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凯:借鉴台湾地区经验发展大陆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6日 16:29  新浪财经
马凯:借鉴台湾地区经验发展大陆经济
  由《经济观察报》社 主办的“2009年度观察家年会”于2010年1月16日在北京举办,主题为:中国再出发。上图为《台湾经济日报》总主笔马凯。(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由《经济观察报》社 主办的“2009年度观察家年会”于2010年1月16日在北京举办,主题为:中国再出发。上图为《台湾经济日报》总主笔马凯。

  马凯: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我从台湾来,但非常遗憾,只来了我一个,为什么?我今天谈中国再出发,可以没有台湾吗?从早上到现在的每一位演讲者的演讲,我非常细心的聆听,而在聆听的时候,我有一个非常奇幻的感觉,大家看过一部电影《回到未来》,我的感觉就是从未来回到过去,因为今天所谈的每一项问题在台湾过去30年,都经历过。所以我每天到一个问题都在回想当时的台湾是什么情况,当时台湾如何解决,当时台湾走错了什么道路,当时台湾达到了什么结果。

  我讲这样的话不是向各位炫耀,因为各位要知道,今天中国大陆在台湾之后30年开始发展,这是大陆的损失。早上有人说,今天中国的崛起来自于天时,但他忘了讲一件事情,这个天时,60年前就开始,白白蹉跎了30年,让台湾跑到前面去,台湾跑到前面,对中国发展其实是好事情,因为台湾有同样的中国人,有同样的文化,而一开始是同样的发展背景。所以说的好听一点,台湾就是一个实验室,中国跟西方接轨,台湾是头一个试点,因此在台湾试过的任何的外来事物到最后经过整理、消化、吸收变成了中国人的经验。说的难听一点,台湾是一只白老鼠,被拿来作为中西文化接轨的一个实验品,到最后成功了,白老鼠就功成名就,失败了白老鼠就死无葬身之地。说的妥切一点,我觉得中国这条大船刚刚开始走向世界,要面临各种挑战,台湾是什么角色呢?台湾当然不敢以老大自居,台湾可以自认为是一个引水员,对海非常了解。但扮演这个角色的时候,有一件事情是需要我们大家非常了解的,就是台湾在过去走过了很多的错误,这些错误不是每个人都明白的。

  我们在过去发展20多年当中,有很多台湾专家和退休专员到这里献策,每次看到他们献策,我就跺脚、叹息,因为你们永远请错人了,你们请的人事实上永远不懂得台湾经济,为什么?因为他们是政府官员,而台湾政府官员对台湾的了解、心态,观念、知识都是有片面性的。所以当你请来官员,他会说台湾的一切成功都来自政府的英明领导,但如果请的不是官员,会告诉你,台湾之所以成功因为政府管不了,所以民间冒出头来,后面是我认可的说法。这样的民间冒出头是历尽千辛万苦,因为所有资源、权力在政府手里,核心竞争力民间企业冒出头来,所以台湾成功了。而成功的经验在今天要拿来跟中国大陆比对,你发现也许规模相差60倍,也许纬度相差多少,也许台湾的小、台湾在过去被殖民,但基本上我认为本质没有不同。这样一个没有不同本质的两个个体其实之一经过了实验,这个实验结果就应该放在更大的经济体里,去掉错误选择精华,让他好好发展。

  我在这里特别想回顾我们刚才讨论过几个问题,一个是到底是国进还是民进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台湾什么时候讨论?20年前,台湾讨论最后的结论就是国有企业全面民营化,所以一部分国营企业垄断地位取消了,让民间企业一起进来竞争,一部分国营企业有把它全民持股,让老百姓拥有他的股票,变成了民营公司。今天全台湾大概还能找到一家国营企业,就是台湾铁路公司,这家企业不能民营企化,因为每天一开门就赔钱,赚钱比花钱少很多,所以最后就由政府来背包袱。所以台湾20年前开始走这条路,走到今天,我们没有国营企业出问题了吗?没有,反而发现没有国营企业活力更高、生命力更强。

  第二个台湾的摸索的过程,我们刚才提到,在中国大陆目前企业里98%都是小型企业,而这个百分比刚好跟台湾中小企业占的比重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台湾过去六十年当中,台湾经济发展的骨干、主力就是中小企业,如果光靠大企业,台湾早就毁灭了。而今天,中国大陆碰到同样的问题,我觉得正好从台湾的经验里去取法一些正确的精华,去掉错误的经验。

