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贾康:绿色金融需要有合理的甄别挑选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7日 11:51  新浪财经
贾康:绿色金融需要有合理的甄别挑选机制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国参事室主办的“2010年中国绿色工业论坛”于2010年6月26日-27日在北京举行。图为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任立殿摄)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华人民共和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国参事室主办的“2010年中国绿色工业论坛”于2010年6月26日-27日在北京举行。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活动。图为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做主题演讲。

  贾康:大家好,我想就绿色金融这样一个题目谈一下自己作为一个研究者的一些探讨性的认识,借这个机会和各位交流。

  显然我们国家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之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需要绿色发展的,绿色发展需要绿色金融,具体就绿色金融来说,我感觉它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它应该不是一个单一利润导向的金融,它是需要按照社会目标,按照经济学上所说的要考虑正的外部性的这样一个并不是单纯的投资回报的思路,来区别对待的金融。具体的形态,应该是绿色发展的就要支持,不利于绿色发展的,非绿色的就不支持。所以这种区别对待的金融,我的理解,其中主导性的因素是政策性金融。在中央银行调控之下,商业性银行体系也需要加入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和其他力量在一起形成合力,推进绿色经济的发展。但我不认为央行调控之下的商业性定位的金融体系可以简单地按照区别对待的原则就承担了绿色金融的任务,那实际上会把央行调控下的商业性金融体系看作政策性金融体系,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反复探讨的就是银行首先要企业化,银行成为真正的企业才能使企业成为真正的企业等等,所以回过来一个基本的定位,我认为绿色金融需要有一个政策性金融的需要澄清的相关性质的定位,所以还需要有明显的政策倾斜因素注入到里面。这种具有明显政策倾斜特征的绿色金融的事项,需要有政策性资金的介入,这种正性资金介入当然应该以国家财政为后盾,要把非盈利原则和社会目标原则结合在内的资金。但是这个资金介入,它的运行机制应该是政策性资金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信贷放大这样一套机制,当然国家还需要以财政税收方面的其他措施,比如必要的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支持等等,配合绿色金融一起推进我们的绿色经济低碳化发展、两型社会建设等等。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看一下,比如现在大家非常关注的新能源、节能降耗的升级换代创新等等,它涉及到现在已经开始成气候的比如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余热,在建筑方面推行节能建筑,很多很多的事项,在这方面我们现在遇到了什么障碍呢?实话实说,我认为在中国多年以前我们就开始探讨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分道扬镳之后进展并不顺利,政策性金融到底怎么样构建它的体系?它在最近一些年受到明显的挑战之后何去何从?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一个全面深入的探讨和比较合理的解决,我们有必要结合着绿色金融进一步深入探讨这方面的问题。我个人感觉其中一个很关键的事项就是有政策性资金的介入,构建一个哪怕是粗线条的政策性融资的体系,其中可能有政策性定位的金融机构,等等,合在一起以后,势必要和其他的主体,一般的市场主体,企业,商业性的银行金融机构,商业性定位的信用担保机构等等,形成一种风险共担的机制。我们过去碰到的问题就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财政出钱组建了政策性金融机构,银行、信用担保公司等等,但是它们在现实生活里的一个两难困境就是在这样一个政策性定位的主体运行起来以后,各方面都认为它理所当然应该承担相关的风险,而在实际项目里,企业、商业性定位的金融机构等等,都认为只要政策性金融这样一个因素注入以后,我们就可以规避所有风险。在财政的眼睛里看起来就像一个无底洞,就出现了所谓的道德风险,不承担风险的这样一个主体在里面会使这个过程不可持续。

  比如说信用担保机构全国有几千家,大量的信用担保机构很多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首先注入资金组建的希望它们发挥政策性信用担保作用,但是运行起来以后,这样的机构会发现,如果是按照政策性定位的初衷做自己的业务的话,会出现资金的萎缩压力,而这个资金的萎缩得不多一个可持续的后续资金的支持化解风险,在这样一个困难面前,它会转而去寻求自己也做短平快,也做商业性的项目。另外一个问题就来了,它就要背弃自己设立时候的政策性初衷,或者是坚持政策性目标,面临资金萎缩,对各方都不可交代,它自己也不愿意就此萎缩下去。或者是放弃政策性目标,转而做短平快,就把这块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等同于一般商业性主体。这种两难情形大量发生,我们并没有看到很成熟的应对措施和方略。

