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较量论坛现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7日 16:45  新浪财经
图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较量论坛现场
传媒论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较量现场(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届年会于2010年2月26日-3月1日召开,主题为:亚布力10年—企业家思想力。图为传媒论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较量现场。

    苏小和:下面我们的论坛正式开始。今天的主题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较量,事实上这是我们很小的一个入口,因为当下中国媒体有一个很奇妙的现象,我们的网络媒体面对的压力可能比传统媒体还要大,原因大家都知道,有很多的敏感词,这就会给媒体构成非常大的压力,我们想从这个切口进来探讨一下中国媒体当下的现状,首先在我看来,因为没有一部新闻法,在座的每一部媒体的主人都是弱势群体,因为不是产业里的市场主体,所以别看在座的各位都很风光,事实上他们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很有限,不像在座的苗总,东升,都有很清晰的产权体系,可是在媒体的圈子里很少有这样豪华的阵容,尤其是制度建设方面,另外由于有上市的原因,所以整个产业的市场的竞争不够,导致我们的媒体产业的分工不够,我们的分工非常粗糙,所以我们发现中国的媒体永远没有很专业化的,特别是从美国回来的应该看到,美国和欧洲的媒体市场有非常清晰的媒体分工,有很细分的媒体,大家知道,分工是市场经济学的基本媒体,可是在中国的媒体产业,我们的分工也不够,所以在这么一个双重的背景下,我们就面对中国媒体的双重选择和难题,第一就是我们所谓的工具理性,媒体怎么赚钱,媒体仅仅是一个赚钱的工具吗?第二就是媒体的价值属性,我们的媒体承担时代怎样的使命,我们启动官智,民智还是自己呢?我们的媒体有没有启蒙这个时代的责任,或者在座的每一个当家人有这样的使命感吗?我们想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之间,他们之间的整合,然后倾听在座的每一个媒体当家人的想法,刚才我们在VIP室提出了一个次序,首先请何力老师来发言,因为经济观察报在他的手上从零开始蔚为大观,把中国的第一财政周刊做得也非常火,是中国媒体的很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我们听听何力的想法。

    何力:小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基础框架,因为我最近正在看的两本书,一个是北京大学付军先生写的《国富国穷》,这本书就是在讲中国人讨论问题的学术逻辑和基本基础,包括小和在《经济观察报》上写了一篇文章,我们都是站在别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先要把别人的工作搞清楚,包括我刚才跟大家分享提到的,最近写的在大陆刚刚出版的,讨论要有一个框架和逻辑起点,小和给我们规定的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来分析的话题,其实这个话题也可以被用来解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力量博弈,这样一个话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所谓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更多的是把这个问题简化了,其实还是渠道和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渠道更多的表现为工具理性问题,内容更多的表现为价值理性问题,因为从媒体发展的历史上来看,就是一个渠道和内容的次序,换句话说,在产业链中这二者关系谁牛,总的来讲,渠道应该是在前面,因为技术革命和其他的引发用户的消费习惯,媒体间的平台以及终端的变革所引起的渠道革命,紧接着内容和地位发生变化,去年我们在三亚开会,有一个同行讲,过去总是说内容为王,其实内容不是王,内容是王后,后来我进一步说,其实看怎么说了,如果在一个巨大的产业变革和非常强势的,比如运营商这样的面前,可能内容连王后的地位都达不到,顶多就是二奶,当然,一个渠道领先之后会进步,因为渠道会很快被新的渠道所取代,这个时候就意味着国王已经衰老了,其实我们看都是这样的,国王慢慢的衰老,王后的地位就越来越强了,王后对国家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强了,甚至出现了私企武则天,二奶也是这样的,渠道慢慢均化之后,二奶有一天可能会成为王后甚至国王,其实演变过程都是这样的。我只想提醒两点,我们无论如何要注意到在这样的一个形势下,看看我们今天的用户,从商业和工具理性的角度去讲,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他们今天信息消费的习惯,他们今天真正获得信息的渠道和平台跟十年前比是不是已经发生了非常非常巨大的变化,大家可以想想,十年以后是不是还会发生更大的变化,从价值理性的角度来讲,他们其实对于优秀内容的需求是永恒的价值,我们今天好象一会儿写博客,一会儿写微博(http://t.sina.com.cn),这和报纸连载、金融时代的小说连载其实也没有什么更大的不同,最后想说的是,从生意的角度来说,如果我们把内容、渠道、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找到他们的结合平衡点,利用媒体的品牌优势和资本优势,在今天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电子商务领域,应该说是有很多很多机会的,我分析了一个小小的案例,台湾有一个做彩装的生意,大家都知道女孩子很喜欢化妆,她们把一些二八法则的案例真的试用,在互联网中有一些忠实的人,她们评价对这个产品的感官,真正可以做到不去修改,当然也可以和平面的传统媒体结合,选出了20个人,把这些人的评价进行梳理、分析之后在不同的产品进行认证,在台湾市场上经过它的认证的产品,在终端店铺的销售额比不经过终端认证的要提高20%-30%,由于有了媒体力量的加入,把这种新的电子商务模式其实还有很多机会和空间的,谢谢。

