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蒋晓冬:创投行业在全球和国内的发展趋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6日 16:50  新浪财经
蒋晓冬:创投行业在全球和国内的发展趋势
图为NEA中国董事总经理蒋晓冬。(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摄)

  新浪财经讯 由《创业家》杂志社与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创业天使论坛暨“2010最受尊敬的创业天使评选”颁奖典礼于3月2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新浪财经独家直播本次活动。图为NEA中国董事总经理蒋晓冬演讲。

  以下为其演讲实录:

  蒋晓冬: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交流,原来牛总在《中国企业家》的时候,我就是《中国企业家》的忠实读者,他做了《创业家》,从第一期开始我就是《创业家》的忠实读者,非常高兴2年多下来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刚才在谈使投资的论坛上,我也从同行和企业家里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我本人不是做天使投资的,我是做风险基金管理的。我自己过去5年投资了大概2亿多美金的项目,里面70%多都是成长期,然后有30%不到是早期的项目。我本人和我们的基金,还有类似我们这样的基金,和在座很多天使投资人、投资家可能是一个上下游的关系。所以,我想从我个人的角度、从我们基金的角度,对现在整个创投行业,在一个全球和在国内的发展趋势,谈一点我自己不成熟的观点,也作为抛砖引玉和大家分享。

  简单介绍一下NEA,我们是一个全球的风险投资基金,现在管理110亿美金。公司成立于1977年,到现在已经融了14期基金了。我们全球有67人,分布在北美、中国和印度6个投资办事处。我们主要投资的行业,在全球范围内是科技、医疗和能源环保相关的行业,已经投资了600多家企业,其中有165家在全球主要的资本市场上市了。

  我们正式进入中国是2003年开始进入中国的,到目前为止大概投资了4亿美金,是20多家企业。企业的数量并不是特别多,我们现在在上海和北京都是有办事处的。我们所投资的这些企业,我们还是比较自豪的,我们经常在算这些企业收入每年的增长情况,盈利每年的增长情况,他们给社会创造了多数的效益和就业机会。我们这些企业去年总的收入加起来是23亿美金,已经创造了7000万的就业机会。主要是集中在三个领域,科技像中兴、展讯等,消费领域像中国排名前两名的电子商务的企业红孩子,中国最大的手机支付的企业连连科技等等。我们在医药产业最近做了布局和投资,大概投资超过1亿美金。

  我们觉得我们自己的使命,就是帮助企业成长,不管是帮助早期的企业,使他的商业模式成熟,能够做强做大,还是帮助一个成长期的企业,让他在激烈竞争的行业和市场当中取得领导地位。我们现在除了已经上市的以外,还剩下18家企业,现在我们看了有多少家企业是在他们的细分行业当中,在全国排名第三,有多少家企业在他们的细分行业当中全国排名第十。这也是他们给自己定的目标,也是我们作为投资人给自己的考核指标。我们很高兴在过去的3年,无论是从收入还是盈利能力,都有一个非常快速的成长。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现在整个全球和创投行业、风险行业最新的一些发展的动态。美国的VC可以说从金融危机以后刚刚开始过冬,从2000年以后就不是太好,但是金融危机使得原有的问题开始进一步矛盾和激化。行业内的资深人士认为美国的VC在未来5年将减少一半,从2009年的融资额可以看出来,这个行业的高峰融资额在2000年达到了每年250亿美金。到去年大概只有100多亿美金,这已经从10年前降了一半。我们还算比较幸运,去年成功募集到了25亿美金,占了这整个行业20%的资金募集量。但从整个的行业来讲,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基金的数量会急剧减少,相对主流的基金的市场份额会增大。

  中国的情况大家非常熟悉了,中国的整体来说,无论是资金的募集还是资金的投放,或者是从国内、国际资本市场退出的数量,在过去几年都是整体保持了成长的势头。金融危机的08到09年的这段时间,有一个短暂的回落,现在又重新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资本市场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大概在2009年3月份达到最低谷的时候,其实反弹的速度之快,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很吃惊的。这里面新兴市场和被大家能够认同为是代表成长性的市场,或者是基金产品指数,你看SNP,这是美国的中小板块的企业,他们通常代表有更高的成长性。纳斯达克不仅是中小企业为主,而且是高科技、高成长的企业为主,到了摩根士丹利的新兴市场指数,全球的资本投资人在追求成长,追求由科技推动的市场,追求在新兴市场由科技推动的成长。

