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詹向阳:银行业已建立较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8日 16:40  新浪财经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韩国资本市场研究院共同举办“东亚金融监管:特征、模式与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1月18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詹向阳。(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韩国资本市场研究院共同举办“东亚金融监管:特征、模式与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1月18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詹向阳。(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韩国资本市场研究院共同举办“东亚金融监管:特征、模式与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1月18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詹向阳。

  詹向阳:我试图响应一下王君的号召,缩短我的演讲时间,应该说很高兴今天来参加咱们这场研讨会,就东亚金融监管及其对东亚金融市场竞争力的影响问题谈谈我们的观点,与大家分享,我这个发言本来是准备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东亚金融监管和西方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的对比,第二金融监管是对金融市场竞争力的影响;第三部分对金融竞争力的影响。直接进入到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在今天上午我看了一下文件,大家已经做了充分的论述了,而且,我想更加需要的是谈一谈对监管不足和监管过度的我们来自银行业的看法。第二部分就是从东亚金融监管的发展来看监管不足和监管过度对金融市场竞争力的影响。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东亚金融监管一直在校对监管不足中,在追求效益和权衡中不断前行。有一个金融监管模式一度促动东亚,随着严格监管的实行,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受到了抑制,金融机构运行效率有所降低,金融市场竞争力也随之降低,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后,在世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的推动下,东亚各国监管当局也从提高金融体系效率的角度出发,放松了监管,但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对东亚金融业以沉重打击,各国重新加强金融业监管,这个监管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纵览东亚金融监管发展历程,监管不足和监管过度对金融市场竞争力同样有害,首先金融体系具有副外部性的效应,倘若监管不足金融机构连锁反应会破坏金融机构增长基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固然是收到了东亚自身经济结构体制的影响,也是国际游资冲击的结果,但是监管不足无疑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危机爆发前对国内金融业采取放松政策,取消企业贷款限额,大量资金投入到房地产和股市,助长了泡沫经济膨胀,国外缺乏与资本大额抗衡实力的情况下,规模庞大的资本大进大出,正是由于东南亚国家推行金融自由化同时,没有能够做到金融监管体制建设及时跟进,最终导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这是监管不足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影响。

  第二,监管过度会遏制金融市场发展,一方面加大运营成本,阻碍金融市场有效运行,另外,过度监管也将遏制金融创新的发展。2007-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很多人把原罪归结为金融创新,我们认为这是大错特错,不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根源,危机表层原因与过度应用金融衍生品有关,主要是金融监管不能及时揭示风险的结果,本次危机是美国自身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和国际经济金融格局发展不平衡所致,是美国独占金融贸易市场的结果,如果美元不是国际货币,美元资产没有占有国际金融市场主体,次贷危机只限于美国境内,不会上升成为全球金融危机,所以危机爆发不能归于金融创新,从当前东亚各国实际情况来看,金融创新明显滞后于实体经济,对东亚国家金融创新不是过度,而是不足。对于现阶段中国要警惕监管过度倾向,要坚持市场化方向,继续按照自主渐进可控原则有序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监管当局对于商业银行审慎经营,资本市场合格运作要始终保持高度关注和审慎监管。另一方面鼓励金融创新,不是遏制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创新,实事求是的讲,对于仍然处于分业经济的中国金融业,如何有序放松对金融化的限制,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命题之一。我们对此做过详细的分析,我们把国际银行业已经开展的跨业综合经营业务划分为三大类22项,第一包括商业银行中介业务,风险较低保险业务,投行业务和促进衍生品交易,这类业务开展广泛和风险较低的特点,第二类是相对第一类业务相对较高的投行业务,包括重组顾问,债务重组分销,信托租赁,以及产险其他保险和交易类投资类业务,交易类投资类主要是债务产品的交易和投资,高级衍生品交易这类。第三类,是以银行传统功能相关度不高的综合经营业务,包括股票直营,高杠杆投资交易和投资类业务,从风险的角度看,第三类业务总体水平是最高的,我们做了一个国际国内比较分析,在三大类22项综合业务中世界强0强银行中20家国际大银行仅有少数业务没有开展,或者开展程度较低,总体综合经营程度很高。反观中国境内三大银行,22项业务中仅开展10项,风险较低是第一大类业务,对于较复杂的高衍生品业务完全没有涉足,中国境内银行是以商业业务为主的,以租赁保险与银行业比较相关的领域里综合经营只是在监管范围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了初步尝试,相对国际银行发展程度和中国经济发展需求,中国银行业发展需求是严重不足。对中国而言,硬要把欧美管制混业发展的办法,对付尚且创新不足的金融市场就不恰当了,使本来发展不足的中国金融业和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更加不足。这是我们的一个主要观点。

