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徐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1日 23:13  新浪财经
图文: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徐岩
  由香港贸发局和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2010香港论坛”于2010年5月19日-20日在香港举行。上图为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资讯、商业统计及营运学系副教授徐岩。(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由香港贸发局和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2010香港论坛”于2010年5月19日-20日在香港举行。上图为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资讯、商业统计及营运学系副教授徐岩。

  主持人:徐岩教授毕业于英国,是管理学博士,他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包括电信政策、技术与创新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和竞争策略。我知道徐教授在电信领域是非常资深的专家,经常给香港政府做很多咨询的工作。刚才大家在来到我们教室前手里边还拿到了一本书,有一本叫香港创新,这个我也许是我们徐岩在去年刚刚发表的一个新作,我们就请徐岩教授。

  徐岩:谢谢主持人的介绍,我其实原来为什么一直做电信呢,我原来在北京邮电大学待了12年,4年本科,3年研究生,当了5年的讲师,所以是一直做电信。到香港之后,我获得公派到英国读了四年多的博士,之后来到香港科技大学之前也差不多13年的时间在这边。之前也是做电信政策方面的一些研究,就在我们这个教室中,我们给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还有过去的信息产业部的专员做了很多的的培训。

  这几年我们看到一个新的趋势,我们把信息基础设施打得这么好,人人都有手机,互联网铺到了千家万户,有了这个好的设施之后下一步应该是什么?我自己感觉到就是创新。我刚刚收到原来在国际电联的朋友,他在世界银行工作,他最近邀请我参加另外一个项目。说现在大家都在网上去玩游戏,这个游戏是不是给发展中国家也带来了一个新的机遇?这个本身我看有了互联网之后,无论是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带来了很多的机遇。

  刚才甘教授也讲了泡沫,她是从投资市场来分析。我从创新角度来说可能也会有一些自己的见解,比如说去年全世界都面临着金融的危机,可是中国是一家独好,是不是我们体制比较好,我们的制度比较好,资本主义彻底走向灭亡了。我自己感觉可能还不能那么简单的来分析,我觉得从创新角度来说,之所以我们去年没有受到太大的打击,可能正是因为我们的经济水平还不够高。为什么不够高?从GDP的问题来看。从创新角度来说,在中国我们还有很多现实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什么是现实需求?比如说现在有的家里用电视,有的还没有电视。没有电视的这些家庭对于我们市场来说就是一种现实需求。那么在去年的话,我们看中国政府采取非常明智的一个措施就说拉动内需,他拉动内需是因为我们确实有这个内需,到农村家电下乡什么的,确实在农村冰箱、彩电还认为是一种奢侈品。这种需求我可以把它叫做现实需求,但是另一方面对于中国来说实际也是一种潜在需求。潜在需求有两个概念?一个是说目前我还不知道这样的一个产品,那么你推出来之后我觉得这个确实是我需要的,用户其实还不知道这个东西。比如说苹果的iPhone,它没推出来之前大家对诺基亚、爱立信觉得挺好的,电话打得多方便,多小巧。可是iPhone一出来发现电话还可以这样打,电话的设计还可以这样。这就是一种很明显的潜在需求,就是苹果电脑通过创新,通过科技开发,创造出来一种需求。

  另外一种潜在需求是说我知道有这个东西,但是我没钱来买。中国的农村地区这是一个很大的一种潜在需求,去年政府有意识到农村暂时买不起电脑、电视、冰箱,政府可以贴补一下,卖给农民一部电视机,我给你补贴500或者是1000块钱。我就把一种潜在需求变成一种现实需求,这种我觉得在中国去年的金融危机里头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的基础设施也不太发达,3G网络在香港3G已经差不多推出了九年的时间了,可是在中国一直等到去年,政府认为是时候推3G了,因为一推3G马上就可以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会推动投资市场的发展。所以去年3G启动了,另外还有就是高铁,其实我们基础设施还不太足的情况下,在这里扮演重要的角色。在美国来说它基础设施已经非常发达了,而且它现实的需求基本上都得到了满足了。对于美国的公司来说,要想进一步来发展,开拓空间,我觉得唯一就是来创新。所以我担心,再过20年,我们中国的经济跟美国和欧洲已经打平了,这种情况下,我们所有的现实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中国的经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用什么办法,还是拉动内需吗?我觉得可能够呛了。

