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国崛起》团队再出新作 同名图书引发关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1日 11:58  南方日报
《大国崛起》团队再出新作同名图书引发关注
英国东印度公司遗址。
《大国崛起》团队再出新作同名图书引发关注

  核心提示

  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日前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首播,在播出的 短短几天里,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许多观点更是成为近期网上的热门话题。而根据纪录片改编的同名图书《公司的力量》,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发行。《公司的力量》总导演任学安、制片人周艳带领他们这个纪录片的梦幻团队已经做出过《大国崛起》、《复兴之路》、《中国故事》等大型纪录片。他们这些 纪录片之所以能打动和影响那么多的观众,除了理性的思考,同时还有感性的力量。这些被一些传媒教授称为“学术纪录片”的纪录片类型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和那 些小众的、个人化的纪录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专家称他们“很生动,特别有意思,看了以后热血沸腾”?也许在采访这个团队之后,大家会感受到,这个并不大众 的电视节目类型,怎样通过央视这个平台,传达出了影响大众的力量。

  1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司的力量》比《大国崛起》还重要

  任学安导演透露,《公司的力量》这部片子是从2008年年底开始筹划,其创意可以追溯到在创作《大国崛起》的时候。“我们整理了9个国家崛起过程中主要 的历史史料,走访了大量国内的专家学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组织,看到了一个词或者说看到了一个声音,就是公司。公司在《大国崛起》中扮演着不 可替代的作用,它在现代社会中间独特的价值吸引了我们,于是我们当时提出来,下一步应该做《公司的力量》。”

  随后他们又创作了《复兴之 路》,在2008年又推出了《中国故事》。《中国故事》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中间十个人物,叫“中国梦十个样本”,其中有六个人也都是有公司,实现 了自己个人的梦想,一个非常精彩的人生的转型。到2008年年底的时候,又有了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这么一个契机,这个时候大家又把目光对准了公司,认为它们 是罪魁祸首、千夫所指,所以才有了这样一部片子。也正是因为这个契机,观众开始关注财经类报道。“2008年9月15日以后,央视财经频道深入类的、涉及 到宏观经济报道的收视率明显上升,此前我们做的专业点的节目内容没有太多人看。可那时候我们做的《直击华尔街风暴》,观众非常喜欢看。”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评价说:“《大国崛起》是非常重要的作品,它对中国人的观念和思想造成的冲击和影响是相当深刻的。这部《公司的力量》和《大国 崛起》重述五百年发展历史的角度不一样,那个角度是从国家兴衰的角度讲这个事情,这部角度换了,从公司、从市场经济的组织结构,组织形态,来研究中国的发 展、世界的发展,这个角度不一样。从这个角度入手,有很多新的东西跟《大国崛起》形成互补,又是一个姊妹篇,又是《大国崛起》的延伸。同时对中国的意义与 《大国崛起》可以相比肩,差不多一样,甚至还要重要。”

  2

  故事化的表达,但一定要传递出思考

  从《大国崛起》、《复兴之路》、《中国故事》到《公司的力量》,任学安导演的团队做的都是严肃的大型纪录片,要把这类重大题材纪录片做出深度和影响,又赢得收视率,让观众觉得好看,最重要的是什么?任学安的答案是———“思考”。

  “做电视的是这样,如果想很容易的做,很容易,每天可以重复一些动作,拿着机子去拍摄,之后回来配音,做话稿。也可以做一个大型的晚会,请很多人来录 制。这是很好的电视,观众需要的电视。但我和我的团队周艳他们这些年主要的工作是选择了相对艰难的一条电视创作的风格和类型,就是带有思考类型的电视片的 创作。那天尹鸿教授称之为学术纪录片,到现在我们没有敢接招,我们不敢说我们做的是学术纪录片,但是思考社会当下的一些话题,这样的题目确实是最艰难 的。”任学安告诉记者,“难在哪里呢?导演组要完成思考,导演组要完成资料的整理收集,并且形成自己的观点,不仅仅是把书本上的东西摘下来呈现给大家,不 仅是把专家采访的话以采访带直接播出。都不是,我们必须完成自己的整理思考。我们所传达的东西一定是我们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怕的是你想不到,只要想到 了,大多数资料还是可以想到的。所以我说,最难的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如何在学术之余提高可看性,因为毕竟是一个纪录片而不是一个论 文,我们得在两者中找到位置。在这样类型的纪录片当中,故事化的表达仍然是我们主体的诉求。但是我们在故事之余一定要传递出思考,需要一两句凝练的话在最 后或者在过程中传递给大家。这也是任总和我反复在推敲的话。我们知道,灌输式的是没有意义的,一定要通过故事的表达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才能出来。看 电视,我们通常最后记住的就是几句话和几个细节。”制片人周艳感慨,“在团队中,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都会有很多创作的想法,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我们能 不能带着我们的思考,带着媒体人的角度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现在相对浮躁的社会环境当中,做严肃类的主流的作品,其实是考验人的。因为严肃的东西天然的受众 面会小一些,或者低调一些,不那么热闹。”

