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营销创新之道:体制、产品与渠道创新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7日 11:42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2010年11月8日,由《理财周报》举办的2010中国基金业领袖峰会在上海召开,以下为议题:“营销创新之道——体制、产品与渠道创新”实录。

  梅波:

  非常感谢刚才的嘉宾参与我们战略对话环节。接下来进入的是第二个环节,关于创新。今天我们非常有幸的请到了下面的嘉宾参加我们的对话。他们是:

  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道斌先生;

  汇添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东升先生;

  国联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峰先生;

  中邮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金晖女士;

  中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总经理助理黄鹏先生;

  农银汇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陈叔康先生;

  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朱戈宇先生。

  同时请出这一轮的主持谭昊先生。

  谭昊:

  我刚才想一个事,想明白了,为什么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那么受欢迎,突围,不管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行业,大家聊得非常兴奋。上一场各位精彩的聊得比较比较长,但是很精彩。接下来的话题也是特别让人兴奋的话题,关于创新。这一场各位嘉宾已经有一些非常好的想法想跟我们分享了。在此之前我想先讲一个最近比较流行的小段子。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什么?两个人同时出门,为什么讲这个呢?我想到苹果这家公司是一个创新的典范。在乔布斯的带领下市值一路成长,根据一个趋势性的判断,成为市值得最大的公司,我认为是很快的事情。向大家非常深刻的揭示了创新的价值在哪里。另一方面这么多年才出来一个苹果公司,也说明创新难度在哪里,这个话题确实是让大家不断思考、追寻的。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关于基金行业的创新。先问一下我们李道斌李总,嘉实基金今年有一些新气象,给我的感觉是这样的。原来大家认为嘉实市场做得很棒,今天一看投资也很棒。但另一方面,在我看来,我个人认为大公司创新的压力会小一些,不知道你怎看?

  李道斌:

  希望不要说嘉实做得好不好,基金公司是一个综合能力,没有投研,不能为客户赚钱,这个公司永远发展不大。说一个公司营销做得好,有一点讽刺这个公司。你们对我们的赞誉,我是管市场的,是很高兴的。对于公司来讲,公司更喜欢综合实力,我这个公司好,各个方面好。嘉实从99年成立以来,整个成长历程,这个业绩是相当大的,不是说今年特别好,应该说今年出色一点。一个公司如果只是会做市场,肯定是做不好的。

  回应主持人刚才说的,大型的基金公司是不是没有创新的压力?基金业的竞争,实际上现在看不到是非常的激烈,如果看前面几个公司的竞争,我认为还是非常激烈的。就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间差距多一点,后面差距都不大,也就是一个产品的问题。假如有一个好的产品,你说这种压力大吗?做出一个好产品是非常关键的。在美国这个市场里面我们看到两个非常典型的公司,一个是富达,一个是先锋。我认为产品是公司战略的体现。

  谭昊:举这个例子是意味着,我们知道先锋被动型做得比较多。

  李道斌:这有一个误解,不是被动型的。产品是一个公司战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我认为是未来竞争的关键。我前天晚上在深圳碰到我们海通证券的老总,他说了一句话,他说未来基金公司怎么竞争,他说大的产品全被前面的公司占领了。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两个,所谓大的产品,一种是现在所谓的大的指数,100、300这些。还有一个典型的产品,股票,不管是小盘、中盘、大盘都有一些做得非常好的,也把这个占了。我就在想,假如一个后进的公司没有产品的话,大的公司我已经解释了,非常重要。假如一个新的公司,或者现存的公司不能在产品上面有所突破的话,只能是不断的重复别人的产品。对不对?因为你没有太多的投资工具。我现在看到很多新进的公司实际上把原来的产品说明书稍微改一改,名字换一换就出来了,一定是在非常同质的市场里面。你说这种竞争怎么突围?

