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绿色金融:已有共识 尚缺行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6日 15:29  《财经网》

  支持绿色金融的制度建设刚刚起步,其核心是碳交易市场,交易所最关心的则是价格形成机制,低碳项目的投资回报乐观

  【《财经》记者 王真】6月25日晚,在“陆家嘴论坛•浦江夜话”的分会论坛“低碳革命与绿色金融的未来”上,如何建立一系列的绿色金融的机制,包括政府的责任,碳作为大宗商品的价格寻找,以及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建立,成为了讨论的焦点。

  论坛由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先生主持,来自投资界、银行界,交易所等各界嘉宾展开了活跃的讨论。在我国建设围绕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体系,在各位嘉宾中达成了共识。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副董事长、行长傅建华说,浦发银行已经将建设低碳银行作为发展战略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提出了针对“低碳经济”的一些综合服务的方案。他坦言,绿色金融还处在非常初步的阶段,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机制制度的建设。主要表现在有关绿色金融的标准还不统一,缺少具体的绿色金融的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傅建华建议,希望能够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集约机制,把绿色金融政策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来强化约束力和执行力,制定国家层面的绿色金融的政策,绿色信贷的标准,并且可以由财政提供绿色信贷的一些担保、贴息等辅助的政策。

  作为绿色金融的一个核心主体,我国还没有真正形成碳交易市场,碳减排交割尚在境外市场。包括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在内的数家环境交易所,正在为实现国内碳交易筹备金融平台。

  上海环境交易所的林健介绍说,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是2008年在全球碳金融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成立的,一是希望能够建设中国自己的碳金融交易所,二是为低碳领域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并成为该行业的信息集聚地。

  芝加哥气侯交易所的副总裁黄杰夫补充说,价格机制的建设,是交易所最为关心的。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如果中国有了碳的价格信号,就为低碳项目的投资增添效益的动力。”

  作为风险投资专家的熊晓鸽介绍说,世界经济论坛的一个研究报告显示,到2020年的时候,如果要使得全球平均的温度增加不超过2度,每年需要投入5000亿美元,平均下来每年要投入5万亿美元。全世界现在每年的投入只有1700亿美元,其中只有不到300亿用到前沿技术上。

  但是,熊晓鸽对于投资回报表示乐观,他透露:“从2000年到2008年,对于低碳行业的投资,除了风能以外,年均的回报率达到了14%左右。因此,低碳项目的投资不是亏本的行业。”■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本文为《财经网》授权新浪财经中心(财经、科技频道)转载,并未授权新浪网合作伙伴转载,如新浪网合作伙伴擅自转载构成侵权,责任自负。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