    苏小和:何力提出渠道为王,把渠道和内容作为理性,尤其是在快速消费品质的行业,尤其是渠道为王,有渠道就有一切,我们听听宋立新老师的意见。

    宋立新:谢谢小和老师。我想先解释一下为什么小和第二个让我来发言,因为我可能要赶飞机。通过这个话题,我感觉到作为一个中年妇女来讲,上有老下有小,有事业有家庭,我现在的处境正是媒体的处境,我们处在各方面的挤压的过程当中,但我们仍然想活得精彩。

    以前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谈这个话题的时候是谈被政府养着的那些报纸的区别,他们更多的起着喉舌的作用,我们既要养活自己,又要提高见识。现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概念,通过技术手段来传播信息,新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我们大家有目共睹,而我们仍然在坚守着这份理念,所以新旧媒体这两年从理念上,概念上,以及大家从渠道上、技术上所发生的这些变化,所感受的,我想说的是,在这么多的无偿因素当中,我觉得是我们是一群以寻找觉悟为快乐的人,我们有寻找觉悟的快乐,我们才有传播觉悟的,不断增强传播觉悟能力的动力。这也就回答了一开始提出的一个命题,我们能不能够找到我们自己,我们才可以经营这份事业,因为现在新媒体的信息无处不在,作为我们的媒体应该说是典型传统媒体的代表,我们是杂志,我们是关注公司领袖和领袖公司,而在这个群体,我们和新媒体的区别在哪?我觉得这种信息背后的信念,而这种信念来自于我们内心,我们是不是真正相信我们今天在传播的内容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因为没有为社会创造价值,我们才可以分享这份价值,我们换一句通俗的话来讲,我们更像是一个庄家,有钱的不是我们,而是我们提供的平台,是不是能够吸引更多具有价值的人来这个平台上互换他们的价值,只有他们的价值提升了,我们才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所以我说信任是因为自信,而这份自信第一点是自知,这个公式就是自知带来了自觉,自觉创造了自信,而自信决定了信任,才能够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交换这样一份信任,所以我觉得今天的话题很好,因为新与旧永远是一个分别新的话题,每个人分别新的角度不一样,我们可能得出的概念不一样,但是更多的是说,我们在这么多的选择和这么多的分别里,我们是不是能够始终情形的知道我们自己是谁,我们能不能坚持按照自己的模式走下去?按照我这样的理解,我一直觉得亚布力就是一个媒体的平台,聚集了这么多有思想力的人愿意分享的觉悟,而能够坚持这样信念的人,首先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所以因为今年谈到了新和旧的划分,或者新和旧的分别,新和旧是不是要较量的话题的时候,我再次回想亚布力从我第一次来一直到现在发生的变化,我觉得他们一直在追求这种企业家思想和产生的力量,这就是一个自我完善,觉悟他人的过程。虽然非常匆忙,但是仍然想给我一个机会,能够告诉大家,我们愿意从这样一个媒体平台的成长的过程中再次反思我们下一个新和旧的概念到底在哪里,谢谢!

    刘东华:首先特别感谢在座的朋友,刚开始我有点为小和担心,新媒体,旧媒体是一个老掉牙的话题,还有什么谈头啊?但是人还不少,重量级的嘉宾也挺多的,其实媒体本来就不是为别的,十年前我和张朝阳打赌,新媒体、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十年前就是太传统了,今天依然传统,到底以后谁能够成为王者?取决于什么?我想取决于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像何力刚才说的,你渠道很厉害,但是渠道源于你的业态是新的,制度安排也是新的,这是一个新生儿,从西方来到中国,中国包括文化管制者,这个小孩天生就这样,我们也别对它管制太多,但是管我们已经习惯了,我们的管理方式,管我们是天经地义的,不管你们好象也是天经地义,所以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渠道了,能够直接和受众见面,而且渠道带来的有的时候是力不从心,不是不想管,而是管不了,太麻烦了,而且那个时候也没有意识到管不管有多么重要,当时我就说,如果中国的媒体,管理体制如果能够开放得早一些,我有信心,我们一个做内容的媒体很快成为传媒集团,但是如果我们这一块放得很慢很慢,从那个时候直到现在,名义上网络媒体不让你做内容,只不过是穿百家衣,吃百家饭,我们弄的那些原创的东西都贡献给你们了,实际上新媒体是粘了制度安排领先的光,但是一直到现在,文化组织中央是越来越重视,已经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但是到现在,比如像中国企业家杂志,我依然是在一个非常传统的体制平台里,基本上就是最保守的,最封闭的,甚至是最僵化的体制里在干活,但是有很多朋友觉得刘东华好象也不像一个体制内的人啊,其实我的底奇就是源于刚才立新说的,真的是一个价值理性,我们不是为自己活的,不是在为自己说话,尤其是互联网让这个世界的信息,实现了越来越充分的信息公平之后带来了信息泛滥,信息泛滥之后给人们带来了一个特大的困惑,就是无从选择,无从判断,就会迷路,在这个时候,我特别特别不赞同刚才何力说的把内容说成王后,说成二奶,当然,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从一个机构成功的角度来说,谁都可能成为王,但是如果从媒体,就是人类对于媒体的角色丁玮的角度,我们不说谁是王谁是后,把内容和渠道放在一个整体里来考虑,内容是什么?内容的确离价值理性更近,内容就是大脑,它是大脑,甚至是灵魂,工作理性就是你的四肢,你感知外部的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如果你的大脑很健全,你的心灵追求美,但是你的行动很无力,到最后就是一个可笑的状态,但是如果你的行动能力特别强,但是不追求健康的,美好的,想带给世界正确的价值的方向,一般的企业,我在合法的前提下,满足客户满足得好,我活着,甚至我们可能不太追求它的价值理性,你对企业为什么活着,作为一个媒体,提供思想产品,这样的一个角色定位,不管干什么,只要挣了钱就行,那么祸害就大了。中国企业家杂志这么多年来在一个非常封闭落后的体制下,但是一直在进步,不管好年景还是坏年景,我们总是好年景,不管新体制还是旧体制我们总是好结果,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坚定的张扬价值理性的旗帜,工具理性一天比一天进步,让工具理性一天比一天更能够支撑我们看上去比较宏大的价值理性。

