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会议讲座 > 《中国企业家》创刊25周年 > 正文
2010年9月25日,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中国企业家创刊25周年庆典在北京召开。新浪财经全程视频直播本次活动。图为我们这代人的情怀和幸运全景。
王小丫:同样我们也期待着我们的企业家在创新、创造的同时,也保持一颗对艺术的追求之心,让自己也能够放松一下。
陈伟鸿:没错,在25年的历史上,我们看到很多人把青春的热血都献给了变革中的中国,奉献给了承载荣耀的未来,我们一起看一看《中国企业家》杂志铭刻的历史。
(播放VCR)
王小丫:现在让我们掌声请上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生先生,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陈东升先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先生,有请。
陈伟鸿:谢谢三位的到来,尤其是两位东升给我们现场带来了振奋人心的感觉。两个东升,我们两个人分别来问,小丫,你先问,你先选一位。
王小丫:还是你先选吧。
陈伟鸿:我选陈总,我们刚才看到92派,这时候出现了您的照片,您应该是92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个片子反映了命运变革的一个瞬间,如果您当年没有下海的话,您现在肯定是某某部的一个部长。到底这么多部委里你最感兴趣哪个部?最渴望当哪个部的部长?
陈东升:如果我觉得当官的话,当省委书记还可以。为什么?今天是一个改革变革的时代,为官之政,改变一方。我90年代初,那时候也是副局级,30出头,我这个位置我觉得很有意思。还有一个级别,可以去当官。还有一个也是商业,像东华一样,在经营一个事业。很坚定选择走企业这条道路,所以92派是这样来的。
陈伟鸿:至今是无悔的一个选择,对吧?
陈东升:无悔的选择。
王小丫:李总您好,李总是1984年开始创业的,是第一代企业家,我们特别想知道,《中国企业家》杂志是最理解你们这一代人的媒体吗?它曾经让您感动过或者尴尬过吗?
李东生:《中国企业家》杂志给我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特别是东华社长,每次见到他都充满激情。每次见到东华,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很精神,你不知不觉能够被他感染。可以说《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在这十多年影响力的快速提升和东华当社长,他的这种个人价值取向,他的精神,他对工作的热爱和执著是绝对有关系的。
陈伟鸿:我采访李总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其实有很多次对话,李总现在口才是越来越好,估计也和激情四射的刘社长常常接触有关系。我们再把话筒交给钱颖一老师,钱老师,每当我们要采访中美经济大事的时候都会找到您,您对两国的企业家群体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如果从一代人这样的跨度来看,你能不能给大家对比一下中美企业家他们之间的幸运或者说不幸,到底是什么?
钱颖一:这个问题很深刻,我试着回答。我觉得作为这一代中国企业家,作为一个群体,相对于这一代的美国企业家的话,至少有两个突出的幸运之处。第一个幸运之处是中国的这一代企业家应该说是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虽然30年代也有企业家,但中间由于有几十年、半个多世纪的艰苦,所以这一代企业家是第一代企业家。第一代企业家非常幸运,因为他们开拓了处女地,他们有非常巨大的潜在市场,比如《中国企业家》杂志就是第一个用企业家命运的杂志,这使得《中国企业家》杂志是有非常大的增长潜力。所以我想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非常意味着,某种意义上说这一代中国企业家与100多年前美国的那一代企业家有相同之处,但是不同的地方是,我们国内有人类的20%的人口,所以这边的市场是非常巨大的。因为在100多年前,美国经济起飞的时候,虽然比当时的英国经济大了很多,但是仍然没有20%的人。所以这两个合在一起是非常非常幸运的。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想到有两个可以值得探讨的,面临的法制不健全带来了很大风险,就是说我们这一代企业家不但面临技术的风险,市场的风险,还面临制度的风险,政策的风险,所以成本会高,大家工作更辛苦。我相信这一代中国企业家比起美国的企业家工作时间更长,操的心更多,应该更加努力。这是第一方面。
第二,如果走出去的话,如果国际化的话,就是语言的不幸,国际语言是英语,这也是一个非常不幸的方面。但是两方面,幸运和不幸运合在一起的话,我想还是在这个时刻幸运还是超过不幸的。
陈伟鸿:幸运指数更高一些,所以也可以看到大家的这份欣慰。谢谢三位的分享。
王小丫:谢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