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会议讲座 > 2011中国经济新春论坛 > 正文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电视台《财经五连发》联合主办的2011中国经济新春论坛:变局与突破于2011年2月19日在北京-财富会高端会所召开。上图为“十二五”破题论坛。
以下为对话实录:
章政:我请出我们的四位嘉宾。我们再请出国家统计局姚景源先生。大家欢迎!第二位我们有请出刚才也是上一场的李稻葵教授,我们再一次听出李稻葵。那么接下来我们请出北京校长助理黄桂田教授。下一位我们请出北京师范大学校委员会副主任李晓西。
主持人: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财经五连发。欢迎大家来到现场。那么接下来我们论坛的板块“破题十二五”。我先介绍一下我们出场的嘉宾。第一位是李晓西,第二位是姚景源,第三位是黄桂田,第四位是李稻葵教授。我们的工作是要对十二五进行解读。包括是转形式。我想千言万语归纳出来一句话,对我们未来的生活,包括我们未来生活居民的一个福祉怎么支撑它。我们把最上面这一块,用了一个词,这个词就是幸福和幸福的指数,这个在发达国家经常用。把它变成一个指标。整个要托起我们百姓的福祉和幸福。这样一个幸福,或者说幸福的指数,我们首先想请教一下,重量级嘉宾,我们先让李教授谈一下。你觉得你现在对幸福的满足,你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打分呢?
李晓西:我觉得可以。
主持人:满分?
李晓西:满分达不到。
主持人:那应该是很高得分数。您觉得您现在的幸福指数是多少。
姚景源:我是不赞成搞幸福指数。为什么呢?我讲,我说其实人,什么时候最幸福呢?就是不知道什么是幸福的时候,他可能最幸福。比如说,这是政治场合,不好说哪个国家。其实我们都知道他吃不饱,他是他们的人民都觉得生活的很幸福。
黄桂田:幸福指数呢,我觉得它是一个非常不准确的一个东西。因为在经济学上,它缺乏理论基础。好比说我们经济学上有一个消费者,他的效用,效用在经济学上很大。到底是技术效用还是数字效用。到目前为止没有搞清楚。幸福指数怎么进行量化。刚才主持人问我,幸福指数我有多大,我只能这样说,比较幸福。如果我作为北京大学教授,如果说我不幸福的话,那可能这个一般的民众,可能更不幸福。
主持人:说不过去了。我们同样的问题,再问问李教授的幸福感。
李稻葵:我很同意黄教授的观点,幸福是非常难以度量,在理论上很难升华,很难的研究。不过呢,这个幸福确实非常非常实在的,生活在每一个老百姓心目中的一个指标。所以我想我们学术界还要更加努力,如何创造出我们的研究体系度量方式,度量百姓的幸福感。这个问题在握看来,黄教授提出的是一个学术的问题,需要鼓励我们去进一步的研究,至于我自己呢,我倒觉得作为一个学者,作为中国的一个知识分子,我们还是应该多缅怀缅怀我们古人的说法。这个社会现在出现了很多的矛盾。比如说房子价格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们个人想乐也乐不起来。我还是很担忧的。
主持人:刚才四位嘉宾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我们对幸福有更高的期待。目前我们的幸福感还需要提升。接下来我们把这个问题升华一下。如果我们要提高幸福感,我们应该做一些什么呢?