    宋立新:我就说一句话,因为不想悄悄的从台上溜走,如果有一天我们在亚布力仍然讨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较量的时候,我希望这个话题的内容已变成那种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媒体和没有找到媒体之间的较量,因为找到自己的媒体会每天不断的精进,所以到那个时候我们就会知道我们的监管机构也好,我们的政府也好,他们已经达到了,他们心里想的就是让我们的国民每一天去寻找自己,而没有恐惧,谢谢各位。

    李亦非:我认为内容一定是王,没有内容,就是有无数个渠道,如果没有精彩的内容给人们传播,人家是不会看你的电视台的,人们会马上拿着摇控器在手里,过去我们知道传媒行业之所以没有得到发展,我们的内容虽然为王,在一个内容为王的行业工作,可惜的是我们的内容受到的限制如此之大。我认为做任何行业都是内容,我们从汽车行业看起,从飞机行业看起,喝的可口可乐是它的味道,汽车是看它的引擎,但是没有比做传媒行业的内容更重要的了,就像东华说的,是一个思想的传播,所以我觉得当我们内容上被限制以后,我们的传媒产业是受到限制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在内容方面突破,但是第二点我想表达的就是我认为的新媒体的崛起是必然的,我们应该叫做第三次浪潮,现在可以叫做新媒体浪潮,还有一个叫做临界点,就像秤一样,压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现在我觉得就是那个秤已经在这边了,已经引爆了。新媒体的好处是科技的进步又会推动内容行业的发展,因为渠道的多元化和它的不可控性使得最后的内容可能是快餐式的内容,可能会带来很多从小积累的巨变。第三个我想表达的就是中国的传媒行业在未来的十年会有一个巨大的发展,就像东华所讲的,因为现在国家把它当做了一个最重要的战略行业,我们改革开放的前十年是以市场换科技,过去的十年可能是金融行业,金融、地产等等,未来的十年真的是传媒,国家最重要的战略重点,当国家进来的时候其实是好事,就像最近国家网络电视台,包括很多大的国家队,还有卫视的纵横和合并,其实也被很多民营企业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我觉得最好的一点就是版权保护,版权保护的推出将对中国传媒业的发展也是非常非常强有力的助推剂,中国现在整个广告事业,应该说是三千亿左右,而美国是三千亿美金左右,是十倍的力度,中国电影市场是60亿人民币,一部阿凡达大片就是十亿,我们不能忘记内容为王,没有好的内容就不会去电影院买票,没有好的内容也不会影响人们的思想,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时候人们只会对精神需求有更高的要求,内容要求将会越来越重要,他们竞争的全是内容,一万家网站两万家网站竞争的也都是内容,传统媒体最终的存活和发展必须要与新媒体结合,最近新闻界的默多克和Google在纽约时报互相写信吵架,就是因为默多克把华尔街日报开始收费了,这就是新旧媒体在不断博弈,新旧媒体不断的把传统的,原创的东西随便滥用,但是Google老板说我要引用毛泽东的一句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最终是你们的。如果搁在我们这里,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最终还是我们的。所以他的意思是这个世界最终是新媒体的,所以Google也很聪明,同时和华盛顿日报和纽约时报也进行了战略联盟,每一分钟说我可以为你的传播媒体带来十万次点击率,你怎么能不和我结合?现在是两个内容,第一是内容为王,第二,传统媒体的发展必须要和新媒体共同融合,另外中国未来的十年将会是传媒行业大的发展期。

    何力:刚才都说到内容为王的话题,其实亦非和东华讲的是内容价值,这不完全是一个概念,我刚才讲的内容的地位是指在一个产业发展和更替的过程当中内容的意义,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在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比如在这个产业初期的发展阶段可能渠道的价值显得更大,当产业发展相对成熟以后,内容的价值必然要显现出来,这不是讲内容重要不重要,只是在讲这个产业的更替的过程中,如果这样比喻的话可以认为渠道是国王,但是国王总是会老去,王后还是要当家的,王后最后是要成为王的,就这个产业更替来讲,另外国家很重视文化产业,看怎么重视,有的时候这种重视只能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破费,还不如不重视,谢谢。

    苏小和:我是周老师的忠实读者,我非常喜欢这样的杂志,我想听听周老师的意见,因为我刚才提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价值理性,一个是工具理性,实际上这是八十年代以后的阐述,应该知道当时他的思想,我想周老师有这样的思考,很有意思,你是怎样有这样的诉求,做这样的媒体?

