡一体化”高层研讨会暨《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报告(蓝皮书)》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到来!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