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话讨论第二环节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1日 11:19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2010年7月30日,由第一财经主办的中国投资沙龙开幕式暨中国低碳经济成长路径高端对话在北京召开,以下为对话讨论第二环节实录。

  褚琳:好的,谢谢,相关的提问我们告一段落。现在我们直接进入第二个讨论的议题,低碳产业的培育,我们知道在不久之前,国家是有发文,对一些高能耗的企业要求他们限期整顿治理,未来中国的减排的政策体系是继续推行对企业的强制减排还是出一些鼓励措施,鼓励大家进行自愿的减排,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孙司长。

  孙翠华: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应该说这个问题两个方面都是要做的,国家政府在节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角色绝对是要加强的,今后随着刚才第一轮大家讨论都谈到了,我们气侯变化,目前已经认识到危害性了,另外一个能源的制约等等一系列,政府肯定要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而且在政策、税收、规划、大的战略方针都要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市场的作用仍然不能忽视,政府也推动节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也是非常重视市场的手段,这是从原则上讲。

  具体来说今后国家对节能的目标还是要强有力的推动,而且仍然是约束性的来推行,十二五仍然是这样,我们的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仍然作为一个强制性的,通过各种强制的手段去做,同时我们希望企业自觉,国家发布的产业政策,你要按照产业政策去做,这个肯定是这样的。

  具体的今后减少温室气体也是一样的道理,自愿的减排,我理解从温室气体减排来说,当然更是这样的,国家有强制的指标,今后怎么发挥市场的作用,企业怎么样去减排,更多的还是有很多自愿的,因为国家从目前来说还没有分配到每个企业,你应该排多少,你排的上限是多少,所以更多还是要自愿的往下减,当然国家还有很多鼓励激励的措施,还有一些政策的引导等等一系列都是需要的。

  褚琳:我想问一下刘总,您本身是绿色企业,太阳能企业,国家政府在这方面对你们的企业有补贴性的措施吗?或者您了解这个行业大概的情况是怎样的?

  刘耀诚:其实刚才上一个问题谈到政府补贴措施,其实最重要的作用是在于培育市场,拉动这个市场对可再生资源的需求,一般来讲政府不会说对一个单独企业进行补贴,政府的政策是在引导整个市场的发展,在太阳能行业里面,中国政府确实做了很多的事情。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刚才谈到企业自愿的行为,其实我们作为一个企业,太阳能行业跟刚才提问的潮汐能这个有点类似,就是说我们市场首先是在海外做起来的,主要的销售都在欧美,现在是在面临着把这个市场拿回中国来,我们也相信中国市场很快也能够发展起来,而且将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当中,其实我们的一个体会就是说企业的竞争力不仅仅在于核心技术,不仅仅在于成本的控制,也在于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很多我们的客户其实会看我们在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方面做的怎么样,我们是不是达到一个国际标准。这其中就包括企业在,比如说管理方面的社会责任,也包括对环境的承担责任上面,比如说在生产上你是不是能够做到在这个行业里面最节能,对环境的影响上是不是能够做到最小,是不是能够做到这些。我觉得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本身这也是竞争力的一部分。

  褚琳:其实现在有关碳交易市场也是非常热的一个话题,所以我想请问一下路总,您了解到的西方碳交易市场是怎样的?有没有必要推动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培育?或者怎么做这件事?

  路跃兵:咱们第二个话题是低碳产业的培育,低碳产业的培育,肯定有几个大的要素,这几个要素好了,低碳产业也有好了,我还是刚才几个观点,第一个要素是政府要素,第二个要素技术很重要,因为低碳产业里面是基于资源的产业向基于技术的产业发展,所以技术很重要。第三个是资金,所以融资的方式的创新也非常重要。

