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小鲁: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转换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7日 16:20  新浪财经
王小鲁: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转换
  2010年2月27日,“2010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春季年会”在北京召开。图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摄)

  新浪财经讯 2010年2月27日,由证券市场周刊主办的“2010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春季年会”在北京召开。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论坛,图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

  王小鲁:谢谢,我刚才有两个发现,一个发现是大会分配给我的题目和许小年教授讲的题目是一样的,我怀疑是他们是想看到我跟许小年教授打起来。第二个发现是我发现许小年教授讲的很多观点我是同意的,那么所以看来打不起来了,但是尽管如此,我想讲的内容和许小年教授讲的还有很多侧重点的不同,所以请大家先不要忙着走。

  我要讲的是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转换,什么是发展模式的转换,我们从不同的地方,从媒体上、各种文件上可以看到很多说法,比如说促进产业升级,从粗放型经济发展转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比如从大量要素和资源投入带动的经济发展转向由科技进步带动的经济发展。再比如说从以资源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转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或者说从出口带动的经济发展转向内需带动的经济发展。到底什么是发展模式的转变,我们现在急迫需要的是什么转换?前两种说法其实我觉得和整个我们的整个发展阶段是相联系的,这种转换它实际上会贯穿整个发展过程,而且在我们当前的发展阶段,中国仍然需要根据要素的比较优势选择发展模式,比如说我们不能一味的发展高科技产业忽视高度密集型产业。后两种说法也还要进一步说明,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和解决的途径是什么。

  所以就要提出一个问题,当前的发展模式问题到底在什么地方,首先我们来看,我讲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我们的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最近十几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40%到60%之间,净出口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左右,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越来越强。2009年因为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大幅度下降,净出口贡献率跌到-45%,为了扩大内需实行扩大投资的政策。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和我国需求结构是直接相关的。这张图是进出口长期上升趋势,可以看出,在09年的大幅度下跌之前它是加速上涨的态势。这和我们的总需求构成之间是个什么关系?首先就是下面这个部分反映的是过去50多年中间,最终消费占GDP比重的下降,那么最终消费从1952年占GDP接近80%,一路下降到2008年的48%点多,不到一半了,越来越大的部分被投资和进出口代替。其中居民消费的比重下降尤其突出,1952年占GDP60%多,1978年改革开始的时候占到50%左右,2008年已经降到35%以下了。有的经济学家说,居民消费率下降是个假问题,因为居民消费没有那么少,居民消费被低估了,是不是被低估了呢?我认为居民消费总量很可能被低估了,但居民收入很可能在更大的程度上被低估了。因此在我看来,不存在居民消费率低谷的问题。还有经济学家最近发表了一些文章,说居民储蓄率在过去一段时间没有上升,我认为这种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调查数据不支持这个判断。这个图是根据统计局的城乡居民入户调查的数据算的,最上面一条曲线是农村的储蓄率,农村储蓄率可以看到在2000年到05年之间有一个下降的过程,但城乡家庭平均就是中间一条线很明显是持续上升的线。

  我们从银行存款来看企业和居民储蓄的变动1998年到2000年,银行存款增长,企业存款从三万亿增长到十五万亿,居民从五万亿增长到二十一万八千亿,财政存款从两千亿增长到一万八千亿,还不包括社保和土地出让金部分。同期这些都增长,至少是4、5倍、7、8倍,同期GDP增长3.5倍,民意收入增长2.95倍,这些情况从一个侧面,当然银行存款不是储蓄的全部,但是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储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的趋势。那么,我们现在面临的过低的消费是大家都普遍承认的问题,过低的消费到底带来了什么问题?造成了拉动增长的依赖,在有资金的低成本供应主张了盲目投资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第三国高的投资造成生产能力的过快扩张,消费需求相对缓慢的情况下,生产能力的扩张过快就会不断的导致产能过剩。所以产能过剩一直是我们国家持续出现的一个老问题。前一时期我们政府一直在用行政手段压缩过剩产能,在短期看可能是必要的,但他要大量的破坏已有的生产能力。这种反复的扩大产能造成产能过剩然后用行政手段压缩产能这种方式带来投资资金和能源原材料、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造成经济效益的降低。是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43%,但我们国家的GDP年增长率只有10%左右,当然10%是相当高的增长率,但和大量的投资和如此高的储蓄和资本形成相比,说明我们的投资效率还是相当低的。为了促进投资,各级政府放任了房地产投机,推高房地产泡沫,这对以后的增长会形成巨大的隐患。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巨大的原材料需求拉升了世界市场的价格。中国GDP总量按购买力评价计算也仅仅是美国一半,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基本与美国相当。所以目前经济增长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如果我们能够把浪费的投资资源用于大众消费和公共服务,实际上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增长,而且会有效提高增长潜力和可持续性,同时大大的改善居民福利水平,也可以改善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的破坏,促进和谐发展。