  我觉得今天这个题目非常关键。说到产品创新,一方面从现在投资工具来讲,的确你要突破,就要有更多的工具出现。我现在非常遗憾的是我们QDII产品,在那一波如果突出去的话,是非常多的。到台湾考察,台湾本土的基金规模非常小,要么老百姓投到海外基金,要么投到自己创造的QDII基金里面。我们的路,前面探路的人没有探好。

  但是我觉得另外一条路可能非常重要,我们一直说关注客户的需求,根据客户的需求创造产品。你去美国,看到大量的在它的柜台里面是关于养老的产品,养老的产品多得一塌糊涂。什么2020年,2025年,每五年都有一个产品出来。五年以后退休的人,十年以后退休的人,这可以说是生命周期的产品,也可以说是养老产品。真正作为客户的需求。但我们国内现在还不是,现在更多的是根据投研能力。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把用户需求当做投研方向。

  由产品引导能力的培养,因为产品是根据客户需求做出来的,客户有这个需求,我做这个产品。但现在是倒过来,需求创造产品还是供给创造产品。客户需求说,我有需求了,创造这个产品。

  谭昊:李总说得非常好,360这么短的时间为什么做到这样,就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的微创新,这个大方向我是非常认可的。我想问一下王总。今年其实你们的创新也蛮频繁的,我想先问一下,你觉得你创新动力会不会比李总强一点?

  王峰:

  如果不强的话,今年可能饭都吃不上了。作为一家小公司,回顾一下今年,应该说可以吃上大米了。嘉实产品驱动还是非常强的,在业内做出了标杆。李总是前辈,所以我们这边是得到很多的启发,但是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嘉实在慢慢的发展,做大了,我们怎么办?因为这是我服务的第二家公司。服务的第一家公司是上投摩根,这家公司是从零做起来的,后来一直做到上海滩比较靠前的位置。

  我们这家公司客观的讲是从地下室做起来的,我们靠两个轮子,第一是创新,第二是业绩。业绩像刚才李总提到的。创新这一块力所能及做到的是,多做一些东西。比如说我们今年做的第一支基金,今年五六月份又搞了一个,也是不错的。现在在搞大宗商品的ETF,的确我相信国内的大公司不敢与之比较,但是在中小公司里面,希望能够走出一条自己特色的道路。

  谭昊:从你介绍自己的产品,包括现在的大宗商品,这也是当下通胀预期下非常热门的,你们确实花了特别多的心思在产品设计上面,也做了很多实践。目前的成绩来看是不错的。

  下面问一下于总,汇添富给我们大家印象,营销这一块有蛮多创新的。去年我们一起聊的时候,也是同样的会议里面谈了很多。一年过去,不管是营销还是产品创新,有一些什么思考?

  于东升:

  事实上这个行业到了今年应该说有很多让大家感触非常多的一些事情,去年和今年的变化还是很大的。今天汇添富把年头定为变革之年。现在看看从整个市场,包括销售大的行业环境来说,也是有很多变化,具体就不去谈了,包括产品通道的一些变化。

  今年变革之年如果放大来看也是行业发展到今天有一些内伸的需求,应和外面的环境。我们也在想这个行业为什么从几百亿的规模做到这么多,核心在哪里?我们和券商当时的理财产品有一些明确的制度优势,实际上发展到今天,我们看看和券商也罢,或者是私募的一些产品也罢,我们在很多方面的优势是不再具备的。

  举一些例子来说,基金行业所受到的管制、束缚,肯定是最严格的,当然这个行业发展得最规范。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效率方面,比如基金赎回的时间,赎回到帐的时间可能和其他的产品,之间的差异逐渐拉开。这都是我们在客户服务和体验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的方面。另外我们也看到,像当初,不管是上海还是北京、深圳一些基金公司做了行业非常有代表意义的,挖掘客户需求、贴近客户感觉的一些活动,包括在座有两位,当时的摩根大学和摩根100,在行业里面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刚才李总也提到客户需求的问题。

  到了今天,客户需求的把握越来越难。不是说搞上几朝就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很多东西,创新的东西迅速会变成一个被用得很多,而且深度和细度,我感觉和大环境有关,很浮躁,大家做得不够深入、细致。

  另外是品牌,一个好的公司,品牌力量确实是非常大的。但是品牌建设的这种要求越来越高了,不是简单的做一些广告,或者简单的做一些客户的,投资者的服务活动就能够影响到你品牌的建设。