  回答您刚才这个问题的话,事实上碳减排是一个基于政策的创新和基于融资的创新这么一个交集的地方,大家知道就是说在国际上由于有签订议定书下面的机制,发达国家的强制的减排义务,和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减排,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的支持,来达到减排的效果。所以正是由于在国际层面有这样一种国际政策的安排,国际的协议,所以就造就了这么一个碳减排的市场出来,所以能够产生一个碳市场,能够出现碳交易,是需要政策的出台的,在这方面的话,假如说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强制性的定量的减排指标的话,形成这种碳市场还是有一定难度,在国际市场上一般都讲规定碳排放的量,然后才有这种产生排放的稀缺性,然后才有对减排指标有需求,然后才能产生交易,这个应该说是一个在低碳产业,推动低碳产业中非常重要创新的金融手段。但是它的发展一定要基于政策,过去是基于京东议定书,将来的话是不是能在国内利用这种市场机制促进低碳发展,这可能是政府考虑的。

  褚琳:从现在讨论的是来自企业的都认为政府要起一定的作用,孙司长刚才说企业要有一定的作用,所以我们这次沙龙活动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难得的机会。我想请问一下何主任,现在我们中国的低碳产业,这些企业的现状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何建坤:这个是这样,就是说从当前研究气侯变化,肯定低碳技术创新这个方面来看,对中国的企业发展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但也面临着很多的挑战,所以和很多传统的产业相比,中国在低碳技术当中,很多技术我们是有自己的优势的,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很多的技术现在也在充分的研发,比如太阳能发电,像二氧化碳的封存,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做深入的研发,而且我们自己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另外在传统的领域,我们又差距比较大,很多技术我们不得不走引进吸收消化之后我们再来发展这样一个路子,所以当前在一些低碳领域当中我们完全可以依靠自有的技术创新,形成我们自己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一些技术和产业。

  现在我们国家的实力越来越强,而且研发的力量和研发的水平也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我们中国当前低碳的发展势头非常好,市场的需求非常大,市场需求大,有助于产业能够快速的实现规模化的发展,迅速的占领市场。而且我们中国本土的需求大,企业在本土比较容易适应,引进的很多技术可能面临着水土不服,不能适应中国当地的一些情况,所以我们又有自己一些独特的优势。特别是中国政府现在非常注重低碳结构的发展,有很多激励的措施和很多政策法规制度方面的保障,而且企业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利用我们当前的有利形式,有可能我们整体的低碳方面的竞争力会有比较好的发展。现在大家都把当前新能源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发展定义为新的技术革命,我们在传统的工业革命时代中国没有赶上,在那个方面我们落后了,各种核心技术都在发达国家里面。如果说现在新能源革命,我们中国能够整合我们的各项优势,发挥我们的优势,有可能在这个方面我们能够抓住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我们的核心产业和有竞争力的企业。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对企业来讲竞争是激烈的,也是残酷的,新能源的技术发展是一个方向,也是一个经济增长点,但是当前中国不差钱,依然是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往这个方面投,所以各个地方,各个机构,都把新能源作为自己的任务,大家一窝蜂来上,到最终就看哪个企业有自主创新能力,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技术,能够快速的降低成本,适应市场需求,就能站住脚,可能大部分企业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或者被并购或者被淘汰掉,这也是企业发展的规律,良性的竞争能够促进技术的创新,也能促进产业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政府的激励是激励你创新,绝不是你是一个好的节能项目政府都要支持,或者说只要是这个行业的产业一定有政府支持不会倒闭,这个不一定,这个将来还得靠企业自身的创新,自身的盈利模式,自身的发展,在市场上能够站住脚,这个产业是明朗的,前景也是很清晰的,但是哪个企业能够抓住机遇,关键得看你以后的创新能力和你的盈利模式。

  褚琳:一味的依赖政府肯定是不可取的,您刚才谈到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里,刘总包括企业界的人士也提出在新能源方兴未艾的时候抢占一个制高点,想请教一下周主任,国家在制订这些相关措施的时候,是应该区别不同企业的性质,给他们不同的政策,比如说央企、民企、外资企业,还是说从全球绿色经济的角度出发一视同仁?

