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低碳技术促进绿色发展论坛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7日 11:21  新浪财经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华人民共和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国参事室主办的“2010年中国绿色工业论坛”于2010年6月26日-27日在北京举行。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活动。以下为低碳技术促进绿色发展论坛实录。

  主持人:各位来宾,早上好,现在开始今天的第一节低碳技术促进绿色发展论坛。大家都知道,我国正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低碳技术、绿色工业、绿色发展,都是我们推动调整工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昨天的主旨发言和来自国际知名企业在内的嘉宾在分论坛上,对我国的绿色发展、低碳技术、循环经济等等都做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今天的报告同样精彩,今天有国务院研究室工业和交通司司长唐元,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孙翠华,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郭日生,国务院参事、亚洲低碳经济促进会会长牛文元,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国务院研究室工交司司长唐元先生做演讲。

  唐元: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我今天想做一个发言,题目是我国必须加快绿色工业发展。什么叫绿色工业?简单说,绿色工业就是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包含两个含义。第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做到节能环境友好,第二生产出节能环保型产品。这里就为什么要发展绿色工业和怎么发展绿色工业谈三个观点。

  第一,讲一点宏观背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从78年以后,改革开放以来进入快速增长的轨道,融合进市场经济的大的潮流里。到现在为止人均GDP发展到将近4000美元,未来十年左右,中国人均GDP可望达到1万美元左右。第一汇率增值,第二价格指数,这几个因素考虑,大概2020年人均GDP可望超过1万元。这个大的趋势要真正实现的话,必须解决好当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当前面临什么问题呢?一个是社会和谐问题,第二发展差距拉大的问题,第三资源短缺问题,第四环境破坏问题,第五竞争力弱的问题,第六经济泡沫和金融危机方面的问题。这六大问题,实际上是摆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必须紧迫解决的问题,解决得好,经济社会发展可以顺利地渡过从4000美元到1万美元的槛,解决不好可能会出现徘徊。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最重要的一个总章就是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实现和谐型发展,安全型发展,环境友好型发展,创新型发展,这一系列发展目的就是让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比如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定为基本国策,实施了节能减排战略以及和谐战略等等,这一系列战略,我们相信能够让中国经济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绿色经济在其中是一个什么地位呢?绿色发展实际上就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绿色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我国在实现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将利用尽量少的资源,同时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为了促进经济社会走上绿色发展轨道,国家提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两个基本国策,实施了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社会一系列战略。所以说绿色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应对资源环境约束采取的一个重大战略。这是宏观层面上。

  第二,三个因素决定了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刻不容缓。第一,是国内能源资源严重短缺,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第二,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非常严峻,要求中国必须尽快走绿色发展道路。第三,走绿色发展道路,关键的一点可以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提供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现在从改革开放以来,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一个是投资、消费和外需,这三驾马车发挥重大作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们外需对经济拉动的作用实际上我们认为在逐渐减弱,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模式必须要尽快确立它的主导地位。内需为主,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找到它的新的长期的可驱动的动力。什么是长期可驱动的动力?实际上就要寻找一些在国际制高点上中国有竞争力的产业。绿色发展就可以让我们国家相应的绿色发展相关的产业加快发展,在国际制高点上可以抢先占到优势。绿色发展相关的产业,包括绿色能源、绿色工业、绿色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这些,在我们国家现在来看,跟世界相关的国家来看,我们是有大致相当的水平,有的地方我们还占领先。比如像快速列车,像三网融合,像物联网,这些事情我们中国是起步早,而且在国际还有相当的优势。我们确定了把绿色工业、绿色发展作为我们未来的发展主方向,我们就可以立足于现在的优势产业,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我们有强劲的支撑力,这非常重要,这决定了中国必须加快绿色发展的步伐。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发展绿色工业就意义重大,刚才我说的绿色发展是一个宏观层面的事情,绿色发展包含的内容非常多,我们必须建立绿色的国民经济体系、宏观调控机制、社会消费模式、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措施。我们的绿色工业就是绿色国民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发展绿色工业,它有四大意义。

  第一,它是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些国家大战略最后需要落实到每个企业、每个产品、每项生产工序上,否则就是个空话。这要求我们走绿色发展道路,这要求工业企业不但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循环经济原则做到清洁发展,做到零污染排放,要求生产出的产品具有能效高和环境友好的特征,必须生产绿色产品,这也是实施国家战略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工业企业自身提高竞争力也需要尽快走绿色发展道路,节能和环保可以大幅度减少成本,提高竞争力。这跟我们企业追求自身利益一点不矛盾,生产出的绿色产品得到社会认可可以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企业发展有了广阔的前景,这样对工业企业是一个双赢模式。

  第三,这是我们工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生产绿色产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业企业要承担的最大社会责任。因为这样,就可以带动全社会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第四,这是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会迅速提高,对工业产品的需求也逐步从过去的粗放型向高质量、高品质、无污染的方向发展。绿色产品充分体现了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这是市场需求发展的方向,我们工业企业谁把握好这个方向谁就会占领市场的先机,这是四个方面的意义决定了绿色工业发展是当务之急。