李晓西:我自己想这个东西确实很复杂。这个幸福感的判断,不光有客观因素,有主观因素。穷要欢乐富要仁。他们观点就是穷我要欢乐。我不能哭一辈子。那就很主观了。富呢就要仁,你不光帮助自己,还要帮助穷人。我自己感觉到,需要完善。因为最近英国的杂志,在谈幸福感指数的时候,排得比较前。我看到了有一些不同的杂志上排得比较后,我们自己排的时候,幸福感下降了。虽然很复杂,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舆论,都会产生不同的幸福感。因此很复杂。因此如果是统计指标肯定不存在。但是作为我们提倡追求幸福的,这个本身还是,我们现在有些大家也在讲,我们现在GDP上去了,日本人说GDP不算什么,我们只要求国民幸福。GDP不是目标。GDP最终是幸福背景。我们经济学家,在20、30年以前,提出一个指标,生活质量,我们实际上希望生活质量提高,不仅仅是一个GDP的提高。这个提法是和幸福相关的。但也不完全,生活质量高的一定幸福。这也不完全。我想就是表达这个意思。
主持人:看来这个姚老师还有问题补充。
姚景源:我觉得幸福指数是很难科学界定的一个问题。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追求幸福美好的愿望和追求,这应当是推动我们这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觉得要是提高我们整个民族,提高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感呢,最重要的就是以人为本,如果我们3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我们最大的口号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今天我们面对以后,我们最伟大的口号就是以人为本,如果我们把以人为本放到哪一个任何一个领域,都会提高大家的幸福感。
主持人:好。谢谢姚老师。实际上我记得姚老师在很多场合讲过这样一句话,很多人端起碗来吃,放下碗来骂娘,我想让姚老师来讲一下。
姚景源:包括我个人过去,曾经有这样的认识,当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候,那个时候温饱没有解决。那个时候我们想中国解决了温饱之后,我们整个社会矛盾问题,都会平和的多。但是,当我们经过30年之后,我们看到,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我们面对的更多的更复杂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现在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那么怎么来看这个问题呢?我觉得这正是我们进步的表现。正是因为人们不断的追求进步,不断的追求幸福。所以呢,我是讲,我们民众当中的不满意,或者刚才讲的骂娘,本身推动我们中国社会进步的一个力量。
主持人:我们也欢迎善意和积极的批评。这个幸福来自于很多方面。有物质有精神的。十二五规划,我想给我们展示了广阔的空间。来自于企业创造的财富。我们今天讨论的第二个,从现在经济活动中,占了经济总量一般地,民营经济民营企业,他们存在的状态,或者说他们的尊严。第二个词叫企业尊严。现在从这个企业的角度来看一下,如何才能够缩小,或者说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咱们从李稻葵教授先开始。
李稻葵:的确在过去两年多,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非常坦率的讲,民营经济在经济比重中有所上升的。我认为这是一个事实,不可否认。下一个阶段,展望十二五,工作的重点,应该想方设法,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这里面一是用工难,二是用地难,三是融资难。还是要减税,减少民营企业,整个企业,在用工环节中的很多的税收,我前几天和一位企业家交流,他告诉我,现在每花一百块钱,需要付41块钱的附加的额外的税收,以及保险方面的费用。这个数字在美国是20块钱左右。第二个就是关于用地难,我的呼吁就是搞一些民营企业源。就是转做土地开发用。因为我们担心拿了地后,不搞制造业,转过去做房地产了。关于融资难,最核心的改善我们金融生态。因为大企业和大银行来往的。小企业跟小银行来往的。卫星企业就是跟小银行来的。这方面需要创新。谢谢。
主持人:好谢谢李教授。李教授刚才谈出了咱们民营企业的心声,我们有很多的难。至少有三难。这个里面,我们黄桂田教授研究产业问题的。特别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有一个定位问题。您对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谈?
黄桂田:一个人,他自己有没有尊严。尊严就是别人对你的尊重。首先对社会对他人要有足够的这个,才能赢得他人对你的尊重。谈到民营企业尊严问题呢,我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发展到今天,通过他们自己的实力,对社会的贡献,赢得了社会对他的尊重,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尊严。但是这个民营经济再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个问题,有他自身的问题,也有税务的问题,刚才教材在谈,怎样从十二五使我们民营经济发展,有一个更好的条件,更好的这个技术条件,或者融资,包括土地等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呢,我们的民营企业,几乎每个企业,都是把所谓的消费者,作为上帝来对待的。但是在现实过程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民营企业,他没有赢得社会足够的尊重,没有赢得社会对他的足够的这个进入。从我们自身有很大的发展。这个在十二五期间,除了社会要给民营企业要有同等待遇,包括政府包括行业准入,包括相关的融资,还有其它的土地,和国有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同等待遇,除了这以外,另外一个方面,的的确确,我们民营企业,要赢得和他们一样的待遇,赢得社会的尊重,赢得政府的信任,赢得国家的支持。那么我们民营企业自身,在这样一个十二五的关键时期,的的确确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谢谢。
主持人:好谢谢黄教授。我觉得黄教授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方向,未来得企业发展,我们的地位,我们的影响,我们的尊严,应该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争取,但是我们知道,现在还有很多的大环境条件,很多经过自己努力达不到的地方。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想请姚景源教授,宏观的做好哪些方面,能不能在十二五期间,有没有什么关键的方向做一些提示。
姚景源:我们还得从根本上,正确的认识民营企业。我曾经讲过,我说我们的民营经济,我们的民营企业家,他们做了三大贡献,第一大贡献,为我们的民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和就业机遇。我们现在新增就业70%。这是在民营。第二我们的民营经济民营企业,为我们社会提供了产品和服务。我们现在大家消费人员产品,这个产品有相当的数量。也是超过一半医生。第三就是我们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对政府提供的财政税收。所以我是讲,我们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做了这样三大贡献,那你说,做这三大贡献的人,在今天不应当是我们最要尊重的人。
主持人:李晓西是民营方面的专家,认为可以提供什么更宽松的环境呢?
