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辜胜阻:经济复苏背景下民营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4日 09:21  新浪财经
辜胜阻:经济复苏背景下民营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2010年1月24日,“北京大学民营经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图为民建中央副主席、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院长辜胜阻。(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 摄)

  新浪财经讯 2010年1月24日,由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主办的“北京大学民营经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民营经济:复苏时期的变革与发展”。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论坛,图为民建中央副主席、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院长辜胜阻。

  辜胜阻: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经济复苏背景下民营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10年全球的经济增长进行了预测,我国统计局也发布了2009年GDP的增长为8.7%的消息。2009年,全世界的经济增长是负1.1%,发达国家是负3.4%,美国是负2.7%,欧洲负4.2%。但是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恢复到3.1%,美国、欧州也将恢复正增长。所以有人形象地讲,这次金融危机就好象美国打了个喷嚏,欧洲生了一场病,而中国洗了一个冷水澡。应该讲,我国应对危机的成绩单是非常好的。联合国的报告也称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成为世界经济触底反弹的新引擎。

  但是我认为2009年我国在取得这个好的成绩单的同时也有很多失衡的现象:一是内需强劲,外需疲软;二是投资效应强,消费拉动弱;三是公共投资强,民间投资弱;四是经济硬件设施强,社会软件设施弱;五是国有大企业强,民营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比较弱。通常讲经济学意义上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消费,但2009年中国出现了三驾新的马车:房市、股市、车市。2009年前三季度,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73.4%,汽车销售额同比增长24.5%。从投资、出口和消费的三驾马车来看,2009年前三季度投资、出口和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分别是94.8%、-46.7%和51.9%,消费和出口几乎相抵消,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的,而且投资主要是靠政府的投资和国企的投资。前三季度,广州国有、民营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速度分别为60.3%、0.6%。

  民营中小企业在2009年受伤最重,受惠最小。去年一年我调研了200多个企业,发现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市场萎缩、税费趋重、融资艰难、竞争不公、创新不足和责任加重。温州资本2009年也是风险之年,俄罗斯市场关闭事件、迪拜危机、山西煤炭重组等使温州民间资本遭遇投资困境。民营企业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付出了75%-80%的贡献。但国企有4万亿的财政经济刺激计划,国企受惠很多,民企受惠最小。有人估计4万亿当中,小企业所享受的份额只有5%,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是偏向国企的。去年上半年有一个统计,小企业只得到了天量贷款当中的8.5%。8.5%的信贷资源支撑了中国75%到80%的就业。同时,垄断使国企占据了产业链的高端,而民营企业则在产业链下游过度竞争,利润微薄。政策“兜底”也使国企的竞争优势加强,例如在航空领域,同样是亏损的情况下,我国很多民营航空公司几乎是惨淡经营,而国营的航空公司得到了大量的贷款。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数据,我国21.5%的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的状态,受调查的企业中,90%以上是中小企业。在经济复苏中,房市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但是在房地产领域国企和民企很不一样。100多家央企当中70%的企业涉足房地产,在十大地王中,8个来自国企。地方政府在房地产中取得了大量的利益。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土地出让金,2009年的土地出让金总额达到1.5万多亿,而杭州和上海土地出让金超过1000亿。

  2009年争议最大的是关于国进民退的问题。实际上国进民退跟我们的金融体系紧密相连。银行对企业都会有重大轻小,嫌贫爱富的倾向。因为银行也是企业,资本有逐利性。但在我国中小企业不仅受到重大轻小的规模歧视,还受到重公轻私的所有制歧视。因为我国的银行是国有资本一股独大。国有银行向国有企业贷款出了问题所承担的责任和向民营企业贷款的责任不一样。所以国进民退问题根本在于银行体制造成的融资的不平等。十七大提出“两个平等”,一个很重要的平等是不同的市场主体要平等的竞争。平等竞争最重要的是融资,这是起点。但是银行体系使国企和民企之间的竞争不平等。

  实际上我们讲国企和民企的关系,某种意义上就是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关系。现在95%以上中小企业是民企。任何一个国家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都需要构建一种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国进民退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在后危机时代,应该是国民共进,实现双赢。实现国民共进实际上是实现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互利共生的企业生态。