    周志兴:我今天本来不想说什么,因为过完春节嗓子就不行,但是小和点了名,我就说一下。今天的话题反正有点乱,一会儿说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一会儿说新媒体旧媒体,一会儿说内容为王,还是为王后还是为二奶,在座的很多都是做杂志的,宋立新也好,刘东华也好,杂志本身就是杂,所以没有什么可厚非的,我手里不是两个媒体,我有一本领导者杂志,还有一本财经文摘,现在做了两个网站,共识网做了半年的时候,独立的IP已经超过了一万,在全国的网站排名已经进入五千名以内,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我们还有一个做财经的网站,最关键的,我们还有一个新媒体,就是一个手机的媒体,我们的手机媒体是用全世界有iPhone手机的人,如果愿意都可以看到我们做的内容,我们的领导者,还有我们的热点资讯,今天说这些话题,尽管我嗓子不好,我还是有一点自信可以来说这个问题,小和说为什么来做这个媒体,我其实不太愿意从理性上来讲,我可能说的更多的是结合我自己的实际来说,我做过很多的媒体,80年代,当时中央文献研究室,文献给了我二十万块钱创办了一个中央文献出版社,如果是按新媒体和老媒体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媒体了,从宋代活字印刷开始就有了出版业了,后来去凤凰卫视做电视,给了我550万做凤凰周刊,但是我做这几个媒体最后的结果其实都是你们讲的资本力量或者是体制力量把我赶走了,中央文献出版社做了七年,也是赚了很多钱,影响力很大,最后领导说你不用做了,我就走了。做凤凰周刊的时候,对我说做凤凰网,把我调到凤凰网当总裁,当时我就想,算了,我还是自己来做吧,所以我就在香港注册了一个杂志,叫财经文摘,做法就是仿照凤凰周刊的做法,在香港注册一个刊号,取得国务院新闻出版署的许可,进入那里发行,我想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媒体,大概不会有人赶我们走,我对太太说,除非你赶我走,剩下的没有人赶我走了,这就是两个媒体的初衷,就是在这里

    关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看法,是这样,传统媒体一定打不过新媒体,我指的新媒体,比如说互联网,比如说手机媒体,移动互联网这些东西,但是这两个媒体一定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共存,前两天看了一个报道,一个美国的学者说,2040年10月20号的一天,有一个人扔下了最后一笔钱买走了最后一本报纸,从这一天起,报纸没有了,我当时是在微博上看到这个报道,我当时留了言,这个人是算命的,我想是不可能的,所有的媒体都不可能一下子死掉,但是新媒体一定会在逐渐逐渐的蚕食传统媒体的市场,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前天晚上陈东升董事长的儿子陈一龙回来,带来了哈佛大学在读博士,博士要读八年,吓了我一跳,想跟我们的领导者杂志合作,他跟我说了一句话,我把这个消息告诉我们国内的同事,美国的同事说我们经常看他们的共识网,远在美国看我们的共识网,我觉得这种东西是杂志根本比不了的,另外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比较熟,我那天跟翟总说,看到了在iPhone做的内容,有一次我去他们局长的办公室,突然想起这个东西最适合做外宣,因为现在海外有iPhone的有很多,环球大概有八千万台iPhone,如果他们愿意下载我们做的内容,随时都可以下载,不用再去把那些书印出来再运到那里去,后来局长听了非常高兴,马上拿了一本杂志叫做中国辞典,这个辞典做成电子化放到网上,放到手机媒体上,谁都可以下载,我们现在和翟总合作两个多月了,昨天问他我们做的内容全球有多少下载量?他们说大概有两万,随着我们技术的进步,手机的增加,一定会越来越多,这是我的观点,关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我认为新媒体一定会战胜传统媒体,但是这两个部分一定会在相当长时间内共存,至于说到后面的话题,我跟各位刚才说的稍稍有一点不同,当我在讲价值和工具的时候,我觉得我们一定不是讲个人的价值,我们做媒体的应该讲的是媒体的价值,不是说我个人有很好的操守和理念,我觉得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媒体做得非常有操守,非常有理念,从这一点上来说,内容为王我是非常赞成的,如果没有内容,一切都是瞎掰。

    最后,我想对李亦非讲的国家媒体以后的大发展,握有一点不同意见,我赞成何力的意见。这个大发展是指什么大发展,是指块多大,收入多少,还是公信力提高了,最后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国家没有一个非常好的政策,没有改革的话,国家媒体的大发展也可能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灾难,而不是一种进步。谢谢!

