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少宏:节能装备产业投资多元化严重不足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6日 16:30  新浪财经
王少宏:节能装备产业投资多元化严重不足
湖北(襄樊)节能产业园主任王少宏(资料图片)

  新浪财经讯 “2010中国低碳经济论坛”于2010年4月10-11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召开。上图为湖北(襄樊)节能产业园主任王少宏。

  王少宏:尊敬的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非常容幸2010中国低碳经济论坛给我们这次机会,跟各位业界共同探讨低碳园区的发展问题。昨天我们非常容幸的获得2010年中国低碳经济论坛低碳园区新锐奖,感谢各位的支持。

  昨天下午各位领导、嘉宾有很多的对低碳经济、低碳园区的阐述,我非常赞同周教授的观点,做低碳现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概念很多,我非常希望各位业界同仁能够作为低碳经济的践行者,从现实做起。

  低碳经济这个概念昨天、今天很多业界同仁做的更多的阐述,我们想通过从我们这方面的理解来做,怎样理解低碳经济。我们在96年参与中国的节能事业的发展,应该说是非常早的参与中国节能事业。一直到十一五期间中国的节能降耗上升到国家层面,节能降耗要完成20%,今年是最后一年,每年的任务都非常重,每年非常紧张。

  节能产业的发展,我们湖北低碳经济产业园主要是在节能减排产业,这个产业已经经过了1996年发展,经过了接近15年,节能产业的发展到今天,节能市场在十一五期间大规模膨胀发展,我们在2007年的时候世界银行给我们一个课题,对中国节能市场的投资规模做一个课题,最后结果中国节能市场每年在十一五期间有一万亿左右的投资市场。但通过节能行业的统计,通过节能服务公司、节能装备商推动的节能不到100亿投资,这种投资的需求和供应严重脱节,我们在分析这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因素。中国节能减排每年都非常紧张,完成起来非常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投资没有及时的进入这个产业,这其中肯定是有各种各样的障碍造成的。

  所以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节能产业,我们的投资促进中心下有四百个节能产业的会员,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在这个行业里全都存在,最重要的是融资难、技术研发等等。这个产业的发展咱们国家有一万亿以上的市场每年,结果还不到1000亿的投资,我讲的是技术节能市场,这个落差有一个原因。每个节能项目60%以上是通过装备完成的,节能装备是影响中国节能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节能设备的大规模产业化是中国节能事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可能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大家有很深的感触,美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后IT技术已经过去了,美国金融大家也比较了解,没有破产也差不多。所以美国的未来经济发展怎么走出这拨金融危机,包括奥巴马总统提出清洁能源、清洁技术产业的发展是美国走出金融危机甚至还作为世界经济老大的重要保证。所以说,从美国的做法就可以看出来这个行业的重要性。美国后来选择切入点,由智能电网切入,智能电网是非常大的产业。

  正因为这一点我们的节能投资促进中心、节能产业园、节能管理中心包括能源投资公司就准备对这个行业、产业的发展提出解决方案。产业集群大家都认同,所以作为产业集群会提供很多低成本的产业发展机会,之后金融机构和各个企业、各个技术都能互相的更多的信息对称,所以解决融资问题就相应的容易简单一些。我想对我们怎么理解低碳这个概念的角度说起,我们的节能产业园是一个装备制造业基地,也就是说节能的装备产业我们放在中国湖北襄樊,襄樊一期筹划了5000亩地,现在已经有7家企业入主,17家前来协议,5家进入建设阶段。未来已经做了规划,我们这3.5平方公里首期项目做了七个产业链的布局,第一个我们做的是单螺杆核心技术产业链,我们希望通过产业化集群的方式进行大规模产业化。单螺杆核心技术产业链可能世界有三个,它可以形成非常大的产业链。第二个蓄热出能产业集群,第三个智能电网装备产业链,第四余热发电产业链、第五智能建筑节能产业集群、第六节能新材料产业集群、第七资源综合利用装备产业集群。

  我们是怎么做的呢?首先整个园区做了低碳能源规划,整个产业园能源供应是低碳的。大家知道全中国各个地方火力发电厂非常多,烧煤非常严重,中国大部分烧煤的电厂,煤是高碳的材料,襄樊农业非常发达,有大量生物质,我们用生物质供应整个园区的冷热供应,包括用电。同时中石油今年在襄樊附近又开辟了一个天然气的出口,未来园区天然气供应已经达成协议,我们考虑做一个冷热电三连供的考虑。整个装备制造产业里,很多企业会形成很多的余压、余热、余气,我们充分利用起来重新进行补充发电供应,同时利用独特的技术在生物质发电尾部做一个整个园区的示范项目,叫冷库系统,叫做资源的综合利用,这样能源供应是低碳的。

