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中国节能协会理事长傅志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1日 15:46  新浪财经
图文:中国节能协会理事长傅志寰
中国节能协会理事长傅志寰(资料图片)

  5月27日,2010首届节能中国贡献奖颁奖盛典暨第十三届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上图为中国节能协会理事长傅志寰。

  傅志寰: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科博会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今天开幕了。我代表中国节能协会表示热烈的祝贺,能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当今国际政策经济社会外交关注的焦点,能源的开发利用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物的同时业带来了自然的毁灭。具体讲到中国人们会立即想到两个问题:

  第一能源安全。中国煤炭资源虽然很大,但是人均占有量少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石油对外仍然在不断的上升,也是令人忧虑的。今后几十年是中国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如何以较小的能源消耗实现我国的战略目标,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第二环境保护。发展国家上百年的环境的历史,在我国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可以说是环境不堪重力。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居世界前列,二氧化硫排放居世界首位。我们面临着来自国际上的压力对能源的问题和气候变暖的问题可以说是全世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为了保证能源减缓气候变暖,优化技术水平提高能源效率,同时植树造林进行碳工作。当前提高能源效益节省能源还是最切身可行的,这是因为我国GDP的能耗高于主要国家的平均消费水平。提高能耗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其它解决能源的问题相比,采取简便的措施,投资更少,效果更好。“十一五”前四年而言经过各地区各部门的努力,全国GDP的能耗累计下降了40.38%,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重要的成就。但是与“十一五”规划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近期高排放的行业快速增长,一些落后的产能死灰复燃,节能减排的形势还相当的严峻。我们近期对加强节能减排做了努力,我们花更大的努力做更大的贡献。节能减排是长期战略任务也是近期的耽误之急,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有力的措施完成既定目标。节能关系劳动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的转变,关系劳动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个企业和每个桂敏,因而节能减排是全民的行动,节能减排人人有责。既然节能减排是全民全社会的工作,节能减排的工作是由政府来做的,但是仅有政府的努力还是不够的,还要发挥协会的作用,因为协会作为群众性的社团组织,往往起了政府和企业难以起到的作用。中国节能协会作为全国性的社团组织始终解决能源提高能耗推动资源的综合利用引导公众低碳消费和推动资源的综合利用为己任,调查研究宣传培训资金服务,组织节能减排的开发。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发挥了纽带的作用。我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近年来在工业、建筑、交通等各个领域涌现了一大批为节能减排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和先进个人。有的在节能技术节能产品的研发方面达到领先的水平,有的在加强节能管理、节能服务、推广节能服务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有的在节能政策、法规标准制定方面所做的工作得到社会高度的评价。今天通过论坛的形式颁发中国节能贡献奖,表彰企业和先进个人,推广他们节能减排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经营理念,并借助媒体向全世界社会进行宣传,我认为很有价值。

  利用这个机会我想强调发展理念的问题。既然节能减排关系生产方式贯彻到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理念必然有一个主导的历史,这是发展理念。发展理念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进步非常重要,比如说我们曾经提出过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没有做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发展目标理解上出现了偏差。过分的看中经济增长而忽视了高速增长付出的代价。科学发展观回答我们一个重要的问题,增长不能简单等同于发展。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的理解为增长是硬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GDP为中心是不正确的。GDP是指经济总量的增长和扩大,经济发展在一种纸的概念。包括经济总量的增长也包括经济数字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还包括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才意味着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因为这一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经济增长加以统筹协调。我们可以相信一旦人们的理念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追求人们的行为和人们的价值准则也必然跟着变化,这个意味着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将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目前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正处再一个关键时期,中国节能协会将和大家一起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为迎接能源挑战低碳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最后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