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扬:我国现有金融体系不能有效支持城镇化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1日 09:59  新浪财经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于2010年11月11日在北京召开。上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于2010年11月11日在北京召开。上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于2010年11月11日在北京召开。上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

  李扬: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已经采取,而且正在采取,今后还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那么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恰好迎来了中国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因此很自然的十二五规划就成为应对后危机时期中国整个的发展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一个支撑。

  那么在十二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长期强调的方向、原则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并且深化。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新的表述,所以研究十二五规划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在应对后危机时期整个战略安排,以及各种各样的政策措施。

  那么在所有这样一些应对危机的措施中,我们注意到城镇化这样一个我们长期强调的经济发展动力比以往任何时候受到了更多的强调。因此,今天我就城镇化的推进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关系做一个探讨,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中国改革开放32年来,如果就经济发展的引擎而言是工业化和城镇化。但是由于我们的发展是从一个非常低水平的,还没有温饱的水平上向温饱发展。所以,工业化很自然的成为一个长期以来主导性的因素。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城镇化事实上也有相当大的进展,但是城镇化和工业化关系,就两者的关系来看城镇化是由工业化引致的,所以我们说这是一种引致性的城镇化。应该指出工业化先导是中国发展道路的优势,就这个问题在国际上其实有很多的争论,而国内的学者也有很多的探讨,有些人认为中国的城镇化速度落后于工业化是中国的一个缺陷。我认为这恰好是中国的一个优势,因为它使得我们避免了像拉美以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早出现大城市通胀,以及各种各样的贫民窟遍地产生的社会弊端。

  中国首先让人们有就业,然后才考虑是否移民,就这样一个道理是非常值得总结的。但是,现在确实中国进入一个转折时期,因为中国的工业化已经进入中后期,在中国沿海地区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而城市化这种方兴未艾,所以我们的判断就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并举,而且逐步向城镇化为主导的方向转移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

  那么我们要想探讨新的趋势特征以及对我们带来新的挑战,我们必须首先回顾前32年来的城镇化有一些什么特征?我们从劳动力流动来看,流动劳动力从农村排挤出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去,他们主要是为了赚钱,在制造业就业赚取收入。因此他们是候鸟型流动,在整个格局下有若干特征非常值得注意。第一他们并不谋求移民,不谋求成为他在中间工作那个城市的居民。由于如此就有大规模人口迁移,每年会定期有人口流动,数以亿计,每年相当于在欧洲有几个国家那样子的人口在移动,这样对中国跨地区交通运输造成了巨大压力。

  第二个特征就是他们所取得的收入要汇回农村去,并不主要在这个城市里,就造成大规模资金流动。

  第三他们的消费活动除了吃穿等最基本这些活动发生在城市之外,那样一些耐用消费品,特别是住房、医疗等消费还发生在农村。

  所以,可以说这样一种人口流动格局由工业化引致城镇化的发展,事实上是固化了我们城乡的分隔。我们有些调查研究,这些研究显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没有像城市居民那样呈现不断升级态势。相反他们的消费结构,甚至表现出低级化,以及恩格尔系数逆转趋势,为什么中国这么发展消费仍然跟不上。因为在人口绝大多数农村居民,虽然他们在城市里赚取比他们过去更多收入,但是他们仍然延续着,甚至强化着原有的消费习惯。

  那么从经济上来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在于分散在农村就存在着规模不经济,因此就会导致有效供应不足,以及价格过高。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这两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的下乡,惠农措施都是非常有眼光的。我们这里面有一些统计,就消费价格而言,01-08年,农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3.3%,城市只上涨18.4%,农村价格水平上涨幅度高于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农村他的供应不能非常集中,规模不经济。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就结构而言,农村家庭在家庭设施、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消费没有显著提高,甚至有所下降,这就揭示了我们这样一个在二元结构下中国整个宏观经济结构性特征。更有甚者在就业导向城镇化模式下,人口集中主要表现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集中。那么,这样一种集中已经显示出一种弊端,比较明显在危机之后,由于全球危机升华和制造业造成下降,造成制造业吸纳农村人口下降,并导致全国的城镇化速度放缓。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现象观察,很多人认为中国很简单做个算术,中国现在城镇化水平46%,如果达到70%按年率1%来算能有多少年好日子。

  但是最近两年我们发现中国城镇化速度在下降,那么危机的冲击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而危机冲击为什么会造成城镇化速度下降,是因为我们整个城镇化是工业化导致的,是制造业抑制的。第二个现象我们注意到,09年财政刺激计划投入主要在中西部,他的结果较大程度了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就业环境,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使得很多原先要到东部地区的沿海地区农民不再进行这样一种传统路径的流动,他们可能在当地留下来。因此就导致东部工业发达地区产生程度不一的民工荒,这是两个新的现象。城镇化速度趋缓,民工荒现象出现,并且长期化是我们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要事实。

  然而我们看到中国的城镇化模式正在改变,因为中国工业化逐步完成,城镇化将逐步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所以,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我们会看到一方面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还会复制东部地区工业化引导城镇化这样一个模式。但是另外一些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城镇化引导经济发展新的模式这是第一个改变。