  另外一部分是农业问题,这个问题说起来是历史的一个样本,因为台湾60年前开始进行土地改革,1950年开始,台湾推行土地改革,这个改革到最后变成台湾经济奇迹里很重要的支柱,而土地改革里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产到户,第二是耕者有其田,有地租,让他把这些土地买过来,从这里以后台湾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想持续耕作冬季更强,不想让给家里人,自己进入工业部门,这个发展对台湾农业工业都非常重要,我们一直说因为这个发展,所以台湾农村富起来,出现多余劳动力,这是台湾发展工业的基础。而台湾的农业跟工业发展始终没有脱离,并没有进行城市化,我们的工业就在农村附近进行,所以台湾有说法叫做离农不离村,每个农民骑车带着饭盒到工厂上工,下工就骑自行车回家睡觉,没有增加任何负担,全部生产变成国家的净收获,这个部分其实是中国大陆目前应该去思索的一个方向。让农村保持今天的状态,让一部分农民进入城市,这个做法太勉强,成本太高,而且到最后把城市跟农村对立变得更严重,这是另外一个经验。

  还有一个经验,台湾在所得分配这方面,我们看到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高速发展通常所得分配一定严重恶化,贫富差距拉大。但是台湾1960年之后经济快速发展,到1980年创造了世界记录,所得平均分配度是世界各国做的统计里最平均的,这件事情不但在台湾大书特书,更应该是中国大陆好好借鉴的样本。只有大家共享平均分配的果实,才是经济发展真正的目标,如果经济发展目标到最后是少数人得到最多,多数人得到最少,那个发展不要也罢,所以台湾在经济发展的领航员、引水员,在这边得到的经验,我觉得是非常值得参考的。

  最后我提到全球化,今天这场主题是全球化,但到底什么是全球化,刚才陈参事直截了当提出全球化就是专业化,但是这样的说法稍微抽象一点。我1990年,正好是20年前,我在中华基研究院当研究员的时候,观察台湾经济发展,发现让我非常震撼的现象,我发现全世界经济正在突然进行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今天的全球化,当时没有全球化的字眼,但对全球化做了很多推论,到今天几乎一一都证实了。我看到的现象是台湾的加工出口业,因为本身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加工出口业无法容身。所以1986年向东南亚泰国、马来西亚转移,之后转到广东地区。发展速度是没有人敢想象的,从1990年整个东亚地区一直到南亚,全部开发中国家涵盖在内,人口数是30亿人。在5年之间,全世界有30亿人从过去把自己锁起来,不跟国际市场往来,突然把门打开,以加工出口业,把廉价劳动的优势充分发挥,让经济高速发展。这个现象我当时非常震撼,我认为这个震撼不会停留南亚,它会继续向中亚、西亚、非洲发展,而这个发展到最后应该会使得全球50亿人受到影响。换句话说这个世界有5/6会进入到完全运用本身的廉价劳动优势进军国际市场,让经济发展加速向前的状态,这个状态到后来被称之为全球化,但这个状态发展带来什么问题,带来全球各国物价异常平稳,甚至通货紧缩,带来失业率不断上升,带来全球资金向开发中国家移动,这些现象我们在中国大陆都看到了。

  今天的主题是2020年的中国坐标,各位都没有提到这个问题,就是从现在到2020年这十年,这个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1986年有50亿地球人崛起,他们开始要充分发挥优势,他们要快速的让经济改善,而目标是每个人都每个人的生活,这个目标有很多人达到了,有很多人在前进。如果全世界50多亿人都可以过美国人生活,各位可以想象吗?美国一个国家把全球能源用掉20%,美国所吃的肉类让全球二氧化碳不知道增加了多少,而且美国一个国家,因为吃肉把全球粮食至少30%、40%以上,因此有一天,每个中国人都可以开汽车、看电池,吹冷气,吃牛肉,喝牛奶,那时候我们需要六个地球才能上这些人都达到这样的生活,满足他的需求。而这个世界正在往这个方向快速前进,到2020年,我想这个地球应该已经不够用了,可能需要2个地球甚至更多,可能如果到2020年,单单中国大陆把全球石油用尽,全球粮食吃光了,我们还希望住在这个地球上吗?

  在金融海啸之前,我们曾经看到过油价从一桶20美元升到147美元,粮价在几个月之内上升两倍到三倍,因为金融海啸突然打断,今天才不需要为这么高的油价、粮价发愁。不管“L”型反转,“U”型反转,还是“V”型反转,都要反转,所以反转什么意思?回到2008年9月的状态,接上每桶147美元的石油,接上两到三倍的粮价,没有金融海啸,一直往上走。在金融海啸之前,因为粮价暴涨,有十多个国家开始发生动乱,所以我们回到那个状态会有多少国家动乱呢?会有多少人饿死?会有多少人让家人吃饱,不惜以全世界为敌,这些事情不用十年就会发生。

  可能中国今天13亿人口,有这么庞大的对于资源的需求,当这个地球粮食吃完了,石油吃完了,全世界最惨的国家是谁呢?就是中国。今天中国开始发展绿能,可以让问题缓和,但中国有少吃一口肉、少喝一口奶吗?石油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大不了人们走路。不管汽车什么都跑不了,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残酷。所以中国既然首当其冲,中国规模这么巨大,所以中国要把这个当做最重要的责任来承担、思考,2020年中国人是不是还可以吃饱,活在这个世界上,谢谢各位。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