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会议讲座 > 《中国企业家》创刊25周年 > 正文
2010年9月25日,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中国企业家创刊25周年庆典在北京召开。新浪财经全程视频直播本次活动。图为中国企业家杂志社总编辑黄丽陆参会。
黄丽陆:《中国企业家》有一个商业潜质,就是《中国企业家》编辑部的同仁们来把握商业脉络的篇章。在这样一个时刻,《中国企业家》的下一个25年是什么样子?这是我和东华,也是全体中企人在思考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思考?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个时刻,2001年12月8日《中国企业家》创刊16周年,出版200期的纪念晚会的现场。大家知道那一年12月7日北京有一场著名的暴风雪,导致北京的交通瘫痪。当时东华,还有我们合作伙伴,我们的工作12月7日的两点、三点,但是四环路依然是车水马龙,一丝不动。大家都非常担心,《中国企业家》,东华二次创业五年多了,在这个庆典上能不能得到证明,都担心这个庆典能不能如期举办?结果证明,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在北京,我们有柳传志总裁的坐镇主场,在全国各地有王石,有李书福,一大批知名的企业家他们熬夜,他们等了十几个小时依然飞到了北京。12月8日下午,我们做了对话的节目,8号的晚上在昆仑饭店宴会厅,虽然那个场景是相对简单,虽然规模也比较小,只有16桌,虽然大会的主持人只有一位,就是小丫一位,但是那是中国的主流的企业家人群对《中国企业家》的第一次集体承认。我相信,那一晚给了东华信心,也给了全体中企人信心。那样一个庆典带来了《中国企业家》十年的快速成长。
今天又是一个幸运的时刻,但是今天已经和那个年代没法相比,虽然十年来《中国企业家》杂志有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和新媒体所带来的风卷残云的发展就显得微不足道。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欧美的老师们数百年的知名品牌,知名的期刊,它们纷纷被拍卖,被关张。但是今天我想说的,在这样的场景,我们中企人有信心再创一个辉煌的25年。我想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的企业家,中国的商业需要一本像《中国企业家》这样的杂志。中国的社会在转型,中国的商业在进步,但是他们面临着艰难。在这样一个转型的年代,在商业的进步,在企业家人群成长的过程中,还需要媒体角色的到位。而今天媒体的报道还非常多,媒体的理性还没有完全回归,而在中国商业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家》杂志已经体现它的公信力。我们相信,有各位企业家的支持,我们在未来能做得更好。
第二点,我们坚信中国支撑的来临。中国的商业和中国企业家们的创新,和精神的行动,一定是这个支撑中最坚强,最有力的部分。中国商业快速成长的30年还积聚巨大的能量,在今天还有来自内部、外部的种种压力,这样一个背景我们坚信中国商业将会出现一个引领世界性的创新的未来,而这就是《中国企业家》继续成长、坚持的基础,只要我们多一点点判断力,我们就有很大的胜算。
第三点,在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的主办单位已经在规划一个全新的市场化的传媒发展集团的概念,《中国企业家》杂志作为我们集团最活跃的一分子,我们相信会更多地分享体制创新所带来的种种资源的分享。
最后一点,我想作为多年做纸媒的中国企业家群体,我们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某种意义上说,技术,甚至超过价值观,成为决胜媒体最重要的利益。但是,我们已经开始学习,而且我们觉得最具开放性的未来并不一定是纸质媒体的终结者。基于这样的思考,也基于我们近两年的实践,我们相信《中国企业家》未来的发展有一条宽广的坦途。
在这两年的过程中,我们大致描绘了中企未来发展的一个基本路径。
第一点,我想《中国企业家》杂志本身作为一个主导的商业期刊还有空间,在这个基础之上,与《中国企业家》相关的纸媒也还会得到一定的发展机会。
第二点,我们正在打通和传统意义,向新媒体过渡的传媒,《中国企业家》网站等已经初具雏形。在下一步,在体制、资本的支持下,将会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第三点,《中国企业家》已经搭建了一个企业家交流的平台,我们希望未来把这个平台做得更大,更坚实,更有价值。我们期待在未来的五年左右,能够把《中国企业家》杂志打造成为一个跨媒体的,具有媒体属性和服务业属性的这样一个传媒业集团。但是我们深知,在技术和体制双重变局的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我们的选择,我们的难度,今天《中国企业家》的全体同仁都来到了现场,他们在聆听,他们也在思考。我相信他们和我一样,感受到这样一种热情,这样一种祝福,这样一种期许,所以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也有智慧再造辉煌的25年。
我真诚地邀请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各位合作伙伴,与中企的同仁们一道为我们辉煌的25年祈祷。谢谢大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