  所以我觉得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现在面临的挑战也是要去创新,今天我跟大家分享基本上是大家拿到书里面一部分的内容。我将从开放型创新的模式,来谈一下香港科技创新的发展。我相信对于内地的企业来说也有一定的启发。

  我们先看看香港经济的转型,在1949年我们知道很多的像上海、江浙一带的资本家由于对于新的政府变化缺乏了解、缺乏信心,当时就带着大量的资金,大量的技术,带来了很多企业家的精神来到了香港这个地方。所以在1949年的那个时候其实对香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大量的资金,大量的人才来了以后,香港在50年代的时候甚至60年代的时候成为亚洲地区仅次于日本的一个工业体。当时香港生产的纺织品还有简单的一些电子产品在世界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正是这些工业使得香港的经济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到了80年代,尤其是80年代初的时候,香港的经济实际上面临一次转型的压力。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香港的土地和人工都变得非常非常的昂贵,当时香港的主要产业还是劳动密集型,当时对香港来说是一次转型的一次机会。他也恰好在这个同时,我们内地实行了改革开放的这样一个政策。所以我不知道当时讲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救了香港还是害了香港,我有时候跟他们开玩笑。要说救了呢,这些工厂简单从香港这块搬到珠三角,马上按照原来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继续从事生产,还又过了辉煌的三十年。另一方面,其实我们错过了一次痛定思痛,实现技术创新的机会。

  但是总体来说,珠三角这边给香港提供了一个大量机会,目前来说在珠三角大概有6万多家香港投资的工厂。现在很多人说到哪买东西呢?就是中国制造。我自己的一个亲戚在东莞一个玩具厂工作,现在全世界最大的几家玩具公司的产品,可能有一半都是从他们那工厂里出来的。

  所以其实我们看了香港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实现了第一次的转型,原来都是在香港来制造,现在到中国内地去制造,但还是由香港工厂来生产,这是第一次转型。这个转型在这两年又遇到了新的挑战,第一个就是珠三角劳动力的成本开始得到飙升,前年开始有民工荒,但是在长三角那边并没有民工荒的问题。为什么?因为长三角那边民工的工资相比之下要比珠三角高很多。所以珠三角的民工荒主要原因还是工资太低,可是要提高工资的话,势必给香港的工厂加大很多的劳动成本。另外一个从去年初开始,内地开始推行劳动保护法,在此之前包括香港很多公司在珠三角他们是在这方面支出是非常非常低的,大部分民工都没有所谓的劳动保障,没有保险。很多人在这工厂工作之后,如果出现残疾情况下,可能被工厂一脚踢出去了,没有得到任何的补偿。那么港大的一些教授和学生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最后他们就说某个造纸企业是血汗工厂,每一张纸都流着鲜血,当然这个说法可能太偏激了一点。但确实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在当时由于政府对劳工的保护法还没有推出来,很多企业对劳工的保护不太重视。虽然成本低,但是对于人权或者是民工的人权确实没有得到很好的一种保护。所以我觉得内地政府推出《劳动保护法》非常及时、非常必要,对企业来说确实是增加了一些额外的成本,过去不希望买人寿保险,现在一定要给他买,残疾保险,包括退休保险过去不需要买,现在必须要买。

  所以香港现在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到底下一步怎么办?更重要一点广东政府也意识到广东的经济结构需要调整。现在广州推出一个思路,叫做腾笼换鸟。你在我广东土地上还是从事劳动密集型,环境污染极为严重的行业的话,对不起我请你走人。我相信可能香港一半的这些工厂目前来说都属于不太受欢迎的鸟。怎么办?我觉得一方面有人说我们可以再搬,搬到越南、柬埔寨,但是不要忘了现在全世界都对环境非常非常重视,受污染环境的企业,在每个国家都不受欢迎。那么另一方面,很多国家和企业都越来越认识到创新是今后发展的推动力。所以你是一个不太创新的企业,你到一些国家待五六年还可以,但是长期以后你不得不搬到另外一个地方。所以香港这次必须要面临挑战,而不是逃避,而是要面对现实,积极进行改革升级。