  这几个环节和什么有关系呢?行业的大的环境有关系。这个趋势会怎么变化呢?必然从同质化,我们的产品刚才李总提到总体是同质化,今年汇添富也做一些尝试,从行业基金做一些尝试,汇添富想做一些产品差异化的尝试,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又粗放到精细也是一个趋势。为什么对客户需求把握或者品牌建设,对我们要求越来越高呢?可能很核心。原来几招就能管用,现在在招数之下,道德直线,数的要求、精细的要求、持续化创新的要求,可能都会给我们提出一些要求我们做的工作。另外一个稍微大一点,如果我们跳出行业来看,可能是非常正常的一个现象,就是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浮躁之后所需要的一个回归冷静的过程。原来在证券公司呆了很多年,券商基金一直做投资者教育。有时候想想投资者教育是别人很难做,需要市场深刻的洗礼,你经历了这个洗礼之后才能真正的教育自己,更多的自我教育。我们只能作为市场的培育方,就能做一些工作。作为我们行业也一样,可能需要一个调整,让大家从浮躁的过程,到冷静的状态。这个过来的过程在哪里?就产生了一些变化和变革。而这些变革,又正好切今天的题,这些变化和变革带来我们这些创新很重要的力量,推动力和源泉。

  回归来说,创新怎么做呢?我们自己也痛苦,挺难的,这个招数迅速的被复制。比如说今年做产品创新,感觉就很痛苦。迅速看看,想一个东西,别人一做,我们就没有创新通道,一直没有用起来。我自己感觉,实际上真正的做起来,回归本原。这个本原在哪里?包括第一波老总们也提到,可能在服务和业绩方面。我自己感觉把服务还是放在第一位。从基金行业来看长期没有一家公司可以保证它的业绩保持在行业最前列。我觉得服务和客户的感觉体验是最重要的。

  谭昊:假如现在买汇添富的基金,打算怎么服务?

  于东升:

  挖掘出来还是客户的需求,如果你是一个大客户,我们今年在专户业务上面投入的力量是比较大的,我们希望尽可能把握这一类别的客户可能有一些什么样的需求。不管是从产品,从我们团队的建设,包括服务和品牌的建设,能够去吻合这一类客户所需要的一种。更多在哪里?包括今年在电子商务所做的一些努力。在路说听到其他同志,就是我们同行的人提到,可能更多在于客户的体验、客户的感觉。通过客户的体验和感觉建立客户对于我们这个公司和产品的认同度和黏性。

  谭昊:变革之年,变革这个阶段带来的机遇更大还是挑战更大?

  于东升:

  一定是机遇更大。我刚刚提到变革是必然,不可能这个行业一直是一马平川的。变革当中肯定有洗牌,会让大家冷静下来面对我们本原的东西。在这个变革当中,刚才我们在外面聊的时候,大家问马上到年底  ,排名怎么样的。我自己感觉,要求我们团队做的一件事情做一些正确的事情,这样带来的结果可能很多方面都会做得很好。我觉得这个过程当中,当然变革一定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刚才提到QDII可能是天时地利人和当中缺乏了一块。我感觉这种吻合也蛮重要的。

  黄鹏:

  我是行业里面的新人,不敢奢谈基金领袖。我进入行业只有三年,前面一些领导都是十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07年加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当时幸福的确来得很容易。但现在,尤其对我这种公司,的确发展的压力,在销售当中,在发展当中压力是非常大的。这个话题是创新,我作为一个新人不太敢在这里谈更多的创新,我就是提一些个人粗浅的看法。

  创新,第一我觉得为什么我们要创新?可能和在座刚才谈的情况不是特别一样,我对创新稍微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第一我刚才说了,创新,为什么要创新?作为我们来说,我们抛开业绩来看,就像于总所说的,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他的主观感受得到改善。这方面我们这种公司有很多工作可以做的。比如说最近一个公司,赎回基金的时候,已经持有两年了,按理是不收手续费的,但收了。客户这个方面有一个认识上面的分歧,我认购你们基金了,也满两年了,就不应该收手续费。其实把这个告诉给客户,可能就不会产生分歧。不会有理解上面的误区,这个主观感受就改善了。

  第二刚才前面第一场论道的时候,很多基金业的前辈提到,我们关键是给客户赚钱,赚钱才是硬道理。有时候产品创新,我们有一个今天第一天认购的,中海环保新能源,当时推这个,也是和我们外方股东谈,你们能不能派一个基金经理从巴黎过来跟我们介绍一下。但是说了一些其他的内容,最后说,实话跟你说吧,这个产品和各种指数比起来业绩不占优势。可能举这个例子不太恰当。