  创业板应该是成功的,无论是去年刚推出的时候还是到现在,这60多家企业上市以后的整体表演都可以看出来。但是去年年底我在另外一个会议上主持一个论坛的时候,当时大家反复讨论了创业板的PE到底是高还是低的问题。按照中国的资本市场,有自己非常独特的地方,所以可能很难说PE就一定是在目前的节但是高的,或者是不合理的。

  但是从成熟的资本市场来看,有一个PEG的概念,就是PE除以你的成长率,一般是基数1左右。所以,按照创业板的大部分的公司现在来看,今后一年的业绩成长是在40%左右,很多人可能认为40倍左右长远来看是比较合适的。

  因为我讲演的主题主要是跟大家讨论和分享一下,从我们的角度看,在中国做创投目前和将来的机会。我不想讨论中国产业的投资机会,因为中国最不缺少的就是机会。想跟大家分享无论是投资策略还是理念,或者是什么样的阶段,什么样的企业是我们同行当中的基金比较追寻的目标,希望对于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其实我自己感觉,从创投这个行业赚钱,无外乎是三种类型的赚钱方式。一种是套利型的,这种可能套利型的概念其实更多的是资本市场驱动,也就是说中国的资本市场在过去的5年到7年当中,有一个巨大的发展。而且,有很多新鲜事物推出来,国内的资本市场和国外的资本市场,对于同样一个企业的认识差别是非常大的。这个你可以说在去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你把它放到中小板或者是创业板上,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会被市场非常认可和接受,反之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即使在创业板已经上市的60多家企业里边。

  所以,这给投资者产生了一个结构性的机会。这是因为整个的资本市场和投资的宏观环境在快速地变化。而且,很多的变化是政策性、结构性的,那么国内和国外的资本市场之间,又千差万别,而且目前这个阶段中间是打不通的,所以有很多套利性的机会。

  另外一种可能更多的是一些机会型的,也就是说可能在创投行业在中国发展的特定的时期,某一个产业和领域如果你进入的时间点比较准确,确实一下子会涌现出相当多的机会,可能2年以后就没有机会了。比如说像太阳能这样的行业,在这个里面表现得非常充分,或者说在10年前的互联网这个行业,表现得也是非常充分。

  所以,如果你的投资策略正确,你撒网足够广,能够找到这样优秀的投资机会,甚至你不一定要每一个投资都是很优秀的,但是你能够把优秀的都覆盖在你的组合当中。那么,你可能也是一个机会,机会主义也是可以赚钱的。

  第三个,我自己感觉相对来说还比较少,但是我们从自己的角度来讲,我们相对是比较常见的投资人,我们的基金存续了12年,在业界是最长的。所以,我们更侧重于产业角度的投资。我个人的理解,实际上是以产业的方法来做投资,以投资的视角重构产业。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说我们投资的医疗健康产业,这就是一个例子。从产业的角度做投资的意思是说,你投资这个产业链的上下游,然后在这个里面找到你比较看好的龙头企业,那么他们之间无论是在商业模式上,还是在信息技术、市场等各方面的共享上,还是在你作为投资人理解这个产业、挖深做精的角度上,其实都是有非常多的相互融合的地方。所以,一个产业蓝的投资,确实我自己个人粗浅的体会是,能够帮你对一个行业的理解做到完全机会主义比较难达到的深度。

  比如说我们在医疗健康行业,这是在过去1年半的时间做的投资,我们是从最下游,这就是医药的商业企业和分销企业,我们投资了全国排名前十名的医药商业流通企业,叫做中信医药,去年是50多亿的销售,今年大概有70多亿的销售,也是在行业里面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国药,是行业里面增长速度最快的,而且从体制上来讲是非国有成分为主的。

