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景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课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1日 15:48  新浪财经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于2010年11月11日在北京召开。上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史哲学部副主任李景源。(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于2010年11月11日在北京召开。上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史哲学部副主任李景源。(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于2010年11月11日在北京召开。上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史哲学部副主任李景源。

  李景源:借这个机会谈一点文化的问题,这里谈的一个题目是马克思与民主文化结合是重大的时代课题。大家知道中国的经济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重大变革和转型,在这之后就文化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认识和评价传统文化,如何把握传统文化在构建社会与和谐价值体系当中的作用,学术界怎样研究和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这既是中华民族近百年里面遭遇的重大历史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课题,前两点谈谈文化的建议,第三点谈一下当前文化建设需要抓的急迫任务。

  下面谈第一点文化建设关注到民族精神兴衰生死的一件大事,特别从对文化的感受和态度来谈。大家知道中国近代史上许多人文学者为了中华民族和文化的兴亡问题,有的赴汤蹈火,有的留洋,有的殉职,他们最关心重大问题就是中国的问题。所谓赴汤蹈火实际上都是一种自焚的行为,为了中国文化兴旺而采取的一种策略。

  作为文化学者既是文化所化之身,也是文化托命之人。民族文化衰亡之际常常感受苦痛,最后同归于尽。另外,如果我们还举个例子冯秀兰先生去留学的时候写了一个日记,谈论自己的心血,1915年新文化运动使他真正懂得在八股之外还有新学问,真学问,从此打开一个新的天地,而后,他去海外留学,又认识了另外一片新天地,从此之后为了解决这两个天地之间的矛盾开始同时哲学,他说这是我哲学活动的开始,我从中国到美国去就带着这么一个实际活动去的。到他接受学位的时候,他再次讲到我生活在文化矛盾冲突的时代,要回答的问题要如何理解这种文化矛盾,如何适当处理这种矛盾冲突,如何在这种矛盾冲突中使自己与之相适应,就是如何自处。

  大家知道王国维先生在30岁的时候,有一个难解的矛盾,就是对中外文化可信的不可爱,可爱的不可信。最后他无法解决这个矛盾,从哲学转向文学,到51岁的时候,50年来就处在文化矛盾焦虑当中最后以死来了解。像冯先生到84年,60多年间所讨论的问题笼统起来就是哲学史为中心的中西文化问题。那么,个体对民族文化的焦虑是民族对自身文化担忧的一个体现,大家都知道近代以来,之所以这些文人学者对中国文化出现这样一种焦虑,主要是因为近代以来中国的学术文化在国际上失去正统地位,丧失了独立性造成的。这是令仁人志士痛心疾首的事情,比如说在国史方面,中国历史方面,就有人学者有诗进行表述。当时在20世纪,前20年中国有一个现象,大家都到日本去学习中国的历史,令中国的学者感到很羞愧的事情。

  在道教方面也是这样,大家知道有一个短语,道家道教在中国,但是在研究道教这些东西的人是在法国,在日本。所以,许多仁人志士都把学术文化的兴亡视为关系民族生死的大事,他们发起了国亡文化不能亡的一个呐喊。举个例子,像37年10月,当时清华、北大和南开南迁到汾阳的时候,当时一批学生他们就讨论中国到底会不会亡。最后结论中国不会亡,为什么?因为中国的文化和思想没有亡,从此之后大家竭尽全力为民族复兴做努力,像冯先生专门写的贞元六书全部出版在国史大纲,他十二年出版论道的时候,40多万字的知识论也写完,为了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带着书稿上山,等解除轰炸时,他把书稿遗落在山上,一直到后来又花了几年时间重写知识论。他们都为传承中国文化做出贡献,我这是想讲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文化建设关系到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要从中国的发展路线,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来理解民族文化研究的意义。近代以来,我想讲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多次展开争论,争论的实质都是选择合理价值体系,无论是关于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还是考虑中国能否全盘西化的问题,都是中国究竟选择何种价值体系方面的论证,是围绕中国发展道路问题而展开的,举出科学跟玄学之间的争论,到后来实际上变成了人生观,和唯物史观之间的争论,是陈独秀跟胡适之间的争论,这是讲的第一个方面。

  那么改革开放第二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国外有关中国发展道路的论证,也是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价值观的差异角度作为理论的根据。许多外国的政要多次预言中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世界级大国,这些论据之一中国只能将世界输送产品,而不能输送思想和文化,也是从这样一个角度上来讲的。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世界对中国的看法正在发生变化,中国的发展道路及其所包含的价值是什么,日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重点,要探讨中国对世界的意义,并把重点聚焦于中国的思想文化以及核心价值体系方面,这是讲到第二点。

  第三点外国媒体无论是采访中国社科院,还是采访我们境外驻外使节他们提到一些基本问题都是涉及到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价值体系问题,像提出中国的信念,奋斗目标是什么,怎么样理解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中国在世界上代表何种价值观等等。这些无论是负面评价,还是正面建议,都是文化建设要回答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表明文化软实力其实是最硬的实力,到最后讨论来讨论去最后涉及到问题,归结到文化的问题。和平崛起核心是文化崛起,就是我们如何考察现在历史给我们启示。文化首先是价值体系,中国提出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目的是要向世界说明中国,这是讲的第二个方面。

  下面简要讲讲第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化课题,也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重要课题,创造出有民族特色可面向未来的中国文化,是中国民族的文化使命。要实现这一理想,要求海内外华人学者树立新的文化自觉,即正视并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关系。在当今时代,把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绝对对立起来既无必要也无可能,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些国家建立以后没有能长期保持,问题出在哪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实现同本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没能做好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大众化这些大文章。

  民族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无法回避的文化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丰富和发展了民族文化,但它并不能取代民族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使命是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首要的任务就是对传统文化资源合乎当今之变。历史经验表明,对传统文化资源从学术上达到内在的理解,实现跨时代的沟通和创造性的转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繁荣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这是讲到马克思主义一定要本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命运也取决于能否符合时代需要,能够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文化内涵。这是振兴民族文化的关键所在,传统文化现代化重要契机是吸收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要实现现代化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形成的创新结果。有些外国学者经常问,你们的理论与前苏联的理论是不是一回事,有什么不同?这个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

  那么,还有人问你们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之外,你们还有什么发展理念?这里我想简单的说一下,就中国改革开放始于解放思想,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反思,中国以现实为标准克服思想上盲目性,从科学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路线和思想问题,解放了生产力解放人民群众。除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以人为本,和平发展等理念也是中国发展的核心理念。我个人觉得这些思想对人类也是一种有利的贡献。

  从文化学识上来说,选择马克思主义就是选择一种价值理想,一种发展道路。那么,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既是一种文化顺应机制,同时对于民族文化来说也是文化同化机制和文化的保护机制。那么,这三种机制的统一就是中华文化繁荣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谢谢大家。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