李晓西: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各方面,能够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同等对待,这是民营企业非常重要的条件。我可以尊重你,如果我的学生毕业了以后,在选择公务员,选择别人,同等的时候,那天是民营企业得到真正的尊重的时候。
主持人:谢谢李老师。
李晓西:民营企业的尊重,我们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技术,第三点,民营企业的尊重,要有自己严格的社会责任。我曾经说,我们企业家要,我心里感觉到这个对我刺激很大。民营企业他的形象和社会责任,这个对他所说的是至关重要的。
主持人:我也注意到了李稻葵教授有一个观点,要给民营企业进行减税。也就说在中国目前的税收总量中,我们的国有经济提供了税收的85%。整个的国有经济提供了85%的大概80%。我们不知道这两个问题是否矛盾。我们接下来对民营企业,特别是税收和收益发展的空间,如何调整,我们想问一下李稻葵教授,对这个问题,您做出一个简单的分析。
李稻葵:首先我特别特别同意,刚才姚总说的,不折腾就是不折腾民营企业,非常同意,但是我补充一点,今天的中国经济,乃至中国的社会,在我看来是一个大三角的关系。政府和民营企业,这是一个关系。与此同时还有利益的关系。民众和民营企业的关系。这一个不要忘记。所以我希望呢,希望民营企业家们,民营企业更多的更多的关注民众,以各种方式,社会公益方式也好,关注民众。这样民众会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们更多的支持。这一点不要忘记。至于说到减税这个事情,我觉得眼光要稍微看远一点。很多事情,短期来讲,和税收总额是反相关系,不要这么看,长远不一样。长远你降低了税率之后,蛋糕做大了,你的总的税收反而会提高,更不用说这个过程中,会创造更多的幸福感。谢谢。
主持人:好,谢谢李教授。长期的看,我觉得这个是民营企业未来得发展拓宽了一个空间。也是有更加开阔的思路。那么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现在还有一种观点,当这个企业发展到一种观点之后,我想我们今天有很多的观众,他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围绕这种企业的慈善化,我们知道对这个嘉宾,有如何的看法。我们先从李老师开始。
李晓西:民营企业做慈善事业,在座的企业家,有很多这个道理和动机的分析,一个是他对社会的这个回报。我们这个微软的老总,还有就是来自与国外的政策和制度的规定,他规定了这一部分是在税率之外的。我交税也好,或者做慈善也好,做慈善对我的提高,和我和社会的亲和力,那是很有好处的。这也是一个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来自于民营企业对重大事件的判断。出现了大的地震和什么东西。民营企业有大的这个判断。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民族的大爱,他就会出手,支持这样的一些特殊事件下,需要被支持的一些。因此我想呢,这个事情本身是非常值得赞成的。但是,也确实需要量力而行,也确实需要把握好环节。也确实需要慈善管理机构,把慈善资金,真正用到民营企业,他们所希望做的这个环节上去,不要中间发生了很多的漏洞。
主持人:关于民营企业的慈善,这里面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一直在查这个概念。什么叫慈善家。关于这个问题,好像在很多字典上没有找到。姚景源教授,能不能你来给我们解释一下。
姚景源:因为一个企业办好了,刚才讲了,他就能够给我们的民众提供一些好的东西。一个企业企业家最重要的还是办好这个企业。这市第一为。我觉得他绝对不能排在慈善之后。第一位是企业。那么慈善呢,他是社会整个的一个分配上,他是第三次分配。就是说,在这个慈善这个问题上,我曾经也讲过,我说第一呢,就是这个捐款。国有企业,我是看了一些国有企业的捐款。我认为国有企业,没权利,你国有企业捐这个钱是我们捐你的。我们捐你的。我们同意不同意。我是讲国有企业,你们要拿你们那帮高管的奖金工资去捐。让民营企业捐款,我认为是可敬的是。是人家自己的了。所以在这个角度来说呢,很多我们现在呢,我倒是不太赞成说我们非得要形成这么一个慈善家的阶层,我觉得这个恐怕。我还是讲,我们应当更多的,我们要有很多企业家,然后再企业家当中,要有关心社会,关爱民众,充满慈善心理,热爱这个社会,或者回过头来我讲的,能够以人为本这个东西再用到慈善事业上去。我们应当鼓励更多的这样的企业家出现。