  第三个观点,如何加快绿色工业发展?这里头谈四个建议。

  第一,制定和实施绿色产业发展战略。我们工业中的产业门类非常多,除了要制定绿色规划以外,工业内部的各个行业,轻工、纺织、家电,所有的相关产业都应当制定绿色发展战略,要在循环经济里制定绿色发展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注重培育和培植行业龙头企业,打造绿色产业基地,形成以绿色龙头企业为依托,为国际化市场体系、专业化设计公司、技术专精企业为基础的绿色产业发展格局。

  第二,所有的工业企业都应当制定和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工业企业要制定以循环经济理念为依托的绿色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落实到每一个企业,落实到每一道生产工序上,按照绿色发展理念设计企业的发展战略、生产流程、营销模式和企业文化,做到废物资源化利用和零污染排放,生产能效高和环境友好型绿色产品,努力打造绿色品牌,加快绿色技术改造,这一点上我们企业不要怕花钱,要引进最先进、最节能、最环保、能生产最佳节能产品的生产线、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抢占同行业绿色产品生产的制高点。这一点上,我们企业谁越快,谁越主动,未来它的发展就越有潜力。同时要积极主动向知名的绿色品牌、绿色企业会聚,龙头绿色企业会聚,一个行业不可能有太多绿色重点品牌,我们每一个企业要找准位置,主动向全国知名绿色品牌企业靠拢,成为配套企业和生产基地,以产业集群思路共同打造国家级绿色品牌航空母舰。

  第三,各个地方要制定和实施绿色区域发展战略,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制定绿色区域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合理布局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以实现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无害化污染。

  第四,我们政府要采取措施,促进绿色工业发展,其中一要建立激励机制,制定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价格、技术、经济等优惠政策,鼓励工业企业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生产绿色产品。二要实施绿色消费战略,绿色消费是绿色工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应该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建立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制定国内绿色消费的经济认证,鼓励居民优先购买经过环保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和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的产品,积极引导绿色消费。第三要加快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保护的评价方法,把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失及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纳入对地区企业的统计范围,形成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定期公布。第四要加快培育大公司和企业集团,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和具有全国知名绿色品牌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支持这样的龙头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尽快做大做强,走出国门,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最后建立绿色品牌的评估优选和宣传机制,我们国家有关部门和宣传机构应加强对绿色品牌的评估和相关的宣传工作,尤其是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绿色品牌和生产企业,形成有利于优强绿色企业、绿色品牌发展的氛围。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唐司长,刚才唐司长对加快绿色工业发展从内涵、意义、存在的问题、我们的优势以及我国应采取的战略都做了很精彩的阐述,提出很多有益的建议,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唐司长。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教授演讲,请大家欢迎。

  潘家华: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今天跟大家交流一点我们关于低碳转型的思考。

  我今天想跟大家交流的,关于现在低碳转型有一点考虑,这是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大概一年以前,一个法国人跟我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是蒸汽机工业革命。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是石油的时代,是汽车世纪。21世纪就应该是中国人的世纪,是可再生能源的世纪。当时一听,作为中国人感觉非常好。后来一想,觉得不是特别对,为什么呢?我想可能在于蒸汽机革命、石油革命以及后来的信息革命,都是技术引领下的一种主动转型,像蒸汽机的发明,我们一些手工作坊被淘汰,因为没有竞争力,所以被淘汰,引进先进技术。石油革命也是这样,信息革命使得全球化,现在低碳革命跟前面这样一种技术引领下的主动转型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带有一种被动性。为什么这样被动?我们现在这样一种碳的刚性约束下的转型,不是主动的,因为当前这样一种高碳的能源毕竟成本比较低,尤其是对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快速进程中的国家,我们还不可能大规模一步到位,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我们带有一种被动性。所以我想,如果说我们转型的话,应该是一种被动的转型,这个被动转型不是我们自己所期望的,但是是我们必须要做的,而且这个转型成功的话,就是我们核心竞争力的把握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根本保障。

  大家知道,哥本哈根落幕以后,2度温升上限目标是不容置疑的,这得到了一种政治共识,也有一种科学认知。全球碳排放的刚性约束也是不容置疑的,如果有2度温升上限的话,当然气候变化的影响,今年洪灾,不光我们这儿,巴西,全世界气候极端天气事件的出现,也是证明需要转型的。在全世界这么一种减排尽管带有被动性,但是这样减排的氛围已经形成,既使是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即使美国没有给出与欧盟一样的减排目标,但是它是有绝对量的减排,作出了相应的承诺,而且在采取行动。发展中国家也在做相应的行动,如果没有碳的高生产力的话,我们的产品就没有竞争力,没有国际竞争力,就走向不了世界,就有可能跟工业革命时候一样,这些手工作坊被机器所替代。这是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产业发展的需要。现在新的贸易壁垒就是碳关税,要突破这样的壁垒的话,我们确实需要主动转型。

