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不断加快经济建设、激发城市活力的同时,始终把探索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作为重要任务。特别是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滨海新区坚持把更多精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成果,促进经济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谐发展。
《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提出,以建成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四大生态体系为目标,到2015年,把新区全面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滨海新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决策部署,于2008年开始实施大规模集中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进一步完善了生态体系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新区正在逐步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社会、自然整体协调发展的区域,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经济效益与生态建设“双赢”格局逐渐显现。
2009年下半年,滨海新区打响了以“十大战役”为主要内容的开发开放攻坚战,加快滨海新区核心城区建设被列为第一大战役。新区成立了核心城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以全面提升核心区载体功能、服务功能和环境面貌为重点,着力打造具有改革开放前沿特点的现代化新城区。结合新区实际,将整治改造重点放在骨干道路、夜景灯光、交通环境等方面。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整治成果,新区面貌更为靓丽。
以市容综合整治和“十大战役”全面实施为契机,新区共完成道路整修170条,道路整治长度已达500多公里,路面整修约370万平方米,安装更换侧石约41万延米。针对大型货车穿行生活区造成的道路损毁和环境污染问题,科学设计并建设了新的货运通道,保障新区建设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另外,通过实施土壤脱盐技术,加强后期养护,培育本土耐盐绿植,解决了滨海新区土地盐碱环境下的绿化问题,形成了以核心区为中心,通往各组成区的多条绿色走廊。同时,新区以自然资源和现有绿化条件为基础,构筑新区生态控制线,形成多级的、完备的城市绿化建设体系。预计今年将新增绿化面积1322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1%。
滨海新区的建设者们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全力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和生态城区,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努力成为中国“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先行区。
作为滨海新区核心区域之一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创造了闻名遐迩的“泰达模式”。北疆电厂作为新区内循环经济产业链试点项目,构筑起发电、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等五位一体的产业链。目前,北疆电厂一期工程已投产发电,预计年产值50亿元。作为按照《国务院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要求设立的全国第一家综合性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落户滨海新区一年多时间内完成了国内首笔二氧化硫排放指标电子竞价交易和首笔标准化碳中和交易。汉沽和大港的两座垃圾发电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滨海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同时,垃圾发电焚烧每年可为滨海新区节省26万吨的碳排放指标,对新区节能减排起到促进作用。
坐落在滨海新区北部的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一起步就突出高标准设计、高起点建设。生态城确定了22条控制性指标和区域协调融合的4条引导性指标,其中百万美元GDP碳排放强度低于150吨,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20%等指标接近或超过先进国家水平。生态城建设一年多来取得多方面进展,《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于日前颁布实施,国内最大生态治理工程之一的营城污水库根治工程已全面开工。
目前,滨海新区已进入全面开发开放新阶段。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宜居生态城区为目标,滨海新区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积极推进改善民计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市九次党代会以来,滨海新区加大社区基础设施改造力度,开展精品社区、“生态文明小区”创建和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社区艺术节和邻居节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品牌活动。同时,新区不断加强卫生、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实行社区卫生机构药品“零差率”,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另外,新区相继建成一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大沽口炮台遗址、潮音寺等重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开发工程也在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在建和建成的设施农业达7200多亩,设施渔业达10万余平方米,总投资近5亿元的滨海都市型农业示范基地已经起步建设,滨海盐碱地生物治理与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为进一步消除城乡二元差别,助力新区20余万农业人口致富奔小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