主持人:谢谢姚老师。姚老师的观点,企业家是分母,慈善家是分子。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想把十二五这个讨论,引向另一个层面,我们经常看到的中国制造,刚才李老师都谈到了中国制造面临中国创造这个升级。在升级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应当是什么呢?我们请李晓西教授谈一下。
李晓西:这个经费我们基本上觉得很难用。并不是说支持你个人,支持科学家的头脑,规定你是打醋不能打酱油。现在据我知道,国家正在做重大的调整。希望把这些资金用到刀刃上,而不是纸面上。
姚景源:我觉得我们从这个世界工厂,就是我们这个是一个制造大国,要想走到一个强国,我觉得我们现在阻碍的核心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核心。我觉得主要从深层次解决制度上的原因。因为也包括我们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我们现在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大量的物质投入,去支撑增长。我们老板数钱还忙的忙不过来,还搞什么研发。现在我们又有一个新的社会问题。你看我们几次课题大奖,获奖者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先生,现在的话,我觉得我们真的很担忧我们科技创新能力。你看我们这个科学家都是七八十岁。我们企业家五六十岁。你看玩股票都是三四十岁。现在最优秀的青年,我跟大家说心里话,咱们不是最优秀的,现在全国最优秀的青年都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我们过去最追求的工程物理,自动控制,你看现在最优秀的还是在这。我也希望更多的。但是我是讲,我们这个,整个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纪上的强大,绝对离不开经济。
主持人:我们在座的30、40岁的人为姚老师鼓掌。
黄桂田:我对当前,所谓要把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成创造大国,我说,中国在这样一个特殊阶段,既要有强大的中国制造,也要扶持,使中国幼创新,强大的创造。我觉得这个不矛盾。从生产技术来讲,刚才讲到了技术创新。我觉得加强中国创造,技术创新,是关键,是前期。我要说的另外一个创新,就是制度模式,组织的创新。可能中国,比这个技术创新,不能够逊色。我打个比方,比如说中国式全球第一大国,纺织品的制造国。那么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呢?不是我们的纺织技术落后,也不是我们的在其他方面有问题,最重要就是我们这个产业组织有问题。太分散了。缺乏组织,缺乏集中。所以我们这个分散的这样一个低水平的竞争,很难。单个企业形成国际的这个所以怎样中国的纺织业形成自己的品牌。要求我们产业组织,在创新中发展。打破洋品牌的这个观念。所以我认为在创新方面,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要并重。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黄教授。黄教授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创造和制造要并重。您来解释一下我们将来的路怎么走。
李稻葵:其实你这个手表可能是一个特例。根据我的了解,你去深圳买到一模一样的,只要是一模一样,山寨版的手表。中国的山寨精神就像创新精神。中国人不缺创新。非常聪明。
主持人:如何理解,中国现在最时髦的现象,山寨问题。
李稻葵:中国人从来不缺革命精神。从来都有。但是缺的是什么呢?缺的是一定的制度保护。对于真正搞创新的,真正有专利的,真正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要给予一定的回报。不能一点都不给回报。保护过多是不行的,但是要有回报。这是制度。另外还有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各级政府,谈了很多创新,谈了很多创新产业。GDP最直接的组成部门,还是投资还是房地产。兴奋点不在创新上。还在房地产商。还在税收上。这一个兴奋不改的话,我们地方政府,不可能对创新有真正的支持。这一点要改。所以要回到财政税收体制,非改不可。
主持人:谢谢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