  国内大家也知道,我们向国际社会作出了承诺,我们要将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0年相对2005年下降40%到45%,这个十二五、十三五期间都会得到体现。在国际、国内的这样一种政治氛围给我们的低碳转型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政治环境。我们现在如果是要有这么一点战略眼光的话,我们就可以发现,我们现在这样的转型实际上是我们能源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不光是必要,是一种必然。为什么说是一个必然呢?因为前不久,我在一个国际会议上提出,因为美国人、欧洲人都对中国横加指责,说中国是做做样子而已,你们可以做得更好。我说不是这样,在中国我们的低碳转型不是一个转不转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转型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现在这样一个能源安全的需要,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庞大的经济体,没有能源安全的保障,我们这个经济体是无法运转的。1980年全中国商品里的消耗只有6.5亿吨标煤,2000年只有13.5亿吨标煤,去年我们已经超过30亿吨标媒,2007年能源消费总量已经超过欧盟27国。金融危机使得美国连续三年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负增长,而中国由于我们现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我们现在每年都是以在经济,在两位数增长,在7%、8%的速度增长。这并不表明我们的能源安全不存在问题。大家说现在化石能源的探明储量与我们现在的消费量的连线,说可以不断有探明储量的发现,但是地球的有限性表明我们不可能有无限的探明储量。化石能源的枯竭性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看一看,如果我们这样理解的话,我们辽宁抚顺的煤矿全部采空了,我们能够采多久呢?现在按照中国这样一种石油需求,现在的探明储量,按照现在的统计数据只够用11.3年时间,我们可以进口,一年2亿吨的进口,现在海上石油安全问题,还有没有油买的问题。去年是1360万辆新汽车,现在汽车拥有量只有每千人50辆,欧洲、日本人是每千人550辆,美国人甚至于每千人780辆,我们还不到他们的1/10,我们还再增长的话,现在的石油基本上大部分依赖于国际资源。全球的石油探明的储采比只有40年时间,10年以后、40年以后,2050年并不遥远,我们的交通体系还运转吗?我们说煤炭资源丰富,按照我们现在每年超过30亿吨的原煤开采,我们现在只有不到40年时间。去年煤炭是净进口国,净进口1.3亿吨。2050年以后,我们经济还要运转,我们生活品质还得保证,没有能源我们怎样保障?所以这给我们提了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如果我们现在不转型,我们就没有未来。现在这个转型是被动的,但是是必须要做的,而且越早我们越主动。

  现在这个转型就是怎样能够快速的问题,我们走低碳必须先高碳,没有高碳我们没法低碳,这个道理很简单,羊毛出在羊身上,现在发展低碳,不管太阳能也好,还是风能也好,这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但是成本是高的。现在太阳能每一千瓦装机的成本是5万人民币,而水电、火电大概7000人民币就够了。只有用这种相对低的成本补贴太阳能,补贴风能。跟当年三峡水电站的建设一样,没有钱怎么办?每度电征收3厘钱,搞三峡基金,叫交叉补贴。现在财政部跟发改委做的每辆纯电动汽车补钱的政策我觉得是不对的,不应该拿纳税人的钱补贴个人消费,这不对,可以交叉补贴,就是现在这样一些普通的汽车他们得多交一点税,消费者补贴消费者,交叉补贴,这是可以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不可以一步到位,现在有的城市讲零碳产业,这个不现实,不必要,我们是要转,但是要循序渐进,要高歌稳进。

  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潘教授,潘教授长期从事低碳城市发展、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刚才他用实例和实证对我国低碳转型的意义做了深入的探讨,也让我们对低碳转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潘教授也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让我们再一次感谢潘教授。

  下面有请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孙翠华女士演讲。

  孙翠华: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发言的题目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非常高兴能参加2010年中国绿色工业论坛,首先我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借此机会向关心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和推动低碳发展的各位来宾致以诚挚的问候。

  根据论坛的安排,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在气候变化方面实施的政策和行动,面临的形势以及今后将采取的战略举措。

  第一部分强化政策和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我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当今世界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重要问题,各国在积极探索协调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一些发展模式。中国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2006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被纳入十一五规划,2007年应对气候变化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200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了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的第六次集体学习,同时在推进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全面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第一个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全面开展了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新疆建设兵团,均已完成了省级应对气候变化的编制方案,近20个省区颁布了方案,已经进入了实施的阶段。2008年10月和2009年11月,我们分别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9年年度报告,及时向社会公布了国家方案的实施情况和取得的进展。

  二是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不合理,近年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和专项规划,将节能减排作为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信息、航空航天、海洋等战略性新型产业,加快重点行业的调整和整新,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地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2006年-2009年关停小火电6006万千瓦、炼钢落后产能6038万吨、水泥落后产能2.14亿吨,大力发展服务业,在财税、价格、金融等方面,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2.6%,为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比重最高的一年。

  三是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可以从源头和生产过程节约能源和资源,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自2008年8月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以来,中国已在钢铁、有色、电力等行业,在废弃物回收、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等重点领域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初现雏形,循环经济在企业、园区和区域,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2008年中国回收利用废钢7200万吨,再生有色金属产量520万吨,回收塑料16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四,实施大力推动能源节约和高效的利用,近年来推动建立和落实节能减排评价考核体系,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加快能够充分反应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推进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等工作。十一五前四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4.38%,累计节约能源约4.5亿吨标准煤,通过降低能耗这一项就相当于少排放约11亿吨二氧化碳。

  五,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在推动传统化石能源节约高效利用的同时,中国不断加大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力度,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地发展水电,积极地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到2008年底,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大水电和核电年利用量约为2.5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8.9%。农村居民有3050万户用上了沼气,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4900多万吨。

