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伍新木:金融危机今后会常态化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2日 10:41  新浪财经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水研究院副院长伍新木(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水研究院副院长伍新木(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第三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暨2010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于12月11日-12日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举行。上图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水研究院副院长伍新木。

  伍新木:上次在董先生发奖会上讲的是水问题,那是他们主持人建议我讲的。而今天我想讲一下我想讲五个观点,第一个观点,就是我们全球的经济学家对这次金融危机的预测是失误的,全球的聪明人面对这次经济危机都集体的失败了,都集体失明了,都失聪了,我们全球的经济学家都应该集体反省我们几十年前学的经济理论,预警模型,都暴露了大大的缺陷的,应该系统的反思和反省。

  第二个我们对金融危机的解读都是有缺陷的,说是货币政策的宽松,金融创新的结果,以及金融腐败,以及美国的消费方式不好,超前消费,奢侈消费,以及自由经济主义理论的破产,以及资本主义根本制度的缺陷引发的危机,这些解读都是有缺陷的,或者说都是失误的。第三个失误更糟糕,我们对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的吸取是失误的,有三个,第一,美国搞了一点国有化,我们中国大幅度的国进民退是对金融危机教训的错误吸取,我们中国应该继续推进民进国退,第二个在危机中我们采取了很多计划经济的手段,比计划经济还计划经济,这也不能把应对经济危机的暂时手段常态化,我们不要错误的吸取教训,我们中国仍然是市场化远远不够,仍然还要继续推进市场化竞争。第三美国佬是改革过头,风投多如牛毛,而中国是金融创新远远不够,所以预测失误,解读失误,吸取经验教训也是失误。

  这是第一,第二,我们要把金融危机常态化,不要宣传得那么恐怖,我告诉大家,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以后会常态化,无所谓的,第一个危机的结尾就是下一个危机的开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马克斯讲过,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占有的矛盾,超出了贫困的积累,中国没有吗?中国仍然存在这个矛盾,马克斯还说,单个企业的高度计划性与全社会的无政府,中国没有吗?这几条原因加起来,危机没什么奇怪?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产物,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第三个观点如何解释美国的经济危机?金融深刻化了,金融国际化了,金融创新化了,结果经济泡沫化了,他们的金融危机不过就是经济泡沫一次,我们不要老是停留在机器时代的理论,我们一定要认识金融深刻化,金融国际化,金融创新化背景的全新危机特点,危机的表现,危机的后果,这样才能正确的解读这样的危机。第三,危机有三种革命性的作用,一个是淘汰过剩,第二个是淘汰落后,放出巨大的市场要素和空间,所以危机过后必然酝酿着一次全球化的高新技术革命,第四个任何制度都会自我调整,马克斯称之为自我治疗,所以我们一定要深刻的认识这次危机的作用。

  第四个,中国式应对出现了中国式的后果,我们中国式的应对是什么?保增长,保民生,保就业。最终的目标是保稳定,我们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我们为稳定的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和代价,这就发生了中国式的问题。所以西方的发达国家他在忍受社会的镇痛的时候,有什么了不起呢?大不了政府下台,有什么呢?而中国不能出现这样的问题啊,中国不允许出现这种后果,这就带来中国式的问题。就是复制了更多的过剩,复制了更多的落后,而且我们体制改革倒退,就是三个革命性的作用没有让它充分的发挥出来,所以我们十二五规划这些新的理念是正确的,调结构,扩内需,转型,以及继续提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动力,但是为什么我们如此之难?就是因为中国式的应对产生了中国式的问题,什么是中国模式?中国之谜?这就产生中国特有的困难。

  其实这个很简单,中国的发展是由三组动力组成的,一组动力是马克斯讲的,外在的强制和内在的冲动叠加在一起,世界上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第二种动力是13亿人的创业和创富的冲动,世界上没有这种国家,很少很少,这种冲动叠加在一起,你们想想是什么概念?中国人穷怕了,在邓小平的号召和指引下,千万人走上了致富之路,浙江人就是一个例子,创富当老板,这种冲动世界上哪个国家有?南亚那些国家穷得要死,但是他们也没有创富的出路,他们信教,他们相信这辈子穷下辈子绝对富,他们坚信这一点,而我们中国人却有如此大的创富的冲动。第三种动力就是各地政府都充满了冲动,一级的政府比一级的政府创富冲动更大,所有的问题都是这三种动力叠加起来的结果。拼命的盲目的扩张,重复建设,复制落后,恶性竞争,损害资源,破坏环境,不都是这种结果吗?所以中国式的困难也是中国式的模式引来的一个事物的正面和反面,我就是这几个观点,我认为这几个观点有一定的解释力,谢谢大家!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