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会议讲座 > 2010博鳌青年论坛(香港) > 正文
由博鳌亚洲论坛和香港菁英会联合主办的“2010博鳌青年论坛(香港)”于2010年11月26日在中国·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展览厅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复苏中亚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活动。图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监事长金立群发表主题演讲。
金立群:尊敬的周文重秘书长,尊敬的吕新华特派员,尊敬的张志军副部长,尊敬的白富鸿主席,早上好!我非常荣幸的有机会参加今天的2010博鳌青年论坛。
刚才韩国的康禹铉先生做了非常精彩的表演,图文并茂,想像丰富。康先生告诉我们凡是我们能想到的我们就可以做到。博鳌青年论坛给青年提供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所以我祝这个论坛能够继续的健康的发展,特别是我祝愿两岸四地的青年有辉煌的前途。
莎士比亚说过一句话,“有些人生来就很伟大,有些人通过努力实现伟大,有些人看到伟大投入他们的怀抱。”我们不指望生来伟大,我们也不指望有这样的幸运伟大会投入我们的怀抱,我们只努力的实现伟大。
我想今天就“复苏中亚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和在座的交换一下我的看法。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几乎每隔几年就有一次危机。我们看看上个世纪的90年代,有墨西哥金融危机,接着是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俄罗斯和拉美的危机,一直到土耳其的危机,这些危机有一个共同点,这些大大小小的危机只是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某些新兴市场经济体,因此危机好像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专利,很不受欢迎的专利。
而这一次从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通过资本市场货币体系的传导和国际经济的全球化蔓延到了整个世界,到最近发生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告诉我们危机并不仅仅是新兴市场经济或者发展中经济的产物,发达国家同样免不了发生经济危机。
在这一次发生危机之前,世界经济似乎实现了各方的共赢,因此,这次危机就好象一个“黑天鹅”,大家都没有想像到。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变,美国经济出现了无就业的复苏,复苏但是没有创造就业机会,深陷国内民意支持力下调和中东和平进程迟缓等等问题,所以美国无论硬实力、软实力都发生了巨大的削弱,主权债务问题虽然有所好转,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经济复苏非常迟缓。欧元区内部凝聚力也减弱,当然我们也不能说欧元会崩溃,这个我也不相信,但是对欧元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所以总体上,西方实力和影响继续呈下降的趋势,自信心和优越感受到了重挫,社会矛盾上升。咱们看到的希腊、法国、英国,这些游行示威,都告诉我们他们的社会矛盾非常尖锐,而社会的思想又趋于保守,各种保护主义抬头,甚至寻求对外转嫁危机寻找替罪羊。
相比之下,新兴大国,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虽然受到了冲击,但是经济复苏普遍较快,总体保持了很好的发展势头,与发达国家之间实力的差距一年比一年缩小。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预测,OECD国家2010年的GDP增长了2.8%,而同期全球发展中国家是5.8%,亚洲发展中国家达到8.7%,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作出的贡献之大。
南北经济力量的转移日趋明显,OECD国家按照购买力评价占全球份额,已经从2000年的60%他们的总体经济实力已经到了2010年的51%,到2030年估计可能会跌大43%。所以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心是由北向南、由西向东的进行着不可逆转的转移。所以我们看到,这种趋势、这种变化不是昙花一现,是一种长久的趋势。
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也正在转化为政治力量,对国际事务的应该力日益加强,话语权有所上升。2008年秋季在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20国集团G20机制的形成和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所体现的全球权利转移为标志,国际力量的对比朝着相对均衡方向发展,出现了国际重新洗牌的局面。
回顾一下过去的五六十年,我们发展中国家处于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是牌已经洗好,你玩这副牌也得玩、不玩也得玩,而我们发展中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在已经洗定的对我们不利的这副牌局中,通过我们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实现了经济持续的发展和增长。所以当我们发展中国家只能被动的来出牌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经过新一轮的更加公正的洗牌之后,发展中国家的表现必定会更加出色。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亚洲大部分国家毕竟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阶段,我们还处于国际生产链条的下端,在国际分工中仍然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在经济增长的质量、科技实力、创新能力方面硬实力、软实力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可以自豪,但是不要骄傲。
回顾这场危机,我认为某些发达国家近年来所实施的过量过度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管制措施,是危机爆发的根源之一,这一点虽然并没有完全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似乎被很多人所低估的。最重要的是宏观经济的失调造成了这个危机,宽松的货币政策、高额的财政赤字和外债难以维系,并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都促使了危机的萌生和发酵,这种过度宽松的宏观政策是源于所谓叫大稳健时期。
这个大稳健时期的观点是在本世纪初有几位西方的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他们经过观察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也就是说从19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普遍保持了低通胀、高增长,实现了经济稳健的运行。1987年发生在美国的股市崩溃只是瞬间的事,很快就得到解决,所以他们认为发达国家的经济进入了一个伟大的时期,大稳健时期就是没有过度的波动、没有剧烈的周期的变化。
