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辜胜阻:治理通胀的“保卫战”是“持久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0日 11:55  新浪财经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0-2011”于2010年11月2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上图为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0-2011”于2010年11月2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上图为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0-2011”于2010年11月2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上图为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

  辜胜阻: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引导预期和治理通胀是当前宏观经济的重中之重”。

  中国人民大学的《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提出,“控物价、启规划、稳复苏”是明年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要高举防通胀的大旗,实现流动性回收。我特别赞同的是,在财政政策方面实行减税与税制转型并行。报告当中还提出了上行力量与规划效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发展规划、民生工程、收入倍增计划和消费刺激政策等,是推动经济上行的因素,也是规划效应。

  有人讲,我们现在处于后危机时代,当前货币战争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继续。国际金融危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私人债务危机阶段,也就是次贷危机,从美国爆发的。第二个阶段是主权债务危机阶段,从冰岛到迪拜、从希腊到现在的爱尔兰。第三个阶段应该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危机阶段,美元贬值、货币战争。历史上有4次货币战争,18世纪中叶的第一次货币战争导致英国衰落,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第二次货币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失去的十年”。21世纪初的第三次货币战争导致了阿根廷的动荡,本轮的货币战争是正在进行的第四次货币战争。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引导美元持续贬值,打响了本次货币战争,也加剧了全球通胀压力,特别是新兴国家。

  学界对通货膨胀有不同的解释,凯恩斯学派认为价格上涨源于需求的过剩,货币主义的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供给学派认为有必要实行供给政策管理。

  我认为,当前,货币超发、成本上升、国际市场输入、游资炒作、通胀预期和自然灾害“六把火”烧热了我国通胀上升的管道。

  我们的广义货币增速是非常快的。据测算,2000年我国M2/GDP比例为1.5:1,2009年为1.8:1,货币供应速度远远超过GDP增长速度。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值通常在1以下。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我国已进入高成本时代。首先是用工成本攀升,去年和今年我调查了400多个企业,用工成本至少上升20%;其次是汇率风险加剧;第三,原材料价格上涨,有的地方已经涨了20%;还有资源环境成本上升、融资成本的加重、土地成本的上升。这六种要素叠加推动成本上升。日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增速很快,年均名义GDP增速超过15%,年均实际GDP超过7%,但由于劳动力的供求发生变化,工资成本年均上升15.6%,超过当时6.73%的劳动生产率增速,最后导致通胀水平达到7.7%。韩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也有这样的问题,通胀水平是7.6%。

  进口大宗商品的成本上涨推动市场价格振荡上行,带来输入型通胀压力。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特别是石油、铁矿石、大豆等资源性大宗商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通过进口的途径传导至国内。

  大量游资炒作是这一轮通货膨胀的又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浙江过剩的民间资本至少是1万亿。同时,人民币升值也引起了大量热钱进入国内。游资的炒作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通胀预期成为通胀重要的推手。1987年夏天出现的抢购商品潮,2007年的股票市场疯涨和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扬,都是通胀预期推动价格飙升的具体案例。通胀预期形成通胀的通常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人们预期实际利率下降,就会扩大投资实现保值,推动资产价格上涨,进而通过成本渠道影响最终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二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人们预期实际利率下降,就会降低当前储蓄增加消费,消费需求的冲击引起物价上行。

  我国今年来的各种自然灾害对农产品供给的影响也较大,成为推动部分食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人们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具有结构性差异。不同人群、不同地区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例如,高收入群体的风险承担能力较强,物价上涨对他们的冲击较小,低收入群体的承担能力较弱,物价上涨,特别是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对他们的冲击是相当大的。通胀给贫穷地区带来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为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国务院最近紧锣密鼓地部署了“组合拳”措施。本月17号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打响了控通胀和稳物价保卫战。这场保卫战应该是一场持久战,可能是长期的,这是因为我们现在处于高成本的时代,需要通过提升劳动生产率来消化成本上升对物价的冲击。

  现在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观点,一是用中医还是用西医?我认为,可能中医比较好。周小川提出了池子理论与人民币汇率的中医疗法。西医见效很快,但只能治标。对通胀、人民币汇率来讲,中医用多种药,也就是说用政策组合的方式,是渐进的疗法,药效要慢一些,但能够治本。

  二是在货币政策上用提高准备金率还是用加息?我觉得,加息可能会吸引更多的国际热钱涌入,会加剧我们的监管压力。我们现在最难的问题是热钱涌入,比如炒房,可以通过价差获得利润,另外可以通过人民币汇率升值获得利润,通过加息利差获得利润,这样会使得我们对热钱管理非常困难。

  三是选择加息还是加薪?我认为,加息和加薪的争论意义不大,实际上既要加薪又要加息,加息控制通胀,加薪刺激消费。昨天,中央电视台有一场加薪还是加息的讨论。工资和物价之间,老百姓讲“工资好比眉毛短,物价犹如头发长”,有人戏称“工资是爬,物价在飞”。消费政策不加薪是不行的,加薪必须靠政府减税。80%的企业是民营企业,企业利润只有1%-2%。这么低的利润率,政府不减税,还要加薪,企业是无法承担的。政府必须和企业联手做加薪的工作,改变消费短板局面。

  四是减税还是补贴?我反对在经济领域中补贴,特别是对企业这个层面上的补贴,要少一点补贴,多一些减税。减税是一种普惠性措施,能够让更多的企业享受到这一优惠。同时,应对通胀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对低收入人群进行补贴。

  五是控增量还是调存量?现在有很多企业家讲,经济当中最严重的问题是没有人愿意做实业,没有人愿意做实体经济,出现了大量的游资,炒大蒜炒生姜,怎么样把存量中间富余的资本吸引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吸引到现代的服务业上面,避免流动性泛滥造成的灾难,一方面要调整增量,另一方面要控制存量。

  再一个是措施强化还是预期引导?我觉得当前预期引导非常重要。预期是一种非经济因素,心理恐慌可能比通胀本身更可怕。

  我的观点是,这一次的通胀,我们不可小看,它是内外夹击多因综合症,这场战斗应该是一场持久战;我们要防硬着陆,用政策的组合并采取渐进式的方法,也就是中医的疗法,不能寄希望于“西医疗法”在很短的时间内把物价压下来;另外要防恐慌,引导好通胀预期;还要防失衡,双管齐下和内外并举,用财政政策做好补贴,保护弱势群体,保障经济社会稳定。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