  第二个改变就是流动人口的成分在发生变化,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第一代农民工子女现在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题。2010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统计,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到总流动人口的60%,1亿以上。这些人他们到城市去的动力,他们的追求和他们的父辈是不同的,因为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是流动去挣钱,而是要谋求在他就业的城市中待下来成为居民。所以,农民工从候鸟型流动转变为移民,不仅需要制造业继续稳定发展,而且对城市社会服务,社会管理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提出巨大需求,正是因为基于这种需求中国城镇化模式已经开始发生改变。

  那么,这个转变影响是极其深远,意味着未来中国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保持相当大的规模。如果在制造业导向城镇化过程中,那个时候农民工的需求很低,而且这些需求可以有业主提供。现在不能了,他们要谋求成为移民就要由城市来提供,由政府来提供,由社会来提供。

  所以,未来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移民大量涌入,需要为新居居民提供城市基础设施投入需求。所以,这些移民增加会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并且由于中国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主要原因之一是城乡差距,这样一种人口流动新格局会缩小城乡差距,从而进一步对于改变我们国家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做出贡献。

  归纳以下,这样一种新型的转变在五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一由于城镇消费型的投资会迅速增长,将会使得国内消费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重要动力。二是刺激整个服务业发展,从而改善中国的产业结构。三基础设施改善和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等这样一些新型战略产业发展会提高中国的科技水平。四由于聚集,所以教育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所以他会提高中国的人力资本。五收入分配差距将因农村居民的减少而缩小,同时通过城镇化在中部西部地区扩展,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将缩小。总之这样一种战略型转变,他和我们经济发展战略转变是一致的,并且他构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主要的动力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它。

  那么,下面就讨论在金融领域如何来支持这样一个转变?我们看到从工业化指导转向城镇化指导,将使得投资主导型投资模式得以持续,这是必须确认的事实。好在中国具有高储蓄率,因此这样一个高储蓄是能够继续支持高投资的,这是从总量而言。但是投资领域将发生变化,我们从四个层面来看这种变化怎么发生。由于城镇化,由于人口集中,所以我们需要商业餐饮,需要社区服务,医疗卫生等行业发展。由于让居民安居成为政府任务,因此我们就需要房地产,物业管理,市政环保等行业给予保障,由于人口聚集,这从经济学上很容易解释,一聚集就需要分工,聚集多了就需要分工细化,就需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行业支撑。由于城镇化意味着人们需要提高生活质量,所以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科技教育等行业都会发展,总之服务业会有非常大的发展。

  换言之投资规模投资引导中国经济总格局没有变化,但是投资领域将因城镇化模式变化而发生重大变化。那么,就性质上,投资资金性质上来言,工业化指导投资和城镇化指导投资性质上非常不同,风险不同,商业可持续行不通,所需要的价格和收费的环境不同,他需要的税收待遇不同,因此这样一种转变也意味着投资的性质发生变化。

  既然投资领域在转移,投资性质在改变,我们金融业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与以配合。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看我们所需要配合的主要领域。第一个领域,或者第一件我们从金融层面要做的事,要应对城镇化大发展需要做的金融方面配套改革,就是纠正我们扭曲的资金供应结构。中国金融体系是银行引导,我们分配储蓄都是通过一个金融中间机构来进行。这样一种动员储蓄和分配储蓄的机制有利于推动工业化,但是并不非常适合城镇化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短期存款,而用于支持长期投资就会有一个期限错配问题,在工业化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一般来说工业化项目由于他是商业性项目,他有一个比较明确相对较短的投资回收期。

  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大量投资他的商业化性质并不明确,而且需要的资金非常之强。比如盖一个医院,盖一个养老院回收期比盖一个钢厂,水泥厂回收期长的多。所以,在这种结构下,投资结构错配问题会更加突出。如果过多使用银行贷款会显著提高企业和投资企业的杠杆率,增加潜在风险。在今天说杠杆率,在危机已经延续了3年,在后危机时期我们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的环境中说杠杆率,我想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它的危害性。因为这次危机从金融商来说,就是杠杆率过高。

  而依托我们这样一种银行为主导金融体系来为经济建设提供资金,他的一个自然结果就是提高杠杆率,提高杠杆率是我们要防止,要严防的。目前我们中国保持着间接融资格局,前面我们讲到银行为主,这样一个等价判断就是我们股权类资金供应是严重不足的。因此在中国投资领域中,生产领域中普遍存在资金结构的失衡问题。也就是说,股权性资金少,债务性资金多,从而中国整个经济的负债率是比较高的。

  那么我们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使得我们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一些非常不得以,而且从长期来看是危害性措施。比如降低一些投资项目资本金要求,也就是说我们在反危机过程中不能不提高杠杆率,而杠杆率是提高危机的主要原因。当然他有不得已而为之的窘迫,但是我们应当高度警惕,因为次贷危机为期不远。现在我们看到很多资产负债率都有杠杆率提高的趋势,这是非常值得我们警惕的。