  与此同时我觉得其实创新的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创新模式的变化可能给香港这些企业也带来了新的机遇。这我强调的是说创新的模式发生很大变化,过去我们把它叫做封闭型创新,但是在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开放型创新变得越来越普及。什么是封闭型创新?是一种在BI时代的一种创新模式BI代表什么意思?大家知道公元前、公元后,BI、AI,我在这指的是互联网前、互联网后,互联网前与互联网后有什么样的办法呢?我借用的是美国、加州推出互联网描述的模型。过去我们看企业的边界非常非常清晰,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在边界内部来进行。从一开始有些想法,把想法开始进行一些研究、开发、最后变成一个样品,最后进行生产加工然后推向市场。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企业内部进行,为什么必须要在企业内部进行呢?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要跟外边进行合作的时候,交易成本非常大,因为信息不发达,有非常巨大的信息不对称。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你在上世纪20年代想要生产汽车,需要很多配件,那其中一个可能要生产轮胎,你想生产汽车的话需要轮胎怎么办?你是自己买,自己来生产还是到外边买?一般来说买可能比较方便一些,但是在信息不太发达的情况下,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生产橡胶产品的一个公司或者是一个厂家,我就请你来帮我生产,你会给我一个价钱,你说50美元一个轮胎。但是你觉得50美元值不值?你说确切的成本是多少,也不知道,信息不对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办?你就自己去生产。当时我们看到企业变得越来越大,轮胎我可以自己去生产,包括这个当时想的贝尔电话公司,他当时的电话机我们知道电话机都是什么颜色?都是黑色的,贝尔电话公司就为了把这个电话机变成黑色的,他专门开了一个工厂。因为他也不太信任,别人卖给我肯定太贵了,我自己来做。所以当时企业的大部分的活动都在企业的内部进行,因为内部交易成本低于外部交易成本,这种情况下最好是自己做。所以当时创新业500个最大企业,当时跟大家比,谁的企业大?谁最牛。

  可是这种创新模式在过去是运作的非常好,因为它当时可以形成一个研发的良性循环。我们企业现在赚了一些钱?我在科研方面增大一些投入,必然会产生一些技术突破,我就可以开发一些新的产品,可以在现有产品上开发一些新的功能。我在市场上赚了更多的钱,我可以有更多的设备,更多的科研开发,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最后来开发出更多的新产品,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但是在今天市场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一些变化,过去这种良性循环可能不太存在了。我们还是投资到科研开发上取得一些重要突破,但是你发现开发研究人员很多人忽然想离开公司了,离开公司之后他们可能是自己搞一些开发公司或者是一些投资基金把他诱惑出来,你为什么还在这个公司干啊?我为我的公司感到自豪,我是一个大公司,世界几百强。我问一下你们公司给你多少钱?一个月可能是一万美金,你想一想一个月赚100万?你觉得有可能吗?有啊,你把你的产品拿出来我给你包装包装,我给你上市,你可能一下子就成了不是百万富翁,而是亿万富翁。这种诱惑越来越多,所以你看技术人员现在交换,他的流出变得越来越多了。在美国他们曾经做过一个研究,目前来说美国一个工程师一辈子大概给三个公司打工,他们预测到未来20年之内,平均一个技术人员要给20多家公司来打工。所以说人员的这种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你根本就挡不住,很多人会想很多办法,包括国内一些大企业,你要离开我公司,我要到法院告你不许这不许那。这是一个趋势,这对我们经济的发展非常有好处,因为人员的流动意味着知识的流动,知识的流动意味着创新不断的发展,所以根本就挡不住。但是对于企业来说,我好不容易搞的科研开发被这些人赚钱的,那我原来的投入不就泡汤了吗。所以过去的这种良性循环就出现了一个断裂,怎么办?我就一分钱不投入了,我不做这个科技创新产业了。怎么办?这个企业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开放才对,在香港我们现在立法会里面有一个IT界的立法委员,大家可能知道快译通,就是电子词典,他是快译通的老板。他原来做的非常好,现在当然做得也很好,他就面临这个问题,曾经有一天他的总工程师跟他讲,他要离开这个公司了,我觉得外边可能有我更好的发展空间。他听了很伤心,他说我们合作这么多年,突然要走。但是换一种方式,你离开也好,你自己发展的空间更巨大一些,对你来说非常好,我为你感到祝福。但是外一方面我不希望你成为我的竞争对手,咱们俩成为合作伙伴不是更好吗?他说这是我更想做的,我出去之后并不是想跟你竞争,我们希望跟你继续保持一种合作的关系。