  六,近年来,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一系列重大工程。2003年-2008年,全国森林面积净增2054万公顷,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620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0.36%,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

  七,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中国重视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不断加强与各国的交流与对话,特别是在推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止2010年4月份,重要已累积批准近2500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其中在联合国注册的有830多个项目,预计每年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超过2.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如果我国批准的项目都能得到顺利的实施,预计在2012年前可减少2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为全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了积极减缓气候变化以外,在适应气候变化的问题上,我国也努力探索和实施相关政策和措施,在农业领域继续增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能力。在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领域,正在制定和实施与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对现有森林资源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在水资源领域,我们正探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利工程投融资体制,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加大水资源的配置。在海岸带及沿海地区,加强海洋观测的监测和预警的能力,强化应对海平面升高的适应性对策。

  第二方面,我国推进低碳绿色发展,既面临挑战,也面临重要的机遇。尽管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要看到,在转变发展方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尽管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没有承担绝对减排的法律义务,但随着气候变化不断地升温,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已是大势所趋,各国围绕排放空间的博弈日趋激烈,对我国形成很大压力。国内来看,我国已经有13亿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经济结构矛盾依然突出,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短期内不能够改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将继续增长,特别在十一五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后,未来节能减排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特殊的困难,我们更要看到机遇和希望,我们已深刻认识到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是顺应世界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实现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需要,我们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也面临着战略机遇和诸多的有利条件。

  首先,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地位不断地提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偏于粗放,能源资源消耗相对较高,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较快,随着经济的加快发展,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明显,能源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这种高排放、高消耗和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已经严重影响我国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深刻认识我国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首次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国发展方式不合理的问题进一步暴露,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在这种情况下,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成为落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具体的体现,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次,我国已经初步具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和条件,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全国各地方各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稳步推进。在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制定并颁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相关工作已逐步展开,我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日益受到各级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重视。不断加大对气候变化的科研投入,积极推进气候友好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应用,以多种方式普及气候变化知识,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应对气候变化也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去年我国又明确了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并且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规划,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这些都为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的机遇。从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向来看,近年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低碳产业、实现绿色增长,已成为各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共识。特别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国家都把加快推进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低碳、绿色的产业发展作为应对危机、夺取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相继加大对相关产业的投入,并出台各种政策措施,鼓励低碳产业的发展,低碳的产品市场逐步扩大,高耗能产品市场需求逐步萎缩。发达国家在国内采取措施向低碳转型的同时,对其他国家征收碳关税,限制别国碳排放权的倾向也日益明显,相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将产生巨大影响。这种情况下,我国传统的发展方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必须通过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要充分利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契机,将国际产业发展的压力和挑战转化为引导国内市场和相关行业发展的动力,积极研发低碳的技术,发展低碳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抢占未来发展的先机和制高点,努力走低碳高效的发展道路,推动经济发展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部分,进一步加大工作的力度,全面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落实国务院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的目标,我们将坚持全面落实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建设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快推进经济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努力控制温室气体,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继续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发展低碳产业。二是强化节能行动,提高能源效率。三是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能源。四是加强舆论引导,倡导低碳消费。五是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女士们,先生们,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必须依靠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本次论坛选择发展绿色低碳工业,推动技术应用为主题,凸显了主办单位的社会责任感,相信通过主办方和与会来宾的共同努力,本次论坛一定能够获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孙翠华女士,孙翠华司长长期从事气候变化事业,也长期参与气候变化谈判,今天她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从国内外形势,我国的政策、措施、行动和取得的成就做了全面的阐述,并对下一步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提出了建议。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孙司长。

  下面有请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任郭日生演讲,大家欢迎。

  郭日生:大家上午好,这次论坛以绿色发展为主题,昨天一天大家都围绕着低碳、低碳技术有许多的发言和讲话,也有专家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城市化和工业化同时高速发展的情况,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是很复杂的。所以我今天就环境的一些问题跟大家做个简单的交流。

  这个片子大家也许看到过,这是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不同时期关注的环境问题,换句话说它80年代关注的环境问题,80年代之前的一些问题可能基本解决或者已经采取措施,阶段性特征很明显。但是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这里给大家一个结论,实际上,我们现在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100年来它们不同时期遇到的问题一个综合。比如说农村的粪便污染,这个是上世纪初发达国家的问题,比如全球环境问题,特别是气候变化问题,跨度非常之大,也非常之复杂。所以我们20多年里经历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阶段,给大家这么一个概念。

  这种环境问题体现了什么特点?一个是复合型,点源与面源污染并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新旧不一定说对的,旧主要指传统的环境欠帐问题,新的是新型的污染问题,再加上二次污染,二次污染对人体、环境的风险非常大,而且不可控。表现在区域性,在区域和流域范围已经出现气、水、土污染相互作用的格局,城市、农村环境污染,大规模生态退化。再就是污染物多样性,优控污染物,持续性有机污染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药品化妆品类污染物等新型污染物,毒性非常大,也非常难降解,影响是持久的。曾经一个电影讲美国人穿的衣服里,由于人工合成的化学品,每个人身上可能平均有200多种,这些不同程度的对人体有危害,可能现在不止200多种。当前环境污染问题的复杂程度是历史上任何国家未曾遇到过的,环境污染的防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里说,我们除了碳的排放以外,环境问题是非常复杂的。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环境科技在慢慢发展,如果把科技发展过程分阶段的话,我觉得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在第九个五年计划之前,2000年之前,它主要体现在以污染物的末端控制为主要目标,以单项技术、工艺、设备研发为追点,这里主要是工业及生活污染物的控制技术和设备,也包括液态、固态和气态的,包括污水中悬浮物、COD、废气中粉尘、二氧化硫等。现在面临的非常严重的湖泊污染、区域生态恢复处于初期的研究阶段,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至少在国家课题计划上有一些涉及,但是主要是常规污染物的研发。

