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鸿祎:大公司抄袭商业模式不可持续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5日 16:13  新浪财经[ 微博 ]
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2010年度观察家年会”于2011年1月15日北京举行。上图为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2010年度观察家年会”于2011年1月15日北京举行。上图为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由《经济观察报》主办的“2010年度观察家年会”于2011年1月15日北京举行。上图为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

  以下为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的发言实录:

  周鸿祎:非常感谢《经济观察报》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我什么话都敢说,我什么场合都敢说话,但是这是我最紧张的一次。从他们开始邀请我的时候给我的题目,我觉得题目大,都是应该是哲学家、经济家应该讲的,我只是一个中国互联网的一个产品经理,不应该我来说。但是他们说你只要来了就行,只要能把现场昏昏欲睡的观众调动一下,这对我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想先自我介绍一下,因为我以为很多人都知道我,实际上还是有很多其他行业的人不太了解我。

  我实际上是360安全卫士的董事长,360安全卫士是一家网络安全公司,我们主要为中国的几亿网民提供免费的网络安全服务,也就是说你上网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我们都承诺帮你解决。360这个名字的意思也很简单,最早我们取这个本意是说,我们希望能够提供360度,很圆满的一个服务。后来同行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解释,第一,干安全有点像110,大家碰到问题就会想到我们,然后我们就来帮你解决。但是干安全的事我们又免费做,弄得同行收费的软件都卖不动了,免费干得还挺有劲,所以基本上同行看我们像250一样,250加110,加起来好像就等于360。

  时间有限,反正我准备了好几个版本,大家是听平和一点的版本,还是听暴力一点的版本?其实很黄很暴力的版本确实没有。

  我想谈几个我观察的问题,因为互联网行业我觉得大家即使是非互联网行业,我想大家也不能再忽视互联网整个产业对整个经济,包括人民生活,对大家每个人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但是这几年互联网行业我觉得通过去年很多的纷争,实际上也是把一个盖子给揭开了,也把这个行业的很多问题暴露了出来。可能我们也有一些疑问,按说互联网行业是中国最年轻、最朝阳的产业,但是现在有点显得未老先衰了,包括这个行业里一些关于垄断,和关于过度竞争的问题,现在也往往在国际上被人批评的地方。现在包括很多论坛,包括国家也在鼓励年轻人创业,创业回避不了的问题就是创新,互联网按道理来讲这是美国最具活力的产业,每五年就会有一批新的公司起来,每五年就会有一批新的年轻新秀起来。在美国想找所谓大佬,没有那么多,永远是26岁、30岁的年轻人。但是现在在我们这个行业里,不知不觉也涌现出一些大佬级的人物。大佬很多,是不是意味着这个行业真的能够像美国的硅谷一样带来持续的创新力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中国互联网里有了几家市值几百亿,在全球都能排得上前几名的公司,确实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骄傲,应该说他们也帮助了我们很多互联网的从业人士,我们这个行业的天花板被抬高到了几百亿美金。在五年前,在十年前,你做一个互联网公司,那时候能够做到10亿美金市值大家都已经觉得非常了不起了,今天是个公司能上市好像都是10亿美金,不到10亿你都不好意思,所以整个互联网空间被增大了。我想这应该得益于中国经济高速的发展,还有整个中国互联网人口,本质上还是人口红利带来的整个市场价值在这几家公司价值上的体现。

  从另一方面来讲,有了几家巨头公司之后,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创新显得远远不如美国的同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大家互相抄来抄去,然后或者一种商业模式出来,所谓叫一人捅破窗户纸,千军万马独木桥。现在很多新创业的小公司,大家都没有创新的动力了,现在大家都抄美国的。大家看到团购不是百团大战,是千团大战。这么多公司都挤在一条路上,最后成功的,在每一个细分领域成功的公司都不可能太多,最后就形成过度的竞争,最后带来的恶果,当然看到的就是我们这个行业里显得是非颇多,甚至比中国的足球领域,比娱乐行业还要显得更加娱乐化。到底是为什么?我觉得我可能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但是我提出几个我个人的观察和几个思考,供大家参考。

  我第一个觉得,在中国尽管现在从政府都在呼吁创新,但其实我认为我们整个在中国的文化里,对创新其实是缺乏一种支持知识创新的文化,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们传统的文化上,坦率地说,包括很多,你见一些媒体,跟政府官员交流,跟行业里很多同行做交流,大家潜意识里实际上都还是喜欢大公司,比较轻视小公司,一个公司只要成功了,我们往往对这些大公司是委曲求全,他只要好怎么都好。我们商业头条上充满了这些大佬的各种八卦传奇,只要成功了,就可以出入各种讲坛,像学者、教授一样布道、讲思想。整个文化,特别对创业者,特别刚刚起步的小公司,我们其实比较轻视,我们对小公司是求全责备。这是我自己感觉,我从一个创业者起来一直以来一个强烈的感觉。我特别希望,今天可能有很多媒体在下面,可能要通过很多媒体,包括通过很多论坛,很多时候我们不一定请所谓的商业大佬讲一些重复的广告或者讲一些他们也不见得能称为思想的,他们商业成功的故事。我觉得如何能够更多地反映创业者,那些初创公司这种虽然幼稚,但是有活力的一些创意,或者创业公司碰到的问题,我觉得是值得媒体,值得整个产业更加关注的问题。

