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黑田东彦:财税体制改革和缩小收入差距很重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1日 11:47  新浪财经
黑田东彦:财税体制改革和缩小收入差距很重要
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3月20日-22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上图为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

  黑田东彦:尊贵的嘉宾们、女士们、先生们,我很荣幸再次来参加这个非常高级别的论坛,和大家一起来讨论金融危机以及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是如何发展的。从2009年我们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常亮眼,而且已经超过了一些预计,比如中国GDP去年达到8.7的%,大大超过人们的预期。另外,由于中国出台了一系列财政和金融的刺激政策,所以有利的拉动了公共投资,也拉动了消费,从而抵消了全球金融危机对出口产生的影响。全球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了非常惨痛的教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政策制定者也是看到了新的机遇,能够推进目前正在进行的改革。

  中国经济迅速复苏带来的稳定局面,无疑将会帮助中国政府进行或者继续更必要的改革。但是我们今后的任务还是非常的艰巨。在中国保持长期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必须要通过根本性的经济转型才能实现。因此,我们各项重大的改革措施都应该着眼于将目前这种资本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化为更加劳动密集型的增长模式,减少对外部需求的依赖,同时进一步的强化金融行业,促进居民消费,改善收入再分配的机制,同时建立一个更加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

  此外,也要促进创新,促进教育,所以在这方面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强教育、加强培训和劳动力市场的培育。我想经济结构调整将会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漫长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有代价,中国稳健的财政状况也为中国政府应对挑战提供了非常充分的条件。结合这次讨论的话题,我想也请大家聆听一下我在三项改革方面的建议,因为我认为改革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具有共享性、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格局。

  首先要对经济增长的源泉作出调整,中国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以投资和出口为导向,虽然对中国经济有比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国内外情况的变化,让人们对这样的模式产生担忧,特别是对于出口的依赖,经济发展在外部需求变得非常弱的时候就会变得非常脆弱,这点上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凸显了这样的改革的需要。另外由于过度投资和某些重点行业产能过剩,所以这个要素的生产率也在下降,这种资本密集型的增长模式,创造就业的数量非常的有限,能力很有限,收入不平等和一些差距也在扩大,这些不平衡的加剧要求中国能够调整它的经济发展模式,来寻找新的增长源泉,或者说发展点,比如说公共支出和个人消费,这就要求将某些企业的收入能够转移到居民和公共部门身上。

  第二点加强服务业的发展。尽管在未来几年里制造业还会主导中国经济发展,但是服务业也有望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服务业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技术创新和进步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另外服务业的碳足迹也会小于制造业。在发达经济国家里,服务业已经成为产出提高和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来源,也提供了最大份额的国内总值和就业人数,在发展中国家服务业,比如说电信、物流、金融也是促进增长的先决条件,服务业的规模能够有助于吸纳农业和制造业的剩余劳动力提升劳动生产率,同时可以消化每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力。

  第三改革劳动力市场,要确保结构改革成功,必须要使劳动力流动性提高,相应必须出台一些政策,比如放宽户籍的限制,加快城市化进程,我认为这在接下来几年中,城市化会成为推动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教育、社会保障投资方面也可以帮助提升劳动力素质,减少负面作用,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居民减少预防性的储蓄,也可以帮助中国缓解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将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而且可能会削弱经济竞争力,抑制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导致经济发展放缓。在中国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所以老龄化更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这三方面的改革非常必要,当然也不应当忘记其他几个重要的问题,之前我提过,今天依然存在,在中国比如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需要进行财税体制改革,需要缩小收入差距,避免社会投资在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对于欠发达省份产生的影响,比如说中西部地区。另外,环境方面的问题也需要优先关注,中国政府目前已经应对气侯变化做出了努力,但是还需要更加坚决的一些行动。

  女士们、先生们,中国强劲的经济复苏不仅有利于中国人民,也使中国有能力为维护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做出贡献,比如说中国一直在支持像国际金融机构增加资本或者注资,包括09年我们通过的对亚行的增资计划,另外还有中国购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50亿美元的债券。

  我想在这方面亚行肯定会帮助中国,一起合作,为建立具有共享更加环保、更加有持续性、更加紧密的亚太地区而紧密合作。谢谢!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