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议题四:PE/VC的现状发展和前景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2日 19:49  新浪财经[ 微博 ]

 新浪财经讯 2010年新浪金麒麟论坛于11月2日在北京柏悦酒店召开,本次论坛主题是:“经济转型中的金融使命。”以下银行创新与风险控制分论坛实录。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我是新浪财经的主持人乔妮,很高兴大家来到新浪平行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经济转型中的金融使命。作为主办方我们很高兴跟大家共同探讨这个问题,同时我们也非常期待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首先有请第一个议题,银行创新与风险控制。同时在这里提醒大家,您可以通过手机登陆新浪微博发送金麒麟行业论坛内容与现场嘉宾互动,同时移动用户可以发送金麒麟行业论坛内容到1069009009193,而移动彩信用户也可以发送到1066888866,联通用户可以发1066888866193。接下来我们把时间先交给CCTV财经频道主持人马洪涛先生。

  马洪涛:谢谢主持人。经济论坛去年和前年做的两次都非常成功,今天能够有机会参与关于银行业管控讨论的经济类论坛,我感到荣幸。虽然我们的会场不大,但是我相信关注金麒麟论坛的网友一定是一个天文数字,像往年一样,很多同行也是在密切的关注着这次经济论坛讨论的很多话题。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环节,关于银行的风险与管控的话题讨论,我们邀请到的嘉宾,包括台上的发言嘉宾,还有台下的几位对话嘉宾。台下的几位身份可能更像观察员的角色。这几位大家应该很熟悉了,首先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业务创新协作监管部主任李伏安先生;招商银行行长兼首席执行官马蔚华先生;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杨琨先生;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红力先生。

  坐在台下的几位观察员是包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长金岩先生;法兴私人银行大中华区CEO李晓芸女士;益普索大中华区CEO刘立丰先生;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刘文革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忠阳先生。

  其实在刚刚过去的10月份,至少有两条跟银行业有关的消息,而且很多人都把它解读成对银行利好的消息,一个是加息,一个是在10月底银行关于放贷利率7折优惠的取消,重新恢复到8.5折,这对于银行的利润来说都是比较好的支撑,为什么说加息是一个好的支撑?

  在此次加息之前,很多的舆论和专家,包括货币委员会的委员都建议加息是单边加息,只加存款,不加贷款。如果单边加息对银行来说有所损失,而且损失的数字不会很小,大家可以计算一下。最后出台的依然是对称加息的结果,同时月底放贷利率7折的取消,也是对银行的利润有一个增长,这是一个解读,不知道银行行长是如何看待这样一个变化。

  不管怎么说,在这样利润似乎有所恢复的情况下,创新的问题怎么办?是不是在大家有钱赚的时候有更多的动力去继续进行创新、继续进行一些变化。所以首先还是请李伏安主任,给我们诠释一下您的观点,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变化之下,我们银行业的创新应该何去何从?

  李伏安:加息和放贷利率的调整,有些说是给银行的利润带来好消息,更重要是从宏观文件和审慎风险管理的角度。第一,如果经济出现过热对银行业长期发展不是很有利的,所以在适当的时候及时调整,银行这方面宏观经济环境更好一些。房贷利率的提高,尤其是首付利息原来优惠的取消,我认为这是对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是必须的。很久以前我就主张中国对于房地产贷款的利率没有必要,因为商业化运作已经很有基础,没有必要给予太多的刺激,但是也没有必要给予太多的惩罚,我主张是稳定的、中性的房地产信贷政策。

  对于这两个情况长期来讲,会帮助银行在贷款领域和房贷领域的健康发展,这可能比短期的利润考虑更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创新下一步在这个过程当中怎么做,其实利率加息是一方面,我们更重要的是关注中国越来越强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和市场需求。在利率市场化加快的过程当中,我们看到利差肯定会相对来说越来越收紧,这是竞争的一个基本规律。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怎么样实时的转移我们的盈利方式,使我们的盈利机构完全靠利差转变为以利差为主,加上其他的收费业务和服务业务的比较均衡的盈利模式,可能是更重要的。

  结合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式和中国经济形式的特殊环境,我们银行要探讨随着经济转型的重要任务的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施当中,无论贷款还是其他业务,我们有一个相应的调整。包括过去以东南沿海地区出口贸易为主要的企业贷款转向中西部开发的贷款,转向消费者的贷款,转向消费者汽车、房地产,以及日用消费等等,转向个人中小企业的融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可能我们银行面临的创新任务更严重。

  对个人金融服务方面也有很多,除了贷款,财富管理和其他的各种金融服务,这些都需要通过创新服务。围绕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一系列创新和经济转型的创新,应该说是我们当前的最大压力。

  马洪涛:李总刚才提到利率市场化,其实我相信很多的银行行长都希望利率市场化能够尽快的推进,但是从银监会的角度,有没有一个时间表,或者在什么时候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把利率市场化的权力下放给银行?

  李伏安:利率市场化第一不是银监会管,是由中国银行管理这个事情。我认为中国是很难得一个实施利率市场化,在10年前应该说银行本身的利率情况比较薄弱,现在银行利润相当丰厚的,应对这样的挑战不会对银行构成太大的影响。另外,银行现在对于区别客户、挑选客户已经有很强的能力,给好多客户更优惠的利率,银行这方面的能力经过几年的信息系统、管理系统的建设基本具备。从宏观上讲,市场发展已经在这个地方,市场发展已经走在前面,现在直接发债券,实际上他们是追求市场化的利率。他们已经在推动利率差点问题,也是利率市场化的过程,现在是比较好的时机推进。

  马洪涛:现在对各方都是多赢的局面,现在实行市场化的主力是什么?

  李伏安:是大家认识和形势判断的问题。在危机比较严重的时候,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银行都处于亏损状态,或者盈利不佳的状态,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还是相当不错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很难得,利率市场化对于重要金融指标价格决定机制的改变,很难得有这样的历史机遇,我们没有太多的负担,没有太多的顾虑,可以比较好的做。

  而我们的机构已经做好了准备,形成共识,机构要建设自己相应的能力,也要有明确的定价能力。同一个行业、同一个产品、同一个类型,两个企业风险不一样,给出不同的利率,究竟差多少,定位在什么地方,银行有没有体系决策,我相信银行都在做准备,但是需要有一个具体的实施和技术准备的过程。

  马洪涛:我们也听得出来李主任在提银行业创新的时候,您讲到最多的是利率市场化,您是否认为目前可做的最大的空间是来自于利率市场化?