    苏小和:我们请央视第一媒体为我们做指导。

    李勇:说到内容的限制和操作,应该说我们受到的限制是最多的,每个媒体的定位,每个媒体的责任,所处的环境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我们要尽量把我们的内容做好,把我们的传播渠道扩大,更好的为我们的受众进行服务,所以我们和其他媒体的合作也非常多,我们也要向他们不断的学习,完善我们传播能力的建设。

    谈一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的认识,我记得不到二十年前我加入中央电视台的时候中央电视台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媒体,当时还是非常热的,现在一转眼已经变成典型的传统媒体了,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应该说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新媒体肯定最终要战胜传统媒体,为什么要新媒体呢?为什么要用传统的方式呢?肯定新媒体未来的影响力会逐渐走向主流,现在已经有这个趋势了,今天下午家宝总理又到网站上跟网民进行交流,又在两会前通过跟网民交流的方式进行沟通,网络这种传播在中国媒介功能上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了,而且高层对于网上的意见非常重视,这里还有个误区,高层领导把网上的汇集就认为是民意的表达,其实这是有点过了,因为在网上发帖子的人,就和给我们电视台打电话的人一样,可能是有点偏激的人,不一定在座的各位都在网上留言,但是可以看到,我们主流社会的管理阶层越来越重视新媒体的作用,越来越重视互联网的作用,所以我想应该说也是一个标志,新媒体越来越走向主流,过去把新媒体看作是一种非主流,而现在觉得越来越主流,还有从传播手段的先进性上,最终是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十几年前,可能我们能够容忍没有手机,打电话到一个固定电话的地方联系,现在大家肯定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方式了,现在我们还可以适应一个电视节目,晚上9点吃完饭早点回去看,还可以接受这样的状态,或者赶到一个地方看一个节目,但是未来再过几年,大家可能接受不了,就像短信我随时随地就要看到,随时随地就是看到这个新闻直播,因为现在通过3G网络已经非常方便的实现了,所以在这种技术普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大家的生活方式就会向它屈从了,所以新媒体肯定是一个发展的方向,会逐渐的被大家接受,而且会逐渐成为主流的媒体,我觉得这是一个大的趋势,从我们的节目来说感觉非常深,原来1999年的时候我在第一套节目,到现在播报的栏目,当时的收视率可以达到5%,现在的节目达到0.2%就已经是非常高了,从这个市场份额可以看到传统,大家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了,而且越来越便捷了,所以我觉得新媒体的空间是非常大的,但是大家刚才谈到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从何力讲的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在不同的阶段可能这个王会有所交替,在互联网新兴媒体刚刚发展的时候可能渠道表现得会非常好,但是最终还是内容为王,还是要把内容做好,对于传统媒体来讲,为了延长它的生命周期,或者为了继续维持它的影响力,我们就要加大内容渠道的拓展,要加大传播通路的拓展,中央也提出要求中央媒体扩大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实际上也是用各种手段扩大它的传播能力,比如今天我们开通了国家网络电视台,今年还要开通中国手机电视台,实际上是一个互相融合的过程,对于新媒体来说肯定要做内容,因为过去在此之前互联网的先驱做的可能是通路建设,可能是渠道的建设,下一阶段肯定随着互联网的新兴媒体阶层,肯定要向内容上去扩张,所以国家最近出台政策三网合一以后,电信企业也可以做内容了,因为现在已经允许了,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肯定会向内容渗透,综合这些因素的话,媒体的大发展确实是一个先例,讨论这个话题,未来几年内我们可能就会看到新兴媒体和传播媒体之间的共融,新兴媒体逐渐走向主流的过程。

    巫云峰:之前发言的各位应该说是媒体界前辈,听听前辈的意见,对于我们新兴媒体的人确实是获益匪浅,但是所谓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区别恐怕就在于新技术带来新的平台,新的媒介,而且本身我觉得媒体的属性是没有改变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较量,其实大家本身是一致的,从媒体的属性来说大家是一致的,而实际上,在我们网络媒体超过十年的发展来看,我们和传统媒体其实一直都是一种共荣的发展,我相信在未来还会继续下去的,因为正如刚才刘总说到的,我们在初期更像一个渠道,一个四肢,而作为传统媒体,是一个大脑,我相信是缺一不可的,如果只有大脑,你想完成的东西,你想达到的目的其实都很难做到,而如果只有四肢,你是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一直都是很好的合作,共同的往前发展,这是第一点。另外再回到媒体本身,我觉得刚才各位前辈们都表达了对新媒体的一个认可,你认为新媒体未来一定会成为主流,我觉得这个东西对于我们来说,既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我觉得也是我们要更多承担的责任,因为说句实话,媒体对于受众的影响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大,如果不能够用好媒体的力量,我觉得是会出现一些我们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刚才李亦非李总提到的滥用,其实我觉得对于我们网络媒体来说,其实对于新浪来说,我们一直在战战兢兢,因为我们要用好这个媒体,我们真的不敢去滥用这个媒体,因为我们不希望因为我们的失误而带来对本身不应该带来的伤害,所以我觉得对于新媒体的未来来说,其实我觉得责任重大,我也希望能够在未来和我们的前辈们,传统媒体大家共同的承担好媒体的责任,发挥媒体的力量,为我们的受众,为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作出媒体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