  然后,我们从最下游往上走,再往上走可能就是一个成品药制剂的东西,这是中国第一个把药片卖到美国的公司,就是让美国人吃中国人的药。做往上走就到了用什么样的原料做药,也就是原料药,或者是叫做医药中间体。我们去年下半年在这将金华和江西景德镇整体收购了一家医药中间体和原来的龙头企业。最近,我们在医疗服务的领域,围绕肿瘤等等其他的方面,也做了相应的医疗服务领域的布局。所以,我讲的意思是说,用产业链的方法来做投资。

  从投资的视角来重构产业,因为我觉得一个投资人或者是一个企业家有很大的不同。投资人对于新事物天天追寻,第二个是特别喜欢想象,但是想象有一半是不对的,但是可能有一半是对的。

  从企业家的角度它比较务实,它局限于自己现在做的这个产业,更多地问的是这个东西行不行,为什么行?投资人可能更多问的是为什么不行,就是这个东西以现在这种模式,或者是现在这样的东西不存在,或者说还没有成气侯,为什么不能存在?为什么不能成气侯?

  这里面我觉得有一个例子,还是回到联亚这家企业,中国人没有人能够把药片卖到美国,而今后5年美国有超过1千亿美金的专利药会过期。这个防治药的市场是很巨大的,而中国已经有了全球最发达的,无论是从质量、数量来考虑,都是最发达的精细化工的产业链。没有理由从硬件的角度,不能在1000多亿的市场当中分到一杯羹。

  但是,中国在软件方面,这主要是你对于市场的理解、客户的理解、专业的人才、技能等等这方面,是有差距的。跟我们的邻国印度是有差距的,在印度已经是几百亿美金的产业,在中国还是零。但是,面临着这样一个千亿美金的市场转移,没有中国不能分一杯羹,我们当时试图找了这样的企业。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有这样好的条件,为什么不行?我们希望这是第一家企业,但不是最后的企业,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个市场,也把这个市场做强做大,为中国的医药外包能够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投资的角度来讲,我个人的观察,我感觉好像国内的企业分成了几个层面,从我们这种基金规模能够去摄入。一个是比较早期的企业,可能很多是商业模式初步成型的企业,可能一年又几百万甚至是2000万人民币利润的企业。像这样的企业,随着创业板的推出,很多的都成为了不管是投资人眼中还是企业家心目当中和资本市场快速对接的目标。我碰到的很多国内基金的朋友,特别是人民币基金的朋友,很多在这一块市场深度挖掘。

  另外一块,可能企业的盈利能力已经到了1亿,或者是2亿以上,这样的企业通常是细分行业里面的龙头企业,已经有相当的规模。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里面,做到利润有2亿的企业,已经是相当不简单的企业了。

  还有一块是中间这一块,中间这一块是利润2000万到7000万的范围内,这样的企业已经过了生存期,但是还没有迎来发展期。中间的结构是最不稳定的结构,也就是他们的机会很大,也许可以成为这个市场的龙头企业,也可能好景不长,3年以后随着竞争对手的出现,他们可能就落伍了,甚至连原来的盈利能力或者说经营情况也不能保持了。那么,这样的企业在中国也是有相当的数量。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这样的企业,是在做一件比起他们的竞争对手来讲比较新的事情,不管是技术还是其他的方面,是在做一些新的事情。

  我们对于自己的定位是,我们希望利用我们有限的资源来帮助这些企业,因为这些企业看起来是成长期的投资,但是有很多的早期投资和风险投资的特点。只不过你投的钱稍微多一点,比如说过去1年半的时间投了大概1.5亿美金,可能8个项目平均下来1个项目是上亿的钱,好像资金量并不是特别小。但是,企业所面临的很多的问题、挑战和机会,以及我们从一个投资人的角度去看这个企业,我们感觉自己要承担的风险和可能带来的回报,其实还是非常像VC的。

  所以,我做了6年投资下来,感觉确实是中国的中间市场这一块非常独特的机会。这样的企业如果说在外力的推动之下,能够走上下一个台阶,那么可能我们在各个国计民生重要的行业里面,就可以出现更多的龙头企业。那么,中国现在绝大部分的民营企业为主的行业里面,都是高度离散性的行业结构,可能会慢慢得到改变。我想可能有更多的龙头企业出来,无论是对于企业、投资人,对于整个的社会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就是我结合我自己粗浅的经验,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谢谢大家!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