  由于这种现象在市场上有一些非常清晰的反应,危机中现金为王,谁手头有钱谁就是王。在今后一段时期中股权投资为王,一个项目摆在那里,谁能够用股份的形式投资进去,谁将取得主导型地位。所以,这使得扩展资本金筹资渠道相当紧迫。我们觉得有一个观念需要强调,说到这个问题大家会自然而然说要发展资本市场,但是发展资本市场迄今为止我们发展的主要是资本的交易市场。对于作为交易市场基础资本形成的市场我们给予的重视是不够的,所以在下一步我们应当前移到强调资本形成。

  第二个需要强调的一些途径,我这里列举了5个途径。一是发展资本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第二在中国提高股权性资本的比重,民营资本的发展功不可没,根据中国规定民营资本不能以负债方式。引进外资在中国总体资金过剩的情况下,我们还在引进外资这个情况是被质疑,如果从资金结构角度来看很矛盾的现象得到合理解释,我们引进外资主要是FDI,FDI主要是形成资本。第四聚合资本,我们需要聚合各种性质的投资,包括PE,VC大发展也在此得到解释。09年PE行业新增规模大概有1万亿非常大的规模,最后是金融创新,因为见于中国银行为主,以银行为基地各种各样用以转变债务为主的股权性创新都应该得到支持。

  第二个问题应对中国城镇化模式发展第二个问题就是地方融资平台问题,刚才胡晓炼行长也已经谈到。这个问题非常之突出,以至于一些国外研究者都认为中国下一步金融风险主要是地方融资平台。但是我们注意到中国政府对于地方融资平台采取了非常的合理,非常理性的态度。首先认识到地方融资平台产生发展在危机中得到进一步扩张,是因为存在一个基本矛盾。这个矛盾就是,一方面中国进入城镇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之中,而城镇化主要任务在地方。另外一方面地方上基本上控制不了什么金融资源,他们的财政资源也是非常短缺的。

  所以没有钱但是需要做这么多的事,因此绕过各种各样的规定发展地方性融资活动就成为一个必然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他的合理性。但是,由于是在一种绕过现行法规,现行管理框架这样一种条件下来从事这些活动,这些活动自然就会形成很多的风险。那么,基于这两个判断,一他的产生有必然性,二中间有风险。基于这两个判断,对于地方融资平台的解决问题就有了目前这样一些措施。

  我们先看一下地方融资平台,这是贷款的分类,我们分别抵质押贷款进行了分类,这是贷款的担保方式,融资平台担保,非国有企业担保等等,地方融资平台分了5类,给了一个基本的概括。那么,对于这样一些问题我们认为解决地方融资平台问题是中国推行城镇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刚刚已经说到这个问题不是那么简单,事实上显示了我们整个金融结构中的矛盾。因此,对于地方融资平台就有一个分类处理的方略。分类看来现在地方融资平台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商业可持续性的。第二种本身有一定商业性来源,但是他需要第三方还款的来源才能够支撑的。第三是基本没有现金流,以及可能损失的项目。分类如此解决办法应当是很明了,对于第一类,第二类应当给予支持,让他明确化,浮在水面上,第三类高度关注想办法采用措施,地方政府在中间承担重要责任。

  最后一个问题需要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在我们这次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有很多新的提法,其中我们在这里面列了两个提法。一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我的印象在中央一级文件里对地方金融发展和管理体系问题是第一次提出。那么这个目标的提出充分考虑了我国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存在巨大差异的现实,考虑了城市化发展的客观需要,考虑了完善我国金融和财政宏观调控体系的要求。综合考虑了各方面情况和要求之后,慎重提出了地方的金融管理体系和地方金融发展问题,这是在这个文件中关于金融方面一个新的提法。

  那么,而发展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有很多内容,我这里列出了三条。一发展市政债券市场,二深化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第二条我认为也是一个新的提法。当然政策性金融银行体系的改革一直在提,但是在危机之前对于政策性银行体系改革,已经有一个基本一致的看法,就是要把他们改回为商业性金融,这个措施已经采取。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重提政策性银行体系改革,是中国政府面对危机过程中新挑战,新事实做出的新决策,这一点也是值得研究。

  那么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会对地方城镇化发展产生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第三要建立多层次区域性金融中心,这个问题虽然没有在规划中提出,但是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这个命题的提出就蕴含着中国可以有若干区域性的金融中心。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这么多年来,各级政府都在谋求建立自己金融中心这样一个活动就有一定的合理性。当然是在网络的条件,网络经济条件下多中心应当是可能的。

  总之中国下一步的发展已经从发展要素上来说,已经转移到城镇化为主导。而城镇化为主导这样一个发展的路径,我们现有对于这样一个路径,我们现有的金融体系不能够完全有效的支持,因此我们需要在金融体系的改革上下进一步的功夫,我相信这个改革已经在展开,而且会非常有效的推展。如果能够做到这样的话,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前景是非常光明的,中国将会进一步的提高自己在国际事物中的话语权,会对全球经济的恢复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各位。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