  所以大家在这种新的情况下,只能接受现实,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另一方面创新环境的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那么在过去很多行业都是叫所谓的垄断行业。比如说在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就是一个垄断的电话公司,因为它垄断,所以慢慢的去做科研开发。在贝尔电话公司里面最著名的一个实验室是什么?贝尔实验室,目前为止已经出了8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但是获诺贝尔奖的项目肯定不是让你三个月之内拿出成果来,不可能。你随便做,三年、三十年出成果就可以。但是在今天市场一开放,你再这么慢慢吞吞去弄肯定不行了。所以我们越来越强调什么呢?就是把你的产品怎么样能够缩短它的上升资本。但是我上个月去硅谷进行一次参观,我觉得在硅谷又在改变,因为从创新的角度来说,你即便把产品推到市场上,如果这个产品没有给你公司带来效益,其实是一种浪费钱,根本不是创新。创新一定要为企业带来效益,所以这样上升势头变得越来越短,这么短的时间内推出具有竞争力产品和技术自己做可以吗?完全靠自己的公司自己来做可以吗?越来越难。为什么难?过去可能还可以,一项产品有两三项技术,但是在今天的话随便一个手机里面可能就要用到400、500项专利,因为你科技强度比过去越来越高。

  另外科技也在融合,不同的过去你可能电信公司就是电信公司,电脑公司就是电脑公司,但是在今天这些公司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正是由于模糊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机会。比如说大家一说IBM肯定一想是电脑或者是计算机。但是看到数据很奇怪,IBM现在成为世界第八大生物科技专利权的拥有者。为什么?因为现在生物信息学其实变得越来越普及,IBM在这方面很多的作为,所以他在这方面拥有专利被评为是全世界第八大的拥有者。另外他有一些商业模式,不同的公司放在一起就会出现一些新的火花。比如说索尼比较强的是显示技术,爱立信比较强的是移动通信技术,加在一起可以推出一些富有创意的手机。

  那么另一方面资本还有物流他们流动的成本变得越来越容易,成本越来越低,很多国家在这方面的监管越来越松。过去外国人的钱进入中国是非常难的,现在进去容易,出来也变得越来越容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现全球化的合作变得越来越可能,只有全球化也才可能给你带来更好的机遇。前天主持人通过别人给我送一本书,我下一个月可能要参加一个EMBA的模块,就是战略管理,我想提到战略是不是企业里面怎么开发一个新的产品,但是看那个书看了两章,今天的战略如果没有全球化的视野就不叫战略,虽然才看了两章,我觉得收获很大。因为下个星期去北京,是不是有时间看,估计这两天之内我就全看,因为确实写得非常非常好。

  实际上在今天如果大家做生意的时候,一开始公司才成立三个月,如果你没有考虑全球化的角度的话,我相信你前景已经不太光明了。现在很多人认为全球化是一个挑战,但是更多的人认为全球化实际上是一个机会。那么这我借用了一句话就是宝洁公司的CEO,他说“看到互联网还有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他说在我们宝洁公司内部差不多有8600个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我们一直把他作为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今天他们还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但是你不要忘记,放眼望去,在我们宝洁公司以外我们全球还有1500万家这样的科学家,他们可能是刚刚在印度那边刚刚退休的教授,他们可能是在俄罗斯还在一个公司里头打工的一个工程师,可能也是我们中国内地正在学习的一些博士生。这些人其实他们的研究水平非常非常的好,为什么我们在开发产品的时候我们只看到我们企业内部8600个科学家呢,为什么不想想怎么借用这1500万同样优秀的科学家呢。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他就设计了一个网站,它的口号非常吸引力,就说人们退休了,退休之后还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这个网络是把全世界相关的人才搞一个数据库,另外一方面也对其他企业来开放,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帮你马上给配备,马上就好。所以说受这个启发,我们科大现在目前正在开发,我跟其他公司正在合作,我们科大也准备开发这样的网站。这个网站一方面把我们科大内部的这些研究人员的资料放在一起,另一方面我们也开放给全世界所有的企业。最近西门子跟我们说我们要成为第一个外部的用家,怎么用呢?他说我要有什么项目需要一些解决方案,我放到你网上,给你提供一笔奖金,谁能提供这个方案,第一个提出来的人或者是最好的人马上就得到笔奖金。所以我们现在正在紧锣密鼓的,应该说明年初推出这个网站,也希望大家可以借用我们这个网站,实际上你可能会借用我们科大很好的一个研究的力量。

