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郑万通:文化产业发展受到立法滞后制约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8日 10:13  新浪财经[ 微博 ]
“第八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于2011年1月8日-9日在北京召开。上图为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第八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于2011年1月8日-9日在北京召开。上图为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第八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于2011年1月8日-9日在北京召开。上图为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

  郑万通:尊敬的严隽琪副委员长、周其凤校长、叶朗教授,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非常高兴应邀来到北京大学参加第八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

  文化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文化是民族的血液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文化与国家命运荣辱与共,兴衰与共。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新世纪10年之交的时候,探讨面向2020中国文化产业新十年这一重要主题,必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

  过去10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令人瞩目,自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以上。超同期GDP增速大约六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宏观经济的新引擎,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一大亮点。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国内外市场规模达到8000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2.5%。应当说中国文化产业交付的是一份闪亮的成绩单。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摆脱政治上、思想上、认识上束缚的过程。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对文化意识生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旋律与多样化、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等诸多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持续的讨论。这实际上是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功能的大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广泛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理念、模式和制度,这当中包括美国的版权产业、日本的内容产业、英国的创意产业等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不断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并结合我们的自身国情,最终确定了一个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文化发展大格局。这种认识上的巨大突破,从根本上奠定了今天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格局。

  过去10年,中国社会对文化产业的认识有了巨大的提升。文化产业逐步从理论界的一个边缘化属性,上升为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概念。2000年,十五规划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的提法。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首次出现文化生产力。2007年,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对软实力的讨论,在全国政协常委会议上,曾经引起了常委的高度共鸣,至今留下了许多真知灼见。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突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我们可以发现,这十年是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不断进行新思考、新定位、新部署的10年,也是全社会接受文化产业、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黄金十年。

  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审视我国文化产业所处的发展背景和发展阶段,如何使我国的文化产业真正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明多样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中国正以宏大的气魄、坦荡的胸襟融入国际社会,在世界文学发展的大格局中进行自我定位、自我完善。同时,随着国际经济、政治、金融、安全、文化等众多领域的动态发展,国际格局、发展模式、利益关系都处在深刻的调整和变革之中。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内、国外的环境。强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

  文化产业发展要紧紧把握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尚处于总量大,水平不高,对国民经济影响较低的地位,我们的挑战在于我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西方强势文化及其产业体系、经济体系、资本体系的强力冲击,以及我国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过程中累积的深层次问题。我感到要使我国文化产业在未来10年真正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应该高度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立法与规划。金融危机后,我国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寄予厚望,并且上升为国家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够极大的促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乃至对社会结构的调整产生深层的影响。不仅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这个角度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文化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二者之间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那么同样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完全可以推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实际上文化产业也可以说是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可以使得文化无形的、巧妙的介入工业文明、商业文明之中,不仅创造了文化发展的方向,也可以推动产业革命,甚至能够催生新的社会文明形态。

  现在的问题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了立法与规划滞后的制约。全国政协也就立法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向中央报送了尽快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建议报告。在国家层面上,突出解决市场主体培育乏力,骨干企业竞争力不强,文化市场管理不完善,产业规划不明晰,行业管理不规范,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稀缺等问题,明确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立法框架和立法的总体,有序的推进立法。

  2009年,国家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应尽快制定系统长远的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我国的文化产业分属几个部门管理,产业群的发展需要高度协调性和统一性。下一个十年,文化产业发展将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市场的环境下进行。在这样的发展阶段,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国际文化产业资本、产品企业的加速进入我国,都会带来种种挑战,需要更加具体、专项的战略规划加以规范和引导。此类专项规划要从根本上推动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防止各自为政,不可分割,有利于推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发展。

  第二,创新力与执行力。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与之密切相关,但却常被忽视的是,执行能力不足也成为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主要原因。文化产业要胜任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新决策,也取决于创新力与执行力能否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过去的10年,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后来,我国基本采用的是拿来主义,遵循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制度和模式、经验和技术,通过借鉴、消化、吸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微创新,构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布局。这种模式,在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留下了后遗症,直接导致文化产业创新力的缺失,执行力的不足。从本质上说,我们的创新力体现在模仿,而非创新,执行力多体现在生产而非创造。所谓微创新,不值得沾沾自喜,更不能替代自主创新。

  面向未来,只有建立在对我们自身文化深刻理解与运用上的创新力,才能走的更远。只有把创新思维通过强大的知识力,转化为创新产品,才能真正在世界舞台上有立足。我们应该充分自信的是,与我国数千年传承积淀的巨大文化优势相比,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目前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为基于技术优势的文化传播,而不是文化传承力。面向未来,中华民族5000年积淀的文化优势与创新力和执行力的高度结合,一定有可能支撑我国文化产业在全球文化的博弈当中,由制度和标准的接受者与咨询者、廉价低端产品的提供者,转变为国际文化秩序重建的参与者或者是新闻形态的缔造者。

  第三,高端人才与国民素质。产业提升期待着人才,要使文化能力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离不开高素质、高层次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国民素质是现代化的基石,国民素质的高低在国家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主导作用,对文化产业发展更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肯定,对高端人才的培养,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前不久,我主持,由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主办的世界500强CEO圆桌会议,有幸结识了全球最大的猎头公司的一位副总裁,我当时对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业的公司能够进入世界500强感到十分惊讶。而这位总裁确实是一位人才,他认为人才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甚至用了人才战争一词。尤其是对高层管理层的竞争,他认为将是区分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

  我国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当然也高度重视。在2010年出台了全国文化人才发展规划,提出了目标,也提出了要求,我们真心的希望这个目标和要求,将能够提上日程,抓紧抓实。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以娱乐方式满足精神宣泄,这种大众流行文化成为文化消费市场的主要产品。一方面娱乐消费着文化,表面反映出娱乐直接文化产业人才素质的提升和高端人才的培养,这是一种社会现实。同时,其传导效应之大,加剧了社会转型中的道德和伦理示范,制约着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我们对这种现象,需要我们在战略层面、文化层面进行适当的引导。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升,全社会都应当责无旁贷,而高等教育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人民教育提供战略导向和人生意义的传统不能丢,只有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才能灵活自如的驾驭科技,引领时尚,传承文明,才不至于走偏。

  我们期待北京大学在周其凤校长带领下,不断弘扬深厚的人文传统和巨大的文化影响力,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培养、培育和储备更多具有中国底蕴和世界眼光,具有产业影响和精神追求的高素质的文化产业的领军人才。也为我国国民素质的全民提升,发挥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作用。叶朗教授是北大著名教授,也是享誉中外的文化学者,叶朗教授对中国文化、对美学,对艺术学等诸多领域都有着深刻的领悟和深入的研究,他的文字极具感染力和表现力,给人一种独特的享受,他的著作深入浅出,举重若轻,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以及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倡导创意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是着眼中国发展全局,着眼中华文化推广和搭建的这样一个平台,必将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起到重大作用。叶朗教授作为无党派人物,他曾连续两届担任中国政协常委,在这里我再次向叶朗教授表示诚挚的敬意。

  朋友们,同志们,未来1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历史给予中国文化,给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留有的一个重要的契机,在这辞旧迎新之际,让我们共同祝愿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在未来10年取得更加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最后,再次对论坛召开表示热烈祝贺,祝大家新年快乐。谢谢。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