  周大地:我想中央对央企的发展比一般其他所有制企业发展,这个政策不管对新能源或者什么绿色经济,大政策是不会有区别的。同时对产业政策的方面,同样产业政策也对所有的企业适用,而且我个人认为,越往后对于外资的进入,过去过于优惠的这一部分现在是有争议的,过于优惠的这一部分会逐渐的缩小,就是超国民待遇这一部分随着我们资金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一方面可能会打平。

  同时在创新部分我觉得国家明确的提出来对自主创新有优惠,这一点也是非常正确的一个政策,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今后不是完全能够靠扩张低水平的加工,能够完成我们的真正经济增长的,所以对技术创新这块,肯定是越来越强调自主创新,现在外企算不算自主创新,这个事还是没有讨论清楚。当然我想主要还是指中国本土企业或者是以中国人为主要掌握控股或者什么的这种企业,首先在所谓自主创新问题上能够更加认可。

  当然现在在低碳技术发展方面,中外合作,共同开发支持新的知识产权,这一方面是我们鼓励和大家设想的一个方向,但是怎么真正做到利用知识产权,共同利用中国和国际的市场,这个问题也是有待实践之中开拓道路。所以我感到企业今后真正的市场,对于太阳能芯片或者组建来讲,现在中国是400万千瓦的制造能力,而且产量可能已经大大超过这个了,这些产能可能从现在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规划来看,完全超过了国内即使扩大市场的量,可能其中还有一部分只好面对国际市场去竞争。风电现在的制造能力从2020年以前风电的发展规划来看,目前的制造能力本身也足够满足风电发电的需要。当然,风电的质量提高,以及和风电发电系统相关的,比如说储能、预测、运行管理,这一方面的技术还是有很多发展余地的,因为这个市场越来越大,因为其他的可再生资源我想这个市场也是随着你技术的变化,市场本身是可以扩大的。

  但总的来看,我们现在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这一块,主要不是扩大制造能力,而是提高技术含量。对于其他的,刚才说低碳能源,我是再三强调,真正的重大市场不是在于你的供应,供应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扩大的,不可能一步到家的,而用户这边的市场,就像刚才提到的新技术,这个市场是巨大的,这边可以说是太广泛了,包括汽车,现在真正做到比较好的混合动力的全是名牌汽车甚至是它的中高档车,它也看准了这个市场以后是巨大的,所以现在就从中高档产品开始做。我们现在这一方面的思路和投入还是很不足的,要和我们现在每年有20多万亿的投资,有一半左右到房地产,当然房地产里头新技术也很多,空调、玻璃、墙材、窗户、门,等等,也有大量的新技术的应用,我想我们搞低碳的投资和企业,千万不要只局限于新能源,这可能在整个低碳产业里面,根据能源即使到最后,全部用了新能源了,也占整个产业的10%而已。

  褚琳:新能源不仅是低碳产业,其中有很多环节。邓总您在这方面有没有要说的?或者您投资的企业通常是一些什么性质的企业?他们对政策是不是特别的敏感?

  邓锋:其实风险投资是一块钱可以赚几块钱的,特别是在早期的投资,所以它特别依赖于创新,这种创新或者是技术创新,或者是商业模式创新,更多是技术方面的创新,所以风险投资特别要有先进的技术。

  从投资人角度我们怎么看企业、政府的关系,实际上我觉得他们刚才讲的也很好,实际上政府提供的是政策,市场还要做一些市场环境的培育,就在技术创新这一点上,我稍微从我的体会上深入说一点,就是说技术创新有一个过程,开始可能是原创技术,产品出来,然后在产品的推广,最终被客户接纳,产生利润。在早期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中,其实需求的资金量远远少于技术推广的资金量,技术推广可能是三倍五倍的资金,而在中期的话,政府也很难看得出来哪个好哪个不好,这个东西更多我觉得要留给市场做,包括风险投资,包括企业,这个早期的东西可能技术的选择性上,更多是由市场承担。当然我觉得核心性的东西国家要支持,在一个成熟技术推广这一块这个是有争论的,我个人认为这确实是一个中间地带,就是说这个东西政府从市场那边拉动,但是对成熟技术推广这一方面,我是看到有些东西企业没有一个能力,这个技术是成熟的,但是它也到了一个阶段应该可以推广,但是真正让它大规模推广的确很难,也不是某一个企业某一个技术,某一种技术已经成熟了,它推广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企业是很难承受的,如果这块政府要推广技术,作为它投入资金或者激励的一部分,可能更多倾向于成熟技术的推广,而把真正原创技术的开发早期和产品的开发成长留给市场,留给创投公司。这是我个人的一个看法。

  褚琳:刘总这方面有一些什么样的看法?