  这里面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我觉得是我们一个中国自古以来很流行成功学,我们看了太多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的成功学,说明有一个问题,其实中国人比较害怕失败,我们从内心都很害怕失败,我们崇尚成功,我们鄙视失败。所以正因为有这样一种价值观,使得中国很多大公司,即使大的公司它已经过了温饱关,已经很挣钱了,市值很高了,但是还是在那儿继续做一些稳健的操作,就是看着这些年轻的公司趟路,如果你没趟成,这些大公司很庆幸地说,幸亏我没进去。如果你趟成了,他们就会冲进来。我跟一些公司的CEO做讨论,你们能力更大,责任更大,你更应该在行业里做一些探索。但是结论是,虽然嘴上大家不承认,但从潜意识里来看,大家是害怕失败的。但是你们知道,创新一定意味着是做冷门的事情,创新一定意味着去做一个成功率很低的事情,如果今天你去做一个事情,所有的人都一致拍手叫好,所有人说这事太棒了,我觉得这件事一定不是创新的事情。所以创新意味着一定要能承受失败。

  比如在美国到今天很多人在谈一个公司,这家公司是一个失败的公司,它在商业上彻底失败,因为被微软干掉了。但是这个公司虽然失败了,但是对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实际上是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开创了浏览器这个市场,到今天有了它的精神才有了今天Google的浏览器,有了今天苹果的浏览器,才有了今天你看起来美国不断被颠覆的互联网这个行业的发展。当初利用垄断,消灭它的那家公司不方便提名字,这家公司后来实际上错过了整个互联网,基本上后来一个15年的发展机会。在中国,我们的价值观里只看一个公司的市值,只看一个公司的收入,不太考虑他对这个产业创造的贡献,我们只看一个结果。我觉得什么时候当我们能够不再只去看这些成功的公司,这些成功的公司固然也很重要,而我们也能够尊重这些失败者,尊重这些试图去挑战市场里的垄断者,最后即使不成功的公司,从失败里我们能学到的东西,往往从成功的公司总结的成功的经验里可能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能有更多的反思。我觉得这种对失败的害怕和鄙视,实际让很多中国互联网公司不愿意创新的深层的原因。

  第二个,从文化来讲,我们是一个太注重结果的价值观,不问手段。我们评价一个公司,往往就看它的销售额,往往看它的市值,这使得很多公司即使成功以后,没有考虑它要对这个产业承担什么责任,它更多考虑的是我要更快,更高,更强,要更大,要进入更多领域,所以没有它不仅如的领域,还美其名曰叫卡位战略。包括一位排名第一公司的CEO他问很多记者一个问题,说这些小公司做的业务,小公司能做为什么我不能做?这句话说得确实很有道理,确实和尚摸得,为什么我摸不得?但是我确实觉得说,在国外你会发现,特别在美国,很多大公司当它决定看重一个小公司的业务,它会收购,它会投资,它会兼并,至少通过资本的关系来良性地进入这个产业,获得这个团队。如果完全做一个一模一样抄袭的事情,仰仗已有的垄断地位可以扼杀很多小公司,虽然它可以这样做,但是实际上会被行业耻笑,会被媒体耻笑。但是在中国会这样吗?不会。包括前段时间大家争论的所谓国进民退,从我们国家来看很多国家领导人对大公司也是非常喜欢的,大家觉得大公司代表经济的主体。但是我要说,众多创新的小公司,每一个小公司可能都是微不足道的力量,但是当你把很多微不足道的力量联合起来的时候,我觉得小公司才是一个国家产业创新的原动力,因为大公司真的没有创新的原动力,他们需要安全,只有小公司才需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革命,才能在行业里有生存发展的空间。

  我最近在总结微这个字,微博,每个人只写140个字真的不算什么,实际上微博好像单个的微博没有任何力量,但是当我们每个人都通过微博发出很多碎片的声音的时候,你会发现微博成了一个对传统媒体,甚至对很多舆论颠覆的力量。创业也是这样,我想很多小的公司一个公司对GDP的贡献非常有限,一个小公司可能也不足以像大公司一样在国际上给我们争得一些脸面,但是中国,特别在互联网行业,在IT行业,除了有这样成功的高市值的大公司以外,还得有很多小公司不断更新换代,这才代表一个国家真正的软实力,才真正代表一个产业创新的能力。

