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东北亚并购发展与合作全景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5日 19:48  新浪财经
“2010(第八届)中国并购年会”于11月25日在上海举行。上图为东北亚并购发展与合作论坛全景图。(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王霄 摄)   “2010(第八届)中国并购年会”于11月25日在上海举行。上图为东北亚并购发展与合作论坛全景图。(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王霄 摄)

  新浪财经讯 “2010(第八届)中国并购年会”于11月25日在上海举行。上图为东北亚并购发展与合作论坛全景图。

  冯戎:今天给我们出的题目叫东北亚并购发展与合作,看来是有一定的国际背景,另外,我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和今天的主题:面向全球产业整合有一定的关联。所以,请到的嘉宾也是从东北亚的一些主要国家,甚至我们有的嘉宾还有很宽阔的国际视野,包括美国、欧洲都有很好的见解和见地和大家共享。首先,请三位嘉宾各自花两三分钟的时间,再做一下自我介绍。

  高岛有终:我曾经是日本驻德国大使,所以我有国际背景,可以来谈一谈经济因素对东亚行业整合的作用。事实上,去年日本政府民主党派代表团来访中国的时候,与中国的代表团交流,他们认识到紧急性,我们需要更多的交流,尤其是中日两国的公司要进行更密切的交流,要有更多的技术交换,也要交换科技人才。之后,当我们回到日本的时候,我们建立了中日

  冯戎:下面请项律师做一下自我介绍,您有很多在美国的从业经验,在华尔街市场的经验、香港市场的经验和国内市场的经验,您经验很丰富,您可以在两分钟之内把自己作以介绍,也可以把自己做得特别得意和特别失败的项目给我们介绍一下。

  项绍琨:就像冯总所说的,在过去差不多二十年的

  冯戎:谢谢项律师。下面我们有请李昌宪先生作一下自我介绍。

  李昌宪:大家好,我是从首尔过来的李昌宪会长,过去在首尔也做过一些政府关联的事项。之后也在一些咨询方面做过一些领事,在资产运营公司担任理事职务,现在在平壤一个学院担任教师职务,还在一个太平洋咨询公司担任代表职务,在执行并购结构调整、投资等方面进行交易。在下面的讨论当中,我将会重点讲一下执行并购或者投资资金等方面的信息。谢谢!

  冯戎:谢谢李先生。今天一个小时,我看前面的主持人都是设定一点时间最后和大家互动,我们就不设了,大家有问题随时可以提出来。我想这个交流不是我们三四个人的交流,是为了大家的交流,希望大家随时参与,不要有什么顾虑,这样才有针对性。在最开始的时候,我想请教一下高岛老师,我知道您是一个资深的外交家,我想问问民最早来中国是什么时候,您到现在为止来过几次中国。

  高岛有终:我是在1975年的时候第一次到中国来的,当时我也到了香港,到了那边的日本领事馆,香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点,它是到中国的一个门户。我当时对香港不同的系统跟规则,以及与中国之间的不同感到相当的惊讶,之后我又多次来到中国,我无法细数来过多少次。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看到中国发生了非常多社会和经济上的改变,我非常惊讶。

  冯戎:就中国经济变化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您在1975年来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时隔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上海会召开并购的会议呢?

  高岛有终:当时我觉得简直是难以想象,我根本想不到中国在今天会有什么转变。当时我曾访问了一些工厂以及一些政府甘愿,我也观察到很多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相互互利共生,这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但是两国必须要有战略性的共识。

  冯戎:接下来我想请教一下韩国来的李先生,我现在看到了您从事的韩国并购投资协会。请您给我们简要地介绍一下韩国的并购协会主要从事一些什么工作?另外,整个韩国现在的并购市场、并购的交易、并购的基本制度框架,韩国并购市场的发展状况和趋势请您介绍一下。

  李昌宪:目前来说,韩国的并购组织,大概会员有500人左右,其中有100多人是担任代表理事职务,还有超过150多人是从事律师、会计,还有一些是对并购职务有一些知识的人士,其余的一些人员在各个行业从事自己的职务。

  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业务内容。首先是作一些政策方面的开发和组织,第二,负责并购方面的并购经纪人资格教育,受教育之后通过一系列的考验及测试之后,就可以进入到这个机构,可以拿到资格证

  简单介绍一下韩国并购领域的知识。首先,韩国的并购组织特性有一个是多元化,在全球范围内看到的时候,可能是多于同类产业之间的并购结构,不过在韩国大部分都是多元化的。第二大特征就是对国内的并购情况还是普遍存在少于国外的并购,以后这个局势会转变为国际间的并购趋势。现在对并购这一领域的认知在非常快的普及中,之后和中国的一些并购合作之后,会有一些大的发展。

  冯戎:我想请教一下我们的大律师,恐怕请教你的问题就要超出东北亚的问题了。您是怎么通过你的实际运作,看在国外的运作,包括华尔街、香港和我们国内的并购,从律师的观点或者政策把握的观点是怎么看的?