  3

  成为中国纪录片界的标杆

  对于 《公司的力量》这个稍微有点专业化的纪录片,怎样成为《大国崛起》的延伸,以及这种拍摄纪录片的方式如何延续下去,任学安有自己的想法。“在创作这些纪录 片的过程当中,比较少被提到的是《复兴之路》。这是我们非常主旋律的创作,但是在那个创作中,我们表达了非常好的向往,就是中国复兴的问题,我们应该走一 条什么样复兴的道路,因为我们确实是在不该衰弱的时候衰弱了,在应该崛起的时候恰恰没有崛起,我们走了很多的弯路。但是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30年的 努力取得了今天的成果,仅仅30年。《公司的力量》也是我非常喜欢的片子,公司从诞生到现在二三百年的历史,进入中国一百多年,真正的探索才30年,我们 就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如果我们少走一些弯路,多从历史中汲取一些经验,可能我们不可能是今天这样的成绩。”

  所以谈到《公司的力量》和 前面几部片子的比较,他个人觉得,片中的这种思考是在前人思考的延伸。我自己觉得这个思考是我的提高,我不知道观众的收获是什么,这个很难去替代观众思 考。在做这个节目的时候,我们觉得我们的思考更深入具体一些,它深入到了中国经济生活中间最具体的对一个组织的关心、关注和关怀,我们希望这个组织有一个 更好的发展,当然我们也希望能够对这个组织有更正确的认识,加强监管和约束,少一些负面的力量,多一些积极的力量,能够让我们这么多十几亿人的国家,每一 个人民都能够有更令人满意的幸福感。这是我们借这个对于这个组织的关注想要表达的东西,我们思考得更具体深入一些。”

  这部纪录片的海外 投资和出品方负责人高晓蒙表示:“我们和央视五六年的合作中,共同做了《大国崛起》、《复兴之路》、《中国故事》、《公司的力量》。在《大国崛起》当 中,12集的节目,我们公司承制了其中6集;《公司的力量》当中,我们公司负担了这个片子全部的海外拍摄。在四部片子中,这个团队实际打造出了自己独特的 理念,就是理性的眼光、全球的视野,这已经成了中国纪录片界的标杆。大家在做任何纪录大片的时候,如果脱离了这样两个标准,基本上都无法成为一个大片。” 他还透露:“我们公司有五个摄制组去海外7个国家拍摄,可能也是国内一次很大的拍摄规模了。这种拍摄和过去电视界不太相同的,我们都是深入到别的国家、别 的公司去触摸这段历史,和过去我们的风光拍摄有很大的不同。这其实是中国纪录片界制作能力的又一次展示。”

  4

  这是一个很理想主义的团队

  周艳表示,能够做出这些备受大家肯定的系列纪录片,和他们的团队精神有莫大的关系。“在做事情的过程中,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最让你感动的永远是身边的 人。我们这个团队从2003年到现在七八年时间了,能够放弃很多更快节奏、更浮躁的诱惑,静下心来用几年的时间,《大国崛起》做了3年,这部片子做了两 年,每一部片子都要花两三年时间完成。经常我们一年的时间和周围热闹的环境都会脱节,但是大家都无怨无悔地做这样的事情。你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的纪录片, 就意味着你必须经过这样的过程和考验,团队所有人在这个过程中都在不断的奉献自己的思考和智慧。这是一个很理想主义的团队,也是我最感动的一点。”