  所以到今天,我并不试图批评某一些公司,我只是试图观察他们,我试图去揣摩他们的想法。最后其实我得出一个结论,我觉得因为他们发展速度太快了,大家今天在谈商业新秩序,大家在谈商业伦理,实际上在今天中国互联网里,坦率地说我觉得还没有一个真正有价值观的大公司真正树立自己的商业价值观,大家还是不断考虑销售额的增长,效果业务飞速的前进。由于中国人口红利,和得益于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的互联网现在成了全球最大的一个市场,所以整个互联网市场的价值被投射到这几家公司,使得他们获得很多市值高。他们有成年人的力量,但他们的大脑,我说的商业伦理,商业道德,包括价值观的缺失,使他们的头脑还像一个十几岁心智不健全的少年,不知道如何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产业发展的责任,还在不断修一个围墙把用户围在它的公司里,希望用户只用它的服务,其他家离我们远点,最好把全中国的流量留在我的网站里,这些流量不要再去到其他的网站,我也是一站式服务。当中国互联网的用户和流量都被几家巨头公司垄断的话,这样一个没有阳光雨露的土壤,有了几棵大树,其他地方寸草不生,这是我们需要的土壤吗?中国互联网在前十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整个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下一个十年,互联网这么年轻的一个产业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应该怎么样能够更加创新?我觉得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最后一点,我想谈我碰到的另外一个特别令我苦恼的问题。在美国的商学院里,大家都要学的一门课讲叫颠覆式创新,我是颠覆式创新这种商业理论的一个信徒,斯坦福商学院有一句名言,因为有了斯坦福才有了硅谷。这种革命性的小公司总是在破坏已有大公司形成的商业模式,总是要颠覆已有公司的商业模式,而这种不断的小公司破坏大公司的商业模式,就是构成了整个美国硅谷前进的动力。这个听起来是一个非常有道理的说法,事实上我们每天也在酝酿,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颠覆的力量,这里边我们可以举出特别多的例子。比如大家今天都用的Google的安卓的操作系统,它是一个免费的手机操作系统,颠覆了传统的摩托罗拉和诺基亚这种传统的手机公司,可以让更多的普通人非常低价地能够使用智能电话,能够移动上网。但是你会发现在中国,当你去谈这个词汇,很多人会觉得非常不理解,因为颠覆在我们这儿是一个负面的词汇,我们都听说过有颠覆政府,颠覆政权。后来我试图说把这个词改一改,改成破坏式创新,破坏在我们的辞典里更是一个负面的词汇。包括360其实在刚出来的时候,我们就是一个典型的颠覆式创新,因为传统的杀毒厂商卖杀毒软件卖了很多年,它的商业模式非常稳定,非常可靠。当我们推出终身免费杀毒之后,实际上就颠覆了这个市场。就有很多媒体的朋友,甚至很多同行对此非常不理解,大家总觉得你为什么这么不和谐?你为什么总是影响其他人赚钱?你为什么总是成为舆论的焦点?总是成为纷争的中心?我试图讲说,其实我没有刻意要破坏别人,但是每当我创造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这个新的商业模式一定会破坏别人的商业模式,这种破坏只要对用户是带来好的利益,只要对产业的技术带来推动,对整个行业带来发展,就应该是好,不应该以其他企业的利益是不是受损,或者以其他企业是不是还能挣到钱作为标准。但是这个过程中让我阐述颠覆式创新这个概念让我觉得很辛苦,我们传统讲的外圆内方,我们传统讲的商业经营和气生财,你天天鼓吹一个小公司创造一个商业模式,让原来的公司都挣不到钱,他们的员工怎么办?这种问题经常问得我也哑口无言。我后来想了想,我认为我们的文化语境中太缺乏对破坏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这种正向的理解。

  所以我想借这个点,希望我们更多的媒体和产业里的朋友,大家能够从一个正向去理解颠覆式创新和破坏式创新,对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巨大的意义。我觉得对我们更多的创业公司来说,你去做改良式的创新,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你去模仿一些大公司,只是你比它做得更好一点,做得更便宜一点,做得更快一点,它是没有任何出路的。作为一个创业公司,最终要创新,一定要形成对已有商业模式的颠覆和破坏,才能创造新的游戏规则,才能创造你的游戏规则。当然也有可能有一天,当你成功以后不要再期望保持什么三大三小的局面,你可能会被新的创业者用其他一种新的颠覆方式所破坏,我觉得这可能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商业良心的秩序。所以我对这个商业新秩序的理解,特别是在互联网里,绝对不是几家巨头的局面,50年不变,他们永远形成一个垄断的局面,我觉得这对于这几家可能是很幸福的秩序,但是我觉得对于整个产业来说,这不是我想要的商业信秩序。所谓新的商业新秩序在互联网里就是每五年就会有一批新的创业者脱颖而出,就会有一批新的公司站立在桥头浪尖,只有形成持续不断的创新,持续不断的交叠,才能形成整个产业和民族的竞争实力,这比中国多几个高市值的大公司都更有意义。

  谢谢大家。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