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公司的力量》研讨会发言摘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30日 11:00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2010年9月29日,《公司的力量》学术研讨会在梅地亚召开。全国著名媒体学者和经济专家济济一堂,就该片的核心内容,艺术表现手法等话题进行了探讨,下面是部分专家的发言节选,供大家阅读分享。

  陈汉元:

  我看了第一集,我跟我老伴说,又有一部精彩的真正的纪录片出来。

  我有一些感慨,如果让我做,能不能做到?肯定做不到。看完第一集马上发短信说,我说这部片子是一个巨大的磁铁,我是一个很小的铁片,一下被它吸引了,自己想离都离不开。这是我真实的感受。后来拿到了这个碟子以后,真的不是看一遍,看了两遍,从头到尾看一遍,有些地方挑着看一遍。特别是最后两集,最后是开放式,这是对的。

  一,我觉得很震撼,且不说别的,这个技术,我们这种人看片子,肯定要挑毛病,首先从技术上挑,画面质量,做成节目的几个要素,每个要素是不是都重视,用得好,而且元素搭配得怎么样,这个片子真的挺模范。

  第一,任何画面都经得起考验,不管从构图,还是从光线,从景别的搭配、处理,好像特别合理和流畅。

  第二,音,该有的时候就出来了,不要的时候就没有了。而且音量控制,我觉得也很得体,不是只是指哪一章,每一个主题都是这样。

  第三,特别是解说,我觉得这个解说该有的时候就出来,特别是有些解说像警句,不管这个话是你们想出来、写出来,还是人家说的,我是写不出来,尽管我是靠写解说起家的,还是不行。

  第四,所有的观点、数据等等都是有根有据的,我过去写话说长江,我说最好写的就是长江源头,因为谁也没有去过,我胡说的时候,你不一定在看。真的,大家都没有去过的地方最好写,怎么发挥,怎么胡扯,挑毛病没法挑,大家都是外行。那么公司这个事,好像就在身边,中国人、外国人,大家注意不注意,干不干公司,是不是研究公司,是不是搞经济,都和它生活在一起,说得外行了,只是一般的感慨,可能有几句就行,从头到尾十集都是泛泛地在那儿说,这个片子就要完蛋。我觉得十集片子,句句都是有根有据的。

  第五,同期声,一百几十个频道,音量老在调整,不一样,不统一,咱们片子里,自己在电视机上、DVD上,音量控制定好了以后,看咱们的片子,从头到尾,不要担心,一会儿打雷了,一会儿听不见,没声音了,很稳定,很标准。纪录片电视节目的几个元素,每个元素都很注意,而且搭配科学、艺术都注意到了。这个让我感觉到很震撼,因为凭良心说,电视上看到不少节目,心电图总是不正常。有的时候甚至会出现直线,咱们这个片子各种元素处理、搭配、搭档、配合、组合非常得当。在国外,技术质量,这些因素不行,别的地方再好没用,马上被淘汰了,不能上我的机器上来播放,没门,包括色彩,我特别注意被采访中国人、外国人,人物光线和背景处理得非常好,非常到位、非常得体,很舒服。这是我第一个感觉。

  二,公司和社会发展这么一个关系,公司的力量大到让社会成员很幸福,真的是普及了知识,当然这个片子所有的老百姓、观众都喜欢看,不可能的。   学安后记里提到一点很客观,这个片子主要对象是从事经济工作的人,尤其是管理人员,这样要求是对了。所以要调查收视率的时候,不要泛泛地全社会调查,一点几很开心,不管是不是搞经济工作,是不是搞管理工作,尤其可能是搞管理工作,一定有兴趣往下看。

  我老伴特别反对我晚上看电视剧,10点必须关灯上床睡觉,但这个片子,她说你看吧,后来她说,怎么经常从你后头经过的时候,这个画面好像看过。我说我想再看一遍。希望看到以后做得更好,我今年到电视台50年。真的谢谢你,我看过的片子不少,我当纪录片协会会长当了十年,现在是名誉会长,国内、国外这样那样都看过,我觉得这部片子是真正让我震撼。