  后危机时代我国民营企业面临门槛高的问题。首先是行业准入门槛高,存在“玻璃门”和“弹簧门”的现象,“非公经济36条”的很多政策到下面落实难。有人形象地称为,“上面放,下面望,中间制造顶门杠”。据统计,全社会有80多个行业,允许国有资本进入的是72个,允许外资进入的有62个,而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只有40多个。同时,创业门槛高。世界银行《2010年营商环境报告》对全球183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评价显示,我国开办企业的便利程度排名世界第89位。我国创办一个企业要经过十几个程序,时间要三十几天。准入门槛和创业门槛制约了居民的创业热情。有调查显示,企业家创业的激情在下降,现在城镇居民创业意愿不到5%,大学生有创业行动的也不到2%。农民工创业不足一成。此外中小企业还面临税收及税外负担重、融资难、国际市场萎缩、转型压力加大、经营风险加剧、管理风险要求提高等挑战。

  民营企业在后危机时代有哪些机遇。应该讲,我国在经济危机中“保增长”成绩辉煌,但是“调结构”任重道远。我国存在几方面的结构失衡:一是城乡结构失衡,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45%,这个比高收入国家的77%、中等收入国家的54%要低很多。二是产业结构失衡,服务业的比重只有41%,世界平均水平是64%,也就是说滞后15到20个百分点。三是中产阶层比重低,中产阶级的比重只有22%-23%,在这方面发达国家达到80%,美国是70%,新加坡已经90%。四是消费结构失衡,居民消费率只有35%。消费成为经济中的短板,在三架马车中间是一个短板。五是分配结构失衡,劳动报酬占GDP的比例只有39.74%,而发达国家一般达到50%-65%。结构问题标明经济存在瓶颈,而瓶颈本身也意味着机遇。

  后危机时代,我国民营企业面临以下机遇:

  一是人口城镇化,这是最大的机遇。中国外汇储备是世界第一,吸引外资的规模及对外经贸总额排名世界第二,我国的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三,这些辉煌的成绩得益于中国的人口红利。截止2008年底,我们有2.25亿农民工,他们同市民之间存在“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同工不同时”的现象,他们的报酬只有市民的1/4到1/2,劳动时间相对更长,在教育,医疗,社保方面和市民的待遇也不一样。这样一种廉价的劳动力所形成的“低价工业化”模式使我国产品具有很强的价格优势,打造了中国制造的辉煌,使我国的产品走向世界。

  三十年来人口城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以乡镇企业为就业目的地的就地转移。后来又出现了农民“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以城市为目的地异地暂居性流动。第三次浪潮则是以农民工长期居住为特征,且有举家迁移的倾向。有评价说,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大的亮点是人口城镇化。因为过去的人口城镇化只是半城镇化,农民工在城市从事产业,但是“帽子”还没有摘掉,他们还没有取得城市的户籍,还是农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放开中小城市的户籍。这就意味着中国逐步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人口的城镇化会引爆中国巨大的内需。有一本畅销书《谁来拯救美国?》,结论是中国的9亿农民。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也讲过,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

  我认为人口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所在。应该说过去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城镇化一直是推动经济增长持续发展的动力。据估算,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新增投资需求6.6万亿,能够替代10万亿出口。农民身份每转变1%,每年需要租售住房700万套。农民的潜在消费需求是巨大的,但是不是有效需求。这9亿农民当中有2亿多农民工,他们的收入要比农民高,比市民低。现在政府应该帮助农民工实现三个梦想,城市梦、安居梦、创业梦,特别是要放开中小城市户籍的政策。首先这会引爆巨大的内需。有些房地产商已经看到这种机遇,山东的房地产商觉得在青岛做房地产还不如到其他中小城市做房地产。现在有很多县城已经发展成十万、二十万或三十万人的城市。在未来,我们还有一大批县城也可以建设成为中小城市,在这一方面可以给民营企业创造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其次,能够有效地使我国的劳动力流动合理化。目前,中国有1.5亿的农民工异地流动,6000万留守儿童、5000万留守妇女,对农村家庭造成的代价非常大。我做了一些农民工的调研,在北京的农民工认为他们不可能融于北京,他们最大的问题是在北京买不起房。他们打算赚钱以后回到家乡,在县城、中小城市购房。他们还打算回老家创业。在这样一种态势下,我们通过放开中小城市的户籍,会使异地流动的农民工实现他们的城市梦、安居梦、创业梦。

