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会议讲座 >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 > 正文
新浪财经讯 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主办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于2010年12月1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上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
韩俊: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央视举办的这次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层论坛,下面我想针对三农政策当中的几个难点问题谈一些看法,与大家进行交流。第一个问题,就是拓宽三农投融的来源渠道,创新农村发展的投融资体制问题。也就是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这几年中央财政在农村投入资金很多,增长速度很快,但是我认为跟我们现在农村人口规模相比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还是不够的,按最宽的算下来,现在投入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就是10%,这个比重是不高的,所以我们不仅强调要保持较高的增速,更高逐步提高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工作比重。现在这个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是七八百个亿,首先就是要把财政支农的蛋糕还要做得更大,这是第一个观点。
另外,今年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发改委管的大的盘子也就是3926亿元,过去金融危机之前可能只有两千多亿元左右,其中用在农业和农村建设上的投资今年是1600亿,有将近六七百亿用在水利上,这就是我们整个中央政府大的一个家底。如果我们把目光仅仅盯在中央财政预算内的投资商,我觉得现在农村的水电路、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我们这方面的资金缺口是没法弥补的。今年的一到三季度,我们地方政府的创新收益高达1.68万亿,其中我们拿土地融资为各项建设融资融3.4万亿,所以说我们不仅要增加财政预算内的支农投入,现在种养业提出,要各级政府要把土地收益,我认为起码是增量的部分要优先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第三个观点,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但是我认为步子还不够大,应该说农村金融改革还是严重滞后,我可以跟大家报几个数,到六月底我拿到的数据,我们整个农村新增贷款,信用社新增贷款是多少呢?5691亿元,农业银行新增贷款是1732亿元,邮政储蓄银行涉农贷款增加了244个亿,我们这两年喊得很高,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到八月末我们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全国只有271家,这271家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农户贷款余额只有123亿元,小企业的贷款余额只有189亿元,现在全国已经组建了190多家小额贷款公司,它的贷款余额是多少呢?1249亿元。大家应该有一个理念,这个靠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解决不了大问题,发展太慢了。现在要解决农民贷款难,我认为对农村信用社还要继续给予特殊的优惠支持政策。
第二点,我认为政策性的金融在中国的作用,在农村发展的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农业开发银行2007年允许它开办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贷款,到今年八月末已经累计发放将近四千亿元,其中农村基础设施贷款2793亿元,比发改委一年的160亿预算内的投资设施规模要大。所以说需要我们在资金的来源、税收的优惠,在财政贴息、担保、监管方面要对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实行差别化政策。比如农村庞大的建设用地量,如果可以用来抵押贷款,我们就可以撬动各种资金流向农村。第四个观点,在提高农业保险覆盖方面我们还可以有更大的进展,现在农民个人承担20%,中央和地方政府承担80%,我今年去黑龙江我发现很多农业大县告诉我,你只要不让我县补贴,我可以推得更快,所以我们也建议农业保费补贴,产粮大县今后需要配套,这个金钱需要省级政府和中央政府共同来掏这个钱。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样进一步完善我们惠农、强农的政策体系,也就是说怎么样把这个钱用得更好,钱从哪里来,可以用得更好。这几年我们国家惠农强农的政策体系越来越完善,框架基本建立起来了。但是,标准还比较低,大家都知道,我们低保,去年农民一个月可以拿到了补贴平均64块钱,农村新型养老保险一个月补54块钱,农民参加新农合保险的也就占到40%,城乡教育差距非常大,农村水电路气、环境治理投资缺口仍然非常大。所以说要全面提高各级财政对农村的金融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特别是我们十二五期间,我认为三个方面,我们在座县长,各个县可以看出三个方面可以由所突破,第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我认为在十二五期间完全可以做到全覆盖。第二高中教育资助体系要逐步完善,而且要尽快实行免费的高中教育。根据中国科学院根据53个国家公立普通高中收费的情况分析收费国家只有七个,我们国家年均收的学费1150块钱,我们国家是最高的,当我们说中国的GDP已经全世界第二,我们看到这个数应该是很沉重的,中国的高中消费,高中的收费在全世界几乎是最高,我觉得完全有能力在实行免费的农村高中教育方面,特别是免费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方面要迈开更大的步伐。第三个,高度重视农村的环境整治,生活垃圾污染、工业点源污染对农村的环境造成损害,在局部地区是恶化的,农村人口当中与水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的死亡率比城市高得多,而且过去二十年是不断上升的。今后需要加大农村环境治理的力度,特别是要推进农村整村、整片、整乡环境治理。
