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罗纳德麦金农:汇率政策对经济增长十分关键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3日 15:17  新浪财经
罗纳德麦金农:汇率政策对经济增长十分关键
   新浪财经讯 长春国际金融高级别会议于2010年9月2日-3日在吉林长春召开。上图为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罗纳德·麦金农。(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 摄)

  新浪财经讯 长春国际金融高级别会议于2010年9月2日-3日在吉林长春召开。上图为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罗纳德·麦金农。

  罗纳德·麦金农:非常感谢,我只说15分钟,谢谢。我非常感谢主持人邀请我,特别是李若谷先生对我的邀请,我今天的话题就是中国的汇率,它事实上更多的是像绿色的技术,但是我们说的汇率的政策是对我们中国的稳定的经济增长是十分关键的。刚才李若谷先生也说到如果经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下降的话,就会更难地推动绿色发展了,所以尽管我的话题和绿色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讲到正文之前,我想讲一下我们的美元标准,当我们在讲到亚洲的时候,尤其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他们有很多的出口,还有进口。中国人民银行现在也想把人民币国际化,但是在世界经济当中,他们这种资本的流动,还是主要是由美元来计算的。因此,对中国来说,汇率的重要性就是人民币兑美元的一个关系。汇率的发展趋势将会对我们的经济带来比较大的影响。我们现在看到对汇率有两种观点,从1994年的时候开始,有一种来自于中国的观点,说到这个汇率是货币稳定的一个工具,他们也想彼此来控制热钱的流入。但是美国和欧洲人翻开了老的教科书,他们认为它们是一种工具,可以是实现的贸易的顺差和逆差。目前来说,中国在国际贸易当中存在很大的顺差。所以我想给大家讲一下,首先是人民币升值的情况,尽可能地有条理一些。

  我们首先看一下这个图,这是我们1994年的固定汇率的十年的一个期间,这也是从1993年到1996年的一个通货膨胀的下降的一个时间,当时这个点是非常好的一个固定点,但是在2000年早期的时候,我们看到贸易顺差又开始抬头了。这个主要是美元的存款,像个人手中的美元以及政府、公司手中的美元。因此,在那段时间之后,贸易顺差又开始起来了。可是我们会看到美国政府也对中国政府施加了压力,要让人民币升值,我觉得我的观点和加拿大的蒙代尔的观点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压力之下,是2008年,人民币开始出现了币值的改变。我们看一下在将来,人民币的币值也将会更高。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且还可能会出现对于货币控制的一个丢失。还有在这一部分的信贷控制当中,我们会看到很多商业银行,它们减少了自己过去的一个信贷投资,结果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幸运,在2008年下半年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大部分的美元,以及外国的货币的汇率出现了变更,从而带动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变更。在 2008年下半年的时候,中国也就抓住了这个机遇,重新调整了兑美元的汇率上升至8.63,这个时候就抑制了热钱的流入,这也是很多年之后的一个机遇,这也是抓住了全球的经济下滑的一个机会。因此,这个汇率就停在那个地方了。在6月20号,央行又由于美国的压力,决定不再紧盯美国的美元,介绍一下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小小的故事。

  再看一下中国的民意的贸易的状况,单位是美元。但是中国出口2009年出现了大幅的下滑,但是进口并没有下降,因为贷款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汇率相关的变化,进口也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如果大家看一下贸易顺差,而不是汇率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下从储蓄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储蓄来源主要在哪儿呢?你可以看一下这条黑色的线是企业的储蓄,相对来说比较高。虽然人们的收入在不断上升,但是他们的储蓄率和GDP相比并没有太多的增加。所以可以看到VIT系统还是比较坚实有力的,这样产生了大量的收入。

  再看一下中国的贸易顺差。这个系数应该是投资,投资占GDP的40%,再看一下中国的储蓄,比投资还要高,黄色是投资,蓝色是储蓄。而黑线是当前的往来账户上的顺差,是指目前中国的状况。这些就是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希望大家觉得不会太枯燥。

  在美国的经济学家或者在欧洲,甚至包括中国的经济学家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说你可以控制汇率,这样来制定贸易顺差或者逆差,但是的确是这样的。我们把这个模式叫做“弹性模式”,可以看到出口-进口=S-I,S代表的是储蓄,I代表的是投资,看一下左边,这是一个微观经济的方法来处理贸易。人们觉得人民币升值刺激了出口,所以如果从全球的角度来说,对跨国企业来说,他们可以在任何地区进行投资,这样我们可以采用宏观的方法,就是S-I,左边是微观的,X- M,出口减进口,你可以看到宏观上就是储蓄减去投资。很多美国人都希望人民币能够快速地升值,但是企业会发现在中国进行运营,进行投资,或者进行生产,相对来说成本比较高,因此他们开始,要不就停产,要不就转换地方来进行生产或者运营。所以这样的效果相对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就是说对投资来说,将会导致投资大量的下降。如果说投资大量的下降和储蓄相比的话,中国的贸易顺差就会更高。应该是从吸收的角度,从两个不同的模式上看,如果大家看一下日本,70 年代日元,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中期,日元急剧升值,出口开始下降,而日本的贸易顺差就出现了大量的上升。所以你不能说用汇率来平衡你的贸易顺差或者逆差,但是如果你觉得有这样的货币的升值,又由于美国的压力,这样会使我们有很多的热钱涌入中国,也就是说人们会进来追求人民币,这时热钱会涌进来,这个时候需要审慎的监管。中国也不希望热钱会流入,中国手头本来有很多钱,我们希望钱能够流出,但是现在钱却流入了,这不应该和我们意愿相符的现象。