  提到创新,简单说了我的观点之后我想说一下创新。我个人理解,我们这种公司,我们的确是一个中等偏小的公司。大家知道金融业的创新复制是非常快的。所以说创新也意味着,当像刚才谭主编所说的,有像苹果这样非常成功的创新案例,也有很多一些公司在创新的过程里面就倒掉了。

  创新,像我们这样的公司,我个人理解,老子曾经说屋有三宝,这是老子说的,我们这种公司,我个人理解创新第一点还是要找准定位,弃而不舍。定位之后一直做下去,当然这也需要股东的支持。第二是重点突破,有所不为。我们没有办法做到全方位的复制。李总这边也提到了,可能像先锋这样主动做得好,被动也做得好。我们这边可能是一招先啊。第三是练好内功,这和第四点相关,紧跟趋势、把握节奏、顺势而为。紧跟趋势,市场监管的趋势,把握市场监管的趋势。任何一个基金公司,可能以前这个债券基金经理业绩不是很出色同样可以发到很大的。但如果说本身有很好的业绩、本身有很好的渠道,发起来更加的事半功倍。实际上市场会给很多公司一些机会,关键是这个机会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比如说前面同业交流的时候也谈到今年做得比较好的,就是说把握一个机会,规模迅速扩大。第五个是后发优势。金融产品好在哪里?是可以复制的,对于我们这种公司来说,更多是跟这些人一开始是先学,包括前面跟朱总说,我说给电子商务的团队布置的工作是每年浏览上投摩根的网站,看他们做什么。我们学,然后有这个土壤的情况下面再进行创新。

  最后,也多和优势媒体进行沟通、学习。非常感谢《理财周报》给我们创造这样的平台。

  谭昊:

  下一个问题跟朱总讨论一下,上投摩根在上海基金业中间,某种意义上面有一个标杆意义的公司,这些年也身体力行的做了很多创新。其实你在上投摩根也是非常资深的,一路走过来了。从你的角度怎么看待创新?

  朱戈宇:

  跟在座很多老总相比,年龄上面没有优势,但是对于上投摩根有着很深刻的感情,从筹备到现在,今年我们年初经过过去两年的动荡,或者说折腾,或者说市场风风雨雨,今年年初提出了一个新起点、新高度,当时就是想在新的管理团队带领下,希望能够走出因为发展过快而带来的成长烦恼的懵懂期。今年到现在差不多过了十个月,无论从业绩,或者从渠道得我们的口碑,包括客户对我们的满意度,跟年初相比有蛮大的提升。这些我们认为是远远不够的,跟在座很多优秀的同行相比,我们还是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同行提了很多创新,创新,当然是一个行业、公司发展的灵魂,其实创新又谈何容易呢?我们在过去几年,比较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充分利用我们的创新通道,不像我们同行能够抓住机会。从创新来说,我们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我们希望创新跟自身的投资能力相匹配。所以相对来说,如果说创新走了一小步,其实在07年的时候,在座的李总,以及跟另外三家一起作为QDII第一批先行者,当时走出了第一步。当然很遗憾,那个时候天有不测风云,出门遇上大浪。很欣喜的看到,QDII今年无论是市场表现也好,从之前媒体对于QDII的报道也好,现在大家变得平衡很多。我们QDII现在已经顽强站到七毛钱以上,应该说是今年表现最好的。这个可能跟于总一块一、一块二比,我们有很大的距离追赶。对于我们投资的市场,我们是深具信心的。

  我们推出的第二个QDII产品,也即将拿到批文,这和我们资源禀赋,和公司实力,特别是外方股东的实力是紧密结合的。当时发第一个QDII的时候,周围很多人说比较看好你们。大家可能对于QDII关注比较多的是业绩表现,可能忽略了一点,QDII后台运作复杂度是超乎大家想象的,包括交易的问题、时差的问题等等,下一个基本上是24小时交割的市场。我想整个创新,应该跟我们自己的资源禀赋是相匹配的。