  李伏安:很多,还有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趋势也会加大,对于企业和个人要管理利率和汇率市场化以后的风险,也有很多需求。帮助企业管理这些风险,管理这些利率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也是创新的一个重要事情。

  马洪涛:利率市场化不是银行所左右的,还是由相关部门做出相应的改革措施。谢谢李主任。

  接下来几位行长就利率市场化做一个回应,在大家发言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讲一讲,因为毕竟是新浪做的金麒麟论坛,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互联网在过去一年推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产品。去年夏天前后,新浪开始推出一款微博的产品,在过去的一年里,这是对互联网影响深远的一款产品。去年中央电视台CCTV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当时新浪CEO曹国伟先生是戴着一条红色的围巾作为一个礼物送给所有的观众,围巾的意思就是微博。我们通过大屏幕来了解这款产品。

  我注意最近很多机构设计自己的微博产品,包括招商银行,我们看了招商银行最新的粉丝数量,不知道马行长有没有注意到,已经将近10万人了,作为机构微博来说是一个快速的增长。现在在上面展示的是我们一位粉丝,是招商银行的页面,招商银行的粉丝数是96679。马行长,我们今天做了一个特别的设计,将近10万个粉丝至少对于招商银行还是非常关注和喜爱的,所以他们才会成为招商银行的粉丝,我们不可能把他们全部请来,我们请了一个代表,这位代表是招商银行第95555位粉丝,现在请她到台上来,不知道我们招商银行的粉丝是不是都是这样的美女。

  马蔚华:招商银行有一个目标,因为最早搞互网上银行的时候,我们有一条规定是说,先是到大学去,向学生宣传网上银行。那时候不像今天,互联网客户超过2亿,当时只有2千万,但就是这些大学生首先支持了我们的网上银行。因为招商很多产品比较符合大学生,时尚的、潮流的,所以我们的客户里面包括有知识的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很多,她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马洪涛:网名叫西瓜头小T的粉丝,代表招商银行用户的一个特征。我问你一下,为什么主办方把你请过来,而不是别人,原因是什么知道吗?

  招商银行粉丝:我比较幸运,因为我是第95555名,因为955是招商银行的热线,我很早以前就是招商银行的粉丝,从我大学毕业之后第一张银行卡就是招商银行,五、六年一直接受招商银行的服务,觉得非常好。

  马洪涛:你其实是这两天刚刚注册的,刚刚加入的粉丝群。

  招商银行粉丝:对,刚刚加入的。

  马洪涛:再次证明来的早不如来的巧,有机会和马行长站在一起,我们可以给你两个机会,一个机会跟马行长合影,第二个机会现场可以给马行长提一个问题。

  招商银行粉丝:非常荣幸。我特别荣幸是第95555名招商银行的粉丝,不光是一个巧合,可能是一种缘分,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我能得到一张尾号是955的银行卡。

  马蔚华:第一,你是招行十年忠贞不渝的客户,持卡十年,虽然说是一朝幸运,但是十年持卡,我是银行行长,我有权利给你这个,没问题。通过你谢我们的十万粉丝。

  马洪涛:其实我觉得马行长应该对微博的产品是非常的认同,因为它属于一个创新的产品,招商银行从诞生的第一天就是非常崇尚创新,而且在创新的过程当中一点一点的成长起来,所以对创新这个话题马行长是最有发言权的,所以现在请您用15分钟时间给我们做一个演讲,关于现在金融创新需要做的是什么。

  马蔚华:今天李伏安同志在这,我更要讲讲创新了。我觉得对于整个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创新和监管是一直矛盾的。

  在整个商业银行发展中,首先应该有商业银行不断的创新,为什么要创新?因为需求不断变化,创新到一定程度那监管可能就跟上了,监管总是被创新突破,所以监管一般给创新是一种容忍和支持。

  因为监管无论任何法律制度是认识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内商业银行的发展是放在第一的,监管是发展认识到一定程度来规范创新和规范发展。大家可能看了最近中央电视台热播的十集电视连续剧《华尔街》,这里讲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华尔街创造财富的力量大于它破坏财富的力量。

  为什么大家能够非常喜欢这部电视剧?金融危机之后大家可能心有余悸,可能对华尔街的评价也有点偏激,而且对创新都显得格外的谨慎。但是我还是感觉到去年在博鳌论坛上,我跟刘主席一块儿讲创新,当时金融危机以后我最关注刘主席的讲话,看看他还讲不讲创新,其实刘主席一直没有停的讲支持创新。

  但是我还关注他是不是嘴上讲,有没有动作,因为我当时有一个资产证券化的报告,正好是因为西方的资产证券化出问题了,我想我的报告还能不能被支持,能不能生存,最后批准了。

  这部电视剧讲一个道理,说华尔街是两重性,一方面它贪婪、逐利,这可能是不断的创新,到一定程度创新过度。逐利到一定程度失去理智,最终会酿成一场危机。危机过后监管加大,吸取了危机的经验教训,创新又重新开始。

  华尔街300年,就是不断的周而复始,但是一步应该比一步提高,没有螺旋式的上涨。我觉得对华尔街和这场金融危机都应该客观的看待,不能因为这场危机,不能因为华尔街的次贷危机,不能因为市场证券化出了问题,我们就不去搞创新了。我们在今天在某些程度更要创新,因为我们跟西方有一个很大的差距,它走过头的事儿,我们刚刚起步,他吃什么药,我们不一定吃那个药。我觉得银监会,包括李伏安先生也是支持我们不断创新的。

  创新:一是创新的方向;二是创新动力。首先招商银行是市场化的产物,在我们身上可能创新的动力更大一些,因为最早的时候在蛇口3间房,1亿资本金,34个人,鲜为人知,你想一个服务业,一个金融银行大家不了解你,怎么能相信你呢。

  那时候大家觉得我们的产品如果不比别人强很多别人不会理你,你的服务不比别人好很多,别人也不会光顾你。所以对银行来说创新不是发展的条件,是生存的条件。所以它一路走来靠创新,从当初的1亿资本金到今天2.3万亿的总资产,我们对创新是招行这些年不断前进的动力之源。