第三个问题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我们土地政策改革的方向,我们要防止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现象,不断蔓延。三农政策的难点、焦点可以说仍然在土地问题上,关于土地政策的走向我把它归纳了四句话,第一叫土地定权、农民定心,明确界定土地权力是完善土地制度的一项最基础性的工作,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讲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我们这个土地承包关系要长久不变,长久不变是什么概念呢?到期以后没有承包概念了。所以说有的地方说让农民放弃土地只按第二年来补偿农民,这是不符合政策的。进一步明确长久不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它的全能明确农民宅基地用于物权的内涵和实现形式,在确权的基础上要为农民颁发一个更加有法律效力的,有的农民告诉我,你这个土地承包之后,应该跟结婚证一样同等有效,你到农民家里找结婚正一下拿出来,找土地承包证找不到。第二个叫农地农用,让这些大公司法人成为农业的经营主体,把各个村庄的农民变成这些公司的农业工人。可以说这不是我们国家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方向,在土地流转的过程当中还是要确保农民的家庭经营占一个主导地位。要防止在农业人口稳定的转移之前形成大规模的土地兼并现象。第三句话叫家中有地,进退有据。农民进城落户定居以后,是不是要防止承包宅基地,我们叫双放弃,一定要强调自觉自愿,不能够把双放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定居的先决条件,更不能要求农民在进城落户以后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温家宝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讲,拿承包地换户口,一定要严格遵守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能够搞强制命令。我们今年在全国做了一个大型调查,我们访谈了6300多万农民工,问他两个问题,你在城里落户以后你放弃不放弃你的承包地,80%是不放弃,只有2.6%的人认为同意,我放弃,无偿放弃。还有6.6%的农民工认为只要给补偿的话,我可以放弃。当我们问你愿不愿意放弃宅基地,67%人说不放弃,只有4.7%的农民工说你只要是有偿的话我同意放弃。所以说在中国大家应该明确一个基本底线,让农民彻底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进城落户定居,这条路在今后二三十年内是做不通的。所以说我们当让农民落户进城定居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老打农民承包地和宅基地的主意,承包地和宅基地绝不是国家对农民的福利,是农民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财产,只不过是由于土地改革,这个财产的进程被打破了,我们今后的方向是要不断强化农民的土地权力。第四句话叫土地收益,城乡共享,要按土地的市场价值对被征地的农民进行补偿,这是方向。近年来农村宅基地的整理和村庄整治在不少地区推进很快,它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节约了土地,为城镇化的发展和工业建设腾出了空间。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我认为是两个认识层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农业化、城镇化发展确定,是不是主要要靠拆分屯地来解决?我认为恐怕不能这么认为。因为城市存量建设用地的盘活仍然有很大的潜力。第二句话,城市建设缺钱能不能够主要靠开发经营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来筹措,我认为就更不能这样做,所谓城乡统筹,我们不能够说把农村的地挪到城里来,我们有了钱我们再搞城市建设,我认为这不符合统筹发展的理念。
第四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有序融入城市的问题,现代农村将近五亿劳动力一办都出来了,离开了土地,离开了农村,农村三十岁以下的青年人80%以上都离开了土地,离开了农村,根据我们的调查,现在进城的新生代农民工,70%从来没有接触过农地,所以说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这是大势所趋,我们对农民工的政策八十年代能够离土不能离乡,进入新世纪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农民工在城市落户定居,就是让他们融入城镇,农民工怎么能够融入城镇?我们归纳四句话,第一孩子能够融入学校,这是基础。第二本人能够融入他打工的企业。第三他的家庭要能够融入城市的社区。第四个,农民工这个群体能够融入城镇的公共服务体系。农民工变市民绝对不是简单的改写一个户口本,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户口本的改变是个形,公共服务是实。这就涉及到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户籍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第一,不能把在城市农落户与放弃农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挂钩,第二,今后户口跟公共服务要逐步脱钩,也就是说你是不是给他提供公共服务跟他有没有户口应该没有直接关系。比如说我们现在这几年我们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都已经做到这一点,包括就业培训,就业服务。今后我想对于像与城市户籍挂得比较紧的公租房、经济适用房,有条件的地区也要逐步覆盖到农民工这个群体。我想在座的市长、县长,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一个理念,这是王岐山副总理在当市长的时候说过的一句话,我不单是这个户籍人口的市长,我是在这个城市工作学习、工作所有人的市长。所以说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对农民工这个群体一定要有管制到服务,排斥到容纳,政府作为我们的新市民,真正做到权力平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成和谐稳定的社会。
我就给大家汇报到这儿,谢谢大家,祝我们这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