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吴建民:中国会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8日 14:13  新浪财经[ 微博 ]
外交学院原院长、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吴建民致辞(新浪财经 陈鑫 摄) 外交学院原院长、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吴建民致辞(新浪财经 陈鑫 摄)

  新浪财经讯 2011年1月8日-9日,第三届建设创新型国家大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的主题是“转型 创新 包容”。新浪财经全程直播,图为外交学院原院长、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吴建民致辞。

  吴建民:我不是什么重量级的人物,我是一个老师,当了一个外交,非常高兴到创新大会现场。会议主持人要我讲一讲“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国所面临的新形势,对中国有什么样的影响。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结束了,回顾第一个十年,可以看出来,这个战略机遇期中国人。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结束了,现在开始了第二个十年。回顾第一个十年,我们可以看到这十年战略机遇期,中国人把握的很好。

  2000年的时候,中国的GDP在1万亿美元稍微多一点,2011年到了5.6万亿美元。十年时间发展得这么快,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同世界的合作,也大大发展。我们在2000年的时候,世界贸易不过2700亿美元,2011年到了2.8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增长的非常快,这十年中国人把握的很好,我们为什么这十年做的很好,我想有三原因,第一天时,第二地利,第三人和。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我们的国门被西方的炮公开了,中国人何尝不想开放?我们派人出国留学,也是开放的。从国外买大量的设备是开放。但是,当时把国门打开之后,西方世界想把中国人踩在脚底下,所以当时我们也开放,可是世界人把中国人踩在脚底下,没办法发展。1978年我国实现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主张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发展全世界的发展,做的怎么样?做的很好,我们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跟世界发展关系大家发展。到2004年的时候中国人在平等互利的发展关系能做吗?做不到。世界变了,所以我想中国人在国家这么大的发展之后,我想天时很重要,这个世界变了,世界为什么会变呢?全世界都在奋斗,包括我们中华民族奋斗了100多年。世界同战争、革命的时代,进入了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这是国际当中最大的变化,世界不变,中国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发展,所以我们有这么大的发展,要感激于世界。

  第二,地利。我们在亚洲,亚洲的崛起是通过五个浪潮。

  第一个浪潮战斗首先崛起的是日本。日本人发明了一个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非常适应人性化,也非常适应当前全球化的进程。

  第二个浪潮是亚洲“四小龙”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在60年代崛起,他们究竟是什么模式,就是日本人发明的出口导向的模式。

  第三个浪费就是东南亚不断联系国家,东盟现在有10个国家。去年1月1日对东盟的自由贸易区生效,在70年代初期的时候,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这些国家,他们遵循出口导向模式。

  第四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发展模式是什么?还是出口导向模式,根据这个模式我们发展起来。

  第五个1991年,印度新改革。印度的改革创始人是谁?就是现任印度总理辛格,1991年时候他是印度的财经部长,看到亚洲线废气的势头,向他的总理报告,印度必须实行改革,印度国家很有意思。1947年独立,比我们早两年。独立以后,政治上西化了,它的体制完全是取之于西方的,经济上是苏联的。当时的印度经济发展很缓慢,完全是这样的。他们自己称为“许可证经济”,所以经济长期发展的比较缓慢,可1991年实行改革之后,印度发展起来了,每年增长7 %-8%。印度现在快20年了,还保持这个势头。亚洲这五个浪潮使得亚洲一个接一个起来了。这就是印度加速了亚洲崛起的大潮之后,崛起的势头大大增强了。中国在亚洲发展的很快,我想中国人要感谢亚洲。

  第三,人和。人和就是邓小平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最早,非常重要。我们为什么起来,我们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起来的,在走过二十一世纪第一个试点之后,回首往事发展的很快,中国很开心。但是我们怎么要起来,中国人要明确。没有天时、地利,我们发展不了这么快。这是我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今天我们在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始的时候,1916年9月15日中山先生当时他是50岁,到浙江海宁去看钱塘大潮,汹涌澎湃,他看了之后很感叹,讲了四句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势者昌、逆势者亡。

  他看到了天将大潮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的现象联系了在一起。一个国家要发展必须顺应世界潮流,顺者昌、逆者亡。这个话讲的非常好,中国在世界领先,不是几百年,是领先上前年,我们是怎么落后的?就是邓小平同志讲的:中国依照明臣,明臣在1402年到1424日,郑和下西洋就是他在位的时候实现的,就是在明成祖的时候开放的,明朝的皇帝犯了给子孙后代带来灾难的大潮,这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弊端社会的道路,我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的时候,正是世界大变化的时候,正是潮流发展的时候,我们却没有抓住,所以我们后来大大落后。