  刘耀诚:其实刚才说到技术创新,我觉得从政府层面来讲,刚才邓总讲到的技术推广还有原创的差异,另外我觉得从政府层面来讲,创新机制和创新平台的建立,其实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中国政府也确实在做这样的事情。我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在我们英利集团,最近被科技部批准建设一个太阳能发电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样从政府层面的支持跟产业的结合,其实可以让这个创新有多方的投资,然后同时又能够让这个技术创新从一开始就看到这个产业的需求,这样的一个机制有可能会在这个市场上创造出更加有原创性的技术,对产业的发展也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褚琳:现在大家关心的一个问题,我想问问孙司长,会不会推出碳税,国家有没有考虑出台这一类的政策?

  孙翠华:我先就刚才的议题说几句,然后再说碳税的问题,另外我也想做一个澄清,今天我可能是唯一来自于政府,大家有很多希望跟政府多沟通的场合也是非常理解的,但是今天我是以专家身份来参加的,每一句话都是我个人的,所以这个我想声明一下。

  另外一个就是说关于推广技术政府的作用,我觉得何老师说的非常清晰,现在政府它推广技术主要是靠规划、政策、激励措施、政策环境,而企业跟企业的认识上总是希望能从具体的资金上支持,从具体的资金上支持恐怕越来越困难,国外肯定不是采取这种措施,没有哪一个政府说把钱给企业,为了推动你这个产品,没有这样做的。咱们中国政府做了没有?做了,现在买一部节能空调补助350,你去领一个节能灯只需要花一块钱,世界上只有中国政府这么做。但就是这种做法专家也有争议,政府的钱是哪儿的钱?国民的税收,国民的税收用给大家的事业,你买一台冰箱有补贴,这个是不是不公平。

  所以我觉得企业家一方面靠政府,政府要引导,但是另一方面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哪些是政府做的事情,哪些是企业家必须去考虑的事情,哪些是风险我承担的事情,如果认识这么一个基础,政府跟企业就有共同语言了,今天来的企业家很多,都希望从政府那边得到一些什么东西,我是来自政府,但是不是政府的代言人,我又不能回答你所有的问题,也不能答应你很具体的问题。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相互理解,共同发挥,不能什么都基于政府,政府也有政府办不了的事情,政府的钱也不是无止境的想拿多少就拿多少,政府的钱来自于民众的税收,所以这个事我给大家澄清一下。

  关于碳税的问题,说实际的,从市场机制这个角度,我们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中国还是外国都非常重视市场的手段,包括减排也一样,我们非常重视市场的手段,而且在我们的人大汇报的时候,也明确提出来,我们积极发挥市场的作用来完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个市场作用怎么样发挥,需要什么条件,这个是需要考虑的,探讨的。

  刚才路总说了西方需要国家有政策,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有主量减排控制的承诺,他们就有他们的市场机制,从我们国家现在这个市场机制来说,无非就是两种,一种就是CDM,现在中国做的非常好,我们国家已经批了2600多个项目,注册的有800多,我们得到的资金,企业和政府得到的利益也有100多亿元。在全世界我们CDM的年鉴排量核项目个数都是世界第一,这是中国做的最好的。但是这个我们条件具备,为什么?因为有京东议定书的规定,有发达国家的需求,从国内看,从排放交易来看,你这个政策怎么出台,有帽子才有交易,国内怎么出这个帽子,我们是有责任的,体现在哪儿呢?就体现在这儿,我的人均GDP才3700多美元,发达国家都完成了基础建设,人民收入已经很高了,你发展不发展?你小康社会建设不建设?如果你总量往下走的话,你做不到。现在就是说你这种情况下,我就不可能不增长,我不可能定一个上限就不走了,我的市场需求在什么地方?我的碳排放交易能不能做,这是需要研究的,我们气侯司在研究,但是什么时候成立,什么时候推出去,那是另外的事。这个事我觉得大家要认识,要研究,现在媒体报道比较多,专家喊的也比较多,企业要求比较多,地方又比较热,但是谁考虑要认认真真从细的方面考虑,不是看碳交易就跟股票交易市场一样,看地方管理看到的是税收,企业看到的是炒的机会,等等,但是真正要考虑,国家要考虑需要看你大的政策是不是我们能出台,第二看我的条件是不是成熟,这是需要考虑的。这是从交易的方面。

