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会议讲座 > 2010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 > 正文
成思危:中国管理现代研究会 理事长
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活动今年已是第三个年头。3年以来,大家经验逐渐成熟,队伍也不断壮大,也受到了社会各界更加广泛的关注。
我为什么一直支持这项事业?首先它具有三方面的重要价值。
第一是要肯定中国管理的成绩。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瞩目,各方面很多舆论都给予肯定。但目前位置对中国管理的肯定不多,肯定不够。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是内在动力。如果中国企业管理都不好,怎么可能经济发展好?所以,中国经济发展好的一点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中国必然有一批管理好的企业。但是目前来看,对中国管理成绩的肯定和宣传是远远不够的。我到国外演讲,讲中国经济成绩大家可以接受,但是讲中国管理成绩,他们觉得你拿不出实质性的东西。
第二要通过这项工作,把管理经验逐步提炼,上升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或者管理科学。中国有这么多优秀企业,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也总结过不少经验,但是经验如果只停留在经验层次是不够的,要上升到理论。当然,我们现在上升了一步,由经验到了程序,但是程序只是操作步骤,还没有真正上升到理论。理论是程序背后支持他的道理。
第三是要肯定管理者,或者说是经理人的作用。任何管理离不开管理者或经理人,比如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管理者都有他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风格,所以一个企业的成功,跟他的管理者,跟他的经理人是非常密切的。但是现在社会上对经理人的作用,对管理者的作用肯定还远远不够。比如常被社会诟病的企业高管工资的问题,一方面,国有企业高管工资大家确实有意见,因为国企本身是国家给了许多好的条件;但同时,国企里面也有很多优秀的管理者。但是经理人的作用大家还是不太承认的,这样就导致对管理作为一门科学的肯定不够。
什么是中国的,什么是先进的文化?第一,他必须是民族的;第二,他必须是开放的;第三,他必须是创新的。
“民族的”。民族的,要具有民族特色,首先是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东西,包括管理哲学。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你现在的环境。现在中国的企业生存环境跟国外是不一样的,中国企业是在中国政治体制下,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下,在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程度下形成的,这一定不要脱离开。所以民族的,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这个前提我们是要坚持的,如果离开这个就谈不到中国特色了。
“开放的”。我们要坚持民族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真想发展中国的模式,那必须善于吸收国外一切先进的东西,先进经验,先进手段。现在国家倡导“两化融合”,实际上也是吸收了很多国外的东西。只是守住这个或那不远远不够。只有兼容并蓄,才能殊途同归。如果你不能兼容并蓄,是达不到殊途同归的,达不到殊途同归就达不到彼得?德鲁克说的“分享”。从中国文化发展历史来看,我们也在不断吸收很多国外的东西,比如佛教是从印度过来的,我们吸收并加以改造,最后又跟儒家思想相结合。
“创新的”。任何东西,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所以理解中国管理模式,一定是要民族的、开放的、创新的,只有三方面统一的模式,才真正是中国的先进模式。
少春说21世纪中国管理是“论语+互联网”,忘了加一点,“管理科学”。实际上,中国管理的现代化,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被提了出来。“管理四化”包括:思想现代化,组织现代化,方法现代化和手段现代化。管理思想就是哲学层面,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就是管理科学,管理手段现在就是互联网。所以管理从哲学高度看是这样的,但是如果没有管理组织和管理方法这一部分,没有了管理科学,怎么可能成为模式呢?
对于中国管理学的结构,我曾经提出过“四个三”:三个理论来源,三个层次,三个领域,还有三种模式。三个理论来源就是数学、经济学、心理学;三个层次就是技术管理,战略管理,结构管理;三个领域就是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工商管理(包括非盈利机构管理在内),宏观政策管理;三种模式就是经验管理模式、科学管理模式和文化管理模式。
只有从这样一种结构上发展,才可以有管理科学的生存基础,才有成功的管理实践。所以这一点还要全面的看,管理科学这一点是不能丢的,丢了的话模式就空了。
模式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东西,如果不能相对稳定你怎么叫模式?而模式又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所以既要看到稳定性,也要看到发展性。所以一个企业今天评了,以后就不评了,这可能也不行,所以模式一定要强调他确实是比较稳定的,才可以让人家学习。我们说外在形式是模式,楷模,楷模就是大家可以学,如果不能学,就不能叫模式。所以对模式的理解还是应该从比较长的角度来看。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既要突出特色,但是也要考虑代表性和共性。因为如果一个企业非常特殊,他的模式可能别人没法学习。同时,参评企业应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方向,这也是很重要的。并非一定是新能源,现代服务业,即便是老的产业也有新的方向,比如信息化就是新的方向。因为只有代表真正的方向性的东西才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