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庆:整合创新精神 共创移动金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6日 12:08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2010年11月,“第四届中国电子金融发展年会暨中国电子金融十年回顾与成果展”在北京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是“金融危机后的绿色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会议。以下为交通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李庆演讲实录。

  李庆:下面我将就移动金融服务的推出初衷、未来的愿景与实现的途径等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其中也将穿插着交通银行的做法与想法供大家参考与讨论。

  先是手机,因为相对银行卡与网上银行,移动金融服务可以说是两者,目前两者结合最好的一种载体,首先,手机可以像银行卡一样方便地携带,并且类似于银行卡 有卡号一样,一个手机也对应一个手机号,而且相对于我们很冗长的一个银行卡的卡号,手机号更容易被客户所记忆与接受。同时,像工信部也已经起动了手机实名制的有关工作,这也将有助于移动金融安全体系的一个建设。

  其次,智能手机与最新风靡全球的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不仅可以像PC一样进行互联通讯,实时的一个浏览,同时硬件的可拓展性还可能更强。因此,就是通过移动终端这一个载体,我们可以植入符合标准的IC卡与读写设备,实现客户的现场非接触式的快速支付与空中支付,甚至是一种行业的应用,来实现客户的现场非接触式快速支持,同时,利用认证后的一个身分证号、手机号来实现远程的认证,作用就是类似于我们现在业界网上银行中常常用的USBK的一个概念。去年年中,交通银行推出了一个业务,基本涵盖网上业务的同时,目前也已经实现了手机的缴费、手机定单支付与短信支付等基本的手机的一个支付功能。我们在传统的卡取现金 与刷卡消费的一个领域,我们对无卡业务进行了一个初步的尝试,我们推出了无卡取宽与无卡消费,就是客户在不携带银行卡的一个情况下,我们通过在手机银行上的一个预约,将手机作为一个取款、消费的工具与媒介,实现安全的无卡取款与消费的一个服务,其中这项已经在前不久刚刚闭幕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内得到应用也使我们太平洋持卡人可以在不携带银行卡的情况下,在世博园区内依然可以完成取款与消费等一系列,以往在只能携带卡的有瓷业务。

  其次是移动金融未来的愿景。也很凑巧,交通银行在移动金融中的先期的探索与无卡业务的应用与实践,也正印证了本次大会的主题,金融危机后的绿色振兴与可持 续发展,什么是移动金融?我个人认为通过移动金融服务,可以使物理网点的人只是为了办理低附加值的业务,而效率低下,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我们结合电话银行,24小时客户服务中心,百姓将通过移动金融服务来掌握每月、每季、每年固定的收入与支出,掌上理财将不仅仅是现在的一句口号与概念,银行卡将逐步淡出人们的一个视线,消费与支付方式将更加的便捷与安全,不仅仅是零现金,更是低碳、绿色与可持续的无卡金融服务。

  其实这就需要商业银行与产业各方面的产品整合与功能创新其实交通银行在移动金融中的创新与探索,无论是无卡取现,还是无卡消费,还是前不久推出的ipad 银行服务,都是根据银行的业务发展进行产品整合与功能创新的一个结果,就此延伸,我们认为手机在日常金融生活中的应用还可以有更多的整合和创新,来丰富服务的内涵,并利用移动金融服务这一信息与金融的整合平台与服务载体向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特色服务与个性服务

  上述的功能整合与产品创新,它不仅是商业银行的责任与义务,也是产业各方面的责任与义务,一方面就商业银行而言,通过整合与创新,将银行已有的服务内容移 动化与手机化,并从使用体验与运营安全入手,进行最基本的整合创新,这一点在同业的手机银行推出伊始,便已覆盖网上银行服务功能为最初目标我们就可以看出,其次,是产业各方面商业银行的整合创新,一则就交通银行先期推出的无卡业务而言,现在只能暂时局限于交通银行所辐射的受理终端来进行使用,不仅仅是跨 行受理暂时无法实现,甚至是某些交通银行,这就需要中国银联、商业银行与专业化公司予以支持,共同推,就是整合和推进。二则,目前最敏感的手机现场非接触式的业务而言,这点包括交通银行在内的许多商业银行都已经在不同的场合,我们也多次呼吁,希望有关部委能够尽快制订标准,理清各方的职责以及各种权利与义 务,促使整个产业能够多快好省朝着节约化的方向发展,真正方便百姓的消费与生活。

  最后2010年上海世博会虽然已经完美地谢幕了,但它留给城市发展的希望与愿景仍在继续,交通银行将在园区内金融创新的基础上与绿色、与可持续的发展前提,在有关部委监管下,与产业各方面努力前行,以整合创新的精神共创移动精神的美好未来。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