  刚才几位老总也讲了,产品创新是从客户需求还是从投资角度出发?在我们公司所有的投研,都归为一个大类,叫做产品类。所有的市场销售人员都归为另外一个大类,客户端。我们把产品定位在投研的主要工作,产品的设计,今年开始由投研发起,和我们过去几年,更多从银行、客户端发起是不一样的。我们认为只有从操作方发起,因为它对于未来市场有更好的把握,而不是被客户,这可能只是一时热,一年以后可能就没有市场需求了。我们在海外有多惨痛教训,2000年的时候,当时台湾发了一个什么网络基金,当时很热,很好卖,但是最后基金净值除以10,最后规模变得非常小了。我们说是专家理财,在产品设计方面更多是从自己投资能力角度出发,设计一些自己能够把握,掌控力强,对市场有前瞻性的产品,下一步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的特点推出一些所谓新兴产业的。中国经济要转型,靠原来所谓的房地产、汽车肯定是难以支撑了。如果说在2012年换届之后,新一代国家领导人,可能不是短短的一年、两年,可能在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国经济要立足在民族之林,这个需要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我这边从产品端来讲一些我的看法。谢谢。

  谭昊:刚才朱总讲上投摩根从产品端,您认为有矛盾吗?

  李道斌:

  产品创新非常复杂,创新本来路径非常多,可以从投资方挖掘,客户需求方挖掘,还可以预测,还可以预测未来投资的趋势、方向去创新,还有一些工具,非常复杂,没有办法说哪一个一定是对,哪一个一定错。还有对于不同的公司,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创新的点不一样。有一些,公司规模稍微大一点,典型产品。没有公司品牌支撑,你会看到未来三五年之内,只有两三个规模大,其他的规模会越来越小。你如果说,一般品牌不够,或者比较小规模,硬要挤上300,我感觉没有意义。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发展阶段创新的要点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个,对于产品创新这个事情,我们要搞清楚产品创新是为了什么?有人可能说为了规模非常大。我们的目的会决定我们的行为。我觉得产品创新最终的目的还是围绕客户的需求,比如说300这种,我现在看到300,每天交易非常大,每天在平台上面很多人当做工具操作,是一个平台,一个交易平台。这里面一定是围绕客户需求。你能不能把这个规模做大,你会看到,有一些产品最后由于客户都亏钱了,刚才谁举了网络基金那个,美国有一个叫什么的,那个时代全部做的是网络股这一块,规模非常大,后面缩水了。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把握好创新的基本点,还是围绕客户的利益、客户的需求。虽然说你的方向非常多,最后还要归结到客户的需求和客户的利益。

  谭昊:这里要认同李总讲的,不同阶段,我在一百亿和一千亿创新着力点是不同的。尽管有很多路径,总体来说要为客户创造价值,只有这样才是长久的经营之道。陈总?感觉要创新吗?

  陈叔康:

  我到中国基金市场也是一个新人,来中国以前在海外工作,一直在金融市场工作了20几年,这方面创新,其实公司也很新,农银汇理这个公司也就两年的管理经验。在这我给大家说创新,好像没有这个资格。但是谈谈我的想法以及对创新的看法,因为在海外创新比较多。我们这个公司的策略,刚开始我们先打基础,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公司六个基金基本上都是基础性的,股票型、证券型等等。但我们对产品创新一直很重视,其实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是创新,一个是营销。

  刚才说的苹果,也是我经常跟市场部、销售部同事讲的,一个好的产品本身就符合客户的需求,就有一个市场地位。另外一个例子是微软,微软虽然创新能力没有苹果这么强,但是市场也做得很大。市场营销能力很强。

  我们公司虽然前一阶段是基础性的,但是对于创新是很重视的。我从东方汇理基金公司过来,它很成功的一部分是机构型产品,创新方面做得是很好的,原因也很简单,符合客户的需求。客户需求,在任何一个市场都有各种各样,多样化、高风险、低风险等等。最近市场上面,中国市场上面推出的产品比较重视的是A级、B级,A级是高风险、B级低风险。中国公募基金是不能允许买衍生产品的,怎么转接风险呢?A和B两类之间转接。我感觉这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是可以创新的。

  这方面,我们对创新一直很重视,一旦时机成熟,创新需要成本的。创新时间成熟以后,我们会把创新产品来满足广大投资者需求。

  谭昊:

  如果我的股东对我支持足够强的话,我就不创新。哪一个产品好,我接着就发一个,可以省掉很多成本。

  陈叔康:

  我们公司,外方股东,东方汇理自然管理公司有四个大的渠道,一个是农业信贷银行,是法国最大的网点,好比中国农业银行。第二个是银行信贷(音)。为什么要推创新产品,就是为了满足各方面客户的需求才能把这个做好。

  谭昊:刚刚讲不同客户的偏好,不同客户的需求,这对于任何一家公司都是适用的。我想中邮的王总,可能您是否能够跳一点谈这个问题?