  第二因为园区从去年11月28号正式奠基,整个园区建筑体系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房屋体系、建筑节能体系,这里有智能建筑集成产业集群,包括外围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节能建筑房屋的体系建设我们的节能产业园的厂房、办公、生活设施。第三个,我们本身节能产业园的标准是入驻的企业都是节能装备企业。第四个我们入驻节能产业园的所有企业必须进行严格的生态对标,能耗标准比较在同行业里是最低的,大家知道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集约经济,本身就是能耗最低化,从四个角度诠释节能低碳的概念。

  从整个园区规划角度讲,整个园区做了生态园区的很多的规划,我们这样理解低碳。低碳本身能源供应要低碳,生产要低碳,建筑要低碳,生活要低碳。生活低碳也不是空话,大家现在讲的是更多宣传,让每个人践行低碳。我们是从工业企业开始做起,我们统一规划、分布实施,整个园区开辟出一块地方给统一建设公共设施,这样会大量节约占地。第二个一部分的餐饮在园区里建立起来,这样每个企业建的食堂可以少一些,而且对外开放,这样公共资源可以利用起来。第二企业讲究员工福利,体育运动也很重要,所以很多企业建了大量体育设施,每个企业重新建设,每个企业我们统一规划,你可以建一个篮球场,你可以建其他的,大家共用,节省大量的公共土地资源消耗和建设。我们是这样理解低碳的概念,同时现在各个产业园区的发展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招商引资是一个现实问题。我们的节能园区有这样一个基础,节能投资促进中心的400多个节能产业会员,需要共性技术和节能装备大规模产业化,需要在我们这里实施,这一点是我们重要的资源。我们做了非常细致的节能产业规划,这在国内我们第一次做的,产业链的布局做了很多,会吸引相应的国内的一些重要企业、国际的一些有核心知识产权的重要企业入驻我们的节能园区。未来建成之后,这500亩产值会达到300到500亿工业产值。

  那么怎么解决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我希望更多的践行者提出更多更高的解决方案。我们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就是现在的节能装备产业发展不起来甚至跟市场脱节的重要原因是它的投资多元化严重不足,社会各种投资没有大量进入。现在很多人对低碳、节能都非常感兴趣,包括投资人,很多人为什么没有投,很多投资商都要投这个行业,投资非常少的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昨天浦发银行的杨总、郑总,他们提出了相同的问题,金融机构包括投资机构也是一样,毕竟不是节能的专业机构,对这个行业的信息肯定不对称,我们有200多个专家资源,可以对节能技术有大量的了解,推动了1000多个节能案例,所以节能技术我们的评审是非常有专业性的。所以希望通过我们的评审优化、确认优秀的节能技术,让投资人进来。我们在节能产业园成立了创新引导基金,资金当然不会太大,希望带有天使基金的味道,我们投一部分,现在正在出一个方案,后面有很多的基金现在要参与,我们跟投了之后PE再跟投,现在我们合作了四家银行,未来可能更多,搭建一个绿色通道,这些公司投资了之后,银行会在15天之内迅速的给企业资金,我们又成立了担保公司,在中国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新兴企业,没有资产去银行融资没有难,银行不会雪中送炭,所以怎么办我想担保的模式是非常好的。我们在北京本身就有一个担保机构,襄樊又成立了一个,给未来入驻的企业融资提供解决方案。这样的情况会带动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到节能装备产业的行业中来。第二个解决方案是我们现在的节能产业研究院累计了大量节能技术,我们去年成立了节能技术的产业验证的公司,我们在俄罗斯、德国、比利时、以色列有八个专家,希望把国际重要的节能知识产权技术,引进到中国。实际上中国的节能技术跟欧美国家比并不逊色,很多会议上说节能技术中国落后,我不同意,实际上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欧美国家现在如果去实现节能降耗,节能1%到2%的空间都非常难,投资额也巨大,他会需要十年十几年才能回收投资,中国大家知道,粗放型经济,一节约就是20%,有的节约50%,我们甚至推动过的项目80%。原因是什么呢?中国有非常大的节能空间,而且中国的耗能巨大、空间巨大,市场促生技术嘛,有大量的利益民间很多人做这种研发。所以我们通过产业技术进行招商,吸引更多的投资人来做整个产业园的投资。

  我这几方面做了一下分享,其他的优惠政策我不多说了。我们整个园区现在是500亩规划,未来的整个规划是高新区范围内规划29.88平方公里,这里还有一个低碳生活园区规划,是200亩水面还有300亩用地,做低碳生活园区和商业区的开发利用,这里我们正在国家申请三网合一的技术用在产业园区里,就是数字化家庭的概念在这里实施。非常感谢各位业界同仁对我们的支持,也非常欢迎大家到我们节能装备产业园安家落户、投资,希望大家成为合作伙伴,谢谢。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