  概括起来说,主题思想你们没有喊叫,让我触及到人类灵魂最根本的东西,但是你们没有说出来,看到看完以后会想到。

  你们的制作那么认真,因为涉及范围太大了,没有一个镜头像看新闻那样晃晃悠悠,特别稳,构图非常美,色彩、光线处理得非常好,尤其是解说,包括对同期声的应用,没有一句是废话。甚至有些话,我觉得很经典。有一句话是谁说的,我不知道,比如说“不是结果的平等,而是机遇的平等。”谈垄断的。我一想,的确是,我们之所以这个部门那个部门,机会不平等,机会到了,你没有抓住机会这是你的问题,不给你机会,这是社会问题等等。因为我岁数大了,记不住,起码这么一听惊讶一下。这种地方,这个片子还挺多。让一个老头子惊讶已经不容易了。听你们的解说,听了还想听,看了还想看,还想倒回去看,后来我老伴说,倒来倒去干吗,不是还有书吗?书配合得也特别好,书的结构、版面处理也让我觉得耳目一新,很新颖。

  胡正荣:

  特别偶然的机会,原来学安有了片子都要给我发短信,这次没发。有一天晚上出差看电视,已经播了半截了,第八集,那集讲创新。我说这个片子估计又是任学安,因为风格非常明显可以看出来,《大国崛起》延续下来的风格。这个片子我个人判断,肯定是重头,因为放在这个时间段,我说这个风格肯定是任学安,坐着看,看完马上给他发了一个短信,你又搞了一部片子。这样又沟通起来。

  从这个小事说起来什么?

  第一,从纪录片一步一步制作到这个团队走到现在,你们已经走出一条基本属于自己的路,不能说这条路已经非常定性,不能说这条路非常成熟,不能说这条路走到顶端,但是至少在中国纪录片圈子里、电视圈子里,形成自己的模式、风格,而且这个模式是好模式。    报道给了你们很多定位,一会儿政论片,一会儿文献片,不要搞得那么乱,看BBC也好,看国外做得比较好的机构和公司,基本上一大类就是人文和历史,这样一个定位,以后一切对待选题眼光,更多地对历史关照、人文关照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说完成政治任务,这是这种思维方式。

  那次跟学安要《大国崛起》的英文版,因为我要去英国,我们跟英国合办中国的媒介节,因为跟老外接触比较多,他们对中国媒体觉得没有言论自由,是共产党宣传。我想给他们看中国比较有影响力的片子,专门给他们看《大国崛起》两集,看完以后,BBC也好,还是英国政界、学者也好,没有想到中国纪录片相对比较客观,英国史的叙述和实际发生的过程比较吻合,而且采访的人比较权威。    

  几次片子看完很感触,整个这一套运作流程的体系已经开始建立,从早期创作团队,到前期的拍摄团队,特别是这次外包出去,这个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电视台有只有做,但是电视台很多时候是定制式、外包式,从前期到后期的精美制作,后期几乎没有太大问题。我个人不是拍摄专家,但是从我个人的专业角度来看,不会有什么问题,一直到后期,这次所有产品形态跟得上,DVD也好,或者书也好。但是以后有可能让自己产品更加多样化。那次跟企鹅公司对话,公司出过一个系列多语种世界旅游手册,去伦敦、美国、法国,国内也翻译过来,现在手册完全电子化到ipad上去,而且都是英话配合,我去巴黎圣母院,路怎么走,一点全出来。这部作品可以作为商学院辅助教材,很多素材再加工成为其他的一种教育形式的材料,或者什么方式的产品形态,这个需要你未来的团队开发。说到这儿,这个团队可能要慢慢积累成型,流程化,片子类型化,生产流程化,整个过程起来以后,我相信你做纪录片的这条道路,在中国肯定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乃至于可能走向国际的影响力,因为不同的团队不一样,这是好事。

  片子之外的东西我想说。因为看完一集很感触,尽管《公司的力量》在讲公司,但是我也同意刚才焦老师的观点,实际上跳出公司之外,陈老也是在公司之外思考这个问题。看完之后,对于未来选题来说,更多地对中国国家往什么方向发展,中国社会往什么方向去走,中国这个民族怎么建设,我们讲得都虚,怎么落到一个具体载体上,把公司作为载体,讲民族创新,国家创新,公司作为载体,讲公司治理,如果有可能再延展到一个社会治理,