    翟一冰:其实严格来说我们不是媒体,我们是为用户提供信息的平台,我们一直在做的是,通信公司越往后做,越延伸到最后,为他们来提供服务,实际上是通过我们的手段来提供客户,这就是中国到目前为止用户数量群体最大的,移动电话客户群体,也远远超过了固话和互联网的用户,从媒体和现代传媒的融合来看,恰恰是未来的移动网的生命力,就是移动加互联,单纯作为一个企业,将来的生存都会遇到相当严峻的挑战,包括传统的媒体,现在最好的机会是传统媒体利用互连网络和移动通信,把更好的这些内容能够传播给客户,我们也研究移动通信客户通过手机来获得各种信息、娱乐、音乐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并且突出体现在离散的时间,而不是完整的时间,不是我去看一部电影要花几个小时。比如电视台上网,可能就看一个体育比赛,今天上午的结果回放一下,也就是几分钟,因为,到目前为止,通过几个公司的3G网络的建设,目前应该是最好的实践是传统和互联网的融合的实践,那么互联网从它的出生那一天起,就是要把互联网上的计算机平等的通过一种协议连接起来,最早互联网建立起来的时候就是一个信息的发布,越往后2.0给我们每个客户,包括移动的客户都提供了大量的工具和功能,甚至是客户端等等,大量的应用,比如说现在在国外大量流行的Twitter,还有国内微博等等,我们无意之中也成为了媒体的承载者,现在为什么这些技术驱动大量的客户来消费这些应用呢?实际上里面有非常强的媒体的色彩,并且真正反映了人的属性,需要有一个群体,有一个社区,有一个圈子。从苹果去年销售下载量最大的软件前十名里面,一大块全都是社区的,到目前为止全中国通过移动通信能够通过及时通信用户不多,也就是说移动用户还不到10%,这个空间非常大,现在即时通信现在比较成熟,还有就是SNS,社区内的网络,用户网络在国际上最著名的,一个是SNS,那么他们提出来的最主要的概念就是要给用户提供一个墙(wall),所有的用户都可以在这个墙上发布公告,发布固有的信息,在座的所有的客户加入我的圈子都可以看到,这就是很强的用户的群体的属性,另外还有一个美国的年轻人,通过MSN的聊天,信息无法归位,就形成了一个用短消息的方式,也就是140字,最适合手机的传播,然后让其他所有需要了解的朋友加入他的圈子,并且把他想了解的所有的朋友加入他的圈子,这样一个用户写出来的东西很短的时间内都可以聚集几十万,上百万的用户,这就是在以往的传统的媒体里是可以做到的,另外一点,就是现代的移动互联网给用户提供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随时随地的互动,那么在过去以往所有的传统媒体里,还没有这个工具,做起来还是比较困难,这就是现代传媒里最重要的一点,可以随时随地,昨天有一个嘉宾在讲座的时候说的,Anytime,Anywhere,还有通过云计算的进一步实施,让用户手机的功能和计算机的功能可以变得更廉价,更便宜,更方便,实际上我们也认为我们在做的大量努力和追求目的是什么?是让用户获得信息的门槛降到最低,这和市场营销理论还略有区别,我们认为现在用户获得信息的手段还不完全具备,我们也面临着挑战,我们面临着挑战我们认为不是传统的媒体,因为我们根本就不是媒体,我们面临的挑战是我们的终端的品种太复杂了,那么让所有的用户获得他们想要的内容,比如刚才讲的T就是telecommunication,通过手机来获得所有的应用,首先是操作系统,还有一个就是手机上大量的版本,不同的厂家,非常复杂,让每个用户来获得,这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因此我们认为,在未来,我们是传统媒体的最重要的帮手,把他们优秀的内容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客户,不管是在哪里,在日本典型的是在所有等候的地铁站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通过手机获得信息。谢谢。

    苏小和:接下来进入我们今天论坛的第二轮,就一个新闻事件,请我们的嘉宾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都知道中国经历最大事件是舒立的团队离开财经,首先我们的胡舒立提出了一个很好的理念,就是全媒体,事实上就是把传统的媒体和新媒体整合在一块儿,其次,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我见过很多企业家都打了一个很大的问号,所有的媒体有价值取向的人都知道胡舒立,我们的观察真的很不一样,所以我想从周老师开始,每一个人用两句话来表达对于这个事件的判断。

    周志兴:我觉得这是中国传媒体制的必然的结果,而是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遗撼的结果。

    翟一冰:通过我们做技术的互联网角度来讲,我们其实也想到。一开始被体制赶跑了,后来又被资本赶跑了,赶到最后还是自己做吧,除非被老婆赶跑,小和刚才说的都是站在胡舒立的角度,我曾经说过两败俱伤,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说得难听一点,资本的代表和团队的代表,都是成功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都是成熟的人,都比较成熟,所以财经做到这一步那么不容易,是非常值得珍惜的,不应该有这样的结果,但是既然离开了,不管我们有多少不满意,我觉得这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结果了。