  最后一个部分,关于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将最终取决于经济竞争力,从实证角度观察,每个经济体的起飞都伴随一个金融中心崛起,世界金融市场竞争力最终取决于经济市场竞争力,美国道琼斯国际发展指数中上榜的分别是东京、法兰克福等,这些也是经济活跃度高,竞争力较强的城市或地区。2009年以来世界经济由衰退走向复苏。IMF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现时,2011年亚洲金融整体增幅是22.7%,经济决定金融,随着亚洲在世界经济中影响力日益增强,只要东亚经济体加强各国金融监管和区域间监管协作,最大限度享受国际资本流动和金融创新带来的利益,同时将可能金融风险降到最低,东亚金融市场竞争力必将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提升。

  按道理说我的原稿讲到这里就截止了,我想回应一下上一场程炼先生的观点,为什么要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更好说明中国金融业目前已经具备了金融创新的基本条件,我想介绍一点实际情况,因为程炼先生在他刚才的发言中说到一点,他说,中国银行业问题的解决是因为增长的稀释,实际问题没有解决,只不过是由于加大了分母,因此你的分子相对变小了,他认为这是中国银行业今天之所以表现优异的主要原因,未来系统性风险在于主要原因没有解决。我认为是误解,作为来自银行业具体的工作者,我觉得我有义务把实际情况说明一下。

  我想说明的是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问题的解决,固然得益于国家经济的复苏,更根本的取决于中国银行业自己对不良资产处理的努力和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和成熟,因为,事物变化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内因,而不是外因。我想有两个数据,我想用两个数据简单的来说明一下中国银行业为什么说它风险管理机制已经建立和完善?第一,由于我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风险控制机制,所以工商银行,我只能举工商银行的例子,新增贷款的不良率从2000到2010年连续十年保持1.5限度内,这是国际的优良水平。如果说一两年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话,10年是不是可以说明中国银行业已经把风险控制水平提高到了较高的程度呢?在2008-2009年危机时期,中国经济也曾出现4个百分点下滑,这在我们历史上很少出现的4个百分点下滑,中国银行业经受住了考验,三大主要上市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他们不良率始终控制在2%以内,第二,中国工商银行在2005年国家批准改制前也就是国家注资重组之前,那么,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消化了2000多亿的不良贷款,不靠国家和任何人,靠工商银行自己,使不良资产率由2000年34%  下降到了2004年的14%。下降了20个百分点,这些不良贷款怎么消化掉的?就是用利润,从2000—2004年5年利润95%用于冲销不良资产,工商银行员工从第一把到最底层员工我们都没有奖金,把95%以上的利润用于冲销不良资产。我顺便解释一下所谓稀释掉的是什么?是相对水平,也就是不良贷款率。但是不能稀释不良贷款额,中国银行业连续10年,特别是上市以后近5年,不良资产额和不良资产率连续保持双下降,这个额是不可能被稀释的。所以我为什么要解释这一点?因为很多人中国商业银行创新表示担心,说你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我要回答的是根本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请大家相信,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控股银行风险控制能力。谢谢大家!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