  第二,应该是从十五,2000年之后,主要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主要目标,以技术的系统集成为重点。

  这两个阶段分,也是基于当时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我们的经济实力,我们的科技基础等等综合的因素。第二阶段我国发生了很重大的变化,发展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以单纯的末端治理技术向全过程治理技术转变,由点源控制向区域流域性的控制,以及应对全球变化的系统技术转变,逐步有了超前部署的前沿技术研发。如果第一个阶段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话,第二阶段已经有了主动的部署,发展方式有了重大转变。比如说流域的水污染综合治理的技术,区域的大气污染的控制技术,循环经济主要针对城市、企业和园区、社会等等一些,关于人体健康的,环境与人的健康的,也开展了一些初步的研究,重点在促进环保产业方面,成套化的装备研发上投入比较大。

  如果说给一个环境技术的发展现状的话,第一,对传统污染物的控制技术还是成熟的,我们的技术基本满足国内的市场需求。新型污染物的有关问题的研究和技术研发刚刚起步,这是一个现状。大家知道,当前国家层面科技计划里有重大专项,有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工程,有关技术研究的,有环境领域,科技计划支撑计划也有执法领域,如果说环境在新世纪我们遇到一个非常好的机遇的话,也是自从进入863计划是一个标志性的。

  从科技发展的重点来说,第一方面,就是围绕着经济方式的转变,突出了系统的手段,包括资源节约技术的有关工作部署、清洁生产的、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的相关技术,促进环保产业,环保产业主要针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装备的技术水平。第二方面,刚才说了区域性、流域性是我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解决区域与流域性的一些重大环境问题,体现在技术集成。区域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围绕着城市群。十一五在珠三角部署,做了很好的示范,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对于不同生态类型的生态修复主要部署在西部地区。

  再有一个,针对国家优先控制污染物突破核心技术,提高技术集成的创新能力,这里主要是要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减排。大气污染控制,主要部署在大中锅炉的烟气,主要针对二氧化硫等。水污染控制技术,有水的重大专项,投入都很大,重点在前沿技术上。关于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主要集中在大宗废弃物。此外还有针对土壤修复的,针对环境监测,也针对新型污染物的减排与控制,这里面新型污染物涉及到前面提到的一些,也涉及到已经在联合国公约里可能未来不一定跟气候变化那么严重比较,也是会涉及到将来的压力非常之大。

  国家层面的科技计划支持的关于设备方面的项目,对于抑制国外企业、国外产品占领中国市场有很大的抑制作用,起码从价格上,科技计划一发指南,发脱硫技术的研发指南,马上国外产品的价格当时就下来1/3,这可能也是一个大的贡献。对于以人体、生态、环境健康、风险控制技术为重点,也部署了相关的科技研究。包括环境监测,大范围的环境监测,包括监测仪器、监测网络、环境与健康,虽然部署得晚了一些,但是力度上有了比较大的安排。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最近几年污染事件在不断发生,环境污染事件作为科技计划的重大项目,规模都是几个亿的项目,财政拨款作为支持的。

  这是关于应对气候变化,我只想说一点,应对气候变化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减排确实是非常需要的,但是我们可能还要同时注重适应问题,我们的国土上自然生态条件都非常脆弱,气温的升高和气候的变化的影响、适应,我们应该做超前的部署。

  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实验示范,这是一项十几个部门联合开展的,已经到明年是25周年的一项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是一种用科技以及管理和机制集成推动地方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是技术成果转化的一个平台,有一套很成熟的管理手段和措施,希望大家多关注。

  最后讲几点体会,我认为,第一,今后一个时期是环境技术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呈现在环境科技工作者面前是一个巨大的舞台。一方面,资源环境作为瓶颈约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资源环境的因素已经纳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活动之中,所以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问题,是必须做的问题。另一方面,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讲,也是对环境科技提出了双重的任务,一方面要解决环境问题,再一方面还要承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保产业、推动对经济做贡献的作用上,科技的投入可以说每个五年计划都是翻番地在增加,所以是非常好的黄金时期。

  第二,环境技术的创新必须最大限度地运用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当代高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环境科技的管理者和环境科技一线工作者,我觉得都要在思路、方法上、视野上要有所创新,包容、吸纳。

  第三,未来的环境问题更加复杂,技术的发展需要环境政策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支持。还有一些管理体制上的问题,也是对环境的结果以及对环境科技是有一些负面影响的因素。

  最后一点,环保技术和产业竞争力取决于核心技术的掌握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环境科技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环保产业、环境的企业无论从规模、水平和它的产品质量来说都是薄弱的,如何承担起技术创新这个主体?也是一个重要课题。无论从产业来讲,还是对环境科技工作来讲,都是任重道远的。