  项绍琨:您想让我谈一下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的问题,跟跨国公司在亚洲做并购的区别吗?

  冯戎:您可以谈一下我们的企业在国外并购的时候有什么样的问题,同样的案子在国内并购会有什么样的区别?

  项绍琨:海外的并购,除了自然资源类的并购之外,自然资源大部分在澳洲、加拿大,还有一部分在非洲,你要把那部分剔除在外的话,大部分的并购还是在美国和欧洲。所以,这里面有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中国公司本身在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大部分都是立足在中国市场上面的,也就是说他们对国际并购的经验是严重不足的。所以,这恐怕在所有的困难和问题里面最大的一个。举例来讲,在海外市场该不该做这个并购?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是有很多考虑的因素在里面,从以前比较盲目的

  要作出这样重大的决定,第一个还是人的问题比较重要。在很多大型的并购里面,往往作这个决定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这个并购是否成功。中国这二三十年的并购已经发展很快了,但是跟国际上跨国公司每天都有的并购还有很长的距离,整个中国市场的发展,从外部的顾问也好,从银行到律师、到会计,到其它的顾问也有很好的资源可以利用,有很多中国公司现在也是越来越知道怎么去用这些外部的资源来弥补内部的经验不足。所以,这个我觉得是一个比较重大的问题。其它的在交易过程里面,当然有很多的决定,你必须有系统地去考虑。这是在做交易的过程里面遇到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交易后的整合有没有一个很好的计划,能不能把所有的最大的问题都想到了,而且把应对的方法都提前想好,这些都是比较重要的。从这三个链条里面,从作并购的决定,到做并购的过程,再到并购以后的整合,我觉得是比较重要的决定因素。

  冯戎:非常感谢,下面正好有日本和韩国的专家在这里。我特别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也正好是经常听到的一个问题,我想请教一下高岛先生,日本曾经有过一段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现在中国也还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但是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某一个阶段,比如说是八十年代的时候,大量地购买了海外,包括美国等地的资产,各种形态的资产。后来历史上也有一定的印证

  第二,在这个现象的背后,也有人在以日本当初八十年代的经历为例,告诉中国要小心这个问题了。我想,从您这个角度来看,您能否谈一谈,从外国或者是日本专家的角度,结合本国的经历,您给我们分析一下中国是不是在这个阶段,中国是不是存在大量购买海外资产的,到底是大量的还是一个苗头。中国会不会步日本的后尘,中国应该特别注意哪些方面?

  高岛有终:你说的对,我们确实是有一段高速发展的时期,那时候日本公司在全世界大肆购买,整个日本都存在这种购买的情绪,他们想到美国去买公司。在经济的高速增长之后,我们经历了一段泡沫爆炸后的萧条,我们从中受了很多苦,从某种程度上说,今天人就受到那时候人的拖累。因此,重点是为了避免踏我们的后尘。

  另一方面是环境风险。因为我们经济的快速工业化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面对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问题、水污染问题和土地污染问题,因为废水的处置不当所造成的污染,其治理的代价很高,你事先预防这些污染要比污染以后再去治理成本低得多。现在我们讲两点:经济和环境问题。中国在我们的悲怆历史中很深刻地学到了这些东西,我很确定中国不会踏日本的后尘。

  冯戎:谢谢,接下来我想请项律师,从您的角度如何看中国的海外并购趋势,是不是已经形成趋势了?已经到了大肆购买,或者应该还有注意些什么东西?特别是这种趋势的问题,您认为现在实际是这个趋势吗?

  项绍琨:从我的角度来讲,趋势特别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过去的五年,尤其是西方的金融危机开始以来,因为我们在这个领域里面的经验,有一段时间是每个月都有新的交易。

  冯戎:看来我问的这个问题确实是非常宏观、非常大的一个问题,用简单的语言说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下面我们稍微把话题转到我们的主题,谈到东北亚,我想问一下韩国的李先生,您是怎么样看待我们东北亚经济的合作?怎么看待东北亚金融的合作?在全球资源整合或者经济整合的范畴里会发生什么作用,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李昌宪:简单聊一下东北亚并购的趋势,我这边发现大家要注意两大问题:第一是不要太短暂地看这个投资或者是并购的问题,要以长远的眼光去看,因为以以往的经验来看,都是两年之后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第二是不要玩儿金钱游戏,要把注意力放到协作、合作等方面。

  冯戎:我从李先生的讲话里面听出,跨区域之间的并购或者是经济合作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场所和自己的短处,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那么我想问一下项律师,你觉得如果我们说到东北亚地区的,当然并购只是一种形式,在经济合作上,你能不能从你的感受上来看,中、日、韩各自有什么优势?