  创新的方向是什么?研究需求。银行是服务业,银行始终不渝的要研究市场的需求,因为你的服务对象他的需求就是你努力的方向,所以我们的口号叫 “因您而变”,如果你离开了对象的需求就没法创新,需求怎么产生的?需求就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产生需求。我当初到招行的时候,招行很,跟别人没法比,当时我们看到一个什么需求呢?就是互联网的需求,这是招行这些年一直坚持不懈的支撑的力量。

  我们最早推出一卡通,后来又一网通,网上银行我们1999年推出的,现在网上的替代率85%。一卡通现在5600万张,每张卡存款9000块,是全国银行卡金存款的将近3倍。我们到现在网点不足800,结果不断的被评为优秀的零售银行。

  网络的支撑起着重大力量,我们通过网上银行得到三种客户,一种年轻人,时尚,比较爱上网。一种是城市白领,包括公务员,因为他没时间到银行去,所以网上银行满足他需求。第三种有钱人,他觉得给他VIP服务。通过网上银行的需求去研究他,然后不断的满足需求,就让客户满意了。

  马洪涛:网上银行能占多少?

  马蔚华:零售25%,我们最近推出网上银行第七版,几乎所有的批发业务都可以网上做,将近50%。我们的网点少就靠这个,因为需求在不断的变化,最初的需求那时候给点好脸就是最好的需求,那时候银行叫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你给他一个笑脸就很高兴,这就是满足需求,我们不但给笑脸,还摆上牛奶咖啡。最早我们在沈阳,那时候一看银行给牛奶咖啡免费的,所有人来喝,结果有点受不了了,结果一想要不要撤,后来说不能撤,一个人来喝三次肯定不好意思,总是要做点业务。另外牛奶咖啡就是广告效应,结果还是可以的。

  “因您而变”不断的研究需求,后来网上银行叫零时差,量身订做要跟上,再就是财富管理、私人银行也要跟上,我们现在研究未来的需求,可能和智能终端、云计算、移动通讯有关,要研究这个需求,研究人财富增长到一定程度,私人银行高端的财富管理他的需求,要研究需求和不断的创新产品可能就比较主动。像我们银行和他们两大行没有办法比,我们就只能搞点这个,所以对我们来讲创新非常重要。

  我有一个启发,比如iphone,Google是两个在校的大学生发明的,七年的时间就超过了一百年的时间,他就是适应了需求。第二个苹果,销量超过了所有的移动手机,用iphone是个时尚。第三个阿凡达,阿凡达的投资是5亿美元,票房是20多亿美元,为什么年轻人愿意看。有的电影是满足我们中年这些人,但都是历史的题材,年轻人是看未来的题材。像盗梦空间他就爱看,年轻人想看未来的理想的,而且年轻人传染,你看我也看,你用iphone我也用iphone,一下几个亿,还有年轻人支付的能力大于收入的能力。你要了解这部分人的需求就有巨大的市场。这就是Google、阿凡达和iphone成功的原因,他们就是把需求研究透了,对于银行也是这样。

  马洪涛:大家现在可以知道招行为什么受大家的欢迎,因为马行长本身就非常的时尚,对年轻人喜欢什么非常了解。刚才您说招商银行开始非常小,从3间楼房开始做起,因为小所以才会有创新的动力,现在会不会随着自己个头越来越大,创新的动力会有所减弱,能否保持这样一种持续创新的动力?

  马蔚华:创新肯定有一个松懈的过程,招商银行这个过程也有。但是你有一条,你如果失去创新,招行可能就不复存在了。原来我们虽然3间房,市场上我们还是黑马一匹,现在不一样了,除了股份制银行各个虎视眈眈,我们的国有银行没法去跟他们比,还有外资银行,这样一个竞争的场面、这样一个环境、这样一个压力,你如果不创新可能是没有生存的机会,所以创新的动力要不断的充实,不断的牢记危机感。招商银行创新还形成了一个文化,这个文化的基因就是我们的体制,每个员工都是这样靠自己,不去创新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

  马洪涛:刚才马行长说相比农行和工行小很多,我们从7月份农行上市的数字IPO募集的资金是221亿美金,创造了金融危机以后全球最大的IPO。我们现在也知道中国经济面临一个转型,可能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一次转型,是必须要过的一个槛,面对这样一个转型经济,面对这样的特点,您觉得金融创新应该从何处着手?怎么样适应转型经济的要求?

  杨琨:很高兴,我今天上午和马蔚华行长同台论坛,今天下午我一来报道又看到马行长,特别是新浪网很时尚,说马行长还有10万粉丝,我非常的羡慕,因为我没有粉丝,我不知道有粉丝是一种什么感觉。下面接着马洪涛先生的问题,我给在座的中老年听众讲一点比较严肃的话题。

  众所周知,今年7月份中国农业银行完成了阶段性的股份制改革,同时我们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IPO,今天的股价应该说还可以,A股也是在2.7元多,H股已经超过了4元,有了比较好的变化。对于IPO来说,对于我们这么一家古老的银行来讲,是一个脱胎换骨的里程碑式的变革。不仅对我们自己,而且对中国的银行业,对中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革应该说是一个收官之作,而且这个收官收的还是比较的圆满。

  借助于这次资本市场的力量,我们在9月30日总资产突破了10万亿,按照当期上市银行的市值排在全球大银行的第五位,当然离张红力的银行还很遥远,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前三个季度我们实现了702亿人民币的利润,和我们招股说明书承诺的今年年底829亿利润完成了85%,在这里我也可以有信心的告诫大家,作为这家银行的高管层成员之一,我们有信心今年年底实现我们的承诺,希望广大投资者对我们这家银行应该抱有信心。

  完成IPO之后,我们也在考虑这家银行的发展方向,我们就定了一个目标,向大型上市优秀的银行方向而努力。正好又赶上了中国经济转型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么一个社会环境,上市之后显然要接受资本市场各种的约束,同时李伏安主任也在,我们还要听从于银监会的各种监管,今后论坛最好不要把监管者和被监管者放在一起,有些话好像我们不太好讲,特别是李主任在。