  王金晖:

  应该这样讲吧,当时06、07年是行业爆炸性发展的时候,所以也就在那个时候,我们適逢其时,也应该说享受了行业的高速发展。所以当时从06年年底15个亿到07年规模好的时候将近900亿,应该说我们公司的成长享受了整个行业,应该说某种意义上,和行业一起体会了,从爆炸性的成长然后到08年,07年第四季度下行,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到09年下半年也有一个机会,包括到今年,应该说整个过程,我们公司应该说也是一个小的缩影。

  另外我们公司毕竟成立的时间相对于其他的一些公司,相对来说短一些。刚刚说到产品的问题,涉及到产品线上面是否完整。整个来讲,在我们理解来讲,产品主要是公司的投资能力的一种体现,是公司投资能力的一种载体。这里面又涉及到一个,我们存在的价值在哪里。换而言之,刚刚第一场也讲了,刚刚几位老总也讲了,实际上我们这个行业,我们行业是做什么的?我们是做服务的,我们做金融服务的。具体一点我们就是在为大家打理财富,待客理财。换而言之我们价值在哪呢?我们能为大家做什么?如果我们把这个事情做,就有价值了。这可能是我们理解的。

  也就因为我们公司从这个角度理解,涉及到产品这里,刚刚李总说的一点我们很赞同,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它的产品战略是不同的。90年代初的时候,说到企业产品开发的时候讲过,可能大家都听过,这是很老的话,说到产品的时候,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实际上,从基金行业来讲,大家说得比较多的是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可能有历史的原因,资本市场提供的投资工具相对来说比较单一,这就是历史形成的。同质化之下能否做到大家都有,能做到优,做到自己的特色,这可能是一些公司会考虑的,在我们生存之处也考虑得比较多的。

  我们现在讲创新,创新,我们理解,创新确实需要有一个前提。前提是对你,对传统的,对既有的,是不是真正掌握了?是不是真的做得有一个很好的基础了?如果有这样一个基础,我想创新确实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创新另外一面是什么呢?另外一面可能就是风险。我们对风险的掌控能力怎么样?前面第一场论坛的时候高总讲了一点,他讲了创新是分控的创新,我们如果做产品创新的时候,同样要考量到的。我们做产品创新的时候,我们分控创新这部分也是很重要的。换而言之,在08年全球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创新是好,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我们对另外一面,我们的估计是不是足,我们准备是不是足,这可能也要考虑得多一点。

  说到我们行业定位的问题刚刚几位老总也讲,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满足需求的问题?可能实际上,因为现在提供的这些产品相对来说类型还是比较少的。总的来讲,为投资者提供财富的增值服务应该说还是停留在一种批量化基础之上。现在的基础上面,无论从投资工具,相对来说比较单一,还是现在整个行业发展,确实现在还停留在那个阶段。现在后面已经有一些趋势,而且有一些公司已经走在前面了,就是一对多。从原来批量化满足投资需求变成一种可以量身订做,个性化的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这在下面也会是一个趋势,而且这部分,从我们行业角度来讲,这部分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原来涉及一部分,但是这几年确实做得少一点。

  回到最后一点,我们存在,我们基金行业应该所是恰逢其时吧,我们存在应该说是32年来中国的财富积累,改革开放,有这样一个财富的增长才会奠定了我们成长的基础。目前为止,实际上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我们基金行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包括现在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也出来了,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公司也是存在的。后面,前一场老总提到的,私募基金的合法化。应该说我们基金行业是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先行者,前面我们走得早,而且是完成在阳光之下,我们做得也规范。尽管说有一些负面的东西,但还是非常健康的。