  从碳税的方面,碳税仍然是一个很有效的手段,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我们也在研究,但是碳税怎么出台,什么时候能出台,仍然和你国情是有关系的。另外今后碳交易和碳税都是一个协调的作用,欧洲的碳交易对企业的配额是拍卖的,那就体现一吨碳的价值在那儿,碳税也是一样,也是体现价值,这个是要协调研究的问题。碳税出台的环境,我的企业承受能力,仍然要考虑,所以不是说我想做的事情就能做,法国喊了多少时间的碳税,它有产能,发达国家都有产能,我们现在马上能出台,这个不现实,所以我们正在研究,到底什么时候出台,碳税征收多少,这个现在我很难给一个确切回答。但是这个事是一个手段,我们政府重视它,而且还在研究,很可能在将来某一天我会推出这个,现在我看不出什么时候推出这个碳税,我要看大的环境是不是成熟,经济发展的状况,企业的负担,等等一系列,都要考虑。

  褚琳:有很多条件限制。何老师请您简单的补充两句。

  何建坤:我想就碳税的问题,大家在考虑它,你要区分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发达国家承担的温室气体量化的减排指标,是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指标,所以碳的排放就有一个过程,对每个企业都有一定的排放量,如果你不够的话,你是要承担责任的。另外政府免费发放的额度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强制性的市场,所以欧盟这个市场它的每一吨二氧化碳的价钱大体上是在20欧元左右。金融危机以后,价钱有所回落,但是长期来讲大致是这么一个量。

  美国没有签署议定书,所以它本身没有一个量化的温室气体的限额,所以在美国就没有这种市场,美国在芝加哥建了一个交易所,它是自愿的交易,这个还没有一个全球性的市场,主要是区域之间的。

  对于中国国内如何建立经济手段的碳排放交易的问题,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没有承担量化的减排指标,所以没有一个限额,中国在国际上是自愿的减排,不是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而且我们在国际上承担的减排目标是相对量减排的目标,也就是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目标,所以我们给企业下达的目标也是类似单位GDP下降强度的目标,或者说单位产品能耗的指标,没有对企业下达二氧化碳总量控制的目标,所以在中国不可能建立强制性的总量交易的目标。一个方面我们可以在有一些地方建立基于自愿基础上的交易,这种量是很小很小的,因为企业不可能大量的来购买,第二种就是说我们中国可以在一些低碳发展的试点城市,对试点地区,找一些行业或者大的企业,开展一些交易的试点,那种交易可能也是基于单位GDP碳的排放,这种交易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国内的市场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褚琳:好的,非常感谢何老师给我们做了有关国内国际碳交易的区别和现象,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现在再留一点时间给台下就坐的嘉宾,看他们有什么样的问题。

  现场嘉宾:尊敬的各位嘉宾,主持人好,我也是做碳金融工作的,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孙司长,在6月5号的会上您说现在正在制定一些自愿减排的规则,现在这方面有没有可能给我们透露一下规则的最新进展?谢谢。

  孙翠华:涉及到现在自愿排放的交易,主要是基于项目,现在北京、天津、上海的交易所已经做了,据我们了解,各个地方都比较热了,都在设立这个交易所,刚才何老师分析的比较全面,目前在这种状况下,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到处设立交易所是一个问题。

  另外基于项目的交易有一个项目认定的问题,你的基准性是什么样的,谁来认定你这个项目,什么样资质的机构能够认定你有小排量,现在都没有统一的规则,以后就是五花八门,最终就是市场比较混乱。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在考虑规范这个市场,基于项目级的交易,从技术上可以操作,但是它解决不了需求问题,所以这个我们作为应对气侯变化的主管部门正在考虑这个问题,怎么去规范,这个细节我没有办法透露,我们正在研究什么成熟什么不成熟,都在研究过程中,我没有办法透露细节,但是我可以说我们想做这个事情,而且正在做这个事情,什么时候出台,什么时候能更合适的规范,这都在过程中,所以我很难回答你很具体方面的内容,只是我们在做这项工作。

  褚琳:还有哪位?