  按照银监会的要求,资本充足率要求我们达到11.5,拨备覆盖率达到50%,我们现在都已经达到了,也就是说从资本市场的约束,到监管部门的监管,都要求我们采取更加审慎的经营方针,要从过去盲目的、外延的,扩大市场份额,扩大业务增量,要转移到走一条内涵发展的道路。这样在我们的负债市场上更多的为VIP客户创造一些新的理财产品,来满足广大持有人的需要。

  在资产市场上,结合目前大中型企业的托媒融资方式,在《商业银行法》允许的范围内更多的做一点投行,或者类似于投行的业务。另外,我们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中间位置上。例如现在银行机构、网络、人员和无形资产,以及客户的资源,更多的在中间业务这个领域当中多做一些文章,减少我们的经济资本占用,提高ROA和ROE的回报率。

  在业务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肯定伴随着业务创新,而业务创新也就是我们为利率市场化做的一个必要的准备。一旦中央银行在放松对于利率的硬约束的话,作为商业银行可能要有一个积极的应对,怎么样投到市场上去,怎么样学会自己在大海中游泳,而且游的更好。

  借今天的话题,我还要讲农业银行的特点。我们上市不忘支持“三农”,在中央政府批复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方案当中,有16个方针,第一条叫面向三农,叫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现在看后三条都已完成,目前正在为完成的第一条在做积极的探索。

  大家也知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银行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一路的开放、一路的增长,在有效地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断的壮大了自己。在东部沿海地区,我举一个江苏和山东的例子,在这两个省的农业银行,在整个金融界当中,存款、贷款中间业务利润,所有的指标是当地市场上的第一,而且这个第一比其他金融机构还超过了很多,遥遥领先。为什么呢?

  我们在做分析,就是县域蓝海给我们带来了商机,经济发展依赖于县域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我们面向三农的基本定位。下一步在中西部地区也是按照东部沿海地区,我们有效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马洪涛:谢谢杨行长,其实还有一个话题想跟您讨论一下,关于国际化的问题。我们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很多银行都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国际化的部署,也是响应中央提出来“走出去”的要求,但是在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当时很多人讲中国银行这次之所以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恰恰因为中国银行国际化程度还不够深,这是不是在银行业会带来两种观点的分歧,中国银行业是不是还要加快国际化的进程,您的观点是什么?

  杨琨:如果我们仍然处于用算盘算这个时代,我们不可能受到计算机病毒的侵袭,您刚才讲的观点我不是特别赞同,因为我们损失小,不是闭关锁国、闭门做事所形成的很乐观的结果,不能这么看这个问题。有人说你不能说叫因噎废食,实际上还没有噎,也不存在废食的问题。

  以美国次贷危机所导致的金融海啸为例,它就是金融衍生品所造成的金融危机。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创新和杠杆还没有到那种程度,也不应该在我们现在市场上借鉴高端危机所形成的对社会的危害。对于你刚才说的这个话题,我其实倡议中国银行业加速国际化。

  WTO以后,我们国内的市场已经被国际化了,这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我们在座的有很多外资银行的各位,包括全世界有名的公司,有名的商品品牌,哪还有在中国市场上找不到身影的呢。今年上半年我看到一个资料,全世界80多个国家,数百家银行在中国已经办了1000多个机构,当然这里面有分行、有子行,有代表处,还有一些相应的机构。在中国国内的金融资产也超过了1万亿,你不出去实际上我们国内市场已经被迫进入了,是这样一种状况。另外,中央政府一再倡导上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中国的银行怎么办?

  去年我应中建总公司的邀请,到阿尔及利亚考察他们海外的项目,中建在阿尔及利亚的员工就超过1万人,它当年拿到10万美金的订单,经过使馆商参处给我介绍,中资企业在阿尔及利亚一共有40多家,营业额,包括订单、贸易、合同金额超过50亿美金,而没有一家中国的银行在当地为他们服务。他有一些业务不方便让当地银行做,他只能跨海到伦敦,到巴黎来办理一些业务,就是这种企业。

  如果是资源性的兼并企业,没有大型银行做后盾,没有大型银行给予支持,那是难以为继的。

  所以国外的银行都在做,都会做,而我们是不会做,或者叫不能做,那对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没有益处的。我倡导加速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进程。

  马洪涛:其实我们在前年金融危机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投行在纽约设了一个分支机构,当时在国内和国外的媒体上引起很大的讨论,我不知道农行在国际化方面和其他银行相比策略会有什么不同?

  杨琨:目前我们是在香港新加坡有两家分行,去年在香港建立了农银国际投行的平台,去年银监会又批准我们建立了悉尼、首尔、法兰克福三个代表处,同时又把十几年前建立的纽约、东京和伦敦代表处升格为分行,在银监会大力的主导下,我们这家银行的国际化明显的在提速。过去由于没有上市,和我们一些指标没有进行股份制改革,达不到外国的一个基本准入门槛,所以相应的就慢了一点。从去年开始我们显然在加速。

  马洪涛:谢谢杨行长。我现在想问一下工行张行长一个,前面马行长和杨行长提了很多问题,金融危机之后大家思考新的问题,包括国际化的问题、资产证券化的问题,我注意到您在“两会”提案里面提到,关于金融衍生品的相关提案,当时内容是发挥金融衍生品的融资、分散、风险的功能,遏制投机,避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不协调,是一条金融创新的原则,您在做这个提案的时候一定对金融衍生品做了一个非常深入的研究,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一个观点?

  张红力:刚才听了李主任、马行长和杨行长的发言,我很受启发,马行长和杨行长把招商银行(14.76,-0.05,-0.34%)和农行都谈了一下。我刚到工行六个月,这方面还是在学习当中。

  总的感觉,第一点,因为今天新浪财经这个题目是经济转型中的金融使命。我还是想谈谈金融使命。这次金融风暴以后,很明显大家充分意识到金融安全确实毫无质疑的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欧洲的金融风暴情况,还是主权债务的情况都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的金融界和中国银行,大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整体上确实表现的非常好,这与我们国家的宏观经济息息相关,与我们的监管和政策息息相关,我想也跟银行本身的管理和这方面这些年的进步有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更加、更好地从各个方面,社会、舆论,以及各个方面更加关心金融界的健康发展。十几年前,国内外媒体说我们金融业银行都要倒闭,那时候受到的压力相当大,今年因为做的都比较好,反而又另外一面压力,大家可能觉得做的太大等等方面,这样反过来想总比小好的多,总比不健康好的多。