  谢谢大家。

  主持人:郭主任从大学一直到现在始终从事环境方面的研究,刚才他的报告里分析了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关系,特别是科技计划、解决环境问题、支撑发展,还有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一些国际竞争的内涵,都做了论述,从体制机制、技术创新,特别是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都提出了一些建议。让我们再次感谢郭主任。

  下面有请国务院参事、亚洲低碳经济促进会会长牛文元做演讲,大家欢迎。

  牛文元:大家上午好。我们来参加这个论坛,都抱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我首先要说一点,低碳经济、绿色发展是21世纪人类文明登上新台阶的必然体现,也是发展从困境中解脱出来的必然选择,因此这个会本身虽然是全球在寻求一条能够健康发展之路的大的背景当中的一个小插曲,但是我们非常珍惜这种机会和我们对这个问题本身的认知。

  依据卡亚原理的变体方程,我们可以推演出恒量、低碳发展、绿色制造的三条倒U型曲线,这三条倒U曲线可以定量识别,也可以有效监控我们的绿色发展之路走到了什么样的方向、强度和它的轨迹、应变的能力。第一条,能量的总消耗与实现价值之间的倒U型关系。第二条,是实物的消耗,或者叫原材料的总消耗和实现价值之间的倒U型描述。第三条,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包括二氧化碳,它们与实现价值之间的基本走势。在这三条轨迹当中,可以抓住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技术升级和管理优化等等。通过这些手段,实现先进制造,实现精准制造,实现柔性制造,实现循环制造、低碳制造等等,最后达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三个人类现在急需解决的基本背离。第一个背离,物质再生产与人口再生产之间的背离。也就是如何能够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理性需求,当然不是过分的,也不是奢侈的,而是它必须得克服这之间的问题,生产的目的就是要满足需求。第二个背离,要克服资源的生产价值和生态价值之间的背离,不能把资源光考虑它的产值,还要考虑它的生态价值。第三个背离,要克服产业或者企业的财富积累和社会责任之间的背离,因此我们所说的低碳经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文明发展、科学发展等等,有一个基本的宗旨,就是为了实现人类在新阶段碰到的这些困难和实现文明新攀登的过程中,必须要认真对待和融入到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全过程。当然这个就是一个帽子,通过这个引子我们比较简化地讲一下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低碳制造的基本想法,欢迎大家一起参与讨论和推进。

  走向绿色制造,世界银行指出整个20世纪,人类消耗了2650亿吨石油、天然气,1420吨煤炭,380亿吨钢铁,7.6亿吨铝和4.8亿吨铜,它说明一个问题,如果说21世纪我们的产值和需求超过20世纪3到4倍的话,还用这种方式推动发展,那么我们需要3到4个地球,地球承受得了吗?全球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300亿吨左右,其中75亿吨被海洋吸收,80亿吨被森林吸收,还有将近一半遗留在大气之中。从1900年到2000年的100年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近增加了100个ppm,相当于地质历史时期上1-5万年的浓度变化,其中一半是上世纪70年代之后产生的。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的生态足迹已经超出了全球承载力的20%,人类在加速耗尽自然资源的存量。人类发展的文明进程就必然要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以解脱这种困境给我们带来的问题。我想我们有序地进展到一个新阶段。

  特别要提出绿色制造,什么叫绿色制造?能源高效利用、二氧化碳低排放等。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多重利用、生态赤字为零、环境胁迫为零、超出区域承载力的概率为零、产品生产价值与生态价值之比为常数,达到这个就是绿色制造,就是绿色发展。如果达不到这个,就要努力向这个方向靠拢。

  绿色制造的主题要体现生态精神,共生、和谐、循环、高效、简约、进化。维系生态平衡,有自净、缓冲、抗逆能力。坚持生态进化,要创新、代谢、提升自组织能力。要健全生态系统,通过结构调整,实现功能优化。这个绿色制造本身就从它的精神平衡、进化系统本身全面地规范了所谓绿色制造的基本内涵。绿色制造的基本功效,这很简单,最大程度地获取可持续能力和发展红利,绿色制造又是几大生态平衡、生态精神等等在产业活动中的体现,同时也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绿色制造基本上要寻求三个最基本的元素,第一,寻求发展动力,谁来推动绿色制造?怎么创造先进的生产力,怎么使得自主创新在里头得到体现?这就是动力。维系发展的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对资源、对二氧化碳排放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也是我们讲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这是最大的质量。但是还要实现发展的公平,包括产业内部上下游供应方互相之间的共享、共建,也包括你和社会之间和最广大的消费者之间、社会之间、群体之间的公平。因此我们说对一个绿色制造来讲不仅仅是过去就生产产品,产品销售出去盈利就完了,绿色制造的要求提升到一个文明的新高度。