  从这样一个例子可以看出,我们要今后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需要共同探讨怎么样形成一种在市场经济环境里的,各种主体风险共担的可持续的发展机制。我个人认为,实际上国际经验和我们现在已有的探索都说明,这种风险共担的机制,可持续的机制可以由粗到细来打造。比如美国主要的生意一向是推崇所谓华盛顿共识,政府无为而治,实际上美国一直存在着相对而言很强大的,管理上也相当规范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对小企业或者中小企业一直有个中小企业局这样的政府机构,这个机构每年得到的预算里,在非常严格的规范的形势下,审批执行的预算安排的资金由它推进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担保和贴息支持,而且它的原则就是一定要风险共担,这种政策性的信用担保所承担的最高风险度对不同的企业有不同上限,但最高一般来说不超过85%。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曾经适当提高了这个风险界限,但是绝对不会百分之百承担风险,这样一个机制能够得到信用担保支持的融资项目自然有一个风险意识,同时它的运行机制就有了一种内生的激励约束的对称性。我们现在中国,在现在的体制之下要进一步推进机制转换的过程中,这样风险共担的机制非常值得借鉴国际经验,再结合中国自己的实际情况,要努力地把它形成起来。

  我们在现在的信用担保的具体的事项上,应该看到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也在不断涌现,政府支持的应该以财政作为后盾的信用担保机构和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加上其他的市场融资方面可以介入的各种主体,要积极探索对于绿色金融支持方面的机制创新。贴息也是这样,虽然在一般原则讨论,大家都认为贴息是个好的机制,这几年在中央层面上延续我们98年的金融危机通过贴息形成至少10倍以上的资金放大效应,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换代以后,我们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这一轮冲击,我们的贴息在中央层面有非常明确的安排。几百亿资金的贴息可以引致十倍或者二十倍的社会性资金,主要是商业性贷款进入政府想支持的领域。比如绿色化的项目和领域,非常应该得到这种贴息的支持,但是相关的矛盾就是既然是贴息,实际上在商业轨之外引出一个政策轨,这就存在一个危险,要区别对待,谁能够得到这样的支持,有没有一个相对有把握的科学的认证机制,千千万万的企业都说要发展绿色项目,到底谁能拿到贴息而得到大笔的资金,这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甄别挑选的机制。

  我想举一个小例子,在杭州西湖区,过去财政部门每年要拨出一笔资金支持科技型小企业的发展,在这很多地方都是共性,从中央到地方,科教兴国,每年财政要花钱,但是财政部门的同志客观地说过去这个钱效果不好,很难追求它的绩效,钱拨出去以后就算这个工作完成,但实际效果如何,无从考评。能不能够把这种消耗型的资金投入转为循环型的?怎么样打造这个机制呢?我后来看到的情况,我评价实际上就是一个市场经济环境下多方面形成合力的一个风险共担机制,也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一种所谓PPP,公司合作伙伴关系现实形态的积极探索。财政拿出2000万说这笔钱不再是简单地拨出去,作为一笔产业基金里的股本,注入一个小型科技企业发展产业基金,这个产业基金其他的参加者有当地一个比较活跃的专业水平相对高的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它利用自己拉来的硅谷银行,这是国外资本的一部分股份,还有吸收的其他股份,合成一个大家都以股份形式注入的市场法人,这个法人里面这些股份合在一起有公有私,但是财政的态度非常明确,我的这个资金在里面是股份,但是我不要求分红,政策性设计就是同股不同权,既然它不要求分红,实际上就增加了对商业性定位的市场主体把资金加入进来的吸引力。原来认为无利可图,现在空间打开了,他们从自己的专业知识认为有利可图了,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小企业科技发展产业基金,这个产业基金运行里要争取得到社会上商业性贷款的支持,以贴息、信用担保等等其他方式,它们合在一起怎么样支持小企业?所有的股权单位的代表,加上当地科技局的代表,形成一个遴选委员会,在申请得到融资支持的项目里挑选最上层的一批给予支持。这也是一个合理的状态,不是由简单的少数几个人评自己一般的感觉来挑选,而是要有一个相对规范透明的程序,挑选出的这些企业给予资金支持的具体项目也可以大家在透明情况下讨论。我感觉这样一个风险共担机制和一个相对而言比较规范的,可以尽可能抑制不良行为发生的行为应该值得肯定,值得我们把支持绿色金融的各种各样的事情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做好、做实。

  这些看法在此提出,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