  我们长大的时候看童话的时候都有一种印象,凡是小的能把大的打败的时候,或者大的和小的在一起都以小来喝彩,工商银行作为中国第一大银行,现在市值也是第一大银行,作为共和国金融业的长子,这方面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责任,同时也希望各界能够给予更好的支持。

  马洪涛:同情弱者,但是没有人同情工行。

  张红力:工商银行现在是“三最”,存款在世界上第一,市值在世界上第一,同时利润也是在世界上第一。今年前三个季度我们挣了1278亿,我们工行董事会也提出来向新的“三最”发展,我们希望成为最优秀的银行和最让人尊敬的银行,这就牵扯了很多各方面的机制多方面进行改进,无论是服务,还是产品创新等等,真正成为最好的银行。“十二五”计划当中也提到,我们不仅让中国的企业走出去,我们希望“十二五”有跨国的金融企业出现,这也是向一系列银行都提出了挑战,怎么样让中国有自己的金融企业,这显然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说到创新,原来做投行做了好多年,大家曾经有一个玩笑说,在国外什么叫创新?只要做成个产品,监管机构管不着你了就是创新,而且造成了创新名词有一些污点。

  如果看一下国外,金融风暴我总结有几个“超”。第一超前消费文化,超高的杠杆,超级的贪婪,以及超级的衍生,最后还有一个超热监管。

  我指的不仅对银行的监管,现在全球的银行界巴塞尔3也好,都在讨论银行的监管,其实更大的监管可能是怎么样对一些政府,而且非常强大的政府有一系列的监管机制,现在国际上没有这样一个机制,有的政府可能决定自己随便用钱,让自己的货币不断贬值,使经济复苏造成一定影响。这样进行协调,使整个国际社会和国际经济更加协调发展,这才是相当相当重要的事情。否则仅仅是银行,我们毕竟是经济整个当中组成的一个小的部分,银行监管我们也是往那方面在走。

  我曾经有幸两次陪着刘主席去巴塞尔开会和美国开会,包括G20峰会下面的一些工商银行,金融委员会下面业界的代表,几次这方面咨询,在中国银行监管方面,包括央行和财政部积极参与到国际对话当中去。真正的怎么样能够使其他多方面,全方位的大家有一个协调非常一致,这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不要因为刚才说的几个超,特别是超级衍生使整个创新有一个污点。数据这方面很多,在座的很多专家可能比我更熟悉,来证明整个金融创新,金融衍生产品对整个经济的推动作用,或者以马行长的话讲华尔街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这次损害,怎么样在新的起点当中使我们的创新在一个新的档次上来进行和谐和发展,这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情。而且我也同意刚才几位行长提到的资产证券化等等,我相信中国的金融业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的成绩,而且在国际上能够更进一步得到国际同业的尊敬。

  马洪涛:关于是否发展衍生品,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在争论,现在达成共识,还是应该发展健康的衍生产品。现在我想听一下张行长,您有什么建议,您作为投行对这方面有比较深的研究,对中国怎么样发展健康衍生品,怎么发展,怎么样监管?

  张红力:第一,我们得和李主任一起合作。国内整个以融资为主,随着未来经济发展,现在银行的资产每年都在增加,其实也不能够无形的增加下去,这方面刚才也提到资产证券化,以及下一步怎么样使更多的,假如非银行类业内的一些投资者,能够分享和投入到银行的资产,我想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事情。

  当然资产证券化在过去,第一笔大概是几年前华融做的,当时杨凯生是华融的总裁,做了我们国家第一笔资产证券化的交易,这个事情以后停下来了,当时我在外资银行也有参与,所以比较熟悉。

  我相信银行必须走资产证券化道路,现在根据巴塞尔III的要求,巴塞尔III核心是六,我们要求是11.5,现在银行都达到了,从这个角度上讲,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增长速度,可能几年后资本充足率就不够了,怎么样充分地利用资产证券化的路子,来使银行的资产有另外一个出口,我相信应该是近期,而且对银行业比较重要和最重要的创新之一。

  马洪涛:其实我们金融主管部门对于金融衍生品的支持,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的到来而产生任何的影响,刚才马行长跟我们提到的,在金融危机刚开始的时候,资产证券化的建议和方案就已经得到了刘主席的认可了。我们借助一下新产品微博,在此之前我注意到新浪已经发出了关于这次经济论坛的话题,而且大家都在跟热烈的讨论,我们不妨把其中的一些大家关注的热点再提给现场的各位嘉宾。首先我看到在微博上,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的博导张曙光教授说,说如何使金融创新活跃,放松不必要的管制就可以做到,不应该搞小额贷款公司,三年前七家试点,现在放开了,想搞七十家,全国搞了100多家,100多家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呢?这个话题李主任应该重点看一下,说身份不正、监管缺位,行为就会受到很多限制。这个说法李主任做何回应?

  李伏安:我看过这个,创新和监管的矛盾是存在的,但是好在银监会一成立就明确的宣誓证监会要鼓励创新,作为政府的监管机构,监管的主要任务就是防范和控制风险,但是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根本目的还是想要让金融机构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老百姓对金融需求的服务得到一个很好的、健康的、向上的发展,这是我们管风险的目的。

  一个好的监管,不是说不去管风险,然后去放松发展,这绝对不是,也不是说一个好的管理就是停止发展,而去管风险,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业务限制不让做,但是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发展业务,提供服务。所以,现在的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的金融经验已经证明,对金融行为没有监管是不行的,关键是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好的监管。

  我觉得很重要是监管好风险,又要鼓励创新。跟着市场创新的过程当中跟丢了,不知道市场走到哪去了,风险过多要不要采取措施,由于一系列因素他们跟丢了,这是需要我们总结和学习的,我们的创新一定要跟进市场。我们始终要听他们在说什么,他们有什么需要发展,我们怎么跟上,所以监管当局和市场的贴近一定是需要的,但并不是简单的说一个机构不要批,你们就自由的发展去,尤其在中国这个市场,我们的经验教训太多了,任何事情先放一阵子,过一阵再过来整顿,它反映政府治理无能,这方面太多了。

  我们在这样的其他下,没有必要再走一条错误的道路,关键我们是怎么改进。我们现在的监管,从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银行业现在还是非常了解,非常有把握的。我特别同意一个对当前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总体架构的风险、布局、战略决策,这方面相应的系统性的、宏观性的监管还需要加大力度。