  现场嘉宾: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领导,我是清华大学的,听了各位高见以后我有两点不太成熟的想法,第一点就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尽快推进绿色企业甚至绿色城市的标准,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站在行业标准的制高点上。

  第二刚才听孙司长讲征收碳税可能有一定的问题,如果说征收碳税是惩恶,我们让一些绿色企业或者低碳经济的从业企业能够减免税是不是扬善呢?可不可以让这样的企业少交一些税对他们进行支持,好,谢谢。

  褚琳:你想指定哪位嘉宾回答。

  现场嘉宾:还是由孙司长回答。

  孙翠华:我看你的想法都挺好,但是怎么去实施都在研究当中,我看还是请专家跟你讨论讨论比较好。

  褚琳:周主任来答两句。

  周大地:征税大家不高兴,我们现在对能源唯一的税就是燃油、成品油有一定的税,还有很多的意见,而且大家在国际油价变化的时候,都盼着不要涨往下落,实际上说在国际上这个碳税首先是建立在对能源税的消费基础上,然后再把这个碳税加上去,如果连能源消费税都不能接受怎么可以接受碳税呢?因为碳税和很多的能源是挂钩的,所以我想我们的社会认同问题,是我们以后采取什么样经济措施的一个基本的基础。

  至于刚才您提到的鼓励的方式,对于绿色企业或者是行业的标兵,给予减税,这个事我觉得的确是可以提出来作为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来讨论,我们实际上对于高新技术研发部分或者一些产品是有减免税的一些措施,但是如何认定这个产品是不是绿色产品,可能是确实需要一些具体的标准来考虑的,我觉得随着咱们建设低碳社会的进程,大家在社会认可的条件下,才能够对这个事进行奖励,或者进行抑制。我想我们这个讨论会,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对大家投资和产业发展方向有所引导,第二个确实通过我们讨论能不能使社会更加重视绿色发展的道路,我想中国实际上现在从研究方面来讲,中国在2020年左右,在主要的产业要达到国际的先进水平,因为你那个时候产量是世界最大,然后到2030年的时候中国应该在低碳包括能效方面要做到国际领先,这种目标下,来讨论大家的这些经济措施,我觉得大家如果形成共识的话我们就可以好好办了。

  褚琳:请把话筒给前面这位。

  现场嘉宾:各位专家下午好,我主要做光伏太阳能研究的,我的问题可能比较具体,主要是说,我觉得既然做低碳经济,做光伏,但是我现在觉得,大家看到因为多晶硅的耗能是非常大的,我们国家太阳能电池这块都是出口了,我们耗了大量的能量最后惠及的是国外,在这种情况下,开拓我国光伏发电的市场或者让我国的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才是真正做到我们发展低碳产业也是为我国的低碳经济服务,我想问一下刘总,因为刘总的企业是做光伏的产业链一体化的,从多晶硅的制造一直到它的光伏电站的建成都是可以做的,我想问一下,如果是用英利这个企业的太阳能电池,在我国光伏制造最好的地区,比如青海,现在发电的话需要成本是多少?如果是想做到平价上网的话国家每一度电需要补贴多少?我也查过一些资料,敦煌,一块九分,这个是亏本的,我是想问一个比较靠谱的数字。谢谢你。