  某个制药公司,好象是美国三大制药厂之一,在过去他养了一大堆的科学家天天在实验室里做。我们知道生物方面的研究是非常非常的贵的,很多中国的研究生到国外最容易拿到奖学金什么专业?应该就是生物。因为对于他来说,给一个人奖学金简直是小菜一碟,因为他每天花费药品的钱是100、200万。所以养一个学生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非常的小菜一碟。他们现在觉得我们为什么都要自己做呢,所以他把他的实验室基本上都关闭了。然后他就邀请各大学还有很多生物学的教授,你把你的研究成果简单说一下你做什么东西,我们有很强的能力,一眼就看出来你这有没有商业的价值。如果有的话,我就去跟踪你们,一起来做,这样他就把初期的成本一下子省了很多。

  所以他们今年才刚刚开始这样来做,所以说现在的创新模式已经不是封闭型创新了,我们进入了互联网后时代或者是互联网时代,因此走一个开放型创新模式。那么开放型创新模式基本上是这样的,一开始你可能有一些主意自己来做,你可以来继续做一些研究。但是你为什么不去想一想借用一些外部的科学家的能力呢,科研项目委托外部来帮你做。你不是缺钱吗,现在你到市场,钱不是问题,你让他帮来做,当然你要把你的一些利益、股份要交给这个风投资金。你推出一个样品之后发现我还需要一些额外的技术,你可以引入,从外面买一个技术,进行技术授权。必要的时候你甚至于可以技术并购,并购出来之后把人和技术,你可以把你的产品变得更加具有竞争力。你开发出一个产品之后,你发现跟我主流的产品不太吻合,你可以把他要么分拆出一个新的公司单独来做。另外一个就是说现在你不光是说什么东西都非要自己来做,我一个好的技术卖给别人,别人来生产我不照样可以挣钱吗,这是一种开放心态,最后推到市场上。

  举个例子是关于最早我们谈波音777,787,最早是707,在波音707的时候,我们看90%的零件都波音公司自己来生产的,自己来设计的。但是到了波音787的时候,90%的部件都是由其他的公司、外部的公司来设计、生产的。而且这90%的这些部件其中50%都是由国外的公司来生产的,包括有我们中国一些公司、日本公司、法国公司、意大利公司一起来合作。现在看波音还是一个波音的生产商,我可以更多的来说我觉得他是一个平台,他就是利用他的这个品牌,把全世界优秀的部件组合在一起给用户提供一个优质的飞机。我看越来越多的公司可能要变成这个平台的公司,借助这个平台,借用外部的力量给用户提供一个优秀的产品。

  那么对外创新,刚刚我们讲了开放型创新不光是说我到外边买,也可能是把你的技术卖给别人。我们举个例子就是苹果手机里面的一项的技术,我不知道大家有iPhone多不多,用iPhone拍照片是这样拍的,但是如果你把手机倒过来这照片就自动的也这么样子倒过来,所以你看的时候如果你给我照相的话,你这么照的时候,我脑袋朝上,你把手机倒过来之后我脑袋还是朝上的。这个技术太好了,我把这个技术藏起来单独用,他们想这个技术的应用面可能特别特别广,我为什么不把它卖给外面赚更多钱。他把这些技术转让给了其他的供应商,,大家玩游戏不知道多不多,就是任天堂的一个游戏。你拿这个终端一挥就跟打高尔夫或者是网球一样,他这里面就借用了这个的技术。

  那么另外一个就是三星的照相机里面也用到了这个技术,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技术。苹果开放,谁愿意用都可以,当然不是免费,所以说这个技术给苹果带来的效益非常非常的巨大。另外一方面你也要不断的看出来,市场上有没有新的技术,对我长远发展非常好,我会毫不犹豫的先把技术先买下来,或者说先把这个公司先收购下来。这我们讲一个例子,今后的电脑不需要有鼠标什么的,不同的手指头,两个手指头这么摁一下就表示一个意思,三个手指头摁一下就表示另外的意思,相当于鼠标摁两下。这个技术苹果电脑认为对它太有用了,他毫不犹豫就把这个公司收购了,现在他成为这项技术的独家运用者。大家如果有苹果一个超薄型电脑他就用到了这个技术。

  所以讲现在创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香港来说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想先看看香港发展科技创新的一些迷失。香港从回归以来,政府一直说我们要转型,我们提高我们科技产业的含量。过去十几年的情况下,发展非常非常混乱。总体来说,我觉得市场上有四个迷失,第一香港太小了,我们才有700万人,中国内地有13亿还是14亿人,然后美国有3、4亿,我们搞什么科技创新,太少了。第二香港人才不足,没有发展科技产业的文化,第三香港集中发展金融业机构,我们已经是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为什么还要去搞什么科技创新呢。第四就是说香港做科技创新的买家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自己去生产,香港的GDP不是很高吗?香港钱还是有的,我们买技术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自己生产自己开发。