    何力:我想补充一点,其实可能也意味着这种媒体,或者这种行业把可能要剧变,是不是环境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财经媒体的环境,这个行业可能真的正在发生剧变,但是结果是什么还不知道。谢谢。

    李亦非:我觉得大家应该知道传统媒体,尤其是杂志,现在的发行量如果能到十万本都是非常非常大的发行量了,那么互联网用户是五个亿用户,手机用户是七个亿,我觉得他们有点自作多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其实有好几亿人没有太关注他们,那些草根和大众,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再次又表明了传统媒体一定最后要向新媒体靠拢,我觉得胡舒立的出路,如果真正要把全媒体这个字突出出来,然后把网上这一块突出,那是真正的出路,否则再成立一个新的,不管怎么样,财经或者财经周刊,它的内容永远定位是精英,不是说传统媒体没有存在的必要,我们负责所有的广告购买,我们一年有一百亿的购买,我们选择的时候既看内容也看渠道,我们做购买的时候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永远要打精英,同时也要打大众,可口可乐一定要选择大众的渠道,精英的品牌选择的是精英的渠道,因此可口可乐可能在新浪上做广告,或者更加吐诉的,像酷6这样的大众视频网站,所以精英媒体可能是五万、十万、三十万的群体里面转悠,但是如果想真正有出路,必须最后走向新媒体。

    李勇:我觉得这件事很正常,但也是很震撼的现象,这件事给我们一个非常深的触动,我觉得新的财经杂志在何力的领导下运行得非常平稳,我没有数据,但是感到广告的客户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我觉得是非常了不起的情况,这种变化可能是一个好事,促进了市场整个的发展,我觉得未必是一件坏事。

    巫云峰:可能大家觉得胡舒立的离开是一个令人遗撼的结果,但是对于舒立来说可能真的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因为我相信知道舒立,知道财经杂志的会把这两个事物完全连接在一起,可能说到舒立必然会说到财经杂志,而之前说到财经必然会联想到舒立,但是据我们知道的,当时财经杂志也在尝试一些新媒体的东西,包括当时的财经杂志网站,那时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去了解过这个网站,所以就是说之前两个结合得太紧密了,现在完全打破了这种东西,舒立重新提出了全媒体的概念,可能未来大家知道更多的是财经传媒,知道的是财经传媒下面的各项业务,网站也好,杂志也好,包括他们要做的会务,图书,我觉得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其实对于舒立来说是去重新挑战他自己,去迎接新的高点,当然,我觉得对于何总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之前财经已经摆在这个地方了,何总一定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新的财经风格,所以对于何总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我们其实拭目以待,希望能够看到一个很好的结果。谢谢。

    周志兴:现在更多的是钱投给了经理人,经理人换一家资本再去战,这个事情是没有人关注的,胡舒立做得比较成功,所以要跳出来,如果胡舒立是一个一般的人,他走了,社会不会有什么动荡,有什么指责,我的意思是对于这个问题恐怕还是要非常全面的来看,既要看到资本的问题,也要看到职业经理人本身的问题。谢谢。

    苏小和:今天中国媒体人的状态和制度背景不是一个可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背景,所以舒立这样的情况真的是很遗憾的事情,我们就一个话题参与进来。

    提问:我觉得对于中国传媒,我觉得去年比较重要的是Google的事件,我们要看他们对于我们传媒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回答:Google事件给我们带来的震动远远超过财经杂志,社会真的影响中国未来传媒的发展,我既定朋友对我说了一句话,千万不要让Google走了,他心里相信也很明白,当然最后我相信Google一定不会走,因为他毕竟牵扯到了太多太多的关系和利益,这又回到我们最原始提到的内容为王和被限制的深刻漩涡里面,刚才大家总是说互联网和新媒体,其实我觉得应该跟他们叫主流媒体,这些叫传统媒体,实际上真正的主流媒体已经是在互联网,包括手机报,所以他们的存亡如果再受到威胁的话,我们的思想从哪里去飞翔,从哪里传播呢?在这种情况下,就像韩寒所讲的,哪里是限制?什么情况下才有我们的自由?我想内容的开放和解放,我们的政府和国家一定要有特别开放的心态来参与。所以我觉得Google的生存和存亡确实将给中国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将起到一个生死存亡的引导作用,好在Google我觉得不会走,而且他的存在对百度也是好消息,我们还希望看到搜狗和腾讯都更快的起来,这样我们有更多的互联网的选择,选择越多,渠道越多,对于思想飞翔的渠道和地方就越多。

    巫云峰:其实大家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必然是先有生存才有发展,我相信这是一个基础的东西,在座的各位不管思想如何开放,如何激进,但这是第一位的东西,同时我认为对每个国家也好,或者说企业也好,都会有自己顾忌的东西,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其实比如中国的企业要去澳大利亚买矿,要去美国收购油田,一样会受到限制,别人可以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限制你的行为,实际上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我就是一个投资行为,这些我觉得再正常不过了,而且实际上我觉得我们刚才提到的媒体的责任和媒体的权利不要滥用的时候,我觉得实际上我们作为媒体来说你是有义务去推动社会的进步,在这一点上我和小和没有什么矛盾和冲突,只是我觉得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什么东西过度就一定会出问题,所以我觉得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来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是我们应该去考虑的。

    苏小和:如果没有自由的氛围,互联网做不起来,新浪也做不起来。下面还有谁提问?