  改革开放之后为什么我们发展这么快?我们顺应了世界潮流,所以我们现在发展的很快。按照这个思想,当今世界里潮流,我们认为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时候,中国人要看清楚,中国人要顺应这个潮流,这个超过非常重要。

  第一个潮流:就是和平、发展、合作的潮流,这不是套话。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的时候,发布了《上海公报》。那时候《上海公报》写的很特殊,一上来中美双方是处在对世界的分歧阶段。一上来中国讲中方对世界的看法,美国讲对世界的看法。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独立,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使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不一样了。

  今天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大报告里面讲“如何谋发展,促合作,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反映了时代的变化。这个变化不得了,我刚才讲世界变了,最重要的变化就是跟世界同战争革命的时代进入了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中国人能够一心一意搞建设吗?不可能的。只有定格于以世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我们才能搞建设,这股潮流汹涌澎湃,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潮流在涌动,我们今天的世界从旧世界过来的,所以旧世界过来的一些人,还抱着旧世界的观念看待世界,所以,世界上与和平、发展、合作这个潮流向对抗的还有一个潮流,叫做冷战、对抗、冲突的潮流,有些人抱着这个思维不放,还想把世界拉向过去。

  我看二十一世纪人类的命运决定这两个潮流的结果,从中国来讲,我们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超过,就像胡锦涛总书记讲的,中国人在国际的关系当中,要高举和平、发展和公平性。这个话讲的非常对,因为今天的世界,谁举起战争的旗帜,谁就会走向衰落,谁就会失败。谁举起和平的旗帜,谁就会走向强盛,谁就会民正义。你看看二十一世纪,出现了新的情况。人类历史上几千年,国家关系出现了增长,怎么办?谈判解决不了怎么办?打!战争一来问题前解决了,人类历史几千年就是这么过来的,可是今天二十一世纪出现了新情况。看看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美国打一个小国,打一个穷国什么结果?我前不久到美国与美国,美国人说这两场战争没有解决任何问题,相反给美国带来一大堆难题,今后美国人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应付这两场战争带来的后果。所以,去年9月2日温家宝在人大讲话有这几句话,战争的年代已经过失了,这个看法是很尖锐的,也是很明确的,反映了中央对时代的看法,很贴近今天的时机。这个潮流中国人过去走这条路,我们是顺应这个潮流。今天中国人不应当做任何事违背这个潮流,违背这个潮流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第二个大潮流,就是世界国际关系的中心再在从大西洋太平洋转移,这个听起来很抽象。讲白了过去几百年,欧洲、美国走在世界的前面。国际的关系的中心在大西洋,他们占世界的主导地位,定的全世界的规则,他们定的标准,全世界照办,他们的文化,全世界的主导文化,他们的时尚是全世界的榜样。今天变的原因是亚洲在崛起,1960年亚洲在全球GDP总量占10%,现在是30%,再过20年,可能超过50%。总量在向亚太地区转移,这个现象不得了。人们说过去 400年国际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带来了很多的影响,我们看到中国的地位和亚洲地位在上升。刚刚开始,转移的过程并没有结束,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有很长的时间这个过程才会结束,但这是一股潮流,亚洲崛起的潮流。

  第三个潮流,就是西方文明基督教文明同伊斯兰文明对抗的潮流。中国人讲对抗的时候,批评性不是很轻松的,因为中国人希望看天下太平,但是看一看历史,伊斯兰教是后期的文明,公元70年代战争,战争之后,它同基督教的文明对抗从来没有终止过。200年的时间,1095到1291年,之后不断争论。到了20世纪,这两个大文明的对抗,被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掩盖了,掩盖了只讲的比较少,可是冷战结束又冒出来了。“911”就是一个鲜明的标志,现在看看全世界的热点,最热的热点往往看到这两大文明对抗的影子。历史告诉我们,有宗教背景的冲突是很长久的,我想在二十一世纪这种对抗可能还继续下去,我们不希望他们对抗,我们希望他们和平,但是这个对抗不是以中国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权他们要和,但是他们不一定听中国的人。