他们认为有三大因素使发达国家摆脱了周期变动,第一,是发达国家的结构变化,第二,是他们宏观经济政策的改善。我们记得2004年美国联储主席伯南克在谈到大稳健时期的时候还说,我们这个宏观经济政策的改善主要是货币政策的改善,他说讲话可能有点倾向,因为我是美联储的,但是我认为是货币政策运用得当。第三,运气很好。
但是话音未落出现了这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事实证明,正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这种过度宽松的宏观政策环境,滋生了潜在的系统风险,很多人认为推进监管体制改革能够减少危机带来的后果,这是重要的,但是归根到底只有实施良好的宏观政策才能避免危机的再度发生,实现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这一次危机的发生,从根本上动摇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对西方国家经济增长模式和理论盲目的崇拜和追捧,而对西方经济学作为救市理论提出责难的恰恰来自于西方经济学家本身。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09年6月10日在伦敦经济学院做讲演,他说过去30年来宏观经济最出色的表演无非是明摆着毫无用处,最糟糕的表演就是绝对的隐患。2009年7月18日出版的一期《经济学家》的封面赫然印着一幅漫画“现代经济理论”,形象的表现为一本沉甸甸的书,并且是正在熔化的一块巧克力蛋糕,下面是醒目的两行字“经济学的问题出在哪里?危机又是怎样的使之演变?”《经济学》杂志的编导认为,在所有破灭的经济泡沫中最抢眼的无非是经济学本身这个泡沫的破碎。
发达国家近30年的经济发展模式,正是建立在崇尚放任自流的新自由主义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的,新自由主义鼓吹市场无所不能的自我调节机制,否认政府对经济必要的有效干预。我们应该看到,对市场盲目的迷信,对那只看不见的手的崇拜,可以说是危机之前一片乐观的心理基础和思想基础。事实证明,这只看不见的手不仅仅没有阻止危机的爆发,而且成为危机爆发的推动力。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看,新自由主义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推行的后果也使这些国家发生一连串的经济和金融危机,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华盛顿共识,这些危机使经济增长受到重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这说明吸附开出来的药方在很大程度上被证明是没有用的,甚至是有害的。
2008年联合国贸易发展报告中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很多发展中国家开始放松金融管制,加上资本账户的自由化,致使银行活动扩张,外国资本净流入迅速增长,但是这些资金主要流向了二级资本市场和房地产购置领域,很少流入实体的经济,从而导致资产泡沫的积聚,这一过程往往以金融和银行业的危机而告终。
亚洲国家在经历了1997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吸取了惨痛的教训,普遍增加了外汇储备,改善了宏观经济政策,提高了公司治理的水平,实现了十多年强势的增长。得益于此,亚洲国家在此次危机中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恢复的也比较快,而很多推行金融自由化和利用金融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繁荣的国家都在这次危机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在此之前拉丁美洲国家的阿根廷,被认为是金融业非常健全的发展中国家,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西方很多经济学家的赞誉,但是阿根廷出现了金融危机。阿根廷这个国家名字本身就是钱,以钱为名字的国家发生了问题。
我们看到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冰岛金融危超常发展,经济迅速增长,人均收入一度排到世界首位,但是随着危机的爆发,冰岛的金融体系遭受沉重的打击,冰山迅速熔化,繁荣迅速成为海市蜃楼,冰岛货币大幅贬值,外债高筑,国家濒临破产,因此此次危机的爆发实际上揭示了新自由主义严重的缺陷,新自由主义在理论上是有缺陷的,在实践上是扭曲的。
冰岛的例子也告诉我们,虚拟经济要和实体经济紧密的结合,对一个小国来说,经济发展的单一有可能难以避免,但对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国家来说,如果没有雄厚的实体经济和扎实的基础设施,仅仅靠处理信息、提供服务是有很大的风险的。
刚才曾荫权特首讲的话非常好,他说我们要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对一个大国来说我认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的悖离风险是巨大的,我们一定要从中吸取教训,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就为我们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惊人的成就,具体情况大家都非常清楚,我不必在这里多说。
但是我想强调几点:
第一,中国经济多年来持续高速增长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国家的政治稳定,中国的执政党不断致力于提高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改革开放极大的激发了经济的活力,解放了社会的生产力。
第三,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作为振兴中国的第一要务。
第四,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放任自流的,政府执行必要的科学的管理。
第五,中国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劳动资源,中国人民有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
第六,中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十几亿人口的大市场,吸引着各方面的投资。
第七,中国具有持续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
第八,中国积极的参与国际政治和经济事务的磋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和国际社会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营造有利的国家环境。
很多人就会提出疑问,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还能保持多久?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下面我着重谈一下自己对十二五规划的一些看法。