    提问:因为我自己本来也是传统媒体出身的,当然现在干有关的工作和很多总监都相识,我自己也比较同意刚才的观点,新媒体的发展一定是非常强大的,可能也是不容忽视的,我觉得我们传统媒体有存在的意义,但是新的媒体确实发展非常凶猛,但是我有一点点疑虑,其实做企业也有一些体会,Google和百度大家都需要,但是有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就是它的排序,我知道很多是花钱买的,真正老百姓想看的东西绝对不是在第一页或者首页上,你现在可以随便查,比如我想看一个关键词,一定是在第二页第三页,前面是特别小的网站,特别破的东西,查半天都没有,很多都是给钱的,我不知道这个将来怎么解决,还有一些网站能够在Google的百度和头条出来,我不知道这是怎么操作的,我觉得如果新媒体,其实我很认同新媒体,但是我觉得新媒体应该像老媒体一样有一种责任和态度,怎样用自我约束和政府约束使它能够健康的发展,我特别关心这个问题。

    李勇:很多传统的东西都会说价值理性,都会说内容为王,作为一些新媒体,可能现在还处在把利润,把挣钱放在第一位,所以也是将来传统媒体要做这些事情,去年我们就批评过Google的情况,这也是他们在中国呆得很不舒服的原因之一,另外就是传统媒体也要用自己的内容优势来做这件事,今年我们可能要推出央视搜索,要做视频的搜索引擎,肯定是看内容的价值去编排的,所以新媒体如果要发展,要获得更大的影响力的话可能要牺牲一些纯商业价值的追求,特别是破坏公众利益或者不顾公众需求去弄,这不是一个媒体的做法。

    李亦非:传统媒体肯定也有偏见和取向,我们既希望看财经,又想看刘东华的企业家,还可以看一些反面的东西,所以每个媒体存在的原因就是主办人Editer,很多媒体也是收了广告费,这种事情比比皆是,新媒体的发展其实总体来说,开始一定是这样,但是必定发展了十年,最后就是不断的监督,不断的选择,而且我觉得过去就三十来说新媒体的责任感增加了很多,先有生存才有发展,等生存完了之后,现在有了钱了,上市了,例如张朝阳很多网站搞了视频联盟,现在可以花钱买正版了,原来绝对是百分之百的盗版,现在开始做正版了,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未来随着业绩不断的发展,其实渠道好的时候,内容也可以带来更大的自由,自由实际上指的是真正有自由给你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不是为了钱而奋斗了,这个时候是为了观众的需求,这本身是一种自由的环境。

    刘东华:Google这件事,大家要注意两个人的表态,一个是马云,马云说离开是最大的失败,不管多么艰难,也要坚持下去,而且如果你创造价值了,那才是真正的英雄,另外一个人就是比尔盖茨,他说这很正常,不知道是不是有意取悦于中国政府,中国企业家杂志,传统媒体在一个特别厉害的环境里做自己认为特别正确的事儿,说得难听一点,有点像戴着镣铐在笼子里跳舞,但是如果你仍然能跳,而且还能跳出价值来,如果把笼子有一天打开,把镣铐打开,是不是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谁不想自由阿?但是大家知道,越是不自由的地方,可能价值越大,那个不自由的价值特别特别大的地方,我们是放弃呢,还是克服万难?这件事我曾经打过一个比方,相当于一个健康的,阳光的,代表未来的大男孩到邻居家串门,你们家怎么这么脏呢?你们家应该像我们家一样,你们家不像我们家一样我就离开。他们家也想像你们家一样,但是需要过程。当然了中国政府需要智慧,能够驾驭这种复杂的关系,至少人家是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去做,至于做到什么程度,太需要过程了,有的人说自己能够承受,有的人担心大家承受不了,有的时候大家已经能够承受了,但是他怕大家承受不了,所以这些东西都需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智慧,需要耐心,有的人生来就想自由,我们的编辑部有年轻的编辑提出问题,发现我采访的最成功的最了不起的企业家也有点缺人味,已经那么成功了,但是人味好象还不够,我问他,如果我们现在认真的对待人生和生命,想一想就觉得自己很难受,人家不但想了,而且认真的对待了,而且就是在这么难受的状态下,走了那么远,做了那么了不起的事儿,我在那里还指责他,这不是十分可笑吗?所以人生来在制约之中,一切了不起的自由都是你自己创造的,如果你不想创造,你就呆在那个特别没有价值的自由,你就呆在那里吧,也可以,但是这个世界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我们既然在中国,在这样的现实下,在这个前提下,我努力创造价值,因为你没有能力推翻前提。

    苏小和:我们回忆一下Google公司的价值观,我也知道微软的价值观好象是不剽窃,不抄袭别人的,这是产权,我想问在座的每一位,我们以前是什么样的?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今天时间已经不早了,我们的论坛到此OK。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