  在这样一个人文历史纪录片的类型化的思维方式下,来看中国的公司,不知道下一个选题是什么,来看中国的什么,那些东西只是一个载体,叙述切入点、载体,最后目的是要实现这个。我非常高兴地是你们现在往这个方向走,如果能做到这一步,纪录片就是世界级、国际级,不是中央电视台二套。刚才陈老讲得我特同意,看完这个片子以后,给中国的创新、企业的创新只是一个案例,这种创新给中国带来的变革,哪些地方需要变革。这些我觉得还是非常到位,有些话不用说得很透,像陈老讲得一个警句,两个警句式的语言就够了。而且这次解说词非常精当,不罗里罗嗦讲得那么多,这次画面都很好,非常不容易。

  报纸上有两个采访,有一个地方采访说得比较到位纸抓得比较到位,一个公司的发展在远离特权,这个公司才能走向前方。还有一处,任何公司治理必须在规则下进行,我们这个社会有规则,所以实际上通过这个把政治和经济权力合理化配置,所有的权力如何在规则化进行,下一步中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未来的纪录片是不是可以在这上面多下点工夫,不一定说那么多宏大叙述,我们这种小案例、小故事、个人、小公司、小组织来反衬一个国家,这种做法挺好。

  原来我记得看过两个片子。英国史,英国历史学家写得比较有争议的英国历史,拍出来。还有英国冷战,必然的,带有意识形态,没有人逃避这种意识形态束缚,但是你怎么样让自己的意识形态,相对可以对话,人家觉得是理性的对话者平台下,跟你去对话,而不是歇斯底里的发泄、宣泄,所以我觉得可能现在需要这种东西,我觉得你的风格现在慢慢出来。

  下一步片子怎么在类型化、流程化道路上做得更成熟。

  通过这个片子怎么把选题真的放在更大的人文关注、中国关注,或者是整个历史关注下看这些东西,我觉得这个要比《大国崛起》那一次要更进一步。我刚才想到一个词,如果说《大国崛起》是一个概论,这是一个专论,学会了专论,我个人观点,开始学会讲深故事,讲简单故事好办。讲大国崛起,英国等模式都差不多,大不了故事换换,讲到专论上积累深了,讲述上不一容易,这次实验非常成功。做得非常好,下一次,我挺期待,下一次专论是什么,会是什么,通过那个反射什么东西,看到什么。

  马光远:

  第一,我接触公司很多年,我刚开始专业就是研究公司的,看过很多人写公司的历史,包括日本、欧美写的,像我们这样用电视形式,把公司历史中外古今这么展示,而且很通俗,又很吸引人据我所知是第一次,而且我曾经有一个设想,怎么样能够用一种形式,让大家去认识公司的作用,这么一个意义,用一个非常有限的空间展示一下,公司本身在人为历史中承担什么样作用,我曾经有这么一个想法,但是我觉得完成这个任务非常难。用一个什么视角、载体做它的话,我觉得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有想到《公司的力量》做到这一点,而且做得非常完美,整个看得非常吸引人。它不是在讲述一个公司的历史,而且在目前情况下,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在中国进行全民的一个公司教育的作用。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对大家一种公司教育,而且我们看到前一段时间,国美控制权争夺,事实上给《公司的力量》纪录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让大家看到现代公司治理怎么来运作的。

  首先,我是真诚地表示祝贺,真的是非常成功,比我想象的要完美,要好。所以这是我的第一个感觉。

  第二,信息量非常大,名字叫《公司的力量》,实际上是讲述公司一部完整的历史,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公司对国内来讲就是一个舶来品,但是感觉到一点不陌生,而且经过这么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以后,大家对于公司的认识、感性的认识非常多。但是像这么一次我们全方位地展示它,从公司本身,特别是纪录片里面强调公司的创新作用,事实上对于我们整个未来,对于制定我们创新性国家战略讲了很多年,但是谁作为一个创新主体,不清楚。我们国家搞创新,创新力量不是来自于公司,很多科研经费都是在高校、科研机构里面。公司作为一个创新主体,2000年左右,大家已经在提怎么样把我们一些研究课题,产学研结合,以公司作为主体,理念都提出来,行动没有跟上来。

