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晓红:金融与文化产业加速融合是双赢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7日 14:41  新浪财经
王晓红:金融与文化产业加速融合是双赢选择
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助理巡视员王晓红(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 摄)

  新浪财经讯 2010年9月26日,由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于2010年9月26日-27日在陕西西安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非公有制经济成长与发展方式转变”。新浪财经全程直播,图为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助理巡视员王晓红。

  王晓红:尊敬的晏部长,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省委宣传部牵头举办这次文化产业发展沙龙,在形式上有别于以往的论坛模式,我想这有利于大家充分探讨问题,沟通信息,交流观点,更能激发各方的灵感智慧。下面我就金融支持陕西发展问题谈几点看法。

  首先,金融与文化产业加速融合,是金融机构与陕西经济发展的双赢选择,2009年7月,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标志着文化产业已上升为我国战略性产业,目前全国已有许多省市明确提出具体的扶持措施,把文化产业作为本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发展,区域之间文化产业竞争的格局已开始显现。对陕西这样一个被公认的文化资源大省而言,如果能够借助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基地定位的有利契机,加快发展广覆盖面,长产业链,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将极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扭转长期以来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传统工业和投入拉动的局面。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金融资本的介入不可获取。文化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在某种意义上文化离金融有多远,文化离产业化就有多远。实现文化与金融两种资源的良性互动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资源在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可以说拥有灿烂的文化资源这一原材料,并不意味着必然获取丰厚的文化红利,关键是要看能否通过金融这一黏合剂,将其与技术、知识、创意等要素有效连接起来,进行深度开发,使其变成符合市场需要且附加值高的产成品,否则我们的文化资源很可能被别人所利用,反过来再用产品占领我们的市场。如美国的大片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因此,加大金融对陕西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在新的形势下,文化产业也是金融机构新的利益增长点所在,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随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发展,金融是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机构之间,目标客户和业务品种趋同化的倾向十分明显,其结果一方面使金融资源集中于少数企业,少数行业,降低了惠及面。另一方面弱化了金融机构的能力。因此,金融机构必须以长远的眼光尽早发觉和培育文化产业这样的潜在金矿,占领市场先机,谋求未来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国内国际已经有很多金融机构,如招商银行等都在文化产业招商领域取得积极实践,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次,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在已有良好开端的同时,仍然面临诸多制约因素。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下,陕西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发展之势,一批文化产业园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公司等重点文化企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这个时候,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大力推动金融和陕西文化的融合,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9年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与省委宣传部、《金融时报》联合举办中国陕西金融与文化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制定省政府正式印发陕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指导意见,2010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九部委联合发布指导意见后近一个月,西安分行又及时与省委宣传部共同举办了陕西省文化产业民企合作成果发布暨签约仪式,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工作推向了高潮。

  今年有建设银行、陕西分行及曲江担保公司签订了陕西首个支持文化产业融资的担保合作协议,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与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签约,向大明宫项目提供60亿元的资金。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与陕西省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5年内将提供总额不低于50亿元的信用额度等。总体看金融机构服务陕西文化发展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是,文化产业毕竟是一个新兴产业,特别是相比传统产业,其最有价值的资产多为知识产权、版权等无形资产,而不是土地、厂房、设备等看得见的有形资产,这使得在当前制度安排下,金融机构在以文化产业联姻时不可避免存在诸多顾虑。因此,尽管九部委的目前指导意见已经提出了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的对接框架,但要充分发挥政策效应依然任重道远。其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企业在现代市场的信用积累难以一蹴而就,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观察和信用积累过程,与影视制作产业融资为例,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仍只能简单遵循明星+名导演,市场信用标尺的理念。

  二是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的信贷创新,受制于很多机制。在目前,经济利益最大化运营导向和信贷损失责任追求下,金融机构针对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创新动力不强,在项目评估、风险评估、贷款流程、人员配备方面与传统流程相同,使很多文化产业无法获得信贷支持。因此,金融机构主动开展文化产业融资的能力较弱,基于知识产权、版权等无形资产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三是文化企业的非信贷融资渠道从而阻滞因素。从资本市场看,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类上市公司仅占A股市场总数1%左右,陕西省文化类上市公司仅有一家,许多文化单位随意进行企业化改制,但要获得上市的资格尚有很长的路程要走,期间不确定性制约着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此外,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尚未建立,短期内无论新型保险产品还是保险资金的投入,都难以有明显突破。

  第三,多措并举,促进金融在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快金融资源与陕西文化产业的融合,关键是要按照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并重,政策引导与市场推动并行,业务创新与风险防范并举,间接融资与其他融资方式并用的基本原则,努力破除各种障碍因素,这既需要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降低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的风险预期,提高其收益预期,也需要金融机构破除传统观念和短期思维,大胆开拓创新。在文化产业融资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自身优势的业务切入点。就目前看,因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大工作力度,循序渐进,由易而难,促使金融机构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为。

  一是文化产品创新作用。应不断加强金融创新,量身定做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将文化产业作为昭阳产业,列入支持类对象,在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积极开发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新型融资产品和融资方式,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电影制作权、版权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企业联保、互保贷款业务,为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加强与产权交易相关机关机构的合作。

  二是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的平台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在深入研究分析本地市场的前提下,与地方政府签订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和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相关部门应加快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组织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洽谈会,发布相关信息和动态数据形式,促进银、政、企合作,同时建议文化宣传部门组织社会传媒,广泛宣传陕西文化产业的情况,普及金融基础知识,传播先进金融文化,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营造良好氛围。

  三是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关政策的协调配合。政府应通过多种形式发挥财政资金对资源的翘动作用。一方面可设立文化企业贷款风险有偿基金,通过加大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力度,使金融机构可以有效通过对贷款风险的覆盖程度放大贷款份额。另一方面可以由财政出资,提供风险补偿等方式,建立针对文化产业的专业担保再担保机构,并鼓励现有担保机构开发适应文化产业融资的担保职务,通过担保再担保等多种渠道分散风险,为金融机构提供支持。

  四是健全符合文化产业需求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规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培育流转市场,破解文化产业融资的基础性制度障碍,借助上海等文化产业交易所的平台,为投资人进行文化产业产权和资产的转让、租赁、退出提供渠道,降低处置和成本。同时,缓解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的后顾之忧,便于金融机构创新,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

  以上是我的发言。谢谢大家!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