  项绍琨:

  三国的并购市场和文化都有不太一样的地方。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有很大的市场,所以,不管是作为并购的购买方或者是目标公司,这个业务在中国的成长永远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品牌、销售渠道和技术有很多都是在本土来考虑的,在过去十年二十年,到将来十年二十年都是全球增长最大的地方,这是其它两个市场所没有的。在并购的所谓缺点或者弱势方面,我刚才已经提到了中国公司经验或者团队,跟其它国家相比是相对比较弱一点。从法规的方面来说,我们中国被收购的话,从法规的批准不稳定的因素要稍微多一点。不管怎么样,总的来讲这是很大的一个市场,所以这两个相比的话,在中国并购的活动大家都可以看到,是比其它两个市场要多很多。

  从日本的角度来讲,我不是日本的专家,可是我们也碰到过一些到做日本的经历,虽然日本的经济很成熟,可是我们中国最大的优势也是日本的一个弱势,就是这个市场已经比较成熟,而且发展的前景不如中国。第二,日本公司的文化比中国公司要成熟很多,稍微一个弱点就是被收购的时候,整个企业的文化稍微有点封闭,这跟中国公司相比的话也是如此,跟欧美公司相比的话,企业文化也会变成一个比较大的障碍。韩国大概5000万人口左右,是一个比较小的国家,韩国有很多的公司已经成为一流的公司,他们的并购活动跟其它跨国公司做法的规范性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可是,韩国作为目标公司,也有公司之间股权的拥有。所以,日本公司文化上相对闭塞一点,这也是做并购的障碍。

  冯戎:我从您的讲话里面听出来,我们中国的发展优势在于它的市场,同时你也提出它的弱项。进而又比较了韩国和日本,我想问到高先生,您同意项律师的观点吗?或者您觉得在具体的优势和劣势上,比如说日本,和日本比较起来,有什么补充的吗?中国哪些方面强?需要什么?日本哪些方面强?需要什么?之间的互补性,这些你有什么补充吗?

  高岛有终:我相当同意项先生的说法。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市场的规模,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日本公司都以各种方式想要在业务上跟中国有所合作,已经有2500个日本公司投资在中国了

  冯戎:您刚才还提到了日本世纪友好经济交流机构,您在这里面也做一个特别顾问。它有一项使命,就是促进日本中小企业和中国企业、韩国企业的交流,当然主要是和中国的。您的经济友好促进协会有没有这样一个职能,就是促进一下中国的企业,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大型的国有企业参与日本的市场,您觉得这一点是不是这个机构的职能?或者说现在是不是这个时机呢?

  高岛有终:如果我们看到迫切的需求,有中国的公司必须要到日本来投资的话,当然我们会考虑提供所需要的协助给这些中国公司。但是,目前来说我比较希望能够关注在日本的中小企业,协助他们到中国来发展。几个月之前,我们到杭州、武汉以及其它几个城市,我们也拜访了一位市长,他非常积极地想要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当然,有一些基本的市场原则我们必须要认知,基于这些市场原则我们才能够促进中日双方之间中小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谢谢!

  冯戎:非常感谢高岛先生的发言。恐怕我们在涉及区域性的合作时,简单用并购来代理这个合作,似乎范围是窄了,我们在这儿用的并购没准是一个狭义的并购,其实更应该探讨的是经济之间的相互合作,并购只是合作的,或者相互合作参与的一种具体形态而已,不知道我现在的感觉对不对。虽然时间已经到了,最后还是想请三位嘉宾各用一句话来展望一下我们东北亚的经济合作,请李先生先来。

  李昌宪:我觉得并购的活性化特别重要,第一是对这个行业认知的需要,对这个行业的认知是从1997年IMF开始,当时才开始认知到对整合和并购的必要性,现在并购不是一些选择性科目,而是必要性的科目。

  冯戎:项律师,您能不能对我们东北亚的合作给一些建议?

  项绍琨:中国跟韩国、中国跟日本我没有完整的数据,互相都是对方前三位的贸易伙伴,特别是今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在这么庞大的经济里面,经济的互补性跟经济的整合肯定会越来越紧密,并购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从中国的大市场,再加上日本的资金跟技术,韩国在高科技领域里面领先的地位,其实是有一个很好的基础,至于改善的建议,跟我们刚才谈的互相之间的优缺点就可以引申出来。中国在整个法规上的继续改善,从地区性不断转型跟平衡到日本公司不断从相对闭塞到逐步开放,韩国也在进一步开放市场,将来并购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冯戎:最后请到高先生给我们东北亚一条建议。

  高岛有终:我对中国并购协会的积极性和活跃性感到非常惊讶,我们在日本没有同样的协会,我们还在一个发展的阶段。所以,我保证,会把今天我学到的一些信息带回日本,特别是关于给到我的日本文化交流协会,在这之前,我们会告诉日本的国际协会,我会尽量跟日本的投行还有其它金融机构、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传达这些信息。

  冯戎:今天的会议只是我们合作的开始,以后我们还会有机会,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具体的问题探讨,谢谢三位嘉宾,也谢谢大家。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