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聂新平:深莞惠合作与深港合作同等重要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27日 17:27  新浪财经
深圳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聂新平(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深圳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聂新平(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经济50人论坛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经济50人论坛深圳经济特区研讨会”于2011年2月27日在深圳举行。上图为深圳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聂新平。

  以下为演讲实录:

  聂新平:今天听了一天国内经济学家的精彩演讲,很受启发,我要讲的题目是“构建区域发展格局,放大经济特区功能”。这是关于深莞惠合作,我们做的一个课题,今天给大家做一个汇报。

  珠三角区域的整体发展支撑了深圳特区的发展,有一些经济特区缺乏这样的区域发展的支撑,自身发展受到一些限制,而且特区的功能也难以扩大。未来深圳要像总书记在30周年讲话里要求的,要顺应人民新期待,当好排头兵,更加注重全局视野、注重区域合作,跳出特区看发展,在更大的尺度空间来审视区域发展,放大经济特区的功能。

  第一,发展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是我国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手段,首先城市群是高度集聚的空间形态,通过规模效应、聚集效应优化效应等内在拉动自身的经济增长,同时通过关联效应、辐射效应、网络结构效应等拉动外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更好实现规模经济的社会分工与协作,城市群是当前全球经济竞争合作的基本单元,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着支配作用,全球五大城市群控制了全球资源的定价和分配。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还没有一个城市群进入世界五大城市群,国家已经密集出台一批区域性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城市群对于城市化人口的吸纳能力更强,资源利用和组织效率更高,有更利于发展方式转变,只有以高密度、紧凑型的城市群的发展,才能吸纳人口资源,使人类活动退出一部分不适合发展区域,突出主体功能,避免国土过度开发,缩小发展差距。日本体育场沿岸城市群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6%,容纳了全国人口161%,产生了全国经济总量的80%恩。日本国土面积比我们小,经济总量差不多,却还有大量未开发的地区,总体环境保持较高的质量,我国长三角的面积是其三倍,人口占全国的6.3%,经济占全国17.8%,大珠三角面积超过其一半,人口占全国的4%,经济占全国的14.3%,我们的急剧度和集约度远远不够,中国必须发展城市群,才能加快发展。

  珠三角城市群在我国城市群里面积最小,人口规模也比较小,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和人地间单位的GDP排首位。珠三角城市群还有很大的功能提升空间,它有一些特殊的地方,就是单一的省级行政区,3个经济特区,紧邻两个特别行政区,它是发散式、多中心、独特的城市群格局,创新活跃,参与国际分工程度深,普遍受到空间容量制约,具有整合提升的内在动力,整合力度近年不断加大。

  第二,中心城市对于城市群的形成至关重要。中心城市凭借强大的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在区域社会生活和生产力布局的中心语枢纽,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中心城市的存在对于区域内跨接外部性的内部化具有重要意义。世界级都市圈都有一个世界级的中心城市,深圳还不是,香港被制度屏蔽,交易成本比较高。

  现在珠三角纲要明确广州和深圳的中心城市的地位,同时进一步明确以深圳为核心,以东莞、惠州为节点的珠江东岸的地区要求,现在就提出一个深圳中心化和再中心化的问题。深圳中心城市的地位既是中央赋予的,也是发展中形成的,特区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90年代开始,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促进了东莞的快速发展,也打通了珠三角的功能轴,实现了特区的产业升级,这是特区第一次有了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一般来说,城市化的前期集聚效应占主导地位,导致了大城市的出现,到城市化的后期,由于经济生产要素开始向周边转移,扩散效应成为城市化主导动力。今后还要强化对周边的扩散效应,发展外向型经济。这里有一个案例,就是纽约的再连接、再中心化,一个是向郊区扩散,第二个是建立多个城市中心,实际上最后都失败了,最后是1996年确立了大西洋沿岸城市带的规划,拯救了纽约,并实现了再连接、再中心化,才有了现在美国的这个大城市群。

  特区未来要办得更好,要扩大功能,必须要在更大尺度的空间范围内谋划发展,做大规划,实现特区一体化、深港经济一体化和深莞惠一体化的有机互动,推动形成珠江东岸都市圈。这对于特区板办得更好,在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极为重要,对于特区未来得发展生死攸关,要像重视深港合作一样重视深莞惠合作,要以深港合作的诚意和力度推进东岸城市圈的形成。第二是要联通香港,服务莞惠,利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打通制度屏障,让香港这个世界级城市发挥作用,促进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第三是转变观念视角,加快原特区外发展,对深圳而言是偏远地区,而从深莞惠看,它位于中心,加快边境合作区的规划开发。第四是要完善功能性的枢纽性的基础设施。