  目前发展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就不一一给大家讲了,只讲一句话,世界发展的历程表明中国在未来仍然是高速增长的30年,这30年里头遇到的挑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仍然处在严重的瓶颈约束期,用四句话概括,经济容易失调,无论从中央一直到地方,宏观调控始终都是我们必须要天天关注的大事。第二句话,社会容易失序。第三句话,心理容易失衡。第四句话,效率或者公平需要调整和重建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当中,我们如何来应对产业发展方式的变化,应对结构调整,应对我们资源能源供应,解决环境污染的大难题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严重的制约,就给我们提出了更艰巨的任务。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把经济社会的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行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发展的前途所在。中国发展的能耗和碳排放,这里不做详细介绍。全世界的碳足迹已经给全球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敲起了警钟,我们不说中国的化石能源,以及我们所说的一次性能源当中对于能源的需求量,对于能源的效率,对于能源排出的有关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等这些问题,尤其是在六大高耗能产业里面,目前不乐观,使得中国成为高碳经济的一个典型代表之一,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统计结果指出,中国十大发电集团2008年总耗煤量超过5.9亿吨,占全国煤炭总耗的1/5。2008年,华能、大唐和国电二氧化碳排放量总和要比英国一个国家排放量总和还要高。这个比还不完全恰当,因为产值、产量和需求、发展阶段都不一样。

  美国的能源部长朱棣文曾经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对于建筑消耗的能源作出了一个很明确的数字表达,我想我们中国也是一样,在我们的建筑行业,通常我们讲工业领域,通常我们讲交通领域、建筑领域,是三大高耗能、高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三大家,抓住这三大家基本上可以对中国的低碳经济、低碳发展能够有基本的把握。

  举一个例子,2007年到2008年在中国每建一平方米的房屋需要消耗土地0.8平方米,需要消耗钢材55公斤,混凝土和墙砖0.3立方米,排出二氧化碳0.8吨。我们每年大致有20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大家算算你的能耗、污耗一直到二氧化碳的排放,是非常巨大的数字。产能过剩的情况,二氧化碳的排放情况,中国地级以上287座城市的碳排放情况的状况,100强城市的高碳排放等等。

  对于低碳经济在中国怎么进行,我们有一些建议,充分认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对于制造业的创新和提升,是新一轮经济周期突破瓶颈的整体构想,也是最大程度获取国家可持续能力和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全新战略要求。战略设计这些就不讲了,有了一些关于框架设计、战略内涵、六大重点、制度创新等等,就不在这里给大家更详细地加以解释了。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牛教授,牛教授长期从事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特别是定量化的研究,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被称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第一人,今天他又给我们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可持续发展课,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绿色制造在经济转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促进绿色制造、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很多建议。让我们再一次感谢牛教授。

  最后让我们热烈地欢迎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院长演讲,大家欢迎。

  何建坤:各位领导,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绿色发展与低碳技术的创新。

  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低碳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必然的战略选择。从国内来讲,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同时由于我们石油的进口已经超过了50%,所以也面临能源安全的挑战。另一方面,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要求大幅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我们国家当前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增长快的趋势,一时也难以得到根本性转变。经济的发展要求能源需求不断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而应对气候变化又要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大幅度缩减,缓解这一对根本性的矛盾,我们只能走绿色经济、低碳发展的道路。发展这样一个绿色经济和低碳化的现代化的道路,最根本的一点我们必须加强自主技术创新,发展低碳产业,这是我们国家当前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推进了全世界范围内低碳技术的创新,对低碳技术的需求非常强劲,而且低碳技术也成为当前世界技术发展的前沿和竞争的重点领域,掌握了低碳技术,就掌握了核心技术竞争力。所以我们必须加强低碳技术的创新,适应世界低碳发展的潮流。

  在技术方面,首要的是我们必须大力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大幅度地降低GDP能源强度和碳强度,这是我国中近期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目标。我们在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之前,国家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比05年下降40%到45%的目标,主要的途径是两个。第一,要大力节能,降低GDP能源强度。第二,要改变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低碳和无碳的能源,在保证能源供应的同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为实现这两个途径,节能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它在未来实现GDP二氧化碳强度下降40%到45%的情况下,节能的贡献率要达到80%左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GDP能源强度到2020年就必须比2005年下降35%到40%,另外5个百分点,靠改变能源的结构来实现,主要由于当前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基数比较低,尽管我们发展非常迅速,但是近几年很难起到主导性作用。从90年到2009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下降55%,GDP能源强度下降53%,所以在GDP二氧化碳强度下降的贡献率当中,调整能源结构的贡献率只有6%左右,到2020年可以达到20%左右。随着未来我们国家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基数的不断增大,2030年以后争取能达到主导的作用。我们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可能要持续到2050年左右,经济发展能源的需求还会有持续缓慢的增长。但是我们这种能源需求的增长量,应该在一定时期后主要依靠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应,化石能源的消费量要到2030年以后尽快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这样使得能源的持续增长支撑经济社会的增长,但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会持续下降,实现经济的发展和二氧化碳排放能够进行脱钩。所以我们未来调整能源的结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我们未来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建设当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些新能源和核能技术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必须进行交通领域的能源替代,因为在交通领域,主要消耗液态燃料,当前主要是石油,石油的消耗不仅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环境的污染,同时对国家的安全也会越来越威胁,所以我们发展电动汽车等,改变交通中的燃料调整,这样对提高能源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和保障我们国家石油的安全,都会有重大的作用。在这个方面的发展,将来速度会非常快。此外我们发展与清洁煤发电相结合的二氧化碳捕集和埋存技术,是我国长期实现低碳排放的重要备选技术之一。当前主要手段是节能和发展可再生能源,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我们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可能不能满足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的要求。所以,在利用煤发电的过程当中,进行二氧化碳的普及和埋存,也是重要的一个备选技术之一。