  另外,目前大家认为监管是比较可控的,处于比较好的状态,怎么能够纳入到银行的经济转型当中,在提供新的金融服务的同时,自觉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又能够管好风险。

  包括在座的,大家关心的一系列题目,比如中西部地区的政府融资平台的问题,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风险控制的问题,衍生产品的需求和风险控制能力问题,这都需要银行有适应转变的能力,监管当中始终评估银行有没有这种能力,能不能适用这种转变,现在有没有具备条件,或者还需要创造什么样的制度法律条件,这是监管和机构之间需要良性互动的关系。

  马洪涛:其实监管到底应该是紧一点还是松一点,这个度很难把握,但必须要找到一个平衡点。美国金融危机也是暴露出了在监管中很多问题,包括现在的法案能不能解决问题。他们监管方面的问题,现在还是一个问号,这的确还是需要进行很多的思考。非常感谢李主任。

  我们继续用微博来讨论现在话题要提给台下的几位嘉宾。现在有一个案例,也是微博里面提供的,说有一位网友举了这样的例子,有一位31岁的重庆女子跟某医院签下一个按揭协议,先做一个手术,欠款3千元,每个月还50元,一边是居高不下的医疗费用,另外一边是因病致贫,甚至无钱看病的低收入人群,按揭看病的确能够解一时之需,通过按揭来看病的确是非常新鲜的金融创新产品,但是这个产品到底有多大的可操作性,我们请台下几位嘉宾谈一下这个问题。首先金岩先生,您对这个方案是否认同?

  金岩:这个方向,或者这个思路应该是很好,但具体到他这个人的情况,他的收入情况也没有详细介绍,有没有后序的稳定工资来源,如果有,那肯定没问题。如果是一个下岗职工,那肯定有问题,所以题目给的条件还不太充分。

  马洪涛:没有办法衡量好坏。

  金岩:这种思路,解决贫困人是可以肯定的。

  马洪涛:如果让您的银行做这个业务,你们会做吗?

  金岩:现在发展小型金融机构解决农村得空白问题,肯定是有用的,而且能起到很大作用,但是这里面也有观点是,尽管建了这么多银行,也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够得到贷款。因为银行毕竟要控制风险,对于有还款能力的人,如果原来没有这个机构,这个人群就得不到服务,现在创造了这样一些新的机构来给他们提供服务,肯定是一条很好的办法。这里面提出一个问题,小的金融机构始终按意愿服务弱势,还有现在村镇银行等等,好多个体经营者他们要控股,他们要通过这方面实现自己所谓的办银行的理想,这样可能往往就会走到岔路上,会违背我们国家政策的初衷。创办这些小的新型机构,为弱势群体服务这个思路我认为还是好的。

  马洪涛:回到刚才我们按揭看病的话题上,马行长我想听听您的意见,这样一种新产品您觉得有没有做的价值?

  马蔚华:首先看这个产品李主任批不批,首先有一个监管规则,这是不是一个可以规范的金融产品,我们还没有做过这样的案件。第二,如果批了,我就看他的个案,够不够我的条件,如果他批肯定要有条件的,像我们按揭贷款一样,一定要有首付等各式各样的条件约束,所以这个事儿我没有听过和做过。这个事儿也不是不能讨论,首先这个监管部门是不是认可,就个案来说看他符不符合这个条件,如果都行了就可以做。

  马洪涛:看病的市场我觉得还是存在很大需求,特别对弱势群体来说,这也是发扬银行的人道主义精神。我们继续问李晓芸女士一个问题,法兴银行大中华区的首席执行官,提给您的问题是,法兴银行是一个老牌的外资银行,如果将老牌的私人银行的优势跟中国市场当中的特色有效地结合起来,而你们又做了哪些创新。我们知道现在很多中国的银行也都在做私人银行的业务,您觉得之间还有多大的市场空间可做?

  李晓芸:大家下午好,我今天来之前有人跟我讲你确信要去吗?你是唯一的外资银行。刚才一圈听下来,我真的是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我今天在各位老前辈面前班门弄斧一下,法兴银行有170年的历史,可是我们进中国很晚,尤其是私人银行,私人银行是大家关注的一个题材,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文化大革命以后,这30年创造的一些财富。事实上这些高端人群有没有正式的重视怎么样运用这些财富,怎么样把他们早先利用社会尊贵资源创造出来的财富,再适当的回馈于社会,种种外资银行可能在这方面,在未来尽一些微薄之力。

  我们07年申请的法人机构,08年我们拿到了执照,09年是法兴私人银行的元年,今年是第二年,我们客户人数已经翻倍了,我的资产管理也涨了300%,我们的利润也是在逐渐上升。

  我个人做私人银行业将近20年,我是07年从香港调到上海来,对我来讲,事实上重新再走一次,因为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的金融环境和体系与国外的很不一样,尤其是中国的分业经营,是我很不习惯的,尤其在银行操作上,很多时候必须借助于开放式的架构,去跟市场上面优质性的伙伴共同联手一同创造,做一些创新的产品和服务。

  我们思索中国市场上面思考了很久,中国暂时要做到混业经营是不太可能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最好的方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应该是外资银行里面第一家开始做银信合作服务的,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个创新,虽然对在座的中资银行来讲银信产品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产品,对外资银行来讲我们有很多的内部程序,尤其当你坐下与巴黎的老板怎么沟通,在中国必须经过信托公司发行你的创新产品时候,去达到多元化为客人服务量身定制产品的时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对我们来讲是很大的一个突破。

  在创新过程当中,大家都知道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做到适当的风险管理,事实上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我们做私人银行的很喜欢跟客人讲,人生什么事情都是不定的,只有两件事情是决定肯定的,一个是你会死亡,第二是你一定要赋税。

  可是上个礼拜我听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评论,意思是:现在人生有三件事情是一定能发生的,死亡、税和金融危机。在银行的经济转型当中,银行创新的使命当中,把握好这个度非常重要。

  外资银行在这方面绝对能够为本地的企业和本地的银行尽一臂之力,外商有100多年的历史,今年人民币已经慢慢的往国际化的方向前行,而且不断地,事实上这一年来我收到很多客人的询问,他们在中国有大批的资产以后想要跨境到国外,到比利时买一个跟他匹配的厂房等等,甚至到国外做一些房地产的投资,或者为了孩子、家人移民,生活品位化的提升等等。

