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借记卡:您的贴身管家和生活好帮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9日 14:31  新浪财经

  说起借记卡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是说起借记卡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你未必都明白,因此,“老调重弹”很有必要。

  一、 什么是借记卡

  银行卡一般分为贷记卡和借记卡,贷记卡(也称信用卡)具备信贷消费功能,持卡人可以先消费,后还钱。而借记卡则是必须先存款,才能消费。由于借记卡具有申办简便、功能众多的特点,目前已经成为持卡人进行消费支付、资金划拨、投资理财的主要载体。据中国银联统计,2009年底,我国借记卡的发卡量为18.1亿张,占银行卡总发卡量的90.8%,并且仍然以每年17%-30%的增长率稳定增长,这说明借记卡在我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 借记卡的功能

  借记卡作为银行使用最多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1、多数银行的借记卡具备多储种、多币种的储蓄功能,持卡人可以持卡在发卡银行网点、自助银行存取款,可以在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ATM机(取款机)上取款。2、目前,没有比使用借记卡进行汇兑更方便的工具了。持卡人可以通过银行网点、网上银行、自助银行等渠道将款项汇给其他持卡人,由于结算网络的不断优化,汇款将会瞬间或很快抵达。3、持卡人可以在遍布全球的特约商户使用借记卡消费,根据消费金额统计分析,借记卡在大额支付领域或者低扣率的特约商户,如批发、房地产、汽车等商户的消费具有明显的优势。4、借记卡在代理收付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了,可以为持卡人代发工资(奖金及其他收入),缴纳通讯、水电汽等费用。5、借记卡在投资理财领域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三方存管)、理财产品、开放式基金代销、保险、个人外汇买卖、贵金属交易等无不通过借记卡进行签约、交易和结算。6、许多银行更把借记卡的服务延伸到金融功能之外,如为借记卡持卡人提供机场贵宾通道、医疗健康服务、高尔夫俱乐部等。

  三、 如何申领借记卡

  借记卡的使用广泛,申领也比较简单。1、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有稳定收入的个人,均可申领借记卡;2、只须在银行网点填写一张申请表。申请表中有领用合约(或用卡规定、领用协议、章程等),需要申请人签字确认。领用合约中规定了申请人及发卡行各自的权利、义务等,申请人应该仔细阅读其中的各项条款,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借记卡一般可以实时发卡,申请人当时即可领到卡片并启用。也有采用事后发卡方式的,一般在客户申领后5-7天即可拿到卡片。

  四 、学会保护自己的卡

  要想用好借记卡,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风险保护意识,做到“三个保护”:1、卡片保护。一旦卡片丢失和被盗,就存在被冒用或伪造的风险。所以,应该象保管现金一样保管卡片,不得随手放置,更不能转借他人。同时,身份证件和卡片应该分开保管。如发现卡片丢失或被盗,应马上拨通银行客户服务热线或到就近的银行网点进行挂失。卡片挂失,立即生效,可以有效地保护客户的资金安全;2、密码保护。有的借记卡要求客户设置交易(取款)、查询(电话)、登录等多个密码,应该注意,其中交易(取款)密码是最要害的、等级最高的密码,其内容尽量不要与其他密码相同。密码设置应该易记而且难以破译,如亲友生日等,不要将自己生日、几个连续的数字设置为密码;3、信息保护。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尤其是卡号、身份证件号码等,不要随意丢弃填写个人信息的书面材料。个人信息变更,应及时通知银行,以便与银行保持联系。

  五、如何防范针对银行卡的诈骗电话、虚假短信

  银行卡电话、短信诈骗的主要内容是利用手机短信或电话方式,假称持卡人的银行卡在某处消费或卡的信息资料被泄露,诱使持卡人拨打电话、短信中指定的电话号码后,诈骗分子以银行或银联工作人员的名义,进一步谎称持卡人的卡发生了交易,并称其银行卡可能被伪造并使用,诱骗持卡人在自动取款机(ATM)上进行相关操作,从而将卡内资金在持卡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转入不法分子提供的账户内。近期出现的新手法是将原来谎称“消费转账”变成谎称“退还汽车购置税”、“涉嫌套现、洗黑钱,请速与***联系,否则将承担全部法律责任”等形式。

  持卡人收到可疑电话、短信后,应主动通过发卡银行或中国银联客服电话进行查证核实。未经查证核实前,请不要与短信提供的电话联系。对查实的诈骗短信,应及时通过发卡银行、中国银联或拔打“110”举报。

  为了防止卡上资金被盗,建议开通卡账户的短信通知功能。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