  二是经济服务化。民营企业在城镇化建设中间大有可为,可以大力发展公共性服务、消费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等等。城镇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城镇化的发展不仅能够推动以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发展,也能够推动以商贸、餐饮、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消费性服务业和以金融、保险、物流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三是创业自主化。为应对金融危机,政府出台了结构性减税、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减税费措施,出台“国29条”等优化民营企业经营环境,大力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这将为自主创业带来巨大机遇。2009年淘宝网上所实现的创业和就业达到80万人,2010年预计可以达到100万人。

  四是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益,而且带来了潜在的巨大市场空间。有人认为,中小企业5年不上网就会被淘汰。阿里巴巴去年同政府、建设银行合作,通过网络联保的方式帮助2000多家中小企业获得了30亿元的贷款,而且不良贷款率很低。现在大银行向小企业贷款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通过网络能够有效的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五是产业高端化。现在中国制造业规模很大,但是大而不强,快而不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全球价值链受控于人,产品的附加值很低。在座有很多企业家也看到,后危机时代也有一个重新洗牌的机遇。有一批企业倒闭了,另外的企业重新洗牌的过程当中优胜劣汰,市场和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的定位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当前,危机的“倒逼机制”和政府的支持措施将会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企业走向高端化竞争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

  六是产品低碳化。哥本哈根会议以来,减排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政治问题。这既是民营企业面临的很重要的问题,也会给民营企业带来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巨大机遇。

  七是经营国际化。后危机时代,中国民营企业既可以走出去,也面临着以服务外包为代表的国际产业转移良机。2009年以来全球跨境并购规模同比下降35%,但中国公司海外并购总额却同比增加40%。

  在后危机时期,政府要帮助企业迎接机遇、应对挑战,具体来说:一是应该降低准入的门槛,特别是要打破玻璃门和弹簧门,拓宽民间投资领域。政府应该降低创业的门槛,优化自主创业的环境。二是政府应该减费、减税,减轻企业负担。要进一步推行结构性减税,将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费用和治理滥收费,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在信贷、创新等方面的财政支持。三是政府应该构建多层次的股票市场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2010年很重要的是在创业板和中小板之外还要大力发展三板市场。解决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要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如果把主板叫做资本市场的“大学”,创业板和中小板市场是“中学”,底层还有大量的三板市场和场外交易作为“小学”。主板市场相当于金字塔的塔尖,创业板和中小板是中间,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融资还要靠三板和很多产权交易构成的场外交易市场来解决。同时,企业要加快自身的转型升级。从国际经验来看,每一次金融危机以后都会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转型升级。比如说新加坡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转为知识密集型;日本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产业结构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源节约型转变;台湾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也实现了产业的转型;韩国在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也从低附加值的产业向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变。从中国的经验来看,我国的经济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个是从短缺走向过剩,一个是国内走向国际,现在我们正处于从制造走向创造的阶段。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调研中反复强调我国经济要由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企业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转变。

  从企业战略来讲,我们要从低成本竞争战略走向差异化战略、多元化战略走向归核化战略、要从规模扩张像质量提升转变、要从粗放型战略向集约型转变、要从“红海”战略向“蓝海”战略转变。“红海”领域是现成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充满过度的竞争、残酷的竞争。蓝海战略是面向新兴市场、创造新规则的战略。有人统计,从新设立企业来看,86%的企业在红海,14%的企业在蓝海。但是86%的红海企业只取得了总利润的39%,14%的蓝海中的企业取得了61%的利润。所以民营企业现在要面向新兴的战略产业。浙江的民营企业已经实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经营方式的转变,过去是旧的“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遍千辛万苦,现在是新的“四千精神”:“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保持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总之,企业要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变新,通过创造环保价值变绿,延伸产业链变长,聚焦精品和精细变精,优化管理做强做久,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