  外资银行在这方面能够加把力,我更愿意走出一条不同的路。过去一年多的时间,我们除了关注金融方面的发展,法兴社银行也从事了很多,事实上是延续了法国一个传统,和对艺术的爱好。

  我们曾邀请了一位艺术大师,赵无极,我们邀请他到上海来,他个人是杭州人。我们请他到上海呆了一个礼拜,把他的版画带到苏州博物馆做展览。同时还有法国很有名的金像奖得主,我们也为他做了素描的书,不久前他也在北京和上海做了一些形象艺术的表现。诸如此类,两个礼拜之前我们也参与了上海的艺术节,上海艺术节里面我们也欣赏了一个舞团,在酒会里面跟中国做了一些经济方面的交流。

  最近法兴在中国做了一个艺术大奖,希望35岁以下的新秀在艺术方面有所发展。当然各位可能会说,这是有钱都能办的到的事情。没错,私人银行除了有钱以外,更是希望能够用心做这些事情。事实上我们的产品是其次,我们对客人以咨询的姿态作为一个起点,我们产品设计以客人为本位。

  我常常讲,可能私人银行跟零售银行最大最大的不同是,零售银行它有一个研发产品的中心,它的产品研发好以后交给所有的销售,你们出去做推销。私人银行,因为人员是很精简的,所以不可能这么做,我们以客人作为中心,客人有需求的时候,我们到市场上做。

  法兴银行创新是有名的,法兴银行在金融危机这段时间也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我们是不是就此就不做创新呢?也不是。今天有一个台湾人,在法兴银行工作,做私人银行,到中国大陆开发中国银行市场,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这么大中国市场包容性绝对是很不错的,我们也希望法兴私人银行在中国能够走出一条很特别、很有特色的道路,同时为客人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来。

  马洪涛:谢谢李女士,李女士在演讲当中提到一个词语叫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记得在2008年的时候,外资银行有好几家,名字就不说了,他们做了很多非常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为很多中国的私人银行客户,他们的确购买了这些复杂的,连他们自己都看不懂的金融衍生品,之后血本无归。您这个数字说明中国的私人银行客户对外资银行信心已经重塑起来。

  接下来的问题提给刘立丰先生,大家都在谈创新,不管是任何一个行业的创新,走在前面的人总是风险最大的人。你们是搞市场调查和研究的,如何在带头的创新当中尽可能的把风险降到最小?保护自身的安全,不要成为一个烈士,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

  刘立丰:谢谢主持人,我们益普索公司是全国最大的个案市场研究公司,所以我们或多或少也参与了台上在座各位大银行家的企业创新的过程。我想说一下,大家对我不太熟悉,毛主席讲过一句话叫“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今天讨论两个话题,一个是创新,一个是规避风险。从本质来讲,我理解都是经营决策的问题,所谓经营决策对企业来讲就是怎么样找到你的市场,提供好的产品,能够赚到钱,这是最基本的一个思路。

  我今天也想特别借毛主席语录讲一个我的观点,对任何企业来讲,对银行可能更重要,企业创新的成败,跟您在市场研究的花费是成正比的,创新风险的大小跟您在市场研究的花费是成反比的。我特别简单的用几句话讲一下我的观点,我会从企业的层面、从客户的层面来说。

  第一类创新,发现新的市场,这方面刚才马行长讲了很多,对成长非常迅速的市场来讲,这种机会是非常多的,对我们,尤其是对我们在座的几位行长,智商、情商、胆商都非常高的情况下,拍板八九不离十,肯定能拍对,但是真正怎么去量化这些需求,量化所谓新的市场机会的规模、大小,这是需要专业公司做的,很多公司都有幸参与了整个过程,这一点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怎么样从多个行业市场也好,从细分市场也好,发现新的市场机会。

  第二类创新,我归结为产品创新。包括银行服务的产品,针对现有的每一个细分市场,银行怎么样去提供一些好的产品,或者更新现有的产品。这些方面来讲,很多银行有成功的例子,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通过消费者事先了解他们对你们的产品和服务接受程度,甚至很多市场研究公司,可以帮您量化,提前去预测在市场条件下,可以更好的拍板。

  第三类创新,我理解为服务创新。更多的谈我们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过程中用户的体验,这个体验对于用户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过程,感觉好可能跟这个银行合作很长时间,感觉不好可能会离开这个银行。作为银行,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去测量,这些人怎么样去评价你的服务,怎么样去争取对你的竞争对手不满意的客户,怎么样去稳固那些目前对你的服务处于体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客户,把原因找出来,把驱动因素找出来,把他们留下来。

  今天我多谈一点,是国内的银行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做这件事情,我理解成为广告、品牌和企业形象的创新。同样的产品,同样的服务,我们都有很多的经验,同样的产品价格可以相差10倍、100倍,甚至很多倍,如何去争取到在同样的产品服务条件下争取到更多的用户,怎么样去提升用户对您的品牌和企业形象的满意度,这是一个非常关注的问题。

  核心讨论的一点是用户对我们企业品牌和服务的感知和心理上需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杯咖啡在不同的店里有的可以卖20块钱,有的卖1块钱,这是服务对产品的心灵上感知,怎么样去测量心灵上感知,就像我们马行长一样非常聪明,有很多粉丝,实际上是对用户吸引的做法。我简单谈几点,一是从市场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以及品牌和企业形象的创新。归根到底我强调一点,我们花在了解用户需求的精力、金钱资源越多,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反之花的越少,可能风险就越大,谢谢大家。

  马洪涛:谢谢刘立丰先生,接下来的问题提给刘文革先生。之前您也听到了马行长用很多篇幅提到跨行业合作的问题,包括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还有对于云计算,刚才行长们也在思考云计算提供给银行业务是一个怎样的机会,这些都有可能在未来给银行的增值提供更多的平台。在目前的状况之下,在您看来,我们的银行是否做好了准备迎接跨行业时代的到来?

