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丁志杰:坚持人民币汇率自主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7日 11:34  新浪财经
丁志杰:坚持人民币汇率自主性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李茂娟 摄)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共同主办的“危机后的国际金融与中国经济”论坛暨《国际金融研究》杂志理事单位年会于2010年3月27日在武汉举行。上图为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

  丁志杰:谢谢!人民币汇率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不仅仅是学术问题,对外国人我们可以告诉他,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对政府说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今天的演讲是在应该如何做的基础上会更好。我分四个部分演讲:

  一、当前人民币汇率政策及引起的国际争论。2008年以后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使人民币重新恢复了对美元的稳定。当时引起了很多国际上的争议,我们如何看美国的压力?首先应该理解美国。2009年我们看到了有效汇率的增加,2009年美元从二季度开始持续贬值9个月,实际有效汇率贬值达到了5.1,经济发展这么好,大家都觉得应该升,09年下半年的升值压力开始出现。美国人在这场争论了犯了错,他们把美国国内的问题,比如失业的问题、经济增长的问题归结到人民币升值的问题上。全球大战以后,汇率问题很难解决全球性的失衡。最近一段时间双方都很感兴,我觉得失去了一些理性。

  二、汇率问题在国内有很多的误区,不同的人有不的观点。有助于澄清我们对汇率问题的认识我有几个简单的看法:

  第一,不能因为有国际压力就动汇率,也不能因为国际压力就不动汇率,应该坚持汇率的自主性。我是教国际金融的,有一个学生的考试成绩很差,我问他为什么考这么差,他说不喜欢我,我向他道歉,我说你犯了一个大错,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你自己。在汇率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辩证的来看。

  第二,评判是否需要改革,不能依据简单的升值或贬值的影响,要计算汇率是否失衡。换位思考,汇率浮动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越来越大,压力会使得中国经济在新的平台上获得国际竞争力。汇率动不动,首先要看汇率是否失衡,如果是失衡向均衡的调整都是有利的。从我们的实证研究来看,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贸易的影响与理论是正好相反。我在研究时发现,人民币升值的时候,由于政府的管理使得我们升值不到位,升值的时候反而带来的是低估,贬值的时候反而是高估。从这一点来看人民币汇率确实应该动。

  两会期间温总理和周小川行长的讲话都提出了,从中国的改革实践来看有一个连续性和渐进性的问题。2005年-2008年这一段时间对目前汇改的设计有借鉴意义。过去在三年多的时间内是单边升值,单边升值的背后是什么呢?人民币不是双向参考的,而是单向的。美元在国际市场上贬的时候人民币升,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升的时候我们对美元基本上不动。所以会走出一个单边的升值。曲线的斜率是越来越加大的,06年升了3.35,07年全年升了6.9,为什么会加大呢?我在去年的研究发现,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是适应性预期,是向后看的,向后看政府,这一点对于我们在未来新的一年里重新汇改以后如何打破升值预期的难题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

  存在的问题:

  1、非对称单向参考。

  2、小幅升值并不存在试错效果。

  3、易引发升值惯性。

  4、汇率博弈与投机。

  5、出口企业价格调整困难。

  人民币汇率改革路径设计,我认为人民币的汇率改革不是一件很遥远的事,在这个问题上需要引用中国古人的智慧,每个人退一步海阔天空。

  第一,快速调整阶段。与美元脱钩,构造一个欧元与美元组成的货币篮子作为调整的依据。我个人的想法是达到3%是最好的,我们不需要给美元特殊的待遇,在这样一个快速的调整阶段,欧元的比例会超过美元,美元在贬的时候我们对他们升,美元在升的时候我们不动。

  第二,稳定过渡阶段。为了避免快速升值带来的升值与其强化和升值惯性,可以在达到与其的调整目标之后,在一段时间内如1个月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第三,双向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浮动阶段。篮子货币的选择应包括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按照这些经济体与中国的贸易额占到中国贸易总额75%以上的标准,篮子货币包括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台湾、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巴西、俄罗斯、泰国、加拿大、越南、菲律宾、南非、和新西兰等经济体的18种货币。

  这个方案设计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我们的货币和经济都在仅仅依附着美元,如何能动摇呢?如果要脱钩单独浮动对人民币也是有影响的,如果我们能够和另外一种强势货币结合在一起,将会对美元产生极大的调整,到时候中国动汇率不是中国人害怕,而是美国人害怕。谢谢大家!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