  从出口这个角度来看,过去一个时期,我们的出口超长增长,实际上是内需不足,产能过快的必然反映,国内没有足够的市场容量,过多的生产能力毕竟到世界市场找出路,但外贸顺差持续扩大,导致了和世界各国贸易摩擦过快。增长过渡以来投资和出口,这样的模式难以长久持续,所以这些情况说明当前发展的主要瓶颈是消费需求不足,导致的结构失衡。尤其是居民消费不足。这样的结构失衡,原因在什么地方?首先消费需求不足,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也不是一个没有过的现象。西方国家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就遇到了这个问题。马克斯在十九世纪提出来,经济危机是来自生产过剩,原因是收入分配两级分化和大众消费不足。凯恩斯从投资的侧面强调需求不足,但同时凯恩斯也提出了非常著名的节俭悖论,他说接见是一种美德,但全社会如果储蓄过多就会导致生产下降。发达国家是怎么解决消费不足问题的呢,短期对策就是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罗斯福新政另一方面还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公平劳动标准法、建立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实行了累进的所得税和遗产税,这些都是30年代大萧条期间做的,这实际上是标志着美国的制度变革。所以长期的应对消费需求不足的对策,从欧美二战前后的经验来看,关键的是在于制度的改善,其中包括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第二提供公共服务,第三实行收入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

  美国和欧洲国家这张表可以看出,过去50年经济系数的变动,除了美国一家经济系数上升,其他所有国家经济系数都是下降的,说明他们的收入差距在缩小。东亚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系数,只有中国一家经济系数是上升的,中国是从改革以后开始上升的,那么中国到底经济系数代表收入差距扩大和消费不足之间是什么关系?在我看来消费不足可以主要的归结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劳动报酬比重不断下降导致了大众消费空间受到压缩,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其次是企业的社会保障和公共体系不健全,医疗、教育、住房负担过重,导致居民储蓄压缩了消费。这个图是从1978年的0.32左右上升到2008年的0.47,已经远远超过了收入差距的警戒线,劳动报酬在GDP当中的比例不是不断下降的。这张图是三个曲线不同的来源,下面两条另外一条是城市的部分改为按照城市的工资总额里计算,还有一条是统计局公布的资金平衡表中劳动报酬所占的比重,但是这总的来说总的趋势的就是劳动报酬比重下降。那么劳动报酬利比例下降会带来什么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他和储蓄率之间是什么关系?2008年根据统计局的数据城镇最低收入的10%的居民家庭储蓄率是4.6%。城镇最高的10%的家庭是38.1%,两者相差了7、8倍,这样的关系可以很清楚的反映出收入越高,储蓄率越高,消费率越低。而收入差距过大的时候,高收入居民就快于低收入居民。根据我们国家过去三十年中间的经验数据来看,基尼系数每上升0.01,储蓄率上升0.76个百分点,而且这两个变量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到了0.85,之后一年的相关系数更高。如果其他的条件不变的话,根据这个数据来推算,基尼系数如果从现在的0.47回落0.37,消费率大概可以从49% 回升到57%。这里还要说明,在我看来,我们国家实际的收入差距大于统计显示的部分,2005年我们做了一项调查,07年发表了报告,05年的城镇居民十分组,最高一组人民可支配收入是28000块钱,我们推算结果是97000,大概是统计数据的3倍半。当然这是初步的研究,今天统计局也在这里,我们还想希望能够进一步的交流。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导致储蓄率上升消费率下降,这个逻辑我想我刚才已经讲清楚了,哪些因素影响收入分配,我想除了历史性的因素、政策性的因素,更加值得强调的是体制性的因素,包括社会保障不足,包括公共服务的缺失,我们过去的医疗、教育的费用由居民负担的部分,他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居民收入的增长,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05年,一直到最近两年,就是06到08期间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善。房价飞涨远远超过居民的承受范围,在城市居民中,我们推算大约只有15%的城市居民,最多只有15%能够承受现在的房价。廉租房不错,政府在提供廉租房,但廉租房只覆盖了1%的城市居民,2008年房地产企业投资两万两千亿,但地方政府用于廉租房的支出仅仅是140亿,相当于房地产住宅投资的0.6%。所以由于居民受到沉重的医疗负担、教育负担、住房负担,极大的压缩了他们的消费空间。

  第三个问题是资源收益和垄断性行业的问题,我们的垄断性行业利润过高,人均收入大概是其他行业的五到十倍,缺乏合理资源税和垄断利润调节税,土地收益缺乏规范和管理,我们的地方财政很多地方已经变成土地财政。第四是财税体制和公共管理,我们政府财政收支占GDP比重持续回升,从90年代中期开始,预算外政府资源上升更快,土地出让金已经超过一年一万亿人民币的规模,过多的政府资源用于投资和政府自身开支,而不是用于公共福利和平衡收入。这个曲线反映了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回升,90年代中期在改革前半期下降到11%左右,现在已经回升到20%。但如果把土地出让金和政府掌握的其他资源算进去至少占30%以上。这里涉及到整个的政府财政体制的设计问题,各级政府财权、实权不统一,导致地方政府过多的依赖土地收益,我们的公共资金管理不透明、不健全导致公共资金的流失、腐败,转移支付效益偏低,转移支付漏洞太大。

  总的来说,我想强调的一点,推进改革是纠正结构失衡、转换发展模式的根本出路,这里主要的几个方面,一个是继续完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第二要改革资源和垄断性收益的分配,第三要改革财政现行财政体制和土地收益的分配体制,第四全面推进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时间关系我不能多讲,我想最后总结一句,如果不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那么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式转换是不可能实现的。谢谢!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