  这种情况下面,我们下一步的优势在哪里?而且和其他后面的这些,无论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公司,还是保险的资产管理公司,包括私募,包括银行的理财产品出来,可能我们的优势还是在投资管理这方面。

  谭昊:

  回到创新这个话题。创新不单单是产品的事情。有很多其他的,我觉得中邮是很鲜明的,不单单是一定涉及到大家没有的产品才是创新,可能更广,创新的途径会非常多。除了单纯的产品,其实有很多,比如说体制上面的。当然这个话题太宏大了,为什么这几年私募发展这么快?可能体制上面就有优势。说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好一点,发展快一点,这也是一个。慢慢的,也会改善,大的环境会慢慢有一些变化。

  另外我们谈更具体的,从营销角度谈,今天我们知道有一些新的规定,渠道的合作啊,这一块不知道李总怎么看?

  李道斌:

  说到渠道创新,老有人问我。我一直在想一个事情,渠道创新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今年去了美国和英国,我感觉有几个感受,可以跟大分享一下。一个感受,渠道创新给我们这些做营销的非常好的机遇。我发现一个现象,如果80%通过独立的理财顾问,(听不清)我们拿到客户的钱来配置到各种资产,所以是一个大基金经理。干我们这一行是不是很有前途?我把客户钱拿进来在所有资产类里面进行配置。这是一个。

  第二个你说到这么一个规定,能否真正给我们带来?我一直说取决于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客户有没有这个需求?为什么这么说呢?你能想象我们现在的客户,5%,或者3%的钱委托你,让你做顾问买卖基金吗?1.5%通过银行卖,认为是贵的。你怎么让客户有这个顾问的需求?我感觉客户处于什么阶段呢?原来买股票到现在买基金的阶段。第一客户有没有需求。第二个客户有需求了,我们能否提供这个顾问?一个顾问至少做到三点,一个帮助客户把握方向,这个时点上面哪一个方向上面更好,有利于我投资。第二帮他做资产配置。第三帮他精选各种产品。现在市场上面是不是做得很好?更关键的是什么?现有的这么多销售渠道有没有办法做调整?你想做,不就是顾问嘛,我也会顾问。他们的调整有多大的可能。考虑这三个因素下,只能说有这么一个路径是,因为国外摆着一个行标在那里。国外已经有这个例子了,国内能否出现?无论怎么样,这个办法一出台,有一点很重要,大家对于这种客户服务,对于顾问服务的提供一定会增强。

  谭昊:有这个压力?

  李道斌:一定有这个压力,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有非常大的压力做这一块。

  谭昊:您的结论,第三方销售看上去很美,但是目前来说也挺难做起来的?

  李道斌:我不好意思说挺难,至少有一个过程。因为客户的需求,自己能力的培养,还有其他人的适应都会对你这一块有非常大的影响。

  谭昊:当有没有问你会不会做一个公司,你肯定会说不考虑?

  李道斌:我不会这样回答问题啦。

  谭昊:问一下于总,现在大部分依赖传统,或者银行。你刚才也谈到整个发展基金,对渠道来说,花了很多功夫做,这个现象会一直存在吗?你是怎么看的?

  于东升:

  可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环境就会导致这么一个结果,可能很难改变渠道为王的现状。我们看看,在座也有合资基金公司,这几年香港、台湾,或者新加坡的经验,传导到大陆以后,现在所谓的回归本原,这也是一种。我在上个月接触了台湾一家券商,想在大陆做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他们更多感受是直达客户的模式。

  谭昊:直销?

  于东升:

  对,现在看看,这样的直销模式,国内一些公司也在尝试,但最后还是回归到依赖渠道的状态。渠道为王的状态我觉得很长时间内不会改变,因为中国存在着地大物博。你想我们一家公司,不知道李总你们现在多少人了,四五百人应该是蛮大的基金管理公司。我们服务能力、现状是不匹配去抗争渠道为王的现状。但怎么应对这么一个现状呢?渠道创新。所谓渠道创新,我觉得你刚才那个题目是挺好的,体制创新、产品创新、渠道创新,我感觉更多还有品牌创新,结合起来,今天吴志军走了,我有一个感触,华夏的品牌力量真的是蛮大的,很多产品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就能够干掉。很多渠道是被动的。我想我们达到一定的状态以后才具备和渠道溢价的能力。