  我们里面主要提到整个创新中,公司起到什么作用,创新本身是主体,同时创新从理念到现实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未来我们通过这么一个纪录片,看到一个国家真的要创新,它的主要力量、主体仍然在公司,未来我们可能在指定这么一个公共政策的时候,能够有所倾斜。

  第三,我在纪录片里面看到了公司民主的力量,公司整个运作过程中,运作、治理,包括很多治理模式,现在公司治理模式很多种,包括经典有英美、德日、东亚的公司治理模式,但是每一个公司治理模式里面,事实上都强调的是公司民主的力量。我们现在讲市场经济,讲中国的转型、中国的改革,我们在经济层面、政治层面究竟怎么样形成一个互动,这个纪录片做了一个很完美的诠释,我们怎么样通过一个微观的主体,通过公司层面,公司本身如果从架构来讲,也是三权分立的。我们讲它的股东大会是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决策机构,还有专门的监事会,监督机构。也是三权分立。我们通过国美控制权争夺,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公司完美治理架构下,公司民主怎么进行运作的。本身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怎么样同经济改革向政治改革进行擅变力量,一种传媒,一种中介,这个中介就是公司。

  随着创业板不断地壮大,我们看到创业板本身的公司股权结构比主板市场要完善一点、合理一点,一股独大的局面正在改变,随着创业板很多大股东目前都在进行套现、减持,逐渐地我们会看到很多控制权争夺,我们看到公司治理下,公司权力制衡、控制权争夺的很多案例。未来从经济改革转向政治改革来讲,我们探索很多路,路究竟在何方,微观上怎么体现,公司可能会是一个答案。从纪录片里面我看到这么一点。

  中国来讲,改革开放30年,讲公司历史更长,最早一部公司法大清王朝清末的时候,我们有了第一部公司法,现在一百多年了,也就是说中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公司,那个时候从它的结构来看,从整个公司的架构来看,虽然我们很多都是科学精英、官办等等,具备了公司主体,今年《公司的力量》推出来,中国公司百年,我如果没有记错,1908年,或者1910年中国第一部公司法出台,现在一百年。如果正确地评价公司教育,我们对公司的认识启蒙可能才刚刚开始,如果从启蒙的角度来讲,我们这么一个纪录片,真正起到的作用是一个启蒙的作用,因为这么多年我们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我们是整个行政权力作为主导。对于我们来讲公司怎么成了二元机构,行政权力、公司权力,作为二元结构推动社会进步,这方面启蒙还不多,而且成功的更少了。所以我觉得公司的力量对于整个中国人怎么认识公司,中国的公司经历了一百多年以后,我们又回到了一个起点,公司本身究竟是在我们社会中承担什么作用,在整个转型中,公共政策传承中,整个改革的大潮中,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也做了很多探索、答案。所以我觉得整体来讲非常好。对于我有很多的启迪。

  我在新京报上写了评论文章,我想小评论文章显得轻描淡写,我感受到力量不是一篇评论文章能够表达。每周有一个周刊,一个周刊五千多字,现在完成三千多字,这两天能出来。我看过很多《公司的力量》的评论文章,我是最长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包括我这些年学习公司法,包括对于公司的研究,在我看过很多对公司描述的文章里,日本写的公司历史,写的是日本的,普遍性并不强,我看了以后,整体的影响,虽然是经典的名著,跟我们切合性不是很强。

  我们不是一个句号,今天做完以后不是一个句号,长期积累。今天做《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等等,我们经常感觉我们提出一些想法、概念变成电影。《公司的力量》是长期的,因为刚刚开始,包括对于公司启蒙教育、认识,事实上从一个经营的层面到大众的层面转变的话,可能是一个起点,而且我觉得它发挥的作用是长期力量,力量是非常大的。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