  当前在美国参议院正在审议的美国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法案当中,一旦通过,到2020年以后,美国新建的燃煤电站必须大部分安装CCS的技术,如果美国大量地在燃煤技术中采取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埋存技术的话,对中国也会造成很大的压力。但是这样的二氧化碳捕集和埋存技术存在两个大问题。第一,为了实现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埋存,额外消耗的能量要占发电的煤耗的1/4到1/3,为了捕集二氧化碳还需要更多地烧煤和二氧化碳,在能源效率的损失上是比较大的。一般的对电场的效率大家要下降7到11个百分点。第二成本比较高,每一吨二氧化碳捕集的成本当前要在40美元到60美元,这样高额的捕集成本,现在大家都不会商业化采用。一旦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迫切,这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先进技术。而且这种技术可以和未来经济密切结合,因为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埋存,燃烧之前通过气化可以自然融尽,成本比较低。这样把煤变成氢,发展氢煤经济也是未来长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非常重要的途径,这些我们都需要进行技术的创新,能够在未来发展当中和发达国家的竞争当中有我们自己独特的优势。所以总体来看,我们国家要以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制定中长期的能源战略,建立可持续能源体系。

  当前,我们制定国家的能源战略,传统上能源战略的制定都是以保障供给为前提,所以当前由于我们既受到国内资源环境的制约,又受到气候变化的挑战,所以我们在制定能源战略的过程中,在保障供给的同时要引导需求,要把资源环境的制约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限制作为一种约束性的因素考虑在能源的战略制定当中。所以我们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是我们国内可持续发展内在的要求。到2020年实现GDP碳强度如果下降45%,能源强度下降40%的话,如果我们2010年到2020年这11年期间GDP增长速度维持在8%这样一个适度较高水平的话,到2020年我们一次能源的需求也要超过50亿吨标准煤。如果未来10年之内,GDP增长速度达到10%,当前这样一个高的增长水平的话,到2020年我们一次能源的总需求量就会超过60亿吨标准煤,这对我们承受资源供应的承受能力和区域环境的承载量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所以我们从国内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在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同时,也需要更大幅度地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强度和相应的能源强度,这样才能够实现国内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以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和理念来指导我们技术的选择,会改变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向和评价的标准。传统对技术的评价是考虑技术的成熟度和它的经济性能,现在我们必须再增加两个纬度,考虑能源技术对我们国家能源安全的改善和环境相适合的环境排放的减少,这两个纬度也要密切结合起来。所以,当前新能源和能效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会意味着新增大量的投资,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能源和智能电网将成为两大战略性的新型产业。下面这张图是做的一个预测,左边比较低的柱子是如果全球没有一个紧迫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未来在低碳能源领域每年的投资。大量的投资必然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技术经济竞争的重要领域。所以我们要抓住世界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国家政策激励与企业自身的发展动力相结合,加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打造我们国家自主低碳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我们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点的产业体系和消费的方式,是当前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的切入点,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我们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方式,这既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也是当前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内容。既包括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高碳产业的低碳化发展。再一个,要大力发展低碳新型产业,既包括节能环保、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能源相关的新技术产业,也包含新型材料、生命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这些产业的附加值率比较高,但能耗较低,可以促进GDP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的下降。观念的创新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是对生产需求的一种导向,所以我们转变消费的观念和消费的方式,有利于促进低碳社会的发展和低碳社会的建设。

  当前,我们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的绿色和低碳发展的道路,我们发展绿色经济,走低碳发展的道路,和发达国家相比,也还有本质的区别。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现在处于后工业发展的阶段,它们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实现二氧化碳绝对量的减排,我们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这样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是提高碳排放产出的经济效益,是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相对下降量这样一个指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总量还会有所上升,但是我们在未来也必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和总量的提高,也需要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最终也要实现近零的排放。

  当前,我们要把国内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密切结合起来,当前我们在谈到绿色经济的时候,比较多地在考虑工业化过程当中,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问题,还有水资源问题,饮水的安全,大气的质量,垃圾的处理,常规污染物的排放,这样一些常规环境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但是随着未来的发展,这些问题我们会不断地解决和缓解,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是整个世纪几代人要努力的事情。到本世纪末,全球必须实现近零的排放,才能够达到稳定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当前在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的同时,要考虑到未来的全球环境和全球气候的变化的保护。所以要在整个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突出和强化低碳的特征,统筹国际和国内、近期和长远,争取能够做到国内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因为解决国内资源环境问题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在目标上有很大的一致性,在采取措施上也有很大的协同效应。密切地结合,长期地部署,就能够使我们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的整个社会经济变革潮流中打下中国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何教授,何教授从八五期间就开始从事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严重工作,在绿色经济、气候变化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也培养了大批从事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人才,今天他又从低碳技术创新在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完成我国经济转型,实现减排目标,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何教授。

  今天上午有六位国内从事低碳技术、政策、研发方面的顶级专家做了非常精彩的演讲,内容丰富,演讲精彩,有高度,有深度,对我国的绿色工业发展提出了很有意义的建议。让我们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这六位专家。上午第一节的演讲到此结束。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