  所以我们这本书其中有一章这四个迷失都不成立的,第一个香港的人口是不是真少?香港由于地理位置,我们一看香港就老跟内地比,那香港确实确实太小了,但是不要忘了,放眼全世界你就发现其实跟香港人口差不多的国家和地区,首先芬兰、瑞典、挪威、以色列、新加坡,这些国家的人口都是在500万到700万之间,跟香港不相上下。可是芬兰有什么,大家一说芬兰想起什么?诺基亚,那一想起瑞典呢?沃尔沃,还有手机、还有很多,如果爱听音乐的话听A8乐队,实际上他们去年也在演,都是很有创意的这样一些产业。

  所以说其实跟香港的人口差不多,可是为什么这些国家和地区可以有这么好的创新。我觉得关键还是投入太少,首先我们看香港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占GDP比例跟这些国家和地区相比,香港是最低的,还不到1%。国内差不多是2%左右,那芬兰差不多将近4%,从人口的投入来看,香港每100万人里头从事科研的人口,他的比例也是最低的。你投入最小,当然你产出就少,我们看每100万人拥有专利数香港是最低的,每100万人平均拥有的专利转让费,从2005年看到我们稍微比奥地利高一点点,但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来比都是最低。

  总体原因就是投入太少,那有人说香港人才也少,人才从几个角度来看,第一人才的质量,香港的质量绝对不差。综合教育在全世界联合国评为全世界第一,香港的科技大学还有其他的大学都进入全世界100、200强这样的,教学质量绝对不差。但是我们看确实是市场说明问题,我们看说从事资讯科技或者是IT方面的研究生课程人数这几年是直线下降,因为你没有市场,我花了这么多钱、这么多时间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为什么我要去学。

  另外一个是金融中心就不能科技创新吗?其实我们看看在美国是什么维持你纽约和伦敦金融中心的地位?我觉得科技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种传统的企业再进入美国去,福特、通用汽车公司到银行窍门,我相信银行见到你就跑。因为你只是欠债不还,欠的钱又特别多。那么维持这些金融中心大量的产业其实是科技创新企业,微软已上市,苹果已上市,它对于巩固美国的金融中心的地位的作用非常非常强大。

  另外一个是买技术是不是就可以了?我们说自己不做科研开发,你买技术都不知道买什么技术。我们曾经有一个学生研究一下国内的手机市场,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看国内的自主品牌的时间占的范围非常非常高的。这几年好象几乎听不到了,为什么?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自己不做科技开发,当你自己不做科研开发的时候,你对市场的敏锐程度,对于新技术的吸收能力要差很多。所以你只能跟在后边跑,那最后的结果就是走向消亡。

  所以我们觉得香港科技产业目前来说没有什么优势,但是不要忘记任何产业的优势都不是与生俱来的。现在我们说香港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但是20年前你说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我相信甘教授也反对。70年代天天街上都会充满银行倒闭的消息,充满这种丑闻等等这样东西。是在80年代初,香港政府对于金融业监管做了很大的改变,最后才使得香港在90年代开始被认可为亚太地区或者是全世界的金融中心。这个过去也不是,从不是到是也要有一个过程,我相信科技创新也是同样需要有这样一个过程。

  香港政府还有一个所谓大市场、小政府的理念,科技创新让它自生自灭吧,不要忘了香港过去的政府从来都不是说什么都留给市场,40年代的时候,大量的移民来到香港给香港带来的很大的压力。当时香港政府采取两个措施,第一盖很多公屋,让新移民又地方可以住,第二就是盖很多的厂房,今天如果大家去奎聪或者什么等等地方你会发现很多空置的厂房,当时这些厂房对推动香港的经济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在今天我们觉得政府其实还是可以有作为。

  另外一方面就是开放式创新给香港带来了契机,这个就是我刚才讲的加州波士顿大学教授题材的模型。但是他只限于科研开发上面,我们去年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我把这个模型往后又扩展了一下。我觉得开放与创新不应该只体现在科研开发,而且应当体现在商品化方面。因为我觉得创新最终的目的是要赚钱,在商品化阶段开放与创新也非常非常重要。有了这个模型之后,我们再对香港的科技开发做一个研究的时候,可能就有一个这样的框架可以研究一下。