  任学安回忆说:“我记得做《复兴之路》的时候,有一天,也是大概这个季节,秋天的时候,节目快交稿了。有一天我出来,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男的骑着自行车 后面带着一个女的,有说有笑地在走。我回来之后和他们说,外边怎么那么美啊!你不知道那个感受,我们整天在屋子里弄稿子、弄画面,但是走出去发现外面和你 干的这个活是没有关系的,完全是两个状态。你会发现,生活是美好的状态,而我们选择了这样的事情。”

  这种景象在《公司的力量》中又复制 了一次。“历时两年的时间,我自己还有我的本职工作,我每天还要审片子、开会,晚上要去剧组,整个的状态是非正常的状态。但是每次遇到工作分工的时候,领 导说你弄两个收视率的节目、弄两个轻松娱乐的栏目管管,我每次都是摇头。包括这次我到了央视一套,还是说希望你弄点轻松的节目。但我昨天把两个栏目交出去 了,不愿意管。”任学安透露,他之前也做了非常娱乐的节目,《幸运52》、《开心辞典》等,但之后就不愿意再做。“不是我不喜欢,也不是我瞧不上这样的节 目。所有的节目都有自己的价值,都有应该被需要的理由。但是我觉得作为在一个媒体工作十几年的人,尤其是对于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也许我们自动背负的东西太 多,像这么快捷、迅捷、低成本的传输手段,应该有一个功能是不能被泯灭甚至不能被忽视的,那就是应该承担一种主流价值的传播作用,应该承担着一种教化的作 用,把最先进的东西和文化传播出去。大山深处的人靠什么获取信息?电视可能是最廉价、最方便的,我们应该逗他们乐,这是我们的职责。但是我们也应该让他们 站直了,更强壮,更有脑子的去寻找创业的机会。所以,我想我们应该做一些有内容的东西奉献给大家。”

  5

  同名图书迅速出炉,书中有些闻所未闻的故事

  周艳作为纪录片的总撰稿人,对制作中的艰难有着切身体会。“在最后文本的形成中,从最初的稿子修改到最后,每一集至少改了十多遍,这是少说的数字。有一 些是颠覆性的修改,可能推翻自己的想法,因为过程中要不断的修正。每一期稿子出来之后,我们采取倒过来的方式,出来之后请不同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我们的 稿子经过反复的论证,之后再进行调整,不断地和自己较劲的过程。”

  正是因为他们的精雕细刻,这部纪录片改编成同名图书出版之后,也受到 不少书评人和读者的关注。有评论人曹保印表示:作为央视的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很好看,其画面丰富多彩、极具历史质感,既能给人以很好的视 听享受,也能经由这种享受得到思想的启迪。这样,一个个“沙发里的土豆”,便可能会在它的刺激下,自觉不自觉地生出新芽来。在崇尚娱乐至死的现时代,电视 能主动做到这一点,难能可贵。由此,根据这部纪录片整理而成的同名图书《公司的力量》,也就十分可读,其语言简洁有力、生动活泼,保留了电视纪录片的语言 特质;更重要的是,在透亮的语言间,鲜明可见的深刻思想,仿佛美丽的浪花,不时跳跃。后一点,对读者来说尤其重要。语言美固然能给人以享受,但思想美却更 能震撼人的心灵。”

  另一个书评人也被这本书吸引。“不仅因为这本书有赏心悦目的图片,还因为那些闻所未闻的故事,比如,美国老罗斯福总 统因为愤恨不良公司出产不洁香肠,而成为素食主义者;两个最智慧的英国人———牛顿和丘吉尔,都被股市泡沫愚弄得倾家荡产;富可敌国的洛克菲勒的遗物中有 一张小学同学合影,但照片上却没有他本人,因为他衣着太寒酸,在照相机镁光灯闪亮之前被请了出去……”

  周艳表示:“电视是瞬间的艺术,图书是最传统也是最习惯的能够替我们保留下来的,我替我们的团队感谢出版社,把我们两年多的电视成果固化下来,也希望大家喜欢这本书,就像喜欢这部片子一样。”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陈祥蕉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