  刘文革:刚才也听了马行长和其他业内人士的介绍,不仅是在银行系统的管理、品牌、服务、传统业务等等方面的创新,我感觉现在根据我们提供,转型中的金融使命,转型本身的含义也是比较多,任务也是比较重的,最主要我们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未来的“十二五”期间有一个重大突破、重大发展。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说经济结构最核心是产业结构,为未来产业结构,我们也确立了几大新兴产业。刚才马行长提到云计算,属于现在信息产业比较前沿的产业。作为金融使命,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乃至于金融的创新。我想围绕国家产业的结构和技术的进步是不是和发展紧紧相连、紧紧相扣。

  在新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当中,银行这方面肯定是大有可为,也符合我们国家的产业政策。从这一点上我也看到了我们国家产业振兴的希望,也看到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未来,而且从发展的趋势来讲,可能金融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新的机遇。

  回到刚才的创新主题,我也想谈谈个人的看法,和您的问题可能有一些距离。从学术角度来看,作为监管和创新之间的关系,适应大的转型、大的结构调整,的确需要金融业有创新,因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未来的方向,创新肯定要和监管发生冲突,要用怎么样一个方式?

  实际上我们观察中国,从宏观大的背景来看,我们国家所谓的改革,之所以取得这么大成就,我们现在也在概括出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最大的特点是中国模式是一个核心,大胆试验和锐意创新,在创新过程中肯定要突破制度规则的边界。可能是监管不允许的规则但是我们去做了,这样就会产生矛盾,但确实符合我们中国改革的方式,一个规律性的特点。

  在试验性的创新方面,是不是我们能够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比如现在随着金融业已经走到了必须大胆创新,金融要深化,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是不是我们有一个新的业务、新的品种,监管部门可以指定几家银行,或者一家两家银行进行试验,如果是整体都放松管制的话,可能金融系统也会出现高风险。

  但是我选择几家,比如马行长提到资产证券化,可以批一下让他试验,如果成功了再让其他的行业推广。包括刚才看到微博上有一个医疗方面的按揭,医疗上的金融服务,也可以进行尝试。和刚才李主任说的失措有点不同,我还是主张选择一定的小范围、小规模的失措,而且要大胆一些,步子要快一些,如果成功了就去推广,这样可能对于我们金融发展,迎接未来的结构转型也是一个好的方向。

  马洪涛:最后一个问题提给陈忠阳教授,陈教授是专门研究风险的,前面大部分嘉宾谈到的都是关于创新的话题,创新往往是和风险相伴的,最后请您一下创新过程当中规避风险您的建议是什么?

  陈忠阳:非常感谢新浪财经给我这个机会,跟各位金融业的领导和专家交流,跟新浪网友交流。今天论坛的主题很好,“经济转型中的金融使命”,这个使命是什么呢?刚才听了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发言,和讨论之后,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去理解。这个使命就是市场化进程中的创新与风险管理。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自己从事风险管理学习和研究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体会,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可能有很多基本特征,站在我们风险管理角度来讲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认为有两个:一是竞争;二是风险。

  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竞争的经济,这是与传统经济根本上相区别的,这种自由竞争在我们银行业也反映的非常明显。刚才马行长提到了招商银行从发展起来,实际上是以一种竞争创新的理念发展起来的,应该是金融界竞争的代表,也是创新的代表。从最早给一个笑脸,到提供牛奶,再到利用高科技,进入到资产证券化,在这个过程中是竞争的态度,在竞争过程中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它是风险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风险的经济,也是与计划经济截然不同的。因为计划经济讲的所有都是国家计划,计划经济本质上通过国家计划、价格固定、企业国有、消除资本市场等等一系列措施消除不确定性。我们现在以风险换收益,经营机构都是在经营风险,这种风险经济看来是不断的在发展。我们现在市场自由化,利率自由化,国际化,实际上都是让我们的环境有更多风险的因素,这是一个竞争和风险是市场竞争本质的特征,对我们非常重要的就是创新和风险管理。

  有竞争就必须有创新,刚才说到招行都是在竞争中不断创新,所有银行在进入国际市场上都会进一步创新,创新很重要的一点本质也是带来风险的。所以风险管理对于创新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招行的风险管理,从当年大家的笑容,让大家微笑是相对容易的,一杯牛奶也是非常容易做到的,进入高科技时代,进入衍生品发展时代,想要控制风险,这个能力挑战会更大一些。所以,我认为在竞争和创新的时代,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也是我们银行业这些年一直在做的。

  在这个竞争和开放的年代里,我们怎么样提高风险管理?还是应该坚持走国际化的道路。不能因为次贷危机,外面有风险就止步不前,实际上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中国人的勤劳和聪明,尽管是风险很高的国际市场,我们一定会像招行这样,农行和工行,这么多年展现出的不断创新,不断控制风险能力,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的发展。

  现在巴塞尔III出来,巴塞尔III总结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前些年风险管理和监管方面的一些缺陷。实际上巴塞尔III并没有替代巴塞尔II,而是一个对巴塞尔II的一个进一步完善和管理,通过巴塞尔体系我们有很多学习的机会,我想继续坚持开放,是我们加强风险管理的一条有效途径。

  马洪涛:陈忠阳先生提的真是忠告,非常感谢。

  正如您刚才提到的,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经济转型中的金融使命,这是一个重大的使命,围绕这个话题有太多的话要说,今天他们给我准备了这么厚的问题,我们只问了其中一半,不过没关系,我们有微博,以后可以继续在微博上讨论跟经济有关的,跟转型有关的问题。

  我们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会发现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着我们对外开放所遇到的全球化的机会,是靠着我们改革所大大降低的成本,还有靠我们的制度能力,还有比较优势等等,很少有人会说在中国经济奇迹当中,中国的金融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至少它不是绝对性的因素,但是我们相信在我们所面临的经济转型,相信在未来的30年,中国经济当中金融一定会扮演一个非常非常重要关键,甚至是核心的因素,是一个更加重要的角色,所以我相信我们在这里讨论的话题一定非常有意义。

  转型在继续,思考也一定会继续下去。非常感谢各位嘉宾,也感谢现场的各位朋友,也感谢守在电脑前面和我们互动的网友,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各位嘉宾、感谢马洪涛先生,感谢大家跟我们分享的金融创新与规避风险的观点,刚才我们也和场外的嘉宾进行了互通,接下来进入第二个议题,基金产品发展和服务趋势。有请我们新浪财经总监邓庆旭先生。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