  第三,加快推进东岸都市圈的形成。这里讲了城市群空间演进的4个阶段,第一是独立的城市阶段,第二单一强中心城市阶段,第三是全国中心城市与边缘次级新城市共存阶段,第四是功能相互依存的城市体系形成阶段。现在深莞惠城市群正在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变,是在一体化加速的阶段。明确提出在东岸都市圈有一个目标定位,从发展规划的衔接和交通对接来看,实现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和体制机制一体化,形成交通网络发达、功能布局合理、边缘性基本消失,相互依存有机互动的城市综合体,实现增长潜力最大化和区域差异最小化。联合打造东岸都市圈,到2025年超越东京都市圈,成为亚洲地区资源配置的重要中心,推动大珠三角进入世界五大都市圈行列。我们设计了一体化路线图,近期以规划、交通、信息一体化为先导,基本实现通勤便利化和交通一体化。中期是战略次中心得到开发,边缘区纳入区内循环,基本实现经济一体化,成为中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地区。到远期是三地经济社会体制机制全面对接,逐步形成经济一体、社会协调、生态共保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包括香港在内的东岸都市圈基本建成,并超越东京都市圈。这里定了几个目标,一个是狭义的深莞惠三个地方,到2025年超越旧金山湾区城市群。第二个层次是包括香港在内的东岸都市圈到2025年超越狭义的东京都市圈,第三个层次就是大珠三角城市圈进入世界五大城市圈行列。

  这里我们探讨了一下区域合作的三种兜里,一种是政治驱动,第二是市场驱动,第三是民意驱动。政治驱动的力度比较强,能够在短时间内动员各种资源,但是持续性差,被动性合作,容易忽冷忽热,需要自上而下的持续关注。市场驱动性力度居中,持续性好,效果较好,但是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第三是民意驱动,见效慢,但效果好。从深港合作中,深圳从上到下,从官方民间都深刻认识到其重要性,三种动力共同作用,因此深圳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愿意付出更多来推进合作。未来要不深化对东岸都市圈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以更积极、更进取、更大度的姿态,更着眼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来推动东岸都市圈形成。

  另外区域合作的阻力或问题。三地对一体化的认识差异比较大,第二是行政区经济阻碍要素资源高效流动,比如说断头路上百条,地铁、快速路的衔接预留实施方案进展缓慢,发展内部开花,边界成洼地。第三个是管理体制的差异影响三地经济和社会的深度融合。特区现在是一体化,但是特区的法规和莞惠存在很大的差异,三地要联合把金融分割、公共服务的对接等等问题。第四是现有合作机制难以满足三地一体化需要。这里面存在有议市无决策,有单项无系统,有分歧无协调,有机构无专人。所以区域合作往往是忽冷忽热。

  针对这些情况,有4个策略:第一是目标导向多元推动。第二是强化共识,完善机制。第三是有序推进,重点突破。第四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要计较于某一个项目的得失,要从整体上平衡利益,从整体上一揽子看我们的收益,最后实现共赢。

  这里有一个基本思路,从消极一体化逐渐的过渡到积极的一体化。这里有4个阶段,第一是通过三地的规划相接,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的连接,最大限度地提供便利,降低交易成本,消除行政壁垒,促进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第二是地产业深度分工和服务业的合作,促进产业链横向整合和垂直整合,推进边界地区开发,加快高端资源聚集,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第三是通过环境生态合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逐步形成区域发展综合体,实现增长潜力最大化和区域差异最小化。第四是以都市圈为单位,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争取资源配置话语权。

  下面是八条具体措施,一是推进规划衔接,构建区域发展空间格局。以深港为核,统筹三轴三带一环多节点的东岸都市圈空间结构,联合编制区域规划,促进三地规划的无缝连接。第二是推进基础设施的对接,拓展活动空间。加快轨道交通的连接,3到5年打通所有对接道路,实现交通畅通无阻,推动区域公交一体化,大力降低三地通勤成本。第三是推进智慧东岸建设,拓展虚拟空间,这是网络方面的。第四是推进三地产业深度整合,拓展产业空间。这是三地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在这个基础上最后形成三个轴,第一个是西部香港、深圳、东莞、广州的功能服务轴,这一块聚集了三个机场,两条高速公路,还有轨道交通,还有重要的战略发展地区,这一条也是和大珠三角的主轴重合的。第二是连接深圳的高新区、大学城、光明新区、东莞的松山湖,这是一条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带。第三个是往东部地区延伸,这里就包括石化、汽车、新能源、生物等等大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轴。第五个是推进中心城市的功能提升,拓展服务空间,突破区域分割,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和竞争力,发挥前海片区钮扣作用,将香港服务业导入东岸都市圈,统筹区域机场、港口等战略资源,优化区域服务功能,提升文化认同感,增强区域认同感。第六是推进环境生态合作,拓展生态空间。第七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拓展社会空间,建议优先推动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考虑落差大的项目和增量项目。第八是联合参与地区间竞争合作,拓展合作空间。

  第四是构建跨区域的治理体制机制。从跨区域的合作过渡到跨区域的合作是打破行政管理的属地属性,探索超越行政区的跨区域治理模式,为国家更好地实施城市群战略积累经验

  第五是政策建议,明确东岸都市圈概念,从国家层面持续关注、指导和支持东岸都市圈发展。第二是加强对改革开放的具体指导,第三是关注前海的发展,第四是支持东岸都市圈跨区域治理的探索,第五是支持深中通道,并加快建设。

  以上观点是课题组的初步研究结果,未经审定,仅供理论界探讨和参考。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