  刘耀诚:这样子,你提的问题首先是多晶硅耗能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说到底还是我们是否掌握核心技术,多晶硅现在在全世界,在中国以外,主要的七家多晶硅的生产企业,多晶硅硅材料的生产企业,他们大部分用的是西门子,做的最好的是120度每公斤,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些企业都在对环保非常重视的发达国家,如果可以达到这样标准的话,不能叫高耗能的产业。我们现在英利集团刚刚做试生产,我们这个耗能在75度每公斤,也就是说我们这个耗能的水平其实比现有的国际先进水平还要好一些,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整个的产业链的耗能,就是说从原材料一直做到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的组件,然后把它安装在,我们拿一个平均水平的日照条件来讲,加上运输,加上安装的耗能,也加上它的辅助材料的耗能,现在行业里面的平均水平其实就是说你在整个产业链上的耗能消耗多少电制造这个产品,然后用多长时间安装之后发电多长时间把这个耗能收回来,这个行业的平均水平是在两年以内,而所有的这些企业产品质保是25年,做的好的企业,包括我们自己,包括中国的其他几个比较优秀的企业,这一点上都能够做到在一到两年之间而且是更接近一的数字。也就是说,我们随便说一个,比如1.5年,剩下的23.5年的时间太阳能的系统都在那儿发电,完全是一个在没有排放任何碳排放下在发电。

  另外就是发电的电价问题,其实作为一个企业来讲,我们的梦想实际上是太阳能能够走进千家万户,能够成为全人类所选用的能源形式,做到这一点,其实根本还是通过技术进步来推动成本的下降,其实你刚才说到一块钱一度电,这个目标离我们已经不是很远了,很快就能够应该做到,当然一块钱一度电可能还不便宜。我还想告诉大家,其实在很多的高科技产业,你想想我们现在用的电脑我们现在用的手机,如果放到30、50年前的话,你能买得起iphone,如果放到50年前的话,你的电脑能有一个普通的笔记本快吗?肯定是做不到的,但是经过50年的发展,高科技产业都有这样一个曲线,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它的成本呈一个指数的下降,就是说每扩大一倍它的成本会下降多少?比如说20%,光伏是20%左右,以这样一个速度下降的话,我们相信太阳能电力走进千家万户的梦想并不是离我们非常遥远。

  褚琳:好的,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再提供一个最后一个提问题的机会。

  现场嘉宾:各位嘉宾主持人好,非常感谢主持人给我最后一个提问题的机会,我想问的问题是这样的,在地方政府为了配合国家低碳产业的发展,国家出台了很多的这些鼓励政策,作为地方政府来讲,和这个产业开发区,我们肯定要尽量走在产业的前沿,我们如何在配合国家把这个工作做好做深入做具体,如果可能的话,请各位专家能举例来说明,谢谢大家。我希望周老师先回答这个问题。谢谢。

  周大地:保定低碳高新产业区为保定打出这个旗帜来讲我觉得还是很能够有社会潮流时代潮流的感觉,但是我想作为高新产业区,你首先要在你这个产业区里做到你所有的产品能效最高,污染最小,而且如果可能能源结构,利用新能源的比例应该最高,所以你生产什么东西,我觉得并不是太重要,当然我们也主张你不要在那儿再搞钢铁水泥之类的,但是并不等于你制造的是所谓的新能源的产品,你本身制造就是低碳的,那不一定。所以我想低碳社会最后不是生产过程,是消费过程,包括为了消费的生产过程,所以最后你的产出里头,你的含碳量要比别人低,你才能叫低碳产业区,你所有的效力包括能效是最低的,这样你才能打一个旗帜。

  褚琳:这样的回答可以吗?孙司长有补充吗?

  孙翠华:我觉得企业,你现在盈利企业确实是一个新兴产业,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我觉得你还得要往更远的地方看,刚才那位先生说的,电池板的制造确实是一个耗能的产业,但是现在国际上太阳能能的利用和太阳能发电技术发展是非常之快的,现在太阳能热发电这是一个方向,我到西班牙看了以后,太阳能热发电最重要的发电厂都是用这个技术,用电池板的反而很少,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电池板太贵了,热发电还是很有成本上的优势的。

  褚琳:非常感谢孙司长,以及在座的各位嘉宾,中国投资沙龙的第一次活动中国低碳经济成长路径高端对话现在就暂时告一段落,中国投资沙龙以后将会长期举行,而且每一期我们都会选择一个热点的财经话题,邀请权威的专家、学者跟我们进行探讨,以实现分享实现价值的理念,所以请大家跟我一同感谢两位主办单位的领导,同时也感谢我们在座的各位嘉宾分享他们的经验和理念,同时也感谢在座的各位一直以来给予我们的鼎立支持,希望你们以后也同样的支持中国投资沙龙,谢谢。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