  第四个潮流,今天的世界处在三个革命的前沿。新能源革命、新产业革命、新生活方式革命,这三大革命趋势展放是什么力量推动三大革命?两大力量。第一:第一次发展中国家在崛起,正在崛起发展的国家主因在亚洲。中国、印度,东南亚国家等,非洲国家有南非,拉丁美洲有巴西那几个,你把这些人口加在一起33亿。人类历史上没有占世界人口一半国家。所以这么多人崛起,一个问题马上突出了,能源的贫瘠,资源的贫瘠。西方国家在崛起的时候人口很少,几千万人了不起了。现在占世界的人口很多,如果这么国家遵照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不够,必须得变,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气候变化,中国人对世界很多人都感觉气候在变,全球灾难性的气候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为什么?人力所消耗的所释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550PPM,现在已经突破了390PPM,每一年不断的增加,这个给人类留下的时间不是很多,怎么办?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来自何方?就是人类消耗的各种化石能源、煤、石油大量的排放,顺势造成了污染。二氧化碳到了大气当中很有意思,不会很快消失,其中有1/5的二氧化碳在大气当中停留2万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转上可再生资源。这四大潮流对今天,看看三个革命没了一片产业马上需要变。能源会带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人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革命。一切不可持续的方式,一切浪费的方式都会走向灭亡的。

  这四大潮流看清楚,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对我们国家意味着:

  第一,我们国家所面临的这样良好的机遇期依然存在。可预见看不到世界大战的可能,世界和平持续比较长的时间,我的意思是说,世界和平,不爆发世界大战,不是小规模地区战争不会发生,总体和平会维持下去。这是我们很好的机遇,这是一方面。

  第二,世界对中国重视程度上去了。你们如果到国外去走一走。过去我们出国经常说我们是日本人,现在多说我们是中国人。中国的地位上去了,人们对中国的重视上去了。

  中国总体上看,今后十年的战略意义我们是能够抓住的,事情有两面;另外一面是随着中国的崛起,随着中国国力的兴起,人们对中国的几率也在上升。中国人要想清楚,中国为什么会长期存在?全世界这么多人,多数人拿历史上的例子来套,历史上大国崛起的时候,总是要欺负人家损人利己。人们拿前苏联套中国。前苏联强大起来,去侵略,去搞霸权。苏联共产党领导,中国也是共产党领导,你为什么不会?这就是人们对共产党的偏见,全世界相当深。

  第三,我们国家在崛起13亿人,很快到14亿人。人类历史上没有13亿人、14人崛起的先例,块头那么大,起来后必定会是现行的利益格局打破,打破了人家不开心。我认为中国必须要清醒,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面临这样的形势,尽管我们崛起的力量在上升,但是我们应当清醒的的认识到中国的崛起将会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去年一年中国外交的挑战不断,好象不完全是偶然的,这样的世界大变化的情况,人们感到不安和忧虑,到美国、欧洲、日本发现老百姓的情绪不大一样,到美国去美国人气不高的失业率很严重,刚刚公布的数字,失业率稍微下降了,实际失业率16%-17%。什么含义?家家都有人失业,经济还在低谷徘徊,看到中国发展这么快,心情非常复杂,欧洲失业率很高,日本失业率虽然不如美国和欧洲那么高,日本人说发现最大的问题,对于未来有一种难以名状和形容的忧虑。去年中国GDP超过了日本,这在心里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1868年日本维新之后…中国一旦超过之后,日本在改善的可能性不大。所以面临各种各样的状况,人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复杂感情。

  一个国家在煽动的时候,去搞外交,要注意,人家会特别谨慎。一个国家在逐渐强盛起来的时候,你搞外交更加注意。所以小平同志看得很见,告诫大家要有所作为。没有一个人要到自己非要飞扬跋扈去。我认为面临这样的形式,有利的一面也有非常困难的一面。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面临国际环境比第一个十年要困难。我想还是坚持邓小平给我们开创的这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外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我想真理邓小平是我们揭示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我们必须坚持,不坚持要倒霉的。我们不能够听有些人,有一点暴发户的行为,中国人都看不起,到世界上更不行,必须坚持邓小平开创的道路,必须坚持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始终不渝。

  第一个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个不能偏,找一个小国打打这完全是幼稚的思维,这个是不对的。中国人享有和平多少年?1840年鸦片战争打了100多年,中国真正安静下来搞建设,不过30多年,如果中国人继续打的话,行吗?打得起吗?一打面临的环境发生变化。中国人必须懂十一世纪最大的利益是两条。第一条发展的势头不能打断,发展的势头是中国经过100多年奋斗积蓄的时候,这个势头中断了恢复很难。同世界合作的势头不能断。这两个势头中国崛起发展的势头,中国同世界合作的势头,这两个势头相互联系。据我想,我们坚持邓小平开创的道路,坚持胡锦涛所倡导的始终不渝发展的道路,始终不渝互利呼应开放战略,就能保持这个势头。任何不利于保持这两个势头的严重的行动,我们避免做这样的事情,讲这样的话。中国在大变化的过程当中,很多问题大家议论纷纷。我今天讲的一家之言,供大家观察世界之国参考,讲的不对希望大家批评,谢谢大家!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