大家知道,上个月中国推出了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发展规划建议,此次出台的意义重大,后危机时期复杂变化的国际环境,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的发展关键时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各方面的矛盾,无论从哪个角度中国都处于历史发展的重要关键点上。
十二五规划建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之所以通篇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认为既有外部的压力,也有内部的动力。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表面上是对增长速度的冲击,实际上是对我们发展方式的一种冲击。以前国际间存在着东亚出口的模式、欧美高消费的模式和资源供给的经济模式,形成三点的循环,但是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这个模式,形成倒逼机制,使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进行转变,这是外部压力。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城市化的加快、服务行业的发展等等,给我们创造了巨大的内需的空间,这是我们的内部动力。
我们如何转变呢?我认为:
第一,要转变总需求结构,从出口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转向消费、出口、投资协调拉动增长。所以我想这里可能有一个误区,我们要改变经济增长的模式,不是不重视出口,一个国家必须永远重视出口,问题是出口什么,是出口什么样的产品和出口在你的经济中是不是占适当的比例,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总需求结构的调整。
第二,要转变供给的结构,从依靠第二产业的拉动增长转向三个产业协同拉动,着重加大服务业的拉动。因为中国的服务业相对讲起来还处于比较低水平的阶段。
第三,要转变要素的投入,从数量扩张转向依靠知识、科技、创新、管理等全面的提升,以进一步在国际产业上攀升,提高我们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但是如果内需步扩大、民生不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不跟进、行政管理体制不改革,整个转变方式是很难落实到位的,所以首先扩大内需的重点是改善民生,而改善民生的实质性的问题就是扩大中等收入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要处理好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必须合理的调整收入分配,让群众有钱可花、有钱敢花,但我们不可能走到另外一个极端,比如盲目的提高没有支付能力阶层的住房产销力,是这次西方金融危机很重要的原因,我们要引以为戒。
其次,扩内需必须稳步推进城市化的建设。城镇化意味着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服务业比重会得到提高,城镇化意味着经济的效率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意味着更大规模的中低等收入阶层收入的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实现要素素质的提高。现在问题是,有技能的劳动力明显短缺,而不是不适应市场经济能力的低技能的是依然过剩。
最后一点我感到,要改进对各级政府官员的考核,如果我们把GDP增长率挂帅的考核模式改变为综合考核的模式,特别是强调环境保护、和谐社会、治安状况等各个方面的权重,而不是仅仅看这一个地区的GDP增长,那样地方政府的官员就会自觉的放弃简单粗放的发展方式,而会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改善民生。
我认为,如果中国从现在开始能够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大政方针稳步推进,将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落到实处,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到本世纪中叶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
有人说,中国的人口红利还有20年,风光不在,我不是这么看的,我认为由于我们国家的计划生育,我们人口的增长经过一定的时期会减缓,这是事实,但是我们不应该仅仅看到的是数量,更重要的我们是要看到中国人口的质量。经过20年以后,中国人口的劳动力数量会减少,但是受教育的程度、健康程度会有很大的增长。我们经常讲人才,这个“才”一个是“木”字旁的“材”,还有一个是没有“木”字旁的“才”,有“木”字旁的“材”是材料,另外一个是才干,我们要从“材”到“才”,所以我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保持充分的信心。
下面讲一下亚洲经济体之间的合作,包括10+3、10+1、东亚峰会、东盟经济论坛等多个区域合作机制,以谋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在此框架下东亚各国相继就贸易、经济、财政等方面建立了部长级会议机制,相互间的经济、金融贸易合作稳步的发展,随着清迈倡议的签署,东亚各国之间建立了货币互换的双边协议网络,旨在金融危机一旦发生能够各个国家有足够的力量、足够的流动性支付的能力,这些举措都表明亚洲各国着眼于长远利益,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
毫无疑问,比起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亚洲区域合作的进程和规模远远的落后于欧洲,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记得胡锦涛主席在博鳌论坛上曾经讲过,我们中国历来认为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但是大国要多做贡献,我认为胡主席这句话表明了中国要为亚洲的发展多做贡献。
在全球经济分工中,亚洲国家通过出口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使外部的需求急剧的下降,亚洲各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短期内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很难消除。世界经济结构性的矛盾还是比较突出,世界经济整体复苏的进程仍将缓慢而曲折,面对这一形势的挑战亚洲国家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地区间的经济合作,不断提高共同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促进本地区长期的繁荣和稳定。
前几天我到香港来,出席了“中投国际香港有限公司成立庆祝仪式”,香港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金融中心,中投公司在香港特区作为首个拓展海外业务投资的据点,是香港地区作为国际资产管理中心的肯定,中投国际(香港)的成立业体现了国家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信心、重视和支持。中投公司将充分利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所拥有的国际一流的投资金融服务环境,拓展境外的投资业务。
谢谢这次会议方给我提供发言机会,谢谢大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