  换一个角度来看一下,看一下薪酬以及劳动力。如果大家目前是有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是比较稳定的话,我们还是需要来平衡一下国际的竞争力,这样才能保证一个比较稳定的汇率,也就是说从中国的角度来说,经济发展非常快,这个时候劳动力的薪水也会同样上升。但是这个时候,它的名义汇率相对比较稳定,但是如果说人民币上升,但是薪酬的增长速度并没有跟上的话,这个时候这个稳定,或者这个平衡就会被破坏。所以感谢(朝海伦),他来自高盛,他做了这样一张图,他从劳动力的生产力在中国,他的增长要比薪酬的增长要快多一些,稍微多一些,这是2005年左右,如果大家看一下人民币,2005年到2006年这个期间人民币升值的状况,相对来说也变化不是很大,另外CPI的比率,还有通胀率也是比较稳定,也就是说单位人工成本相对来说在中国已经比较高了。这是生产力和劳动力成本的一个图线。可以看到汇率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会有怎样的变化,这张图是我最喜欢的一张图了,这美国的生产力以及美国的薪酬的一个增长的状况,相对来说美国和中国的一个比较,美国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但是中国的生产力也好,以及薪酬的增长率是比较高的。就薪酬而言,你可以看到中国的生产率先增长,之后薪酬开始赶上,但是在2010年的时候,我想他们两者之间可以出现一个平衡点,在广东2010年的时候,包括在上海,大家都知道有一些罢工,包括在杭州,还有一些大型的台湾电子设备公司出现了薪酬的问题,这个将会导致劳动力将会有30%的薪酬的增长。所以东部中国的最低的薪酬至少会增长25-30%,所以到 2010年的时候,这张图还没有把数据放进去,所以现在还没有看到会合点,但是你也可能会说了,说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日本呢?中国非常不错,我们为什么还要看日本呢?因为日本也有同样的经历,在70年代的时候,80年代或者90年代中期这个阶段,日元从,这是七年的360:1美元降到了80:1,所以你可以看到这个情况下,日元上升会导致怎样的薪酬的变化,你可以看到这是日本的一个状况,当时是1美元相当于三百多日元,后来日本快速发展就和中国现在的快速发展速度一样,它的增长率也是非常快的。但是它的固定汇率阶段你可以看到它的这些数据也表明如果说你采用固定的汇率的话,这就是你所能看到的结果,刚开始的时候。但是突然日元开始升值的时候,我们看到有怎样的变化,这还是一个固定的汇率,美国的制造业薪酬的增长和日本的制造业薪酬增长的一个比较。之后日元在 70年代开始升值,到了一九七几年末的时候,你可以看到,薪酬开始得到大量的增长,虽然说日本和美国相比,经济还是不如美国发达,但是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工厂主他们决定去其他地方来进行运营,因为他们不愿意在日本增加薪酬,因为日本的薪酬在不断增加,现在日本的薪酬没有增加,它的名义薪酬相对来说反倒是负面的增长。所以可以看到在薪酬上有一个通胀紧缩的现象。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我们的总结,从长远的角度上来说,薪酬的增长以及货币的升值,这两者之间是互相替换的,所以你可以选择其中之一,如果你说你要先提升薪酬的话,这个时候会有大量的资金涌入中国,或者引入这个国家。2005年到2008年期间,如果你选择另外一个汇率升值的话,或者人民币升值的话,这个时候会有大量的热钱涌入,2005—2008年是这样的。但是薪酬增长比较低,对中国来讲,经济正迎头赶上,我们需要它的汇率相对来说稳定一些,薪酬会上升的速度高一些,这样来鼓励这些工人继续,虽然我现在这么说好像在怂恿这些工人继续讨价还价,来提高薪酬,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个不会改变中国的储蓄余额,或者储蓄盈余。中国和美国相比还是有大量的储蓄,而美国是储蓄不够,所以最终的结果中国还是有贸易顺差,所以我们需要采取其他的一些措施,或者其他的一些做法,但是对美国来说,我们要改变政府的赤字,这是一方面,也要改变个人的储蓄的状况,中国贸易顺差可能实际上来自于企业的大量的盈利,以及政府的大量的资金。

  这就是我的一个演讲,谢谢诸位。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