  首先从外部科研项目来说,香港其实有很大优势,我举个例子,大家坐电梯到第三层的时候一出来就可以看到我们有一个香港科大华为创新实验室,华为他们之前向来是很傲慢的公司,深圳的公司很难跟华为打交道。但是他就不知道怎么发现的香港科大在无线通信方面的研究世界一流,在过去五年时间里头香港科大的教授在世界最顶尖的杂志他发表的论述是全世界第一。他说为什么我们可以谈一谈呢?他主动找着科大,给了一笔钱,搞了一个实验室。仅仅在三年时间里头,科大的教授帮助华为取得了五项国际专利,三个国际标准,让他尝到甜头了,所以去年我们准备加大力度搞一个创新实验室,现在这个创新实验室不光是无线通信,还有计算机技术。他找到我说,觉得商学院也应当是我们合作的伙伴之一,因为我们不能只关心技术,不关心市场。所以我们在香港一个大学在科研方面绝对是有很大的优势,而且我们的技术不一定非要卖给相关本地企业,我们可以向中国内地,美国和欧洲的公司。

  另外一个就是风险投资,其实香港的风险投资的钱在亚洲来说存在银行的钱应当是亚洲最多,亚太地区27%的风投资金都存在香港那边。但是遗憾的是他们很少投资在香港的项目上。我曾经问过他,这么多钱为什么不投在香港,第一我们比较挑剔,400个项目我们可能只挑一个,你香港一年200个项目,在香港非要饿死不可。我要到比如说上海的张江,北京的中关村随便一个楼里面400、500家公司,每天做400个项目没有问题,所以大量的选择空间。香港因为科技产业还没有形成气侯,所以他们只能把钱放在这,他们觉得香港不愧为国际金融中心,资金流入监管非常好,他把钱放这比较放心。

  另外引入式技术并购还有技术并购在香港来说确实没有什么优势,因为我们没有什么企业去专门从事一些尖端技术的研究。到后边到品牌这我们看也没有什么太大优势。目前香港来说绝对没有什么诺基亚、索尼、爱立信这样一些品牌,所以我们也没有什么优势。那么香港就没有什么大公司,谈不上分拆,但是后面这几块我觉得香港的优势还很大。一个就是OEM,刚刚讲在珠三角这香港大约有6万多家工厂主要做的就是OEM。还有物流,香港差不多20%的劳动力都在从事物流业,物流业给香港带来的经济贡献也差不多20%的GDP。这项我觉得是香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就是会计、市场、法律还有其他的一些专业服务。国内现在这几年强调就是现代服务业,我们去年跟上海做很多培训,他们说我们想一个模块是现代服务业,我当时没搞清楚什么叫现代服务业。了解之后,我发现大家的称呼不一样,在香港我们把它叫做专业服务业,还有一个叫做产业服务业,就是专门为产业服务的。我们一个校长曾经说到香港天天说发展服务业太危险了,我帮你洗衣服,你帮我做饭,这怎么发展起来的。他的理解太片面了,那只是说叫个人服务。产业服务是什么?产业需要很多的专业化服务,我帮你提供支撑。在香港这一项是非常的发达,比如说如果你到香港的CBD,你到那去见到无外乎这三类人,第一可能是银行家,第二类人可能就是律师,接下来是会计师。所以说中环那边给香港带来的价值非常非常高,主要是从事服务业方面。这么一看,香港在开放型创新下我们还是有很多优势的,香港政府应该是利用好这些优势,同时看一看能不能再这些劣势方面有所作为。那么自己做不到的情况下,能不能跟其他的地方进行合作。比如说我们跟深圳或者说珠三角其他的地区进行紧密的合作,但是这种合作不要太盲目。过去大家一说深港创新圈,所以我再想深港创新圈大家是不是只从地理位置来讲,香港跟深圳挨着所以就搞创新圈。我觉得在这之前应当对深圳做一个评估,你深圳是不是在这方面很强,大家合在一起才有一个双赢的局面,否则大家差不多的话,合在一起没有什么更多的优势。

  所以总体上这块我想就留给大家自己看一看,如果大家详细了解的话可以通过这本书里面再去了解一下。我讲就讲到这,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徐岩教授,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

  提问:您好徐教授,我想问一个问题,作为企业来讲,如何把创新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我刚才非常同意你的观点,创新最后一定是跟钱连接起来,谢谢。