  创新,刚才李总也提到第三方理财,这个力量一定很大。创新,还是说回归本原,应该的要素在哪呢?第一点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第二如果创新归结回来来说,我刚才在思考这个问题,还是服务。实际上所有的脑筋动的这个方面想办法,不管是产品,还是渠道。第三点可能还是责任。不管怎么说,这个市场好也罢、不好也罢,挣钱也罢,或者将来的市场,今年是变化多端的市场,我们承担的,持有人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包括环境,包括文化的责任,实际上是资产管理行业很有意思的。如果归结到这个,我是野蛮认同李总刚刚讲的。所谓创新,天时地利人和,首先把握第一点,要有需求,有需求才是产生创新的源泉;第二要考虑自身的核心能力,和你这个阶段是不是匹配,你能够做的这种创新;第三点品牌是野蛮重要的,在品牌上面想办法,我们能够抗衡,不能说抗衡,增加对渠道影响力很核心的一个。在渠道为王大环境之下,只有把你品牌建得非常强大,让客户更多认同这个公司,而不是把握几个客户还是怎么样的,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方式。我觉得我们这个行业,包括我们自己也在想办法,怎么样建立我们这个行业,包括每家公司能够有穿透力、影响力,持续的黏性的品牌影响号召力。

  另外我刚刚听几位同仁聊,有一个感触,创新有时候也有无奈的。既有主动创新,也有被动的创新。很多方面在跟进,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我们跟进是必须的。

  谭昊:陈总在海外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如何看将来渠道的情况。

  陈叔康:

  于总也讲了,欧美国家这个是非常成功。但是法国,主要销售还是靠银行这个渠道。所以不管怎么样,一个根本问题,李总也说了。英美国家更重视投资顾问模式,拉美国家更重视银行渠道。我觉得投资顾问跟服务更重要。我们把银行渠道作为我们主要的,把渠道服务好。本身农业银行有这么好的渠道,把它服务好,会把我们基金销售做好,我们有一个计划,能把销售,这种理念什么东西引进来。因为国内好多,刚才好几位都说了,好多买基金的人,很多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并不是赚钱的人就没有风险,其实是有风险的,只不过没有发生。不好的话会损失很大。让投资人理解高风险对着高收益,低风险对着低收益,按照自己的需求配置自己的资产,这是我们要做的很重要的一个,让投资人清楚他的需求,因为投资需求是各种各样的,有的是为子女上学,有的是短期的投资目标等等,弄清楚了,再把他引导到比较准确的上面,这比盲目追求高风险产品好多了。

  其实大家看一下统计的数字,世界上面资产类,股票型是属于高风险的,有一些人运气好的,回报高。有一些人运气差,回报少一点,总的来说有一个平均值的。股票回报是12%到20%左右,你再好也就是20%、30%,这是平均的。把投资的心态放得平常一点,所以根据你自己的需求,高风险配多少、低风险配多少、中风险配多少,再满足自己的需求。

  谭昊:

  时间关系,六点半了,最后一个环节。大家难得聚在一起,用非常简短的一句话讲一下明年的想法。

  于东升:

  我觉得这个产品,团队、服务、品牌、流程、分控,是我们打造创新体系的一个核心基础。这两年可能市场环境的变化,一定会给基金行业的创新带来一个非常好的环境,这个行业的前景一定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的光明。

  黄鹏:

  创新,顺势而为,应运而生。

  陈叔康:产品创新是公司的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我们公司一定要在这方面多加努力。

  谭昊:明年就会有动作是吧?

  陈叔康:时间成熟的时候,我们肯定有新产品推出来。

  朱戈宇:创新是一个公司综合能力的体现,而且我觉得创新不是目的,是手段。上投摩根会紧跟着自己的实力,寻找创新的机会,也不会为了创新而创新。

  王金晖:我们会考虑走和我们投资能力以及分控能力相匹配的创新之路,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李道斌:立足客户需求、关注客户利益,多创造一些能够让客户产生利益的产品。

  谭昊:今天做了精彩的发言,由于时间关系可能不是非常透彻。非常感谢各位,我们知道创新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期待在未来一年,短期来看,能够看到各位非常精彩的想法、精彩的实践。谢谢大家!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