  徐岩:你的问题也回答了你的问题,也是答案。就说在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开发的时候,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我们一开始在选这个项目的时候,我就非常清楚要知道这个项目到底对我有什么样的好处。不是大家拍拍脑袋想想这个前景怎么样,是有一个非常严谨的一个措施,一套非常严谨的方式。我讲的技术与创新管理里头,把创新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关口,每往前走一步的时候我都要进行一个充分的论证,好的项目我才让你过去。很多人说企业创新比如说大家拍拍脑袋多一些主意,其实不对,主意越多有时候越麻烦。所以说必须是企业创新管理的一个理念,不是说有更多想法,而是怎么把坏想法毙掉,最后找出一些好的想法。从一开始把一些点挑出来过滤一下,然后到第二步、第三步,因为越到后边对你企业带来成本就越高,所以一定要严格的把关。这个把关的时候他也有一些管理办法,是不是就市场的人把关,或者是总工把关,不是,一定是大家一个团队把每一方面的人才集中在一起对每一个项目做评估。而且这个项目本身提出人要给我一个清晰的描述,你的用户是谁?你的市场有多大?你给我企业带来的效益是什么?一开始要想到,,只是好看,而无用。

  提问:听了徐教授讲了我受益很大,我是搞新能源的,很多人把新能源归为风电和太阳能,这个评论基本上太大,像风能容易使得沙漠化,而且它对电网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我们靠国家的补贴来进行维持。第二就是风电和太阳能,所以我觉得有一个很大的挑战,这个挑战是什么?就是一定要有这种前沿,一定人家想不到你去做,人家想到了你就去做。我原来是一种很节约的新能源,我原来也是从事教学的,我是南京大学的一个教授,我自己想做一些事,所以我觉得新能源很不错。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共同来进行探讨,发展。

  那么我这个新能源是利用层次分辨还有养鸡场、养猪场的这种分辨,还有农村的技改很多,很多地方把这些垃圾政府很头疼,地方不处理。像上海我做过一个调查,他的农田的垃圾…

  徐岩:您的问题是让我给你提出一个解决方案?

  徐岩:过去,我记得我们那边也说过鼓励大家用沼气,我在是一个最大的垃圾填埋场,我们那个楼就是垃圾上建起来的。有时候据说有一些废气会冒出来,所以有人想办法说我们能不能把它利用起来,给住在那的人低价或者是免费使用沼气,想法很多。但是您为了推出这个,我觉得作为一个新创业的企业面临的问题可能是资金有限,第二怎么来组织。我想开放型创新可能就是给你提供这样一个思路,资金有限,为什么不跟风投、天使基金去谈。

  第二组织机构我觉得新型的公司肯定他组织首先要扁平化,更重要一点你可能首先要把你的市场到底是在哪里?搞清楚。你的用户群是什么样的。

  主持人:谢谢,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提问:徐教授,我想问一下我们去做净水与企业的设备,把那个转到可以喝的水,把原来我们的自来水做到碱性水。当时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一个标准,我们在香港买的专利,可不可以在国际通用或者是在中国大陆用?

  徐岩:其实香港现在没有自己专利的审批制度,香港专利一般要在三个国家同时获得专利之后香港自动承认你的专利。所以你要看香港如果有一个香港专利的话,马上证明你在另外三个地方,香港是三个,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中国内地,还有一个好象是英国。你在这三个国家拿到专利,自然就成为香港专利。你在香港买专利,你的专利马上在这三个大市场马上就得到保护了,所以应该在这三个国家和地区。

  提问:我们在中国已经买了专利。

  徐岩:专利有的话当然在中国用当然是可以的。

  提问:但是跟中国的企业讲,中国的专利差不多都是没用的。

  徐岩:香港专利相比较进行是三个国家必须要同时拿到。这就是一个问题,其实我在讲科技创新的时候,看到知识产权管理,我觉得大家科技创新可以多一些专利。你在申请专利之前没有经过良好认真思考的话,对你来说只是一个负担。如果你申请一个专利话,钱是非常高的,非常贵的,要付律师费。尤其是在美国或者是其他地方,每年要交年费,如果你交了之后没有给你带来任何效益,完全就是浪费钱。还有很多人申请专利,以前我的客户差不多有6个不同的模式,如果你这个专利没有用,基本上来说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我要给你们一个劝解,就说不要以为我拿了专利,最后是看你赚了多少钱。所以不要怪专利局,没有什么价值为什么要去申请呢。

  主持人:谢谢徐岩教授,我们今天的时间比较有